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教材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0133914
- 上传时间:2023-04-25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1.96KB
乡土教材教案.docx
《乡土教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土教材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乡土教材教案
在 体 验 中 感 悟
———《说说家乡的葡萄》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
宾川金牛一中李志成
一、课程理念:
新课程观要求我们积极开发、利用课外学习资源,结合学生实际,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校外资源,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实践机会,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参与活动、丰富体验、养成习惯、学会本领,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此,结合家乡特色,设计了一系列的以“葡萄叶”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有关“葡萄”更多的知识,感受祖国深厚的葡萄文化,使学生提高对葡萄的认识,了解家乡的葡萄。
在劳动中体验,感受收获劳动果实的喜悦,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收集整理资料、探索交流、记叙习作的能力,感悟从社会生活中也可获取知识,成为祖国葡萄文化的自觉传承者。
三、活动内容:
围绕“葡萄”字开展说葡萄、采葡萄、参观制葡萄、品葡萄、写葡萄等活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参与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活动准备:
1、联系种葡萄农民,向种葡萄农民了解采葡萄的时间、方法等。
2、活动前,发动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向葡萄农了解、收集资料(葡萄知识、图片、诗歌、美文、葡萄艺表演等相关资料)。
3、编排《采葡萄舞曲》。
五、活动时间:
4个课时
六、活动过程:
(一)交流了解葡萄知识——说葡萄
1、说说你对葡萄叶的了解。
(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说)
葡萄有哪些种类?
葡萄有何特色?
葡萄对人体有什么好处?
葡萄生长环境如何?
我们的家乡什么葡萄比较有名?
2、观看录像
(1)葡萄叶基地、生长环境
(2)葡萄艺表演
(二)采葡萄
1、向家乡种葡萄农民了解采葡萄的时间、方法、注意事项、联系好采葡萄活动安排。
2、交流采葡萄叶的技术、方法。
3、实践体验采葡萄的过程进一步巩固采葡萄技能,感受劳动的快乐。
(三)参观制葡萄饮品
1、带领学生参观制葡萄厂,了解工人制作葡萄叶的过程,向工人了解制葡萄饮品的方法、注意点。
2、活动:
“我来露一手”
将自己采来的葡萄,带回家,在家长的指导下亲自制作并包装好。
(四)、吃葡萄
1、将自己采的葡萄带到学校参加“评选”。
评选标准:
观葡萄:
形状、颜色。
闻葡萄香:
闻闻葡萄的清香。
品葡萄:
制一杯葡萄汁,品尝葡萄汁的味道。
2、组织“评委”评选一、二、三等奖。
(五)夸葡萄
1、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葡萄的图片、诗歌、美文。
2、阅读校本课程教材《说说家乡的葡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感情朗读。
3、欣赏自编舞蹈《采葡萄舞曲》。
(六)写葡萄
1、结合自己对葡萄的“再次”认识、理解,写一篇小短文,介绍自己的所学所得。
2、为家乡的葡萄(或其他水果)设计几则广告语。
3、以“葡萄”为中心,编制《葡萄报》,组织评选、表彰。
教学后记: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
“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
”通过开展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具有儿童情趣,时代气息的实践活动,帮助儿童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大自然等方面,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从而提高孩子的全面素质。
农村孩子的课堂不能只局限于校内课堂,而应该充分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走出课堂,开拓视野,丰富体验,在真实、具体、细致的体验中,学习生活、学会学习、学习提高,这就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我把我已经执教使用过的教学设计作了修改,教学内容由“品葡萄”、“夸葡萄”两个环节,分别向课前延伸到“说葡萄”、“采葡萄”、“制葡萄”,向课后延伸到“写葡萄”。
至于是否有价值,则诚请同行和专家批评指正。
《鸡足山游记》教学设计
(金牛一中杨岱)
一、教学理念:
现今教学理念强调以人为本,人文结合,而要体现这一教学理念,就要很好地利用校本课程,开发周边教育资源。
我把鸡足山风景区列为教育基地。
鸡足山风景区也是国家地质公园,鸡足山分布广,规模大,品味高,为“西南一绝”。
鸡足山发育完全,奇形怪石、古藤缠绕、溶洞幽谷、曲径贯通,是一座大自然的迷宫。
基于这个教育资源,让学生走进鸡足山、推销鸡足山,更深刻地了解和认识家乡,增强学生的认识和自豪感,更好地热爱自己的家乡。
二、教学目标:
1、走近家乡,了解家乡的名胜。
2、培养对事物的审美能力,陶冶生活情趣。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增强学生对校本课程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了解游记中景点特色。
四、教学难点:
为景点设计导游词、路线。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课前准备:
事先让学生游览鸡足山景区,对鸡足山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七、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近几年来我们家乡开发了国家AAAAA旅游景点鸡足山,前些天我们又去浏览了一番,那鸡足山到底是怎样的呢?
今天我们再来游一次,好吗?
板书:
鸡足山游记
二、引发旧知
关于鸡足山,你已知道哪些美丽的景点呢?
知道多少说多少。
小结:
看,同学们对家乡还真了解。
对学生的发言相机点评,进行人文引导。
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有关景点名。
畅谈自己熟悉的景点及景点的特色。
三、进一步激发探究欲望
同学们,你们知道共有多少个景点吗?
你最喜欢哪个景点?
有什么特点?
你还想知道得更多么?
点评学生的回答。
自由述说,自由提出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四、设计探究方案
在鸡足山中走了一趟,有没有发现原来的浏览路线存在着不足,能否为其设计一条合适的浏览路线。
巡视,随机提示,和学生一起探讨。
小组合作,设计导游路线,画线路图。
五、激发求知欲,进行创新教育
你在浏览时,有没有导游在解说?
假如你是小导游,能否为景点设计合适的导游词?
巡视,指点
1、学生自己准备导游词。
2、小组派代表,交流自己准备的导游词。
六、激发余兴
刚才同学们为各景点设计了导游词,能否来次即兴表演,做个真正的小导游?
随机点评
学生即兴表演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重游了鸡足山,对鸡足山景点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于鸡足山景点,还有待开发,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我们的家乡将变得更加美丽!
八、课后延伸
学完本课之后,你现在最想做的是什么?
提示:
写广告语、写读后感、写游记……
独立完成。
《家乡的民俗-----上梁》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金牛一中环玉凤)
一、教学理念:
21世纪信息化的普及、科技的日新月异、生活方式的高速运转,对人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1世纪的公民应是认知、情感、行为和谐发展,富有创新精神的人。
长期以来,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死板的接受方法,使学生只能机械地接受知识,无法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
传统教育对活动课程不够重视,使学生远离社会,缺少了解、适应、参与社会的机会。
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的,整体的,开放的教育活动,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体验情感,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
新的课程改革方案确立了研究性课程的地位。
更好地贯彻教育部制订的新课程计划,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全面发展。
我校置身于鸡足山山脚下,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了学校很好的教育资源,可以巧妙地加以开发和利用。
二、活动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培养他们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能力,包括合作能力、参与能力、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组织活动,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来,体现"学生是学习和活动的主体"这个理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开发具有家乡特色的民俗文化教育资源,在活动中拓宽学生的视野,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亲近家乡民俗,喜爱家乡民俗的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良好品德。
三、活动过程预设:
整个活动共分四个阶段实施:
1,活动准备阶段;2,调查研究阶段;3,汇报交流阶段;4,成果展示阶段。
四、课时安排:
五、活动流程:
(一)活动准备
1、明确活动的意向。
教师设疑导入: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和以前有所不同,我们要去认识我们家乡——宾川——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具有传承数千年的民俗。
你们想通过什么方法去认识宾川的民俗呢?
学生集体讨论,自由组合成立采访组、考察组、查阅组、网络组四个活动小组。
2、知识技能的准备
那么,你们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学生小组内讨论,教师参加共同讨论,概括要点,明确本次活动的意义,方式,初步调查的对象和内容。
(二)调查研究:
1、各小组分头搜集信息
采访组:
发放调查问卷,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了解本地的民俗及其变迁情况。
考察组:
走村串巷,实地考察家乡的民俗文化。
查阅组:
到阅览室,图书馆,新华书店,档案馆等地,搜索查阅家乡民俗文化的资料。
网络组:
通过上网的方式,下载一些关于家乡民俗文化的信息。
2、整理搜集的信息
教师指导:
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法搜集的信息往往是繁多且杂乱的,因此,要求我们学会对信息的筛选,分析,汇总,突出重点,不要面面俱到。
我们可以写介绍文章,可以用照相机摄影,可以画画,各个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运用语文,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多种技能来整理信息。
学生整理自己获得的信息。
(三)汇报交流
1、激发情感,导入活动。
师:
同学们,我们宾川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具有传承数千年的民俗。
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民俗也在不断地演化,许多民俗事象逐渐消失了,但民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新文明仍然是有用的。
这就需要我们去芜取精,义不容辞地保护我们的民间文化遗产。
2、小组交流
师:
下面由每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运用自己喜爱的方式,交流自己在调查研究过程中使用的方法,获得的成果以及活动的感受。
(1)采访组:
时间:
2016年9月18日
地点:
学生家 采访对象:
学生的爷爷奶奶
主题:
上梁彩语
过程:
学生问:
“爷爷奶奶,今天是您家新屋落成之喜,请你们为我们介绍一下,为什么上梁喝彩呢?
奶奶:
“好的。
农民上梁之际,便会做很多的八仙馒头(大馒头)、元宝桃子馒头(小馒头)、花生、糖果之类装在篮中,提到房顶,然后主持礼彩的先生喊以上彩语,这时主人家便会从屋顶上抛下馒头等物,下面无论老幼均一轰而上争抢,边上花炮齐鸣,主持彩礼人说声“佛爷”,帮工们喊“‘好啊!
”,一派喜庆气氛图个吉利!
学生问:
木工师傅,您刚才的所说的彩语能给我们再说一遍吗?
木工:
好啊!
上梁彩语
一对金花落地来,今日上梁放光彩。
八洞神仙来庆贺,鲁班大师笑开怀。
……
学生问:
您为什么要用佛爷开头呢?
木工答:
我们这里凡造屋上梁及做什么红喜事,都喜欢喝采,而喝采的第一句话就是喊“佛爷”,然后大家齐声回答:
“好啊!
”这样一唱一和,既图个吉利,又得个热闹。
这也相传几千年了。
为什么喝采总是先喊“佛爷”呢?
这里有一个缘由。
(故事演讲《喝采为何要用“佛爷”开头》)
学生:
“今天我们的收获真不小,谢谢大家!
”
(2)考察组:
民居的建造过程中十分讲究吉利,从选地、选材、择日、立柱、上梁到落成庆贺均按照繁褥的传统方式进行。
如选日要请“师娘”定适宜动土的日期。
上梁时选择吉日,梁上张贴横批,两边栋柱贴对联,上梁时喊“上梁,大吉大利”,鞭炮齐鸣,边唱“上梁歌”,上好后将馒头、糖果,红枣等往下抛。
房子建好后,往往在墙门上画一些辟邪的图画,有的还建筑刻有历史故事和植物图案的砖刻门楼。
(3)查阅组:
展示制作资料卡片。
(4)网络组:
传阅复印资料,同学提出问题,组内同学进行解答。
3、全班交流,提出改进意见,评选最佳小组及“调查研究之星”。
(四)总结升华
我们家乡,风景优美,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民俗丰富。
我们要善于挖掘身边的民俗资源,为保护我们家乡的民俗文化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五)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可让学生成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通过制作展示牌,展示资料图片,在校园内展览。
撰写文章(小论文,调查报告,记叙文等),教师积极向有关报刊推荐。
教后反思:
以上教学设计,其特色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选题切合学生的实际,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活动
2、强调自主性。
填写调查访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制作资料卡片,都是由学生自主选择完成的。
3、突出实践性。
这次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就体现了实践性的特点。
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不仅要说说,观察,还要调查访问,并填写表格,还要采用多种方式交流、展示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或收获,学生是在真实的实践情境中体验、学习的。
4、体现综合性。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了调查访问表、说一说、做一做等一系列内容,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提高综合能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乡土 教材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