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目及答案厦大.docx
- 文档编号:20124259
- 上传时间:2023-04-25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6.09K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目及答案厦大.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目及答案厦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目及答案厦大.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目及答案厦大
1.为什么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与发展都要立足这个最大实际,这既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根本遵循。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能否顺利发展,都是同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密切相关。
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至关重要。
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制定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是科学谋划和推进改革发展各项事业的关键和根本。
回顾历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提出的一些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脱离、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由于没有很好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结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吃了苦头,遭受损失甚至严重挫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之所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因为正确总结了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重新认识和准确把握现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作出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征程中,始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是我们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并保持正确发展方向的根本保证。
只有把握住了这一最大国情,我们才能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特色、理论特色、制度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顺利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
2.如何认识当前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上述重要论断集中回答了如何看待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重大问题,为我们抓住和用好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指明了方向。
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首先应看到,当前国际大势对我国有利。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
这为我国实现和平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同时应看到,我国自身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参与国际竞争、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强,塑造外部环境的能力显著提高,运筹对外关系的资源和手段更加丰富。
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努力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
第二,我们也应客观看待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国际上总有一些人抱着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观念不放,把中国发展壮大视为对自身的威胁,想方设法对中国和平发展加以牵制和干扰。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上述风险挑战增加了我国发展进程中的险和难,但并未改变有利于我国发展的时和势。
我们一方面要增强忧患意识,妥善处理各种风险挑战;另一方面也要保持战略耐心和定力,坚持中央既定的内外大政方针不动摇,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第三,我们还应辩证看待和处理机遇和挑战的关系。
机遇和挑战往往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
机遇抓不住,可能变为挑战。
挑战应对得好,可以转化为机遇。
新形势下,我们更要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善于在复杂局面中发现机遇,在形势发展中抢抓机遇,在风险挑战中创造机遇,努力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3.为什么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指明了方向。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多年来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实践表明,单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不能保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把盲目地单纯追求GDP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把“物质化”的发展转变到“人本化”的发展,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
我国已经进入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
其一,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
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解决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使发展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其二,这是我国发展实践的深化和经验的总结。
早在“九五”时期,中央就提出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根本性转变。
党的十八大又提出了以创新驱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其三,这是适应发展新阶段、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要求。
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模式转型所形成的“倒逼机制”,化解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现实需要,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代价。
这种情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
只有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为什么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五位一体、系统论观点)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建设中特,不仅要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而且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并且还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五位一体,系统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建设生态文明是克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在保护自然与生态的基础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是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根本举措。
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把文明发展的理念贯彻到生产、生活、生态各个领域,依靠科技进步,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新路子;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增强节约能源资源的能力;倡导科学合理的消费理念和低碳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资源节约型消费模式;综合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形成节约能源资源的体制机制;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逐步改善生态环境等。
5.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
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边污染边治理更好,利益导向、观念导向、思维方式导向)
近几年来,政府和地方组织在环保方面做了相当大的努力,尤其是环保部门的决心,整治力度越来越大,手段也屡有创新。
但事后却没能真正有效地阻止环境污染事故的不断发生。
原因不难发现:
(1)企业天生的逐利性,环保投入等成本是能省则省,经常存侥幸心理;
(2)地方政府明明知道不少企业会给地方环境造成污染,甚至是严重污染,但出于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追求,也或因官员们对GDP速度的需求,以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没能求得起码的平衡。
(3)相比于发达国家的监管,我们的监督存在着相当大的漏洞。
当下的矛盾在于,先污染后治理是“防范不足”的治理,投入的成本必然过高,付出的代价必然过大。
而边治理边污染的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环境污染的危害,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环境保护的被动局面。
环境污染的治理不能停留在事后的惩罚上,应当在污染的前阶段,预防为主。
希望地方政府能重视起来,真正从动力机制上入手解决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提高环境资源的使用成本,加大对污企业的惩罚力度,加大对环境指标的考核,使其成为官员政绩的重要体现。
总而言之,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
首先是人们认识上的滞后性,环境有一定的自洁能力,在环境污染的前期影响并不明显,只有环境破坏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有些污染制造者存在侥幸心理,希望别人控制污染,治理污染使污染处于环境的自洁范围之内。
其次我们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制度还不是很完善,而且大部分制度是针对先污染后治理的。
再次减少污染会对企业的运作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成本也会相应提高。
6.美国重返亚太对我国有何影响?
中国如何处理?
从政治上看,美国重返亚洲确实给我国和平环境带来巨大挑战,但若能妥善应对,反而可为我国提供创造性管控摩擦和争端、提升区域和国际地位、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巨大机遇:
首先,美国重返亚洲不仅牵制我国崛起,还利用亚洲的增长和活力,欲分享亚洲发展繁荣的成果,同时加强其对亚洲事务的主导权。
我国若能创造性管控中美战略摩擦,一方面深化与美多层次利益融合,通过美地方政府、利益集团和民众的力量约束美对我战略遏制力度;另一方面通过强化中欧、中俄、中非、中国与金砖国家等关系,努力开拓美国以外的战略空间,缓冲美国战略压力,则有望真正创造和平共处共荣的新型大国关系,在世界近现代史上第一次成功摆脱霸权国家与新兴大国必然对抗乃至战争的宿命。
这将是我国对人类和平与文明的巨大贡献。
其次,因为有美国因素介入的影响,周边国家和地区与我摩擦蜂起。
我国若能“创造性介入”这些摩擦,采取和平的、克制的方式化解冲突,有理有利有节地回应挑衅,用实际行动彰显我国“和平崛起”、“和谐世界”理念,并强化经济合作让周边得到实在利益,则不仅有望消除周边紧张因素,通过为亚太地区带来秩序巩固我国大国地位,巩固我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
从经济上看,相对于美国而言,我国当前面临的挑战是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挑战。
如果站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这些挑战恰可转化为倒逼我国实现科学发展、推动经济增长质量迈上新台阶的强大动力:
第一,外需萎缩倒逼我国加快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增长的自主性和内生性。
我国如能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反而为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强大动力,使外需萎缩之“祸”转化为内需扩大之“福”。
第二,相对于美国的劳动力特点,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消失和粗放型投资驱动模式走到尽头,倒逼我国加快技术创新,将经济增长长期动力真正转移到依靠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高上来。
第三,以美国为代表的新一轮全球化的高标准规则对我国内规制形成挑战。
我国若能利用压力加快国内知识产权、生态环境和劳工权利保护,规范政府采购和国有企业行为,则对内可推动法治化市场经济建设、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对外可避免在新一轮全球化规则制定中处于被动地位。
7.十八大新提法:
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
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科学的宏观调控、向服务转型政府要把伸长的手缩回来
在新一轮的改革中,政府要把伸太长的手缩回来,进一步简政放权,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让市场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
政府需要给投资者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除了清理审批事项,还要降低行业的准入门槛,并通过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规范审批收费等工作,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激发社会的创业热情,增强包括民营资本在内的各种投资主体的积极性。
有效的政府治理要求简政放权,进行行政审批改革
政府转型离不开简政放权,行政审批改革是突破口。
有了行政许可,就有了权力寻租的空间,行政许可越多,权力寻租的空间就越大,也便有了腐败。
通过减少审批事项,不仅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还把权力关进了制度的笼子。
政府在提高时效、降低收费的同时要警惕一点,所有这些改革必须合法合规,不能越过市场和法制的边界。
中央或者地方能够在新一轮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建立三张清单——权力清单、职能清单、行政审批事项清单。
哪些是必要的审批条件,哪些是前置条件,都统一规范地列出来,不要像过去那样因为一些潜藏的利益问题把流程和环节遮着掩着。
8为什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是多样化社会思想的突出表现,是一定时期内反映一定阶层、群体的利益和要求,得到广泛传播、有较大影响的思想倾向、思想潮流。
而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这是因为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中居于统摄地位,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根本性质。
其次,我国当前正处在社会变革、经济转型的加速期,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各种社会力量竞相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元化指导思想与多样化社会意识并存,传统思想观念与现代思想观念相互交融,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碰撞,社会思想意识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
另外,社会思潮越是纷繁复杂,就越需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意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主导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之大成,把我们党倡导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系统凝练的整合在一起,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要求。
因此,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搭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平台,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
9.文化也是软实力:
如何理解?
“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软实力”指文化、意识形态等无形力量。
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文化虽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但它蕴涵着巨大的潜能,就像电脑的软件与硬件同等重要一样。
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文化软实力的积极引领,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能长期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对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文化是凝聚民族精神的一条特殊纽带,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之中,始终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波澜壮阔,改革开放实践多姿多彩。
只有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文化创造热情和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凝聚起来,不断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才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
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
文化的巨大作用日益为世界各国所认识和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千方百计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要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和文化安全,必须继续弘扬文化创造精神,发挥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努力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是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日趋旺盛,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
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相比,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文化产品服务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让百姓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才能充分体现发展文化软实力这个硬道理。
1
0."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97页(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1
1."如何提升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如果把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当成是如何高价兜售一个商品,那么可以努力的方面包括三个:
1."提高产品本身质量
2."确保畅通的消费取向和渠道
3."需求较大的市场。
同理,提高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则可归类为以下三类:
改善毕业生的自身条件,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市场争力。
大学生若想高质量就业,就得学有所成,学以致用,而这需要再学生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体现。
例如:
鼓励学生热爱学习,并且广泛地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开展校内活动,把握时代脉搏,主动担任活动中的角色;鼓励学生深入社会,积极进行实践;强化感恩教育,教育学生懂得感恩;鼓励学生增强创业观念,培养创业意识;树立“先就业后择业”观念;引导学生守法、懂法、用法,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确保企业和大学生就业之间的信息对接,根据企业发展方向,有目标有方向地引导学生成长。
所谓需求决定市场,有目的地培养大学生相关方面的技能和实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3."国家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使之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的主导力量;出台与扶植大学生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各项工作培训等平台和机会,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总而言之: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贯彻劳动者自主创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正义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1
2."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的结合进程,谈谈你对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意义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战友。
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第三,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十八大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个问题既有实践意义,也有理论意义。
从理论上看,它明确了协商民主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形式。
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协商民主的概念是近十来年的事情,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强调“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就国家和地方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进行协商,是政治协商的重要原则。
这次十八大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出发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明确了中国的协商民主不是舶来品而是我们自己实践、认识的产物。
并且,在十八大通过的报告中提出这个问题还表明,协商民主发展到今天已成为全党的共识、全党的任务,这就不再仅是政协或某些方面的事情了,而是要求全党都应予理解把握、贯彻落实。
从实践看,我以为十八大确认协商民主也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是就其本身讲,协商民主能够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尊重多数又照顾少数,重视结果又注重过程,可以丰富民主形式,扩大政治参与,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对政治发展的要求,拓展我国人民民主的广度和深度,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是从宏观看,按照十八大的部署,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们的总体战略任务,是促进五位一体的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当然也包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但经济建设仍然是中心,发展还是硬道理。
在当前社会矛盾凸显的时期,特别需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而协商民主关注公共利益,贯穿着理性、合作的精神,有利于协调关系、化解矛盾,调动、凝聚各方力量,促进当前我们非常需要的社会和谐稳定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从长远看,发展协商民主,使之与选举民主相补充、相结合,也是顺应时代潮流又扎根中国土壤,创造一种新的民主政治模式的选择。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选举是保证实现人民民主的根本途径。
中国不仅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还有着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能够为发展协商民主提供适宜的土壤。
所以,中国有条件和可能发展出一种选举与协商相结合的,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1
3."如何认识和理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得以运行和发挥功能的体制安排,涉及政治制度运行的组织体系、功能结构、工作机制和程序安排。
政治体制改革是为了健全和完善国家政治制度而对其运行机制进行的调整和变革,他不是要根本改变政治制度,而是要通过优化政治制度的运行机制和实际功能,健全和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增强国家政治制度组织国家、治理社会、推动发展的能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是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水平大大提高。
二是社会主义法治更加完善。
三是行政管理体制与机构改革成效明显。
四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果丰硕。
五是人权得到更加全面、真实和充分的尊重和保障。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支持和保证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原则:
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二是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三是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四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而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这是政治制度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任何国家的政治制度的确立、运行和巩固都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都有赖于不断改革和完善政治体制。
其二,这是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然对政治制度的功能和运行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政治制度必须不断适应这些要求而进行改革和完善。
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作出的重要决策,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作出的重大部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题目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