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方法自学笔记王重鸣.docx
- 文档编号:20115280
- 上传时间:2023-04-25
- 格式:DOCX
- 页数:47
- 大小:47.77KB
心理学研究方法自学笔记王重鸣.docx
《心理学研究方法自学笔记王重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研究方法自学笔记王重鸣.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研究方法自学笔记王重鸣
心理学研究方法自学笔记
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特点与发展
第一节 心理学研究方法与科学方法论
一、科学研究的一般特点和原则
1、科学研究的特点
科学研究与常识或日常经验的主要区别,就在于科学研究的系统性和有控制的特点。
(1)系统的理论框架与目的。
(2)控制的机制。
(3)严密的分析。
2、科学研究的目的与一般过程
科学研究的目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描述对象的状况。
(2)解释对象的活动过程。
(3)预测对象将来的发展。
科学研究实际上是这样一个过程:
从各种事实中归纳出一定的理论,即从个别或特殊的知识中概括出一般性的原则、规律和定理;根据这种理论演绎出各种有关假设,即从一般的知识出发,对特殊或个别现象作出理论和假设,以进一步的事实验证这些假设,从而进入科学研究的高一级水平。
3、辨证唯物论是科学研究的指导
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的主要著作《新工具》强调了归纳法的重要性,他对归纳的三种方法:
求同法、差异法和共变法作了详细论述。
笛卡尔是唯物论的创始人,他的《方法论》一书特别重视演绎法和教学方法的作用。
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严格地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就为基础,越来越称为科学研究的指导。
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作用
1、增加心理学研究的知识。
2、开阔心理学研究的思路。
3、提高评价研究的能力。
4、加强心理学的应用。
三、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内容与分类
1、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
(1)研究方法的发展与理论思路。
(2)研究的设计与评价。
(3)心理测量的理论与方法。
(4)研究数据的分析与研究结果的报告。
2、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目前比较一致的分类,把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分成六大类:
观察法、实验法、模型法、测量方法、统计方法和其他研究方法。
第二节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一、早期心理学研究方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心理学在发展中形成了许多学派,人们把这个时期称为“学派时期”。
二、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式
1、大样本研究范式
1925年,费歇尔在其经典著作《研究工作者的统计方法》中,把大样本范式引进心理学研究。
大样本范式以随机化程序选择大量被试,对他们进行较少量的心理学测试,从而检验与分析有关的心理学特征与发展过程。
大样本研究范式的基本思想是:
一项研究所采用的被试越多,统计检验就越有效。
2、小样本研究范式
小样本研究范式是由斯金纳在其名著《有机体的行为》中提出的。
小样本研究范式的基本思想认为,对少量的被试进行大量的心理测定,能够对其心理活动展开有效的研究。
三、定性研究方法
所谓定量研究,是指从数量化的思路出发,运用心理量表或其他手段,对心理特征及心理活动作定量测定,并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严格的统计分析。
所谓定性研究,则是采用书面的、言语的和观察的方式,取得有关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的描述性资料,并对这些资料作出定性的分析。
目前最流行的定性方法有两种,个案分析法与文献综合法。
个案分析法,是指选在少量典型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观察与分析。
文献综合法,是指从各种书面的、口头的方式获得有关研究对象的资料。
四、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的新特点
1、研究的现场化与多分支特点。
2、研究手段的综合化、数学化和计算机化。
第三节 现代科学方法与心理学研究
一、信息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香农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上发表的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文章,标志着信息论的诞生。
信息论是由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信息处理与传递的科学,是研究通讯与控制系统中信息传递共同规律的通讯理论。
1949年,米勒和弗里克发表了“统计行为论和反应顺序”一文,标志着心理学研究中开始运用信息测量。
二、控制论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维纳创立了控制论,控制论方法已被广泛运用于心理学研究,特别是应用心理学的研究。
控制论分析方法,是以某种标准来侦察系统状态的偏离,并采取步骤来矫正系统行为以消除差误,即通过反馈指导行为。
三、系统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建立了一般系统论。
所谓系统,是由许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各部分组成的整体或实体。
系统方法,则是一种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
它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重从整体与部分和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和精确的考察对象,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与系统方法密切有关的,是所谓列联方法,列联方法是一种较为具体的分析手段。
它强调了系统之间关系的具体特征与模式,重视在变化的条件和具体的情况下研究对象的活动过程。
四、计算机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1、计算机的基本用途
在心理学研究中,计算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用途:
(1)研究数据的处理。
(2)心理学实验的操作与控制。
(3)心理过程的模拟和模型化。
2、计算机在心理学各领域研究中的应用
(1)计算机在知觉实验中的应用。
(2)计算机在心理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
(3)计算机在临床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思路
第一节 心理学研究与因果关系分析
一、因果关系分析的意义
心理学研究中,经常以因果关系分析的水平作为衡量研究质量的标准。
因果关系分析的水平,实际上涉及到研究所包含的控制程序。
在心理学研究中,“控制”可以包含三种含义:
一是指研究对于外部因素和实验情景的控制能力;
二是指研究对于自变量的控制程度;
三是指研究设计过程中的控制成分。
二、有关因果关系分析的若干理论
1、休谟的理论观点
英国哲学家休谟有关因果关系的理论观点,在心理学发展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2、穆勒的因果关系推论的标准
穆勒对于因果关系的看法与休谟不完全相同,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前进了一部。
3、波普的理论
波普强调了否证所假定的因果关系的重要性。
4、科林伍德等的活动理论
科林伍德等许多科学哲学家提出所谓“活动理论”,以此解释因果关系。
5、海德的认识论观点
与活动理论密切有关的,是一种“进化认识论”的观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海德的归因理论。
三、心理学研究中的因果关系分析
心理学研究中因果关系分析的一些原则:
1、因果关系的可检验性。
2、因果关系的层次性。
3、因果关系的复杂性。
4、因果关系的动态特点。
第二节 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构思
一、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思路
1、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理论观点
在心理学研究中,人们常常有意无意的运用某种一般的理论观点,主要是静态观点和动态观点。
静态的观点把心里学研究看成一种提供系统知识的活动,即发现新事实、增加新信息的活动;这种观点还把研究作为一种对所观察的心理现象进行解释的方式。
动态的观点又称为启发式观点,它强调理论和相互关联的概念图式,并以此开展进一步研究。
2、归纳与演绎
采取归纳思路,主要关心的是数据,数据是一个技术性术语,相当于平时所说的事实。
采取演绎思路的心理学研究则强调理论解释的重要性,而数据主要用来决定某些备择解释的正确性,研究者的主要精力在于提出理论解释。
3、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假设
建立明确的假设,这是理论构思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论假设是进行心理学研究时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二、相互作用心理学的理论思路
传统心理学研究中,主要采取了三种理论思路和概念模型,即特征论模型、心理动力模型和情景论模型。
特征论模型只重视人们的个性与智力特征;心理动力模型则主要强调人的“动态心理场”;情景论模型则主要通过环境的考察来寻找决定人们行为的主要因素。
相互作用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有四个方面:
(1)个体的行为是他们与所处情景之间多方向的连续的交互作用的结果;
(2)个体在这一交互作用过程中是有意识的和主动的;
(3)在交互作用的人的方面,认识和动机因素是行为的基本决定因素;
(4)在交互作用的情景方面,情景对于个体所包含的心理学意义是重要的决定因素。
目前,相互作用心理学已从个性研究,发展到社会心理、发展心理、教育心理、临床心理和工业心理等心理学分支,成为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理论思路。
三、测量理论
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是心理测理论,即对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过程的数量化测定与分析的理论原则。
经典的测量理论与方法,起源于本世纪初斯皮尔曼的早期研究,至今有七八十年的历史。
应该指出,经典测量理论形成体系,还是四五十年代的事情。
古利克森的著作《心理测验的理论》和洛德的《心理测验分数的统计理论》一书,对经典测量理论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和分析,称为测量理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第三节 理论模型的构建
一、理论模型的一般问题
1、什么是理论
理论可以粗略定义为一组解释某些现象的相互关联的陈述。
陈述数目越少,能解释的现象越多,则理论越有功能。
在心理学研究中,理论主要有两种功能:
第一,理论起着组织数据的作用。
第二,理论发挥着预测功能。
2、心理学理论构建的类型和方式
(1)归纳理论
归纳理论以数据为基础,把数据反映的实际关系组织为理论原则。
(代表人物:
斯金纳)。
(2)演绎理论
演绎理论从理论解释出发,寻求数据以检验理论的预测。
(代表人物:
赫尔)。
(3)机能理论
机能式理论综合了归纳与演绎两种成分,既强调数据,又重视解释。
(代表人物:
费斯汀格)。
(4)模型
模型被用于指导数据的收集并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框架,因此,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将越来越类似于机能理论或演绎理论。
3、理论的评价
在心理学理论的评价中,可以采用以下的标准:
(1)简洁性;
(2)精确性;(3)可检验性。
二、理论模型的准确性
理论模型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本身的效度。
在心理学研究中,十分关心各种心理特征与行为在不同情景条件下的变化,并设法解释和预测心理活动的变化与发展,这些变化又称作“变异”。
研究表明,产生没能解释的变异的情况主要有以下三种:
(1)在研究中运用了无关的或关系很小的自变量,因而不能解释因变量的变异;
(2)在研究中没有考虑较多的、正在起作用的变量,所以没能作出比较正确的理论解释,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同时考虑多个变量;
(3)虽然在研究中正确的选择与变量,却由于对变量的测量不准确而产生了差误变异。
差误变异是自变量无法解释的。
三、因果模型的构建
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发现、解释和预测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理论模型构建的基本方面也是表述这种因果关系,或叫做因果模型。
1、运用外源变量
计量经济学研究提出,把变量区分为外源和内源变量,有利于因果模型的构思,这种思想已经被心理学家所接受和采用。
2、一般递归系统
如果变量系统中在时间t上被作为内源变量的任何变量都不能同时作为另一内源变量的原因和结果,那么这种系统就称为“一般递归系统”。
3、因果模型的条件
(1)规范的理论陈述
(2)因果关系的理论假设
(3)明确的因果顺序和因果方向
(4)自抑式函数方程
(5)明确的理论边界
(6)模型的稳定性
4、构建因果模型的基本步骤
(1)提出理论构思和初步模型
(2)变量的操作化和处理
(3)以实际数据支持函数方程
(4)实际数据与结构模型相结合
第三章 心理学研究的设计
第一节 研究的类型
一、自然观察
自然观察是心理学研究中常见的研究类型,它通过对自然发生的活动的系统观察或调查,分析和研究有关的心理特征、心理过程以及主要的影响因素。
自然观察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研究的对象是在自然发生与发展中的现象,并非人为的创设的情景;
二是对研究对象不施加任何干预或操纵某些因素,使所进行的观察尽可能不引人注意而影响正常活动。
自然观察有许多变式,其中最常用的是个案研究和抽样调查。
1、个案研究
一般来说,个案研究是对于单一案例或有限数目的事例所进行的全面、深入和详尽的考察和研究。
2、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的关键环节是取样的代表性和调查问卷设计的质量。
3、对个案研究和抽样调查的评价
个案研究和抽样调查的一个主要弱点,是这些研究一般是描述性的,不容易作出有关因果关系的推论;
个案研究的另一个弱点是难以重复研究,再现原有结果,并且容易受研究者现有的理论假设和其他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偏向;
此外,个案研究一般取样比较小,限制了研究结果的可应用性和普遍意义。
一种个案研究的变式,称为“偏差个案分析”,它通过对两个背景相似而结果不同的案例的比较与分析,找出造成差异的原因,较好的克服了个案研究不易做因果关系推论的问题。
二、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是根据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各宗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对象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的研究。
最常用的研究指标是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
相关研究的适用范围比较广。
相关系数本身并不能说明因果关系,这是在进行相关研究时应特别注意的。
三、实验和准实验
实验和准实验是心理学研究的最重要的类型之一。
实验是对环境进行系统的操纵,从而观察这种操纵对于行为的效应的研究形式。
实验的主要优点是能够对研究变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而决定自变量的变化是否引起了因变量的差异,作出有关心理现象的因果解释。
准实验是现场条件下经常运用的研究设计,它与实验的主要区别在于,准实验中没有运用随机化程序进行被试选择和实验处理。
最常用的准实验设计有“不等同对照组设计”和“间歇时间序列设计”。
四、发展研究
发展研究是从心理活动或事件的过程研究它们的发展变化,影响事件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1、发展研究的类型
(1)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是从时间纵深的发展过程来考察研究对象。
(2)横切面研究
横切面研究是指在较短时间间距中对不同的对象样本进行观察和测定,从而对各类对象作出总体分析的研究类型。
(3)趋势研究
趋势研究又称预测研究,它是在有关对象的先前情况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某种预测模型,并在进一步的多次观察与测量中作出检验。
2、对发展研究的评价
发展研究的三种主要类型各有其优缺点。
纵向研究在一段时间里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周密考察,因而适合于确定引起某些特征变化的因素,建立某种因果关系。
横切面研究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本,研究效率比较高,成本较低,费时也较少。
趋势研究的实际意义大,但要进行这种研究,需要相当水平的研究方法方面的知识,各阶段的要求比较高。
第二节 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一般来说,心理学研究包括以下步骤:
课题与变量的选择,研究设计的确定,研究方法和程序的制定,研究的实施,研究结果的分析,研究结果的总结与报告。
一、研究课题与变量的选择
1、课题的选择
(1)课题的类型
(2)课题选择的标准
判断研究课题的优劣,有几条标准:
所研究的问题应该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
所研究的问题应该尽可能明确具体;
具有通过实际研究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2、概念和构思
概念是把不同来源的几种成分结合为单一观念的一种看法。
构思则是由于特定科学研究目的而有意识提出或采用的概念。
3、常见的变量
(1)自变量、中介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原因,因变量是自变量作用的结果,这两种变量一般可以直接或间接的观察。
中介变量是与有机体有关的不可观察的过程或状态,用以帮助解释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也常作为假设的构思,从可观察到的测定作出推论。
还有另一类变量称作“控制变量”,这是指实验期间保持恒定的某些潜在的自变量。
(2)干涉变量
当一个变量的系统变化可能改变其它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时,这个变量就称为干涉变量。
4、变量的操作定义
变量的操作定义是有关构思的可观察指标的具体陈述。
作出操作定义包括两个程序:
(1)确定与心理学构思有关的具体测量指标;
(2)在实际研究或实验中产生并观察该变量指标的变化,进行测量与检验。
二、确定研究设计
1、研究设计的目的和控制原则
研究设计的基本目的有两个方面:
一是回答所研究的问题;二是控制研究中的变异量。
研究设计实际上具有一定的控制机制,这种控制的统计学原则是:
(1)使系统变异最大;
(2)控制外源的系统变异;
(3)使差异变异最小。
2、研究设计的标准
(1)研究设计回答了研究问题并准确的检验假设;
(2)研究设计通过不同程度的随机化,较严格的控制自变量;
(3)使研究具有一定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3、研究的计划
(1)研究目的的理论框架;
(2)以往研究的考察;
(3)研究的设计与方法。
三、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1、研究的方法
(1)研究被试的取样方法:
明确研究的总体、样本的大小、取样的手段等;
(2)实验处理的方法:
自变量的操纵和控制方式、实验处理的实施、仪器的配备和程序的安排等;
(3)收集数据的方法:
确定测量指标及其测定方法,设计相应的量表,规定数据的记录方式等;
(4)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
根据数据的特征,选择研究数据的分析方法和检验方式。
2、研究的过程
在研究过程中应注意按照研究设计行事,并随时记录研究中发生的情况。
四、研究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通过统计分析并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后,就可以作出研究的结论。
在作出结论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单一研究的局限性
2、作结论时决策差误
3、研究的结果与理论的发展
4、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的元分析
一、元分析的发展和特点
元分析是对已有研究结果的总体分析,也有人称为“总分析”。
1、元分析的发展
罗森塔尔,1976年对几百项有关实验者期望效应的研究的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
2、元分析的特点
(1)元分析是一种定量分析
(2)元分析是一种全面的评价
(3)元分析寻求普遍性的结论
二、元分析的步骤
元分析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它主要包含四个基本步骤:
1、以往研究的检索
2、研究的分类和编码
3、研究结果的测定
4、分析与评价
三、元分析的应用
1、有关心理疗法效应的元分析(施莱辛格)
2、有关学校班级大小和学习成绩之间关系的元分析(格拉斯与史密斯)
第四章 研究的取样
第一节 取样的理论
一、取样在研究中的重要性
实践证明,取样程序不但能节省人力与物力,而且能显著的提高研究的效率。
事实上,取样还能使研究的结果更为准确、有效和可靠。
取样还能起到减少损耗、保护总体的作用。
取样是科学研究设计的重要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的效度,特别是外部效度。
二、总体和样本的特征
1、总体与样本
总体是指具有某些共同的、可观察特征的测量值的完整集合,它也可以是个体或者某种客体的总合。
样本是总体的子集,它是从总体选取的有限数目的成分或元素,用以代表总体。
2、样本的代表性
样本的基本条件是能够代表它所属的总体。
所谓代表性,并不一定意味着样本是其总体的缩影,不要求样本具备总体的所有关特征,而是在统计意义上获得的。
三、取样的置换型和随机化
1、取样的置换性
所谓取样置换,是指取样过程中已取样的样本成分是否返回总体,继续参加取样,这在随即取样中特别重要。
取样置换可以分成两类:
置换取样和非置换取样。
当所抽选的样本成分在抽选后继续返回总体参加进一步抽选时,称为置换取样。
当已抽选的样本成分不再返回总体参加下一步取样时,称为非置换取样。
2、样本空间
与取样置换性有关的一个概念是“样本空间”,指所有的取样可能性。
3、随机化
随机化是指研究中的客体、被试、实验室处理或分数等的每一成分被抽选的概率均等。
第二节 取样的程序和方法
一、取样的一般程序
一项研究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总体和样本,这取决于研究者所要达到的目的和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意义的范围。
取样过程实际上包括三个方面:
(1)规定总体,对总体作出明确的定义;
(2)选取样本,运用恰当取样方法抽取样本;
(3)统计推论,从样本的统计数据估算出总体的有关参数。
样本可以是有偏向的或无偏向的,选取样本是取样程序的中心环节。
二、几种主要的取样方法
1、简单随机取样法
在随机取样中,总体中每一个体被抽选的机会是均等的。
运用随机取样方法所选取的样本称为“随机样本”。
随机取样的一种方法是采用“抽彩法”。
随机取样的另一种方法是“随机表取样法”。
就是运用严格制作的随机数字表,随意的进入包含总体数目的随机数字区,选取所需要的样本数目。
随机取样又分为两类:
(1)置换型随机取样;
(2)非置换型随机取样。
2、分层随机取样法
分层随机取样法是先把总体分成若干层次或子总体,然后独立、随机的从每一层次选取样本。
分层随机取样与简单随机取样相比,具有三方面的优点:
(1)样本更具代表性;
(2)参数估算更为准确;(3)取样更为灵活。
分层随机取样可以分成比例分成取样和非比例分成取样两种方法。
3、系统取样法
系统取样法是从总体中取一随机起点,从该起点开始选取每K项元素(个体或分数等),直至取满所需要的样本量。
4、聚类取样法
即先把总体分成若干群类,然后再各群类内进行取样。
5、非随机取样
有些研究为了某些研究目的或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不能运用随机取样方法,而需要从总体选择具有某方面代表性的个体成分或根据一定的主观判断抽取样本。
这种取样方法称为非随机取样,又称作目的性取样或计划取样。
非随机取样主要有两种:
(1)定额取样法:
按特定的标准(职业、年龄、文化、性别)确定取样定额,这一方法与分成取样很相似,但主观成分较大。
(2)判断取样法:
根据研究人员的需要或方便,以主观判断决定所需样本,这一方法代表性很难确定,适用于试测和可行性研究。
6、方便取样法
方便取样法是以志愿者或容易招聘的人员作为样本,而很少考虑样本的代表性。
除了上述六种主要的取样方法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取样方法,例如:
顺序取样法、穿透重复子样本法等等。
第三节 取样的误差和影响因素
一、取样的误差
1、样本均值的分布
在心理学研究中,我们把测量分数或个体的总体特征称为参数;把分数或个体的样本特征叫做统计值。
因此,整个分数总体的平均值是一个参数,而样本的平均值是一个统计值。
2、均值的标准误差
均值的标准误差是指样本均值分布的标准差。
二、样本的大小和影响因素
1、样本的大小
统计学的原理告诉我们,均值的标准差误差和样本大小之间的关系是,在足够大的样本条件下,可以在一定精确度范围内估算总体的均值。
2、影响样本大小的一些因素
(1)研究的准确性。
准确性是指样本均值与总体均值的一致程度。
(2)研究的经费和成本。
(3)总体的同质性。
一般来说,总体越是同质,就越有条件采用较小样本;总体越是异质,就越需要选取较大样本。
第五章 研究的效度
第一节 研究的内部效度
一、研究效度的概念
(1)所研究的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
尤其是,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否有关系?
(2)如果所研究的变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这种关系是否因果关系?
(3)如果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因果关系,它所包含的具体的因果关系构思是什么?
(4)如果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构思明确,这种因果关系对于其他的成员、背景条件和时间的普遍意义如何?
以上四类问题相互关联,都涉及到研究的有效性,即研究的效度。
1957年,社会心理学家坎贝尔,第一次明确的提出研究的效度问题。
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属于内部效度的问题;
在变量之间判断因果关系,这是统计结论效度的问题;
因果关系的构思性质,涉及到研究的构思效度;
变量之间关系的普遍意义,则是研究的外部效度问题。
二、内部效度的定义和条件
1、内部效度的定义
效度常常是指一项测验测到所要测量的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程度,也有人叫作真实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学 研究 方法 自学 笔记 王重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