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导游词孔隙修改版.docx
- 文档编号:20120982
- 上传时间:2023-04-25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32.74KB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游词孔隙修改版.docx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游词孔隙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金华的双龙洞导游词孔隙修改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游词孔隙修改版
第一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游词--孔隙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游词
各位游客,你们好!
欢迎大家来到金华,游览美丽的双龙洞。
朋友们,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双龙洞。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外洞左边的石壁下方有一个孔隙,这孔隙是外洞与内洞的唯一通道。
您若想进内洞一饱眼福,就必须穿过这条通道,因此孔隙显得尤为重要。
孔隙十分窄小,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而小船也只能容两个人。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进进出出都必须靠洞外和洞内的工人拉绳子。
游客朋友们,为了确保您探险成功,请您注意以下两条事项:
第一,您上船以后,必须要仰卧,并确保身子的每一处都紧紧贴着船底,这样才能行船。
第二,您在乘船时,为了避免受伤,千万不要因为好奇,而把头抬起一点,这样会擦伤鼻子,撞破额角。
虽然孔隙只有10余米长,可它却很惊险。
即使看不到什么东西,您依然能感觉到左、右、上方的山石离自己异常的近,似乎都在朝自己挤压过来,几乎是擦崖而行,但是也不要害怕,一路上可以说是有惊无险,妙趣横生,真可谓是“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舟仰卧人回溪”。
不过,在经历了险途之后到内洞,您将欣赏到更为美丽的奇景,真应了那句老话: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亲爱的朋友们,孔隙探险就介绍到这,希望这一次的探险能给你们留下美好的回忆!
第二篇:
记金华双龙洞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
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2006年2月16日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同桌两人轮流读文,议自然段意。
3、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板书: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景色的?
(2——3)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
(1)“新绿”“映山红”什么意思?
(2)“或浓或淡”什么意思?
(3)“明艳”什么意思?
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
(4)“时而”什么意思?
四、练习朗读第二三段。
1、各人自由读,想象景色。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预习,想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
2006年2月17日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了解外洞和内洞及孔隙的特点。
2、体会祖国山河景色的秀丽。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2、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二、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三、讨论外洞特点。
1、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
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
(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四、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
2、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变化多端”什么意思?
“颜色各异”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
“蜿蜒”什么意思?
五、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一部分写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七、布置作业
练习背诵从外洞进内洞的那一段。
第三课时
教学时间:
2006年2月20日
执教教师:
颜朝阳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指名背诵从外洞到内洞这一部分。
2、指名说说外洞和内洞的特点。
二、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
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
本文作者不仅写了洞,而且写了水。
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阅读思考,同桌互相讨论。
3、集体讨论。
板书:
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流下山
三、小结:
课文把双龙洞的特点写得很具体,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
四、学生轻读课文。
五、复习生字词。
六、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第三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的知:
了解双龙洞的游览顺序,景象的奇异。
渗透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能:
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
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思:
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板书设计23.记金华的双龙洞景象奇异
金华→罗甸→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宽高大窄小黑大
重点体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难点孔隙的描写。
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教具CAI课件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一导入:
师: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8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
《记金华的双龙洞》
师:
我们一同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
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山中的景象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迎着溪水抬头望去,双龙洞到了!
(板书:
金华—罗甸—路上—)明艳
二、学习课文。
师:
同学们回忆一下叶老都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
生:
叶老游览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和内洞。
(板书)
师:
请同学们打开书,这高大的溶洞,景象奇特,上节课我们已经随着叶老来到了洞口,在洞口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宽)洞口这部分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明确学法)
生:
学习洞口这部分我们先找出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再把体会读出来。
师:
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继续学习。
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外洞。
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请大家自学外洞这部分,把自己的收获汇报给大家。
生:
高、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师:
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
找一生读师:
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余米,宽3米多。
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
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
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
快来看看吧!
同学们自由读第四大段,说说孔隙给你什么感受?
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生:
(窄小、低矮)(自以为、没有一处、挤压、稍微、准会)师: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此段中你喜欢的语句。
看电脑填空。
师:
这样的水石奇观,游览后真令人拍案叫绝。
下面让我们有感情地齐声朗读第四大段。
师:
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
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
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
请大家默读第五大段,用我们上面的学习方法进行个人学习。
再分小组讨论。
思考:
在内洞你看到了什么?
有什么感受?
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然后有语气地读出来。
生:
1、黑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洞顶的双龙
石钟乳和石笋名目有四十多种。
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看图片加深体会。
师:
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师:
让我们看投影中的句子,把它补充完整。
过渡: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
感情朗读。
指读。
师:
就这样,我们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三、总结:
结合板书总结全文,体会双龙洞景观的奇特。
这节课,我们不仅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
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
(景象奇特)而且,还掌握了游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和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发散:
学生出示相关的图片或文字,进行课内外结合。
老师知道,同学们在课下也结合课文从书中、报刊中、网络上找到了许多相关的材料,下面我们就来展示给大家吧。
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总结。
同学们搜集的材料很丰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给我们带来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更丰富的知识,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能这样做。
23.记金华的双龙洞景象奇异
金华→罗甸→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宽高大窄小黑大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艳的山路景色,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声……是多么迷人啊!
那么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总体感知:
1、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A、请大家打开书55页,读读课文4--8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B、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并征求全体同学意见。
D、板书:
外洞孔隙内洞
2、再读课文,归纳特点:
A、同学们再读读这几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内洞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B、学生阅读理解,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征求其余同学意见。
D、板画并板书:
(画出外洞、孔隙、内洞)
3、小结过渡,布置下一步学习任务:
其实呀,你们刚才谈的这些就是这几个地方的特点。
通过刚才两次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游览了这几个地方,也知道了这几个分别有着这样的特点。
那么,你对哪个地方最感兴趣呢?
(了解学生大概情况)同学们都分别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地方,你们想让大家都来喜欢这里吗?
那就要你们去细细地读文章,喜欢哪个地放就读哪个部分,看看你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这些特点,然后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
通过你的理解,通过你的表达,把别人都吸引过来,好吗?
我们这样去读:
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
你是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些特点的?
找到后就按平时读书的方法做上记号。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1、学生阅读,做批注,教师巡视辅导,并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2、课堂讨论:
A、组织:
有一些同学已经想好了。
下面,我们先按课堂小组开展讨论,跟同学们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这些个特点让你喜欢的?
B、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初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交流评议:
A、分别指几名同学围绕以下几个要点开展讨论:
1)船小
2)行船方式
3)乘船姿势
4)乘船感觉
(找出相关词句,说出思维过程,弄明白作者通过写什么来表现孔隙窄小的特点,读出乘船的姿势和感受。
)
B、同学们体会得不错。
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同学也对孔隙产生了兴趣?
正因为作者抓住孔隙的特点写,使我们如临其境。
所以孔隙也就深深地吸引了你们,是这样的吗?
4、读写结合,突破难点:
A、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呢?
请看黑板,作者先写什么?
接着呢?
然后呢?
最后呢?
B、谁能联系课文中的内容把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难问题?
5、分层朗读,体会写法:
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
下面,我们分组来读这一段,再来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层层说清楚的……请大家拿好书。
6、学法小结:
我们在刚才的学习中,首先了解了空隙的特点是窄小的;接着抓住关键词句进一步体会到了空隙的特点;最后弄清楚了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
7、指名介绍内洞特点:
A、除了窄小的孔隙外,奇特的内洞也很有趣,喜欢内洞的同学,你们有信心把同学们都吸引过来吗?
好,一个个来,你先说。
B、你从这儿看出内洞很奇特,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C、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D、那吸引你,使你们对内洞感兴趣的是什么呢?
现在有哪些同学也对内洞产生了兴趣?
E、小结:
同学们谈得不错,听的也很认真。
作者抓住奇特这个特点来写内洞同样打动了我们的心,我们来把这几句读一读。
那些同学想读?
想读的同学一起来读。
F、再看看,内洞除了奇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外,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你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理解"进"
8、总结学法:
A、学完了孔隙和内洞,你准备怎样来学外洞这一段呢?
B、洞内宽大,洞外呢?
知道的同学一起说。
C、学生答,教师版画。
(画出后山)
四、读写指导:
1、设疑质疑:
A、游完了双龙洞,回过头来看,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
刚才,我们也有很多同学对这儿感兴趣,那作者为什么不先写这儿呢?
这样重点不是更突出吗?
B、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标出路线图)
C、那么,今后我们应该怎样来写参观游记呢?
除了写作顺序之外,要想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心,还应该抓住什么去写?
2、小结写作方法:
学到这里,我们得到两点启示:
第
一、写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第
二、要把看到的事物特点写清楚。
五、赏读课文,体会感情:
1、过渡谈话: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你喜欢哪里就读哪里,看看怎样才能读出文章的感情来。
2、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评议。
六、总结本课内容,布置下课时任务:
课上到这儿就结束了。
这节课我们不仅弄清楚了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那些地方,还弄清楚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出洞的呢?
此外,作者从上山到进洞每次都提到的泉水和作者游双龙洞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第四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第六稿
一、
教学目标:
1、
理清作者游览顺序,感悟双龙洞孔隙的窄小;
2、学习作者通过见闻、感受写孔隙窄小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结合生活实际写一写。
二、重难点:
重点:
感悟孔隙的窄小。
难点:
通过见闻、感受写一写生活中的热(冷、风、雨)。
三、课时:
一课时
四、教与学:
课前导学作业
1、
朗读课文2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圈出表示作者游览双龙洞顺序的词语,完成填空。
金华城→过(
)→(
)→洞口→(
)→(
)→(
)→出洞
3、背诵诗句“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
”“千尺横梁压水滴轻舟仰卧入回溪。
”
(一)、直接引题
“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
”“千尺横梁压水滴轻舟仰卧入回溪。
”知道这两句诗刻在哪吗?
这两句诗刻在了同一个地方,那就是今天我们要去双龙洞。
这节课,老师就陪着同学们跟随叶圣陶爷爷的笔触去金华的双龙洞游览一番,齐读课题,你们读,我来写。
——《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引子:
昨天,老师布置了课前学案,现在我要来检查检查同学们的准备情况,这里有一些本课的词语,谁来挑战挑战新词?
1、
复习词语。
2、
自由朗读这篇文章。
(昨天的学案中还有一道填空题,我们先把这些新词放入课文中,读读课文,再小组检查、核对核对那道填空题。
)
3、汇报,完成游程图。
金华城→过(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4、说文解“隙”,书写。
(过渡语:
在这旅游路线中,有孔隙这个词,何谓隙呢?
说文解字中这样说:
靠近墙壁,小小的只能透出一点点光线的小洞叫隙。
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在田字格中写写这个字。
)
(三)、细品“孔隙”相关段落,感悟孔隙的窄小。
引子:
都说这双龙洞是天下奇观,谁都想亲眼所见,可要进入这神奇的双龙洞,必经这孔隙不可,看来这孔隙可非同寻常啊,正如本节课开始前我们背的那句诗“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
”请看文中第5段便写得就是那孔隙。
现在,胡老师要来看看谁是我们班自学水平最高的那位孩子。
请看自学导航:
出示自学导航
1.经过这孔隙必须乘怎样的船?
2.作者在小船上都有什么感受?
1、默读第5段,品味相关语句。
(1)、“怎样小的小船呢?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
【先请单独反馈读句子,并说读了此句的感受。
】
1、区别:
例句和“怎样的船呢?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的船。
”体会小。
(现在胡老师读个句子,请大家补充我读的句子。
)
2、一般我们说划船,开船,看看文中小船是怎么行驶的呢?
拉船,齐读相关句子。
这真是一只很小的小船啊,也如此小的船才能过这般窄小的孔隙。
所以作者写船很小,实质上是写孔隙——(窄小)。
(2)、仰卧在小船上会有什么样感受?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话说了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了。
”抓住“后脑”“肩背”“臀部”“脚跟”紧贴船底体会孔隙窄小。
【先指名读句子,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你是抓住哪些字词感受到的呢?
“没有一处不”“贴着”。
你可真会读书啊,善于抓住句子中的字眼读书。
老师也想加入你们的行列读一读呢,我们师生来合作合作读吧(分红蓝颜色字师生互读)。
】(3)、“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
1、抓住“稍微”“一点儿”“额角”“鼻子”体会不能抬头,孔隙窄小。
【抓表示程度的词“稍微”“一点儿”,表示部位的词“额角”“鼻子”,师生接读,同上方式】
2、双龙洞的孔隙真窄啊,过空隙头都不能稍微抬一点,这不正是那句诗那样写的吗?
“千尺横梁压水滴轻舟仰卧入回溪。
”(4)、小结:
过孔隙躺的船很小,这是作者眼睛——(看见的)。
头不能抬哪怕稍微一点,身子必须完全贴着船底,这是作者过孔隙的——(感受),对,作者通过见闻、感受写出了孔隙窄小。
再读,回味。
2、结合《主题阅读》之《风雨》一文,读后谈感受引子:
请大家翻开我们四年级上册的《主题读写》,第13页贾平凹写的《风雨》一文,请大家读读第1段,看看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
叶圣陶爷爷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中孔隙一段通过见闻、感受写出了孔隙窄小,那么看看贾平凹写《风雨》第一段也写了什么?
有哪些句子?
(学生单独读,齐读,视时间而定)〗
3、小结:
叶圣陶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没写说孔隙窄小,却无不处处让我们感受到孔隙真窄小啊,贾平凹在《风雨》一文中,没有提到风雨,却处处让我们感受到了风雨以至。
不同的作家写不同的景色,却都采用了写见闻和自己感受这样类似的写法。
(四)课堂实练
1、星期二那天的台风真大呀!
我们也来写一写吧。
2、展示,点评。
五、板书设计:
见闻
隙
感受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同学们,祖国的山川秀美,到处都有迷人的景色。
瞧,这是哪儿?
(课件出示厦门鼓浪屿图片)这迷人的风光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文: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再看看老师家乡的一处美景(课件出示江西庐山图片),你看到这样的景致,能像老师刚才一样想起怎样的诗句呢?
谈话时,课件出示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结合已学的诗文表达情意。
二、揭示课题,反馈预习,整体感知
1.出示图片,揭示课题:
记金华的双龙洞。
(板书课题)2.点明体裁特点,介绍游记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
(板书:
游记)
3.结合课前预习,反馈预习成果,学生出示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照课文,互相交流讨论。
小结:
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
交待游程(板书)是游记的一大特点。
所到之处,叶老又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
(板书:
见闻感受)让我们走进课文,随着叶老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双龙洞”得名1.学生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字新词,注意“浙、蜿”等字的读音。
(课件出示词语)浙江
臀部
稍微
额角
蜿蜒
3.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
4.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四、精读课文,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一)找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见闻及感受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游双龙洞的?
(4-7自然段)
2.默读,思考:
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指名答。
(板书:
外洞、孔隙、内洞)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
(孔隙)
(二)重点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1.指名读,全班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特点的。
2.理解“孔隙”词义,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
窄小(板书)3.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特点的。
要求学生用心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群1: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
课件出示句群2: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创设情境:
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导朗读句群: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生共同小结写法:
叶老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
4.读写互动,迁移运用。
出示几幅图:
海洋馆、吊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仿照孔隙的写法,写出自己游历的感受。
师生交流、反馈。
5.梳理游记内容,发现构段特点。
找找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
从表达方式上,你发现了什么奥秘?
(条理清晰,体现了游览过程)
师生交流总结:
在过孔隙时,叶老按游览顺序,将见闻、感受,生动具体地记录下来,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游记的典范。
五、结课
双龙洞的其它几个景点又是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华 双龙洞 导游 孔隙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