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届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五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0112087
- 上传时间:2023-04-25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169.45KB
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届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五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届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五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届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五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届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五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2018届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五
高三历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1937年10月30日,蒋介石在其日记中记述道:
“今谢晋元死守(上海)闸北一隅,任务与目的已达,故令其为荣誉之撤退,不必再作无谓之牺牲矣!
”与材料中“任务与目的”有关的言论是( )
A.“使全世界意识到中国‘之存在’”
B.“拥护和平是我们的国策,所以不可求战”
C.“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
D.“和平既然绝望,只有抗战到底”
2.2011年“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重点突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掘,以增强国家的软实力。
下列历史人物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与当今文化政策完全相悖的是( )
A.魏源B.曾国藩C.康有为D.陈独秀
3.下图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分布图》。
符合“唐代江南地区经济中心”、“近代中国最早航运企业诞生地”、“张謇大生纱厂创办地”、“荣氏保兴面粉厂所在地”排列顺序的是( )
A.④①②③
B.④①③②
C.①④③②
D.①④②③
4.据统计,两宋时期每一劳动力平均单位产量为1020斤,而11—13世纪的英国,这一数据仅为239斤。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A.英国推行圈地运动导致了农业生产落后
B.重农抑商比重商主义更有利于农业发展
C.宋代冶铁技术的改进促使了亩产量提高
D.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一度处于领先地位
5.公元前122年罗马保民官盖约提出公民权法案,授予拉丁同盟者以罗马公民权,意大利同盟者以拉丁公民权。
其主要目的是( )
A.建立军事独裁的社会基础B.扩大共和国统治的社会基础
C.促进境内外经济文化交流D.为万民法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6.1911年,英国通过新的议会法,规定首相必须来自下院,后来英国《上院贵族法》又规定,世袭贵族可以放弃世袭头衔成为平民,参加大选成为下议员。
可见英国( )
A.贵族制度已经消失B.贵族与平民矛盾得以缓和
C.下院成为权力中枢D.法律保障贵族政治特权
7.有学者评价:
“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
”据此判断,“它”是指( )
A.《双十协定》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D.《论十大关系》
8.下列材料能反映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是( )
A.《诗经》描述“千耦其耘”
B.《汉书·食货志》记载“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疏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C.白居易《朱陈村》描述“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
”
D.《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农无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授田者,名为雇工。
”
9.下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10.公元前3世纪后期,秦统一六国后修订并完善了《秦律》;此时的罗马法律朝着万民法方向发展。
这两种法律( )
A.都适应了统治范围扩大的需要B.都以维护地主阶级利益为目的
C.都体现了自然平等的法学理念D.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11.“……确实为各国社会成员谋得许多福祉,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平等,缩短贫富差距,杜绝了因贫困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
”该言论适用于评价( )
A.“混合经济”B.斯大林模式
C.西方“福利国家”制度D.“新经济”
12.下图所示是以美国为主导的12个《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成员国。
他们正在就取消关税、知识产权、政府采购和环境等议题进行谈判,有望于2014年4月达成最终协定。
这一组织( )
①涵盖了北美自由贸易区②与APEC区域有所重叠
③将消除国际间的贸易纠纷④将使参与各国同等获益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
13(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制表
材料二自甲午以后,诏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何也?
则以利禄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进士之荣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数也。
是故变法必自设学堂始,设学堂必自废科目始。
——两广总督陶模《图存四策折》(1901年)
(1)根据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察举制”的内涵。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察举制,科举制有哪些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3)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观点提出的原因。
14(20分).一战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身处其中的中国外交也经历了发展与演化的历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
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
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
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
材料二人们总喜欢用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来称谓过去、现在或将来的世界格局。
但这往往导致人们忽视这三种格局之间的复杂关系,把三者关系简单化……其实,所谓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一个时期、一个阶段内的主要力量格局或主要发展趋势,但这三种概念都是相对的,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并存的,看不到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甚至把三者相互对立起来,把三者视为非此即彼的关系,可能是片面的。
——叶自成《对中国多极化战略的厉史与理论反思》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后两个周期初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调整”,并说明这种调整“是……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2)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二的观点。
三、选考题部分(共3小题,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题作答)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初,陕西转运使李参,以部内粮储不足,令民自隐度粟麦之赢,先贷以钱,俟谷熟还官,号“青苗钱”;行之数年,廪有馀粮。
至是条例司言:
“诸路常平、广惠仓,钱谷敛散,未得其宜,故为利未博。
今欲以见在斗斛,遇贵量减市价粜,遇贱量增市价籴,可通融转运司苗税,及前钱斛就使转易者,亦许兑换。
仍以见钱依陕西青苗钱例,愿预借者给之,令随税输纳斗斛,半为夏料,半为秋料。
内有愿请本色,或纳时价贵,愿纳钱者,皆从其便。
如遇灾伤,许展至次料丰熟日纳。
非惟足以待凶荒之患,民既受贷,则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信息。
又,常平、广惠之物,收藏积滞,必待年凶物贵,然后出粜,所及不过城市游手之人。
……从之。
……辙曰:
“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
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
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棰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
——选自《续资治通鉴》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李参青苗法被推广的积极影响。
(2)苏辙对青苗法持什么态度?
他说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16.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文学流派.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反战思想,代表人物是海明威。
他在1929年发表了小说《永别了,武器》,其梗概如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失业青年亨利应征入伍,被派往意大利前线,与护士凯瑟琳相爱。
在部队里,亨利心里老是想到凯瑟琳,越来越厌恶这场倒霉的战争,他的同伴说:
“在战争中我观察了好久,并没有看到所谓神圣、光荣的事抽。
所谓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
”不久,他们的防线被德军突破了。
庞大的队伍犹如一盘散沙,士兵们高呼着“和平万岁”,纷纷扔掉武器四散回家。
许多人被以“擅离职守”的罪名枪毙。
亨利瞅准机会跃入河中,心里默默地说:
“一切都结束了,我的愤怒在河里洗掉了,任何责任与义务也一同洗掉了。
再见了,战场!
永别了,武器!
”他顺利地上了岸,终于与凯瑟琳重逢。
他们一块散步、读书,商讨战争结束后应该做些什么。
然而怀孕的凯瑟琳却被病魔夺走了生命,将亨利一个人留在凄风苦雨中,漠然茫视悲凉的人生。
(1)概括小说表现出的反战思想。
(2)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运动相比,“迷惘的一代”的反战有哪些局限?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7.读史明智,中国古代的帝王虽然以一己之心治天下,专制盛行,但他们的许多举措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政治智慧。
材料一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锺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
材料二贞观三年,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
“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
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
如何可获善人?
”如晦对曰:
“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
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
铨简之理,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
”太宗乃将依汉时法令,本州辟召,会功臣等将行世封事,遂止。
——《贞观政要·择官第七》
材料三上还京。
……诏曰:
“鄂罗斯入我边塞,侵扰鄂伦春、索伦、赫哲、飞牙喀等处人众,盘踞雅克萨四十年。
”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了哪些努力。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太宗选官的标准是什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为实现优选官员做了哪些努力。
(3)材料三出自民国初年一位史家的记录,请问文中的“上”是谁?
对于“鄂罗斯”的侵扰,“上”是如何应对的?
(4)“以史为鉴”,根据上述三则材料,你从中得到了哪些政治智慧?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材料中淞沪会战虽然失利,但它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显示了中国反抗侵略的决心,“使全世界意识到中国‘之存在’”,达到既定的“任务与目的”,故A项正确;B项反映出蒋介石还未坚定抗战的决心,故B项错误;C项反映出蒋介石虽然决定抗战,但仍然还在犹豫,故C项错误;D项出现在1937年7月底,淞沪会战之前,蒋介石此时才坚定了抗战的决心,故D项错误。
2.【答案】D
【解析】注意是与当今文化政策相悖的,魏源、曾国藩属于坚持维护传统文化,康有为是把传统的儒家文化同西方的资产阶级文化相结合,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绝对否定,提出了“打倒孔家店”,故应选D项。
3.【答案】A
【解析】“唐代江南地区经济中心”是杭州,“近代中国最早航运企业诞生地”为上海,“张謇大生纱厂创办地”是南通,“荣氏保兴面粉厂所在地”是无锡,根据地图,选择A项符合题意。
4.【答案】D
【解析】英国推行圈地运动发生起于15世纪晚期,实现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没有导致农业落后,且与题目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重商主义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故B项错误;“宋代冶铁技术的改进促使了亩产量提高”符合史实,但是对材料信息反映不全,材料涉及中外比较,故C项错误;从题干材料关键词并结合所学可知:
两宋时期中国的农业水平领先于英国,由此结合所学可以判断“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一度处于领先地位”符合史实和题意,故D项正确。
5.【答案】B
【解析】材料主要是对扩张地区的统治实行公民权,没有体现军事独裁信息,故A项错误;由“拉丁同盟者以罗马公民权,意大利同盟者以拉丁公民权”说明是为了扩大共和国统治基础,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经济方面的信息,故C项错误;万民法属于罗马帝国对外扩张时期的法律,与题干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贵族制度并未消失,世袭贵族可以选择放弃贵族头衔,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得以缓和,故B项错误;据材料“1911年,英国通过新的议会法,规定首相必须来自下院”和“后来英国《上院贵族法》又规定,世袭贵族可以放弃世袭头衔成为平民,参加大选成为下议员”可知下院成为权力中枢,故C项正确;据材料“后来英国《上院贵族法》又规定,世袭贵族可以放弃世袭头衔成为平民,参加大选成为下议员”可知法律并未保障贵族政治特权,故D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由“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可判断“它”是指《共同纲领》,C项符合题意。
8.【答案】B
【解析】“千耦其耘”是指千对农人在耕地,说明是奴隶集体耕种,故A项错误;“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疏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说明农家注重农作物的栽培和牲畜的饲养,是典型的精耕细作表现,故B项正确;“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体现的是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故C项错误;“农无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授田者,名为雇工”体现的是封建社会租佃关系,故D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注意图片材料中的“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某些思想具有近代化因素”、“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提出的一些政策是历史的倒退”可联系到太平天国运动,特别是“破坏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这个信息很重要。
太平天国破坏了中国南方诸省尤其是经济最为富庶的江浙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天朝田亩制度》绝对的平均主义也不符合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
故选A。
10.【答案】A
【解析】此时秦与罗马版图扩大了,修订法律都有利于其维护统治,故A项正确;秦朝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罗马维护奴隶主,故B项错误;秦朝法律体现的是等级,而非平等,故C项错误;秦朝的法律延续了商鞅变法风格,重农抑商,故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混合经济”是指私人企业与国有化相结合,国家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特征,它不能促进了社会平等,缩短贫富差距,故A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下,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农民利益受到损害,故B项错误;西方“福利国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平等,缩短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故C项正确;“新经济”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不能缩短贫富差距,故D项错误。
12.【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北美自由贸易区包括了美国、加拿大、墨西哥,APEC包括了中俄美等亚太地区主要的经济体。
从上面TPP成员国地图来看,“涵盖了北美自由贸易区”“与APEC区域有所重叠”,故①②正确;“将消除国际间的贸易纠纷”说法错误,“将使参与各国同等获益”说法错误,故③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13.【答案】
(1)内涵:
“察举制”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变化:
由强调门第到取消门第限制;由以官举士,权操于上到自由报考;由注重品德和学问的整体素质到更注重知识才能(或考试成绩)。
(2)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扩大行政人员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行政效率提高;促成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或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考试选官有利公平公正。
(3)变法必从设学堂开始,设学堂必从废科举开始。
(或废科举,设新式学堂)
原因:
科举制度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深重,变革图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培养新式人才的需要。
【解析】
(1)“察举制”的内涵从表格可以看出其重品德、学问、议政能力,并由长官举荐,同时必须“人、门兼美”。
变化要从选官的依据、方式入手分析,注意要体现出“变”。
(2)分析积极作用要从对政治、文化方面入手。
如政治可从政府人员、效率角度分析,文化可从风气等方面入手。
(3)材料二指出科举制度造成人才的缺乏以及要进行教育改革首先要设学堂,而设学堂关键在于废科举。
分析原因要注意联系时代背景:
可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分析。
如政治应结合民族危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文化结合旧制度的弊端以及人才的需求入手。
14.【答案】
(1)战略性调整:
第二周期:
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
第三周期:
开展多边外交,与世界各国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说明:
第二周期: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面临保卫独立和发展经济的重任;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中国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与军事包围。
第三周期:
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壮大,确立改革开放国家战略;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观点:
单极、两极或多极之说并非简单对立,而是相对的,有时可以并存。
评析:
二战后至50年代中期美苏两大阵营对峙局面逐渐形成,两极格局确立;60年代中后期开始,伴随中苏关系破裂、不结盟运动兴起、美国相对削弱、欧洲复兴和日本崛起,国际格局中以两极格局为主导的同时,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做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力图构建单极世界,但欧、日、俄、中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等各种力量不断发展和重新组合,多极化趋势又渐趋加强。
【解析】
(1)解题关键在于找准后两个周期对应的时间分别是1949年和1979年,可知考查的是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和新时期外交,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即可。
另一小问实际是考查后两个周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国内和国际背景,运用所学知识即可。
(2)本题是观点题,但材料中的观点只有一个,所以要注意对材料的理解,找准材料的观点,即“单极、两极或多极之说并非简单对立,而是相对的,有时可以并存”,评论时要从两极格局确立的史实开始论述,再梳理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的过程,这一个过程正是两极或多极化是相对,有时可以并存的体现。
15.【答案】
(1)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帮助困难农户度过难关,使农民不误农时从事生产。
打破了地主豪门垄断农村借贷市场的局面,减轻了平比百姓的负担。
有利于平抑物价,维护社会稳定。
(2)反对。
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教育,树立执政为民的观念;完善政策执行和监督机制,使政策真正利国利民;加强对农民的理财投资等教育引导、拓宽发展生产的门路、限制商业投机等。
【解析】回答本题抓住材料一中的关键词语:
“行之数年,廪有馀粮”(有利于增加国家收入)、“遇贵量减市价粜,遇贱量增市价籴”(有利于平物价)、“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信息”(有利于防止土地兼并)。
这几个反映青苗法的积极作用的关键词,再结合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积极作用可以得出答案。
第二问首先通过材料表述可以从:
”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棰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看出苏辙是反对的。
有什么启示?
可以结合材料中的:
“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和教材关于王安石变法中用人不当等相关内容,得出答案(如:
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教育,关注民生等等方面)。
16.【答案】
(1)揭露战争的残酷抨击统治阶级战争宣传的虚伪性歌颂人性与爱情
(2)虽然反对战争,但看不到出路,因而只是为逃避战争,基本上是个人行为而没有二战后和平运动那样广泛组织起来,直接进行反战活动制止战争
【解析】
(1)注意从材料中读取信息,抓住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材料所反映的是个人行为和大规模的群众性斗争运动相比,缺乏目的性、计划性。
17.【答案】
(1)销毁兵器以防止叛乱,统一度量衡以促进经济发展,统一车轨以确保交通通畅,统一文字以促进文化统一。
(2)行政才能和个人品行。
完善科举考试,吸引人才;实行地方举荐,广开选官途径。
(3)康熙帝。
亲自了解敌情制定战略,通过外交和军事的双重手段,迫使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
(4)协调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统一发展;广开渠道,选择德才兼备的行政官员;在国际事务上重视外交手段和国防力量的建设。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三位著名皇帝的政治活动及其认识。
第
(1)题,根据材料一信息提炼出军事、经济、交通和文化四个方面的措施即可。
第
(2)题,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任贤的选官标准,并结合科举制等史实加以说明。
第(3)题,从材料“雅克萨”等文字不难判断出是康熙帝,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其领导的抗俄活动及成效即可。
第(4)题,根据三位皇帝的政治作为,概括出相应的政治智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云南省 红河 州屏边县届高三 毕业班 教学质量 检测 历史试题 Word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