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18课《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精品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0128802
- 上传时间:2023-04-25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0.67KB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18课《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精品教案.docx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18课《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精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18课《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精品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18课《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精品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18课《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精品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18课《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精品教案
教学目的:
1.积累语言,了解格拉丹东的特点。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时间:
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 1.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
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
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
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XX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
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
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
“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吧!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重要词语,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文眼等,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
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列出不懂之处,在此基础上校正读音,积累语言,理解结构:
一、校正读音,积累语言 裸露lù黧lí黑砾lì石劲jìng旅腈jīng纶熠熠yì演绎yì
气势磅礴:
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接踵而至:
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
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历历在目:
历历:
清楚,分明的样子。
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蠕动:
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的样子。
熠熠:
闪烁的样子。
二、理解结构 第一部分(1-3段):
时间,概况,艰苦的旅行。
第二部分(4-6段):
冰塔林的景色和“我”摔跤的遭遇。
第三部分(7—13段):
写“我”受伤后在各拉丹冬的经历。
第四部分(14、15段):
各拉丹冬孕育了长江,滋养了人类。
总结固趣:
这篇游记,作者采用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源头的见闻和感受,我们领略了壮美景色的同时,也感受了雪域高原的巨大威力,作者的体验更强烈显示了爱国的思想感情。
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第2课时教学目的 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内容与步聚 情景激趣
探究生趣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指导学生理解散文的要素 ㈠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
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明确:
作者由远及近,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现了冰塔林神奇、壮美的特点。
“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坚冰丛莽”“巨大的冰谷”“冰雪劲旅”“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琼瑶仙境”这些句子都表现了冰塔林奇美的特点。
)
㈡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
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
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是为了反衬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更好地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㈢如何理解“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此长眠吧”中“我”的心态?
明确:
作者在《藏北游历》序言中说,自己对于这片雪原高原,“是一个逗留太久,热情也持续得太久”的人。
在西藏期间,“足迹和心迹都轰轰烈烈地进行着”。
她和这块大陆感情至深,已和这片土地融为一体,死亡何尝不是一种回归?
这时死亡也没有了恐怖色彩。
各拉丹冬,给人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灵震撼,有一种吸引力,在它面前,人浑然忘我。
在这种忘我的精神境界中,作者感悟到生命是一种永恒,也是一种不朽,从而能坦然面对死亡。
㈣赏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思考并回答下列的问题。
想一想,这些句子在表达方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
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明确:
“眩晕”指美景多得让人目不暇接,令人陶醉的意思。
“卖弄”指故意展现。
这里表达了景物带给自己的强烈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2.“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删去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
删去后,不能表现大自然的风是亘古存在的,不能表现冰窟的历史悠久。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作者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描写大自然的形成之前,引发人们思考生存和意义。
)
㈤读了这篇游记你有什么样的感悟?
感悟
(1)各拉丹冬终年冰雪覆盖,是长江的源头,景色神奇、壮美。
各拉丹冬孕育了长江,是生命之源。
读后,我们心中不由产生了对它的向往、崇拜、热爱之情。
感悟
(2)各拉丹冬雪山圣洁、坦荡,读文如临其境,身心豁然圣洁,灵魂也得到了升华,是内在体验的深化和生命质量的提高。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一、个性解读 1.你对本文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理解?
2.学了本文你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收获?
二、读写结合。
学法指导:
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体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你认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作者是如何运用的?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明确:
议论抒情写感受,给读者以强烈的共鸣。
游记要写出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其中还会渗透作者的感情。
文中作者远望冰塔林的景物,“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融汇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感叹人在自然奇景面前的渺小。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直接发表议论,表达景物带给自己的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移步换景巧观察,避免平铺直叙
本文采用“移步换景”来观察描写景物,如“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在各拉丹冬以东„„草坝子上”“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等,移步换景,思路清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借鉴本文融入情感与移步换景的观察方式写一篇游记。
布置作业:
预习《登勃朗峰》,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趣味教学资料
格拉丹东简介 格拉丹东雪山是长江三源之一沱沱河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冰川雪山之一,位于唐古拉山中段,藏语意为“高高尖尖之山峰”,海拔6,621米,为唐古拉山脉之主峰。
长江的源头有正源当曲,西源沱沱河,北源楚玛尔河。
格拉丹东雪山是西源沱沱河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冰川雪山之一。
同时,格拉丹东雪山冰川的伸缩变化,非常明显地揭示了当地乃至青藏高原和全球气候的变迁,极具科研价值。
丹冬突耸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边境,系由一大片南北长达50余公里,东西宽约30余公里,攒聚约50余条巨龙般之山岳冰川群所组成,位于东经9l°,北纬33.5°,海拔662l米。
格拉丹冬冰峰西南侧之姜根迪如冰川为沱沱河的发源地,末端海拔高5395米,由冰川、冰斗融水汇成一股宽约3公尺,深约0.2公尺之小溪流,北流9公里至巴冬山下接纳朵恰迪岗雪山群之冰川融水后,流经长约15公里之谷地,继续北流,分流成宽6公尺与4公尺之两条小河,小河两侧谷地尚有众多瓣套状之水网,此即沱沱河之上源。
格拉丹东峰周围自然景观奇特壮观。
冬季,这里是冰雪的世界,山上山下,银装素裹,夏秋季节,烈日炎炎,冰消雪融,山下天然草原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紫嫣红,草原上点缀着成群的牛羊。
格拉丹东位于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境内。
唐古拉山脉最高峰。
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
格拉丹东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30公里,除主峰格拉丹冬峰外,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公里,有冰川130条。
雪线高度北坡5570米,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川,长12.8公里,宽1.6公里,尾部有5公里长的冰塔林,是长江西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支冰川长10.1公里,宽1.3公里,尾部有2公里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有野牛、野驴、藏羊羚、雪鸡等珍禽异兽和水晶石,周围为优良的天然草场。
是探险旅游、登山、猎奇、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
格拉丹东冰山群属于山岳冰川,高达六七十米的冰塔林,银盔白甲,高耸入云,一座挨一座,有的象撑天玉柱,有的如摩天水晶楼,有的似宝剑寒气凌凌直刺云天,有的锋如奇塔异峰千姿百态,冰塔林中,有高高耸起的冰柱,有玲珑剔透的冰笋,有形如彩虹的冰桥,有神秘莫测的冰洞,还有银雕玉琢的冰斗、冰舌、冰湖、冰沟„„神工鬼斧,冰清玉洁,简直是一座奇美无比的艺术长廊。
夏秋季节,山上银装素裹,山下野花烂漫。
格拉丹冬冰峰附近海拔六公里以上蕴藏的冰山水晶石,被称为“江源瑰宝”。
格拉丹东冰川地段是青藏铁路全线气候最恶劣、地质条件最差、施工难度最大的区段。
斜坡湿地广布,高地温、高含冰量冻土地段较长,冻胀、融沉作用强烈;安多以南分布有岛状冻土和深季节冻土。
冬春季节气温很低,寒风凛冽,七八月份天气稍微转暖时,雨水丰富,飘过一片云彩来,不是雨雪就是冰雹。
从唐古拉山口开始,青藏铁路不再与公路平行,而是取道无人区,直插西藏自治区的安多县。
格拉丹东冰川海拔5231米,是青、藏两省区天然分界线,也是青藏线109国道的最高点。
唐古拉山顶终年积雪不化,数十条远古冰川纵横奔泻,可谓“近看是山,远望成川”。
这里还可以看到神秘莫测的一日四景。
往返的游客,大多数在此停留、拍照、观景。
翻过大唐古拉山口,前面的还有一处海拔5010米的小唐古拉山口。
过后即进入西藏境内的羌塘高原,两旁雪山连绵,蓝天草原相映,牛羊象珍珠般洒落绿野。
此处空气含氧量只有水平线的六成,一般乘客路过唐古拉山口,会有明显的高原反应。
铁路在唐古拉山越岭地段是一条最高海拔5072米、比青藏公路最高海拔低159米且地质条件相对较好的线路。
唐古拉车站设计为三股道,属于客货两用的综合车站,是青藏铁路全线海拔最高处的中间站,同时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火车站,候车室内配备有大型制氧设备。
青藏线3352公里处的109道班(即21工区),海拔近5100米,管辖着唐古拉山垭口的维护,是整个青藏公路从格尔木到拉萨三十六个工区中最高的一个,被誉为“天下第一道班”。
格拉丹东攀登历史
1985年,日本京都大学学术登山队到达江源,攀登各拉丹冬峰,有6人登顶成功;
1986年,中美联合长江科学考察漂流队到达姜古迪如冰川,并竖立了“长江源头”石碑。
1991年,清华大学登山队攀登该峰,未登顶;
1992年,台湾一支队伍,到达姜古迪如冰川;
1992年,两支分别来自韩国及日本的队伍,未登顶;
1994年8月1日,清华大学苗来生,成为第一个登顶格拉丹东的中国人;
1994年8月,北京大学登山队,11人成功登顶;
20XX年5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登山队,到达6500米高度;
20XX年7月,清华大学登山队,到达5900米高度;
20XX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登山队6名队员登顶;
20XX年7月,两岸清华大学联合登山队17名队员登顶;
20xx年7月,西藏马卡鲁探险,队员3人,协作4人,共7人登顶,成为第一次登顶成功的商业团队;
20xx年8月,厦门大学登山队,13人成功登顶。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请自行参考使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人教版 语文 年级 下第 18 长江 源头 丹东 精品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