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绿色信贷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
- 文档编号:20125649
- 上传时间:2023-04-25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5.29KB
海南省绿色信贷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
《海南省绿色信贷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绿色信贷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南省绿色信贷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海南省绿色信贷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
日期:
海南省绿色信贷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金融银行论文
海南省绿色信贷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谢妍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南海口570228)
摘要:
发展绿色金融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而绿色信贷是绿色金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在分析海南省银行业金融
机构绿色信贷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绿色信贷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海南;绿色信贷;环境风险
中图分类号:
F83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员1003-9031(2015)
09-0080-04DOI:
10.3969/j.issn.1003-9031.2015.09.18
基金项目:
本文系海南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项目“海南省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战略研究”(qnjj1306)的成果之一。
本文受中西部综合实力提升计划(海南大学)资助。
收稿日期:
2015-07-15
作者简介:
谢妍(1981-),女,海南文昌人,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一、海南省绿色信贷发展现状
(一)绿色信贷制度建设
海南省各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均制定了年度绿色信贷政策指引,对节能减
排、生态建设、环境污染防治、新能源、新材料和高技术产业等分类制订不同信贷措施。
在规范绿色信贷政策方面,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等海南省分支机构在支持清洁能源、低碳交通、能效建筑等行业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规范政策。
在制定分行业信贷政策方面,光大银行对潜在环境风险较大的行业制定了具体的绿色信贷要求;兴业银行限制对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融资,并实行授信指标管理;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制定了针对多个风险行业的信贷政策。
各银行均建立绿色信贷统计报告制度,在推进政策制度、流程管理、产品开发、客户服务等方面确保绿色信贷的有效实施。
(二)绿色信贷流程管理
省内各银行在贷前调查阶段,根据产能规模和环保信息等设置信贷准入标准,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标准的项目严禁准入,确保贷款项目符合绿色信贷政策导向。
在贷款审批阶段,对于环保不达标、产能落后的项目实施“一票否决”。
如交通银行对授信客户的环保信息进行录入和分类管理,对不符合产业政策或环
保标准的项目进行信贷控制。
按照环保等级由高至低的顺序,依次把客户分为绿色、黄色和红色三个类别。
其中,对绿色类别的客户授信倾斜,对红色类别的客户实行限额管理;工商银行严格执行“绿色信贷一票否决”制,根据环境风险的大小将客户分为4类9个级别,每个类别制定不同的信贷标准,对不符合环保标准的客户实行一票否决,有环保风险的及时要求整改,对达到环保标准的客户进行信贷倾斜;招商银行和光大银行在环境和社会风险方面有明确的贷前、贷中
和贷后管理措施;浦发银行对贷款进行持续监控,在出现重大风险时终止授信;兴业银行引进独立第三方进行贷款风险评估,把绿色信贷标准纳入贷款合同。
(三)绿色信贷规模与结构
截至2013年末,海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已有10家银行在节能环保项目及服务方面投入贷款,贷款余额为264亿元,并在绿色农林开发项目方面实现
零突破,贷款余额达5.9亿元。
1•取消对落后产能行业的授信。
海南省工信厅发布的海南省淘汰落后产能责任企业名单表明,海南省淘汰落后产能企业从2011年的77家下降到2013
年的2家。
说明银行业金融机构成功运用绿色信贷政策,加大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引导企业的绿色发展。
2.制定差异化的绿色信贷政策。
邮储银行严格控制房地产业、钢材业、光伏业、水泥等高能耗行业的授信额度,大力支持特色农业、旅游业、餐饮和酒店服务和医药等行业的融资需求,尤其是对符合绿色信贷理念的小额农户和个体小商户进行信贷倾斜。
截至2014年9月,邮储银行累计发放个人综合消费贷款
1亿元左右,个人房屋按揭贷款3亿元左右,个人汽车消费贷款近5000万元;工商银行积极引导绿色信贷投向,重点支持商贸消费、文化产业、新型能源、海港物流、海岛旅游、新型城镇化等领域的融资需求。
截至2014年6月末,工
商银行投向政府重点项目及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和文化产业的贷款共计117
亿元。
农业银行绿色信贷主要支持绿色林业开发、可再生资源、清洁能源和绿色交通运输等产业。
截至2014年7月末,农业银行绿色信贷的贷款余额为24.83亿元,占该行贷款余额的7.7%左右。
兴业银行设立专项信贷资金,投向节能减排、污水处理、水域治理、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等产业,加大对现代旅游、现代农业、制造业等信贷支持力度。
兴业银行截至2015年3月末,绿色信贷授信
额度达2.15亿元,占全部信贷资金的2.5%。
3.创新绿色信贷模式。
国开行探索创新绿色信贷工具助力支农,构建“大
区小镇新村”旅游开发模式,带动农民深度参与旅游开发;农发行创新推行“农+旅”信贷支农模式,重点支持海南呀诺达景区等项目。
截至2013年末,发
放13.47亿元贷款支持生态休闲农业。
政策性银行择优支持南海及三沙市的深海网箱养殖,发放三沙海水养殖贷款。
农发行拓展“绿色海洋产业链”业务,扶持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
截至2013年末,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的绿色渔业贷款余额为9.48亿元,占海南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一半以上。
(四)绿色信贷组织架构
省内各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均建立了绿色信贷职能部门,配备专责人员和组建专业团队,对信贷准入、贷款审查、风险评估和监测等进行严格合规的管理。
如光大银行建立了专责部门和制定行业政策,并明确各个部门在绿色信贷实施中的职能分工。
兴业银行组建负责绿色信贷的专业团队,并制定考核和奖惩机制。
工商银行建立问责机制,在高管和员工绩效考核中涵盖社会责任指标。
招商银行
明确了各部门在绿色信贷方面的分工,绿色信贷执行情况直接与薪酬挂钩。
浦发银行建立了绿色信贷团队,绿色信贷业务的考核与员工晋级挂钩。
平安银行设有绿色信贷专责机构,并制订相应的奖惩措施。
(五)绿色信贷的支持政策
2013年以来,海南省政府出台《海南省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海南省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支持绿色信贷发展的政策措施。
启动实施“银政投”绿色信贷计划,该计划由银行、政府、投资机构共同出资,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绿色、低碳、环保产业的融资机制,解决企业环保融资难冋题。
政府牵头建立环保企业项目库,并联合省金融办、省财政厅、担保机构、环保部门和各银行建立绿色金融联席会议制度。
海南省银监局实
施窗口指导,要求各银行明确节能减排授信工作的目标、原则、重点及措施。
通过个别访谈和座谈会等方式,向辖内各银行宣传绿色信贷政策,搭建绿色信贷交
流平台。
加强对绿色信贷监测,要求各银行及时报送绿色信贷统计报表和绿色信贷工作报告。
落实绿色信贷评价和问责机制,采取现场监督和自查评估等方式评价各银行绿色信贷政策,将实施效果与银行高管人员履职评价、机构准入和业务审批挂钩。
二、海南省绿色信贷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绿色信贷理念认识不足
省内大部分银行均建立了绿色信贷机制,只是把绿色信贷当做国家的政策来执行,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和行业的特点制订具体的政策。
只有少数银行把绿色信贷提到战略高度,能力建设水平仍较低,对绿色信贷的理解只停留在遏制
“高污染、高能耗”的层面,没有充分认识到推行绿色信贷是实现社会经济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多数银行属于被动地执行监管部门的要求,积极履行的动力不足,缺乏对绿色信贷的主动出击。
绿色信贷操作过程中,银行在定价、风险控制等方面缺乏科学严密的技术性措施。
(二)绿色信贷规模小、结构单一
海南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依赖于房地产等利润较高的行业,实施绿
色信贷与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产生冲突,影响了绿色信贷规模的扩张。
绿色产业投资周期较长,预期效益在初期较小,也影响了银行发放绿色信贷的积极性。
尤其是符合环保标准的小微企业,没有担保抵押品,难以获得信贷支持。
尽管近年来绿色信贷授信额度增加,但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新增绿色信贷的占比仍较低。
海南省绿色信贷起步较晚,尽管各银行在绿色农业、林业、渔业项目上都投入信贷支持,但相比较绿色交通运输项目信贷支持力度较小
(三)风险防范与化解能力薄弱
随着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环境和社会风险逐渐成为信贷风险中主要的风险之一。
银监会下发的《绿色信贷指引》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有效识别、计量、监测、控制信贷活动中的环境和社会风险。
银行缺乏对环境和社会风险有效评估和控制,成为推进绿色信贷政策的瓶颈。
首先,信贷从业人员对绿色信贷及环境和社会风险认识不充分;其次,国家的绿色信贷政策体现的是综合性和原则性,缺乏行业信贷环保指南。
银行在信贷业务操作过程中,没有统一的环境风险参照标准,难以对授信对象的耗能、排污做出准确的风险评估,导致银行对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认识能力、管理能力和管理技术低下,贷前、贷中、贷后风险防范与化解能力薄弱,极易引发信贷风险。
(四)部门联动协作不顺畅
绿色信贷涉及多个部门的协调和沟通,但目前信息共享机制尚未落实,部门间信息沟通不足,导致政策不协调等问题,阻碍绿色信贷的发展。
由于技术与信息的制约,目前省内多数人民银行县(市)支行的征信系统与当地的环保部门没有建立企业信贷融资信息和环境违法信息的有效信息沟通机制,当地的银行无
法获得准确的企业环境信息,环保部门也难以获得企业信贷融资信息。
既不利于加强监管,也不利于部门间的长效合作,影响绿色信贷的执行效果。
(五)绿色信贷执行准则不统一
省内部分银行虽制订了绿色信贷政策,但对于绿色信贷的表述十分笼统,没有实质的信息披露。
各银行对于绿色信贷数据披露的口径不统一,尤其是对环境风险类贷款数据的统计不完整。
披露绝对数指标的数据较多,如环境友好类项目贷款余额、环境风险类项目贷款余额等;披露相对数指标的数据较少,如行业
贷款占比、环境风险类贷款占比等数据。
尽管银监会出台了《绿色信贷指引》和
《绿色信贷统计制度》等文件,由于缺乏具体的细则标准,多数银行在进行绿色信贷统计时对指标的界定比较模糊,统计口径要么自行确定,要么只能依赖上级部门提供的数据,数据的准确性大打折扣。
缺乏银行业金融机构环境风险评估标准,环境风险评估没有实质纳入信贷风险评价体系。
绿色信贷信息披露力度小,没有形成公众和社会的监督机制[1]。
(六)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
首先,表现在财税激励政策不到位。
绿色信贷财政政策支持体系并未形成,正在实施的财政政策多项措施未落实,优惠力度小,无法与绿色信贷衔接。
当前财税支持政策主要针对节能减排项目展开,而且资金投入不合理,大部分用于淘汰落后产能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对绿色技术含量高的项目资金投入较少,缺乏专项扶持基金和财税奖补政策。
银行对于海洋经济和离岸金融等信贷产品的探索开发缺乏相应的配套激励政策。
其次,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及实施细则不规范,降低了绿色信贷业务的可操作性。
县级及以下分支监管机构的监管力量和技术有限,难以对节能环保及“两高一剩”项目贷款进行监测统计,不能实时、有效地
监控绿色信贷的运行和风险。
再次,货币政策的利率机制对于绿色信贷的激励作用体现不明显,缺乏针对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对绿色信贷进行调节。
三、促进海南省绿色信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绿色信贷发展理念
银行应把绿色信贷作为自身发展新的增长点,树立绿色信贷理念,将绿色信贷上升为本机构的发展战略,从战略层面重视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培育和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绿色信贷企业文化,提升银行积极开展绿色信贷的动力。
同
时,要求员工学习关于绿色信贷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提高绿色发展意识。
学
习国外银行业开展绿色信贷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将环境社会风险纳入信贷管理流程,强化环境风险管理能力的培养和建设。
加强对绿色信贷执行情况的监督,实现绿色信贷机制全面性、持续性地融入到经营管理中,不断提高绿色信贷执行效果。
(二)创新金融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
海南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绿色崛起的战略部署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实际,以优化结构为导向,挖掘信贷业务机会,积极培育绿色信贷市场。
一是探索符合绿色产业特性的特色信贷模式。
拓宽绿色信贷项目范围,加大节能环保贷款、能效贷款的开发、设计与环境金融产品挂购的理财产品。
提升绿色信贷综合化服务的水平,积极探索购碳代理财务顾问业务、节能环保设备的融资租赁业务、以核证减排额为还款保障的信贷模式等新型的信贷融资工具。
二是加大信贷产品的
创新力度,加强碳汇渔业产业链的信贷支持,培育和发展碳汇渔业开发项目、碳汇林业开发项目。
加强绿色信贷与离岸金融、物流金融的联动,为企业提供结算、投资理财、结构化融资等配套绿色信贷服务,尝试绿色信贷衍生品的开发,在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绿色旅游等行业开发适当的信贷产品,满足客户多种融资需求,促进绿色信贷深入发展。
(三)优化绿色信贷结构
省内各银行以优化绿色信贷结构为导向,重点支持和培育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产业发展。
一是加强循环经济和生态建设。
提高循环经济类贷款比例,支持海南发展农村沼气、畜禽养殖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蔗渣利用、中水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
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加强清洁生产、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的推广,
推进减排工程设施建设。
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加快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研发,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进煤炭清洁利用和海水综合利用。
二是扶持新能源、新材料和高技术产业。
着力支持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
发展核能产业、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发生物质能项目;发展特种玻璃、高品质特殊钢、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材料产业。
支持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推进生态软件园和创意产业园项目,支持海口药谷建设项目。
发展海洋生物工程和海洋能源利用产业,推广海洋石油资源勘探开发项目,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利用项目。
培育生物育种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
三是支持生态环境治理。
加强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等流域的水污染防治。
加强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限制对高耗能、高耗水、高排放和产能落后产业的信贷支持,推进海防林建设、红树林生态湿地综合保护区开发等项目[2]。
(四)提高绿色信贷风险的管控能力
银行应分行业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对于节能环保项目,银行应重点关注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项目效益和产品的市场行情,避免由于盲目投资而导致产能过剩的风险。
对于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应重点关注废弃物原料的价格风险、资源循环利用的市场风险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的市场需求等。
增强信贷风险评价的能
力建设,制订统一的环境风险评估标准,运用绿色技术等措施,把环境风险纳入到信贷风险评价体系中。
建立环境风险评价体系,将环境风险分为一般风险和突发风险两大类,对每类风险进行分级管理,并设定具体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风险预警数据库并及时更新数据信息,对绿色信贷项目各环节进行持续跟踪监测。
建立环境风险预警机制,加强授信项目风险监控与防范,重点监控项目运行过程中高风险环节,加强突发性环境事件处理
(五)建立有效的绿色信贷联动协作机制
一是加强银政企的沟通。
当前绿色信贷相关法律体系建设落后,缺乏有效的惩戒机制,会引发银行的逆向选择。
因此,政府强化政策引领和监管服务,弓I导银行支持地方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项目。
加强银行与工信厅、发改委、统计局、银监局及人民银行的联动,建立绿色信贷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绿色信贷相配套服务。
银行通过优化绿色信贷结构,设计符合环保标准的贷款流程,在利率定价和信贷准入方面给予企业融资优惠。
企业通过绿色报告的方式向银行真实反映企业的产能规模和可能面临的环境风险威胁。
二是加强环保信息共享。
环保部门构建环境风险监测平台,对企业的环保信息随时进行更新,把企业的环保评估指标录入到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中,以便银行能及时查询企业的环保信息。
银行也要定期披露绿色信贷情况,使环保部门掌握企业的融资状况,支持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实现银企双赢。
银行加大绿色信贷信息公开的力度,接受公众和社会的监督[3]。
(六)完善绿色信贷政策支持体系
监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在货币政策、财税政策、监管政策等方面加强对绿色信贷业务的激励和约束。
在货币政策方面,对发放绿色信贷的金融机构实行优惠存款准备金制度,并对其进行再贷款支持;在财税政策方面,对开展绿色金融的金融机构实行所得税和增值税优惠。
制定针对绿色贷款项目的贴息制度和奖补政策,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完善信贷风险担保机制,给予担保机构补贴和税收优惠。
在监管政策等方面,海南银监局注重对绿色信贷的监管引领,统一和完善绿色信贷监管指标体系,适当提高绿色信贷的风险容忍度,降低资本金占用,税前计提拨备,坏账自主核销等,适时将绿色信贷表现纳入到银行强制性考核标
准和评级指标体系中。
加强窗口指导、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等方式引导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差别化绿色信贷政策。
(责任编辑:
张恩娟)
参考文献:
[1]田秀丽•绿色信贷激励机制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2(10):
138-141.
[2]陈晓,李卢霞.引导社会经济资源:
绿色信贷不可缺位[J].环境保护,
2013
(2):
41-43.
[3]郑冲.关于中国银行业绿色信贷建设的若干思考[J].宏观经济,2013
(1):
9-1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海南省 绿色 信贷 发展 现状 对策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