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第1部分 第3单元 第7讲 明清时期的思想活跃与文化承古萌新.docx
- 文档编号:20135580
- 上传时间:2023-04-25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109.51KB
高考历史一轮第1部分 第3单元 第7讲 明清时期的思想活跃与文化承古萌新.docx
《高考历史一轮第1部分 第3单元 第7讲 明清时期的思想活跃与文化承古萌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第1部分 第3单元 第7讲 明清时期的思想活跃与文化承古萌新.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第1部分第3单元第7讲明清时期的思想活跃与文化承古萌新
第7讲 明清时期的思想活跃与文化承古萌新
考点1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思想主张
(1)针对正统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
(2)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3)主张“真心”的诗文写作风格,反对摹古文风。
2.代表作
李贽著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多部著作。
二、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1.思想主张
(1)敢于批判君主专制。
(2)提出君臣平等思想,他认为,君与臣就像是一起抬木头的人,他们应是平等的。
(3)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
呼吁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4)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2.影响
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三、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1.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一样,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
非常注重实学,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2.顾炎武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君主政治的暴虐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进行了深刻揭露,并提出独到的见解。
3.提出“众治”的主张: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4.梁启超把顾炎武的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概念阐释] 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
(1)“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
(2)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四、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1.政治思想
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秦始皇及历代帝王把天下当做私产的做法。
2.哲学思想
在发挥古代“气一元论”唯物论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3.评价
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和命题上,都提出超越前人的见解,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五、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1.思想主张
对专制君主进行大胆批判,认为大多数官吏“为盗臣”“为民贼”,仍把国泰民安的希望寄托在贤君明主身上。
2.评价
对专制主义君权和官吏腐败行为的批判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1.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2.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1 儒学的批判与发展——明清之际进步思想
史料一 根据《明神宗实录》记载,当时的苏州呈现出这样的境况: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至武宗正德末、世宗嘉靖初“则稍异矣,出贾既多,土田不重,操赀交捷,起落不常。
”至嘉靖末隆庆初,“末富居多,本富居少,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到万历时“则迥异矣,富者百人而一,贫者十人而九……金令司天,钱神卓地,贪婪罔极,骨肉相残。
”
——《中国古代史》
史料二 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同,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日知录》
概括上述史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说明其与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之间的关系。
(1)史料一反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贫富分化及社会风气的变化。
“出贾既多,土田不重”体现当时有些人弃农经商,“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体现了贫富分化,“贪婪罔极,骨肉相残”体现了社会风气败坏。
(2)史料二反映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针对当时社会风气败坏、学风严重脱离社会实际,提出工商皆本、经世致用等主张。
(1)现象:
商品经济发展到新的水平(或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农业人口“弃本逐末”(或弃农经商);贫富分化;社会风气败坏;学风严重脱离社会实际。
(2)关系:
面对明末清初的大变局,思想家们提出了“工商皆本”的主张;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与现实相结合,研究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探究2 儒学新象——明末清初思想的影响
史料一 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
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西欧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
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史料二 清初之儒……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则《明夷待访录》也。
……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在李贽的时代“无法孕育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的原因。
(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对传统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解读史料一要联系李贽生活的时代背景。
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
隐性信息是“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强化,思想上封建伦理根深蒂固等。
(2)史料二中第二个省略号之后的语句点明了其思想的深远影响,体现了对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启蒙作用。
(1)原因:
君主专制统治加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
(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不是对传统儒学的否定,而是继承和发展,它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主张如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等都具有进步意义,是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新发展。
[素养3—历史解释]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表现
特点
表现
反传统、反教条
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
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
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提倡“经世致用”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素养4—家国情怀]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孔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继承
发展
政治
批天理——理性
存人欲——民本
批判君主和三纲——平等
限制君主专制——民主
人欲天然合理——个性解放
经济文化
经世致用——务实
否定权威——独立思考
1.《四库全书总目》载:
“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
”材料中“其书可毁”意在( )
A.维护理学的正统地位B.强调理在生活中的作用
C.突出对孔子思想顺从D.深曝其罪恶以警示后人
A [从材料内容可知,由于李贽“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会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冲击了理学的地位,故为维护理学正统地位,要毁掉李贽的著作,故A项正确。
]
2.有学者指出:
“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束书而从事于游谈。
”其主要原因是( )
A.政治的迫害 B.时代的动乱
C.科举的没落D.学风的转变
D [明人讲学呈现的现状与政治迫害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明朝人讲学并未呈现具体的时间(明朝整体是稳定和统一,明朝末年动乱),故B项错误;明人讲学“不以《六经》为根柢”,而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朝,推行八股取士,所学习内容是儒家经典,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束书而从事于游谈”可知反映的是空谈的学风,故D项正确。
]
3.顾炎武在《亭林余集·三朝纪事网文序》中指出:
“士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火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
”这反映的精神实质是( )
A.民贵君轻B.天人感应
C.格物致知D.经世致用
D [材料没有探讨君民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中找不到君权产生原因的分析,故B项错误;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而不求科学之真,故C项错误;“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火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体现了对生活实际问题探究的重要性,属于经世致用的思想,故D项正确。
]
4.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
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
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予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
这表明( )
A.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B.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
C.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D.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B [王夫之的行为体现出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但是与材料中不同的立场观点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呈现的是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和清政府的不同的认知,革命者需要树立榜样继续抗清,清政府则是缓和民族矛盾,维护统治,故B项正确;这不是历史人物的多面性,而是评价人的观点的多样性,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并非客观公正的问题,而是立场不同,观点不同,故D项错误。
]
考点2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学艺术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明清时期的科技
1.《本草纲目》
李时珍编著,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2.《农政全书》
系统地总结了历史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二、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
1.文学:
明清小说
时期
成就
明朝
长篇
小说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
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西游记》等
短篇小说
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清朝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
2.绘画和书法
(1)绘画:
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
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如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和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2)书法:
明代以文征明和董其昌声誉最高。
3.戏剧
(1)明代传奇剧兴盛起来。
(2)清代京剧
①形成:
道光年间,徽剧和汉剧融合,兼收昆曲、秦腔等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
②成熟: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出现“同光十三绝”。
③走向世界:
民国以来,京剧走向世界,成为国粹。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1.古代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字
2.古代中国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1 明清小说的艺术特色
史料 小说体例,经历了唐代传奇、宋元话本这一过程后,到明清时期已非常成熟,印刷术的完善,各书坊争相刻印。
清代的小说之种类及其变化,比明朝的多,但因为时间,我现在只可分做四派来说一个大概。
这四派便是:
一、拟古派;二、讽刺派;三、人情派;四、侠义派。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根据史料,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语言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小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史料中鲁迅评论了小说体裁不断完善,体裁广泛,表现手法丰富,艺术水平高超。
“人情派”以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最为典型。
趋势:
通俗化、平民化。
主要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
►探究2 明清戏曲艺术的时代特征
史料一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
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史料二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之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1)史料一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剧种形成的原因。
(2)根据史料二,分析戏曲发展的社会功能。
(1)史料一反映了清代戏曲种类繁多。
阅读史料一时注意抓住史料一中的关键词句理解其内容,“昆腔”与“京腔”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形成京剧。
(2)抓住史料二中的关键信息“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得出戏曲的社会功能。
(1)京剧。
原因:
北京的中心作用(或者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封建政府的推动(或者乾隆帝的推动);广大艺人的努力(或者广大艺人博采众长);社会发展、人民大众文化娱乐的需要。
(2)功能:
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
[素养3—历史解释]
1.明清小说的特点及成因
(1)语言通俗生动。
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通俗生动的语言更受到市民阶层的欢迎。
(2)题材多样,出现了一批反封建的作品。
明清君主专制强化,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
(3)重视教化作用。
明清小说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影响。
2.明清文化逐渐走向世俗化
(1)“文化世俗化”指文学、艺术等文化形式以普通受众的需要为中心,以满足普通受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具有很强的通俗性和可读性,娱乐大众。
(2)原因:
①商品经济发达,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
②印刷术不断完善,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文化进一步普及。
[素养4—唯物史观]
客观分析辩证看待时代特征对艺术风格的影响
艺术风格
时代特征
先秦
兼容并包、宽容开放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
秦汉
恢弘大度
国家统一,生产发展,民族联系加强,文化迅速发展
隋唐
兼容并蓄、全面繁荣
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中外交流频繁
宋元
平民化、世俗化
商业繁荣、城市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明清
承古萌新
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许多实用性读物,如《陶朱公致富奇书》《四民必用》《沈氏农书》《耕收农话》《杵臼经》《布经》等。
这主要因为( )
A.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B.科学研究注重实用性
C.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D.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
A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等推动关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实用性读物的出现,故A项正确;古代中国科研一直都注重实用性,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考查内容为程朱理学,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经世致用思想,故D项错误。
]
2.明代小说《说唐》、《杨家将传》中,樊梨花与穆桂英以武艺压倒夫婿,并挂帅出征;清代小说《再生缘》中,女主角易钗为弁,文武双全。
这反映出( )
A.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的繁荣
B.文字狱影响到思想文化的发展
C.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
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男女平等
C [A项不能反映材料中小说女性形象变化的原因,故排除;文字狱使思想领域保守僵化,这与材料中小说女性形象打破传统的现象不符,故B项错误;明清小说中女性压倒夫婿能挂帅出征或文武双全,这是对传统“夫为妻纲”社会秩序的反抗,故C项正确;商品经济发展能推动男女平等的形成,但不能达成男女平等的现状,故D项错误。
]
3.永乐九年(1411年)规定:
“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诚、节烈、先圣先贤,违者杖一百”。
“其神仙及义父、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
这一规定的实施( )
A.强化了正统伦理道德观念
B.促进了官民平等的实现
C.抑制了戏曲事业的发展
D.取消了市民文化的娱乐性
A [根据材料“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诚、节烈、先圣先贤”可知,这一规定的实施强化了正统伦理道德观念,故A项正确。
]
4.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
这一变化折射出( )
A.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
B.士人价值追求发生改变
C.刻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D.通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
A [根据材料“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士人价值追求”,故B项错误;书籍内容的变化与刻印技术无关,故C项错误;虽然“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主流文化仍是传统文化,故D项错误。
]
2013—2018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点
卷别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明清时期科技文学艺术
全国卷Ⅰ
——
2018·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2014·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比较
全国卷Ⅱ
——
2013·明清小说的特色;2013·京剧的艺术特点
全国卷Ⅲ
2016·明清时期的救济制度
2018·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2018·明朝中期后读书向学的美德风貌
1.从考查内容看:
命题侧重于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大都集中在考查学生对文学、艺术成就的识记、辨析、运用等方面,命题素材则会采用古文、图片或者国内外学者、专家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评价、思想等几种形式。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大都进行综合考查。
2.从考查题型看:
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并重,非选择题主要从古今贯通或中外对比角度链接考查为主。
3.从命题特点看:
主要考查重要政治制度或经济、思想现象的特点、成因及历史发展趋势的结论性认识。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考法一 以全新视角考查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辉煌
1.命题点:
弘扬传统中医药学,认识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2018·全国卷Ⅲ·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s\up6()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B [根据题干材料“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官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药学的发展得到国家的支持,故B项正确;药学发展源于社会生活,非政治体制,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对药学发展的影响,可排除C项;隋唐以前,理学还没有产生,排除D项。
]
2.命题点:
明朝中期以后新的文化现象
(2018·全国卷Ⅲ·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
“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D [根据材料“京城及江南地区”“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可知,当时社会对文化的崇尚,故答案为D项;材料不能体现“迅速提升”学术文化水平,可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士大夫间注重风气,没有体现他们地位的提高,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经世致用思想,可排除C项。
]
3.命题点:
明清市民文化的发展,小说的出现及影响
(2013·全国卷Ⅱ·27)清代有学者说: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C [明清时期,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繁荣,市民阶层的队伍壮大,为适应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小说的创作发展繁荣起来,材料反映了小说受到市民阶层的欢迎,故C项符合题意。
材料并未涉及小说传播宗教的内容,也没有反映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故A、B、D三项错误。
]
◎考法二 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
4.命题点:
明清时期昆曲的流行
(2018·全国卷Ⅱ·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
D [材料信息主要反映的是明代到清代昆曲流行于社会上层,江南士大夫也用昆曲以示高雅,说明昆曲属于上层文化和官场文化,这也是它流行于明清时期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
]
5.命题点:
京剧脸谱的历史价值
(2013·全国卷Ⅱ·28)“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B [京剧脸谱来源于中国古代“傩”戏中的面具。
在后来戏剧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人们给不同颜色的脸谱赋予不同的性格,这种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很难真实地再现历史、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从而也就不能提升历史人物的价值,故排除A、C、D三项。
]
[考向扫描·权威预测]
◎考向一 明清时期出现的新的社会现象
1.命题点:
明清时期人们在价值层面上的一些新变化
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
这说明( )
A.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A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思想领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可知,这仅是部分先进儒学者的主张,故B项错误;理学主张“天理”在人身上体现为人性,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明末儒学不属于市民文学的范畴,故D项错误。
]
2.命题点:
明清富商大贾同文人士大夫的关系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2018·梅州一模)明朝后期,一些富商大贾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而希望政变自身的社会身份和地位,他们积极结交文人士大夫,摹仿其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
面对此种社会情形,下层知识分子利用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优势,为其提供文化方面的服务。
这种现象( )
A.动摇了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B.改变了古代中国的阶级结构
C.推动了文化的商业化和世俗化
D.反映了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
C [根据材料可以得知随着商人摹仿其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能够提升商人的文化素质,从而推动文化知识普及实现世俗化,此外下层知识分子为商人提供文化服务,反映了文化商业化,故C项正确。
]
◎考向二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3.命题点:
顾炎武、黄宗羲思想主张的共同点
顾炎武说: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黄宗羲也说:
“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
”这说明他们都( )
A.反对君主专制B.反对宋明理学
C.提倡公平法治D.以天下为己任
D [黄宗羲确有反封建君主专制的主张,但材料并未体现,故A项错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反对空谈义理,但材料未涉及,故B项错误;同理,材料不涉及公平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历史一轮第1部分 第3单元 第7讲 明清时期的思想活跃与文化承古萌新 高考 历史 一轮 部分 单元 明清 时期 思想 活跃 文化 承古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