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
- 文档编号:20138880
- 上传时间:2023-04-25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33.18KB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
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
【出示课件2】(板书:
浪淘沙)
二、自主学习
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
【出示课件3】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课件4】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
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
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
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
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
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
天边。
④直上:
一直到达。
4.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
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
(适时板书:
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5.【出示课件5】课文配套图片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6】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
指牛郎星和织女星。
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
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
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生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
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适时板书:
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五、小结检测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
课余请大家再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体会诗人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刘禹锡的《浪淘沙》。
2.谈话: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领略了黄河宏大的气势,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江南的景色和乡村风光。
3.继续用学习上节课古诗的方法来学习《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
(板书:
江南春 书湖阴先生壁)
二、学习目标
【出示课件7】《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自学提示:
1.解释题目,了解作者。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第一部分:
《江南春》
(一)合作学习
1.诗题“江南春”:
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
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2.介绍作者:
杜牧(803年-852年),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
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3.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4.理解重点词语,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结合注释理解。
5.说一说诗句的大意:
春天的江南,处处黄莺鸣叫,绿叶中映着红花,河边村庄,山边城郭,酒旗随风摇动。
南朝以来所建的许许多多座寺庙,又多少楼台笼罩在迷蒙的烟雨里!
(板书:
江南美景 烟雨楼台)
(二)质疑探究
1.重点词句【出示课件8】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品读,深化理解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统称,均设故都于江南,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时间存在较短的时期。
由于佛教迎合了当时统治阶级,方便他们统治人心,巩固江山。
于是当权者大兴建设寺庙,仅集中在建康一地的南朝寺院就有几百座,是当时人民的一项极为沉重的负担。
它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民田、民宅和名胜之地,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寺造塔和雕铸佛像,还要养活十几万的和尚和尼姑,使得当时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现在大江东去,南朝的统治已经灭亡,那些荒淫的当权者也已经不在了,只留下了当年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所以我们从后两句诗中,不仅读到了江南春雨的美,也读到了诗人慨叹南朝的灭亡,借古喻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板书:
忧国忧民之情)
第二部分《书湖阴先生壁》
(一)合作学习
1.解题:
《书湖阴先生壁》是作者访问朋友湖阴先生,被湖阴先生的人格及家周围清新环境所吸引而写下的诗,并将它题写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
“书……壁”,即题写在墙壁上的诗。
2.了解作者:
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3.理解重点词语:
长扫:
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畦:
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一水护田:
指一条小河环绕田野流过。
两山排闼送青来:
排,推的意思;闼,指门。
这句采用拟人手法,说两座青山推开院门,送来莽莽青翠。
3.说说诗句的大意:
茅屋檐下经常打扫得干净,一畦畦的花木是主人亲手栽种的。
一溪流水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破门而入送来了莽莽青翠。
(板书:
院里:
茅檐花木 院外:
一水 两山)
(二)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9】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品读:
第一二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第三四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
(板书:
景美人更美)
三、总结拓展
1.黄河的磅礴气势,江南的美丽春色,乡村的青山绿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的祖国而骄傲。
2.描写自然风光的诗还有很多,同学们在课下可以自己找来读一读,背一背,积累下来。
板书设计:
浪淘沙
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江南春
江南美景 烟雨楼台
忧国忧民之情
书湖阴先生壁
院里:
茅檐 花木
院外:
一水 两山
景美人更美
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选编了《浪淘沙》《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三首诗歌。
从内容上看,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从形式上看,都是七言绝句。
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第一节课教学刘禹锡的《浪淘沙》,基本教学步骤是导入后,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释题、了解作者,熟读古诗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说说诗句的大意。
接下来,学生合作学习,按照提示逐步完成练习,教师检查指导。
最后的环节是质疑探究,抓住重点句子,深入理解,从中读懂诗句蕴含的感情,进而深刻理解全诗。
第二课时,按照同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第二首和第三首诗。
学生在掌握了学习方法后再来学习新课,没遇到什么障碍,可谓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还有很多的不足,首先是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
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原因。
第二是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
在第一句中的“绿映红”中的“映”字,学生体会得很好,学习完第二句后,我想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前两行的江南的明朗绚丽之美,但在这一环节中,我的引导还不够巧妙,让学生体会得不够细,其实这两种美也是相互映衬的,可惜我没有点到。
认真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只要多学习、多钻研,我想我们会上出更多高效的课。
总而言之,一节有效、精彩纷呈的课,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
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学习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文言文二则》人教部编版
人教版部编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
2.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
3.探究学习,体会人物心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
1.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
【课件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学生读,谈体会。
二、谈话导入,走进课文
1.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古人以诗词的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文言文。
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2.补充文言文知识:
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
我们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3.出示【课件3:
课题】(板书第一则的题目:
伯牙鼓琴)学生齐读课题。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
自己解决生字:
哉巍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
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学生拿笔画停顿。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四、初解知音,理解课文
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
说说“绝弦”的意思。
(预设答案:
再也不弹琴了。
)
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预设答案: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
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预设答案:
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
3.从“鼓”字引导,学生说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和同学交流。
5.预设交流
(1)我读懂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师:
读了这一句,同学们有同学要质疑吗?
伯牙弹得好吗?
锺子期会欣赏吗?
我们看下去就懂了。
(2)我读懂了“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板书:
伯牙鼓琴 锺子期听)
师:
锺子期说的“善哉”什么意思?
(很好,很棒!
)
师:
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
6.假如现在你是锺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你会怎么赞美他?
(生自由发表意见。
)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师:
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
还会有哪些景色?
(预设答案:
还会有1:
鸟语花香。
2:
春天百花盛开。
3:
冬天白雪皑皑。
……)
②师:
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
“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
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
“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
④师:
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凡伯牙所想到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
这就是──(预设答案:
知音。
)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
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
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
(预设答案:
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
②师:
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
(学生自由说)
③师:
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
巍巍乎若太山。
(板书:
志在太山 巍巍)
④师:
当伯牙志在流水。
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
汤汤乎若流水。
(板书:
志在流水汤汤)
⑤师:
当他没遇到锺子期,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
失望。
寂寞。
忧虑。
渴望。
……)
⑥师:
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
快乐。
激动。
充满希望。
欣慰。
……)
⑦师:
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
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
是人生的知音。
)
⑧师:
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
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
(学生感情读文)
⑨师:
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
但课文最后一句。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
(预设答案:
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
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
(板书:
死 绝弦)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
伯牙在断绝琴弦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
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
②师:
伯牙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
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
(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
③师:
据史料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
你们想知道吗?
(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出示【课件4】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六、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
课文虽然很短,但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
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
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学生动笔写感受。
然后交流。
)
2.师:
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
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
3.师:
《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典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4.师生分角色读。
5.引导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书戴嵩画牛》。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则文言文《伯牙鼓琴》,了解了关于“知音”的一段佳话。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书戴嵩画牛》。
(板书课题:
书戴嵩画牛)齐读课题。
2.释题:
“书”是什么意思?
“戴嵩画牛”又是什么意思呢?
(“书”,是写的意思。
“戴嵩画牛”就是戴嵩画的一幅画,画上画的是牛。
我们来了解一下戴嵩。
3.了解戴嵩,出示【课件6】
戴嵩是唐代画家,韩滉的弟子,韩滉镇守浙西时,戴嵩为巡官。
擅长画农家、山川田野的景色,画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评价他画的牛“野性筋骨之妙”。
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他观察得多么细致入微。
【课件7】《斗牛图》是戴嵩的一幅水墨画,纵44厘米,横40.8厘米,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绘两牛相斗的场面,风趣新颖。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⑴戴嵩的画在谁手里?
他喜欢这幅画吗?
⑵这幅画上是什么?
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
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
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
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
(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
4.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到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
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
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掉”的古今异义等。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板书:
戴嵩《牛》)
出示课文大意:
【课件8】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
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尤其珍爱。
他用锦缎缝制了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
“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
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
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
”杜处士笑笑,感到他说得很有道理。
古人有句话说:
“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四、自读思考,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⑴戴嵩的画在谁手里?
他喜欢这幅画吗?
戴嵩的画在蜀中地方一位姓杜的处士手里,因为他非常喜欢书画,收藏了很多。
他非常喜欢戴嵩的《斗牛图》。
(板书:
杜处士 好 锦囊玉轴)
从什么地方看出杜处士很喜欢这幅画?
——“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用锦缝制了画套,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从这具体的做法看出杜处士对《斗牛图》“尤所爱”。
⑵这幅画上是什么?
画上是斗牛。
大画家画出的牛应该是非常逼真的吧?
可能一般人都这么认为。
但有人指出了画面的错误之处。
谁这么大胆?
一位牧童!
戴嵩的画错在哪儿?
“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
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
)
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观察得最多的人才最了解真实的情况。
文中哪句话说明了这个道理?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
(板书:
牧童 笑 掉尾而斗)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勤于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后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第一课选编的是《文言文二则》,这充分说明文言文在我国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这篇课文比较适合儿童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的又少,能做到正确的断句,流利地朗读就已经很不容易。
教学中我把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每句意思都懂,才能正确的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
教学中我在这方面很下了不少功夫。
其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了以下问题:
要充分发挥范读的重要性,教师范读课文本身作用不可小觑,范读文言文更是重要,第一遍要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
第二遍一定要让学生注意断词断句,做到准确。
要注重指导文言文的读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在这课的教学中,我还有意的传授了一点儿文言文知识,这样,以后对孩子还是有一点好处的。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本课选编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三首诗词都写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寄情,是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的诗词佳作。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学习目标中指出: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有感情诵读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读懂诗词,感受诗词的魅力,从而陶冶审美的情趣、享受审美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寄情,是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的诗词佳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诗人资料及诗词的背景资料。
2.诗词作者图片与文字资料课件;江中小块陆地图片课件;三首诗词意境图片课件。
学生准备:
熟读本课三首古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诗人诗句连连看
1.出示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与诗人对应连一连。
2.板书课题:
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以相关诗句连连看的游戏形式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夯实了学生的古诗文积累。
二、课前预习成果展
1.借助拼音读好三首古诗词。
(1)读准字音:
“蝉”是翘舌音。
(2)指名读三首诗词。
2.交流作者资料。
孟浩然:
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的大部分作品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苏轼:
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诗的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辛弃疾:
南宋豪放派词人。
词的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
设计意图:
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的引领下自学教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理解教材内容。
对作者进行了解,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7古诗三首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 上册 语文教案 17 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