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高二检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20111198
- 上传时间:2023-04-25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507.47KB
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高二检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高二检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高二检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高二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6月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
一、单选题
1.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一五”计划开始到“五五”计划,主要是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从“六五”计划(1981—1985年)开始,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从规划国民经济发展扩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又进一步扩展为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这些变化( )
A.稳步推进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B.彰显了改革开放的多层次性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D.体现了国家战略的与时俱进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我国的“五年计划”规划的内容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并开始由关注经济发展到关注社会可持续发展,说明体现了国家战略的与时俱进,故选D;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排除A;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以后,B项不能全面涵盖题意,排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的,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C。
故选D。
2.1961—1962年,湖北农村掀起了生产队集体和社员私人的大规模“挖边”高潮,即通过挖田地四周边、挖道路边等增加粮食种植面积。
据此可知,“挖边”高潮( )
A.促进了“大跃进”的发展B.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革新
C.体现了人民公社的优越性D.有利于缓解农村粮食困难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当时我国面临紧急困难,而通过“挖边”可知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因此“挖边”高潮的出现有利于缓解农村的经济困难,故选D;“挖边”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粮食种植面积,不是“大跃进”发展的表现,排除A;“挖边”不是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排除B;“挖边”高潮的出现是为了应对经济困难,不是体现人民公社的优越性,排除C。
故选D。
3.下表是中国1949年—1952年工业的产值中各类经济类型的变化表。
表格信息表明当时中国( )
年份
合计
全民所有制工业
集体所有制工业
公私合营工业
私营工业
个体工业
绝对额
(亿元)
1949
140
36.8
0.7
2.2
68.3
32.2
1950
191
62.5
1.5
4.1
72.8
50.3
1951
164
90.8
3.4
8.0
101.2
60.1
1952
343
142.6
11.2
13.7
105.2
70.6
A.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初步成效B.工业经济得到较快恢复
C.公有制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D.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从1949年到1952年,我国的工业产值绝对额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说明工业经济得到较快恢复,故选B;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都开始于1953年,排除AD;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私营经济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无法体现公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
故选B。
4.“一五”期间建设的项目,特别是苏联援建的项目,主要配置在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150项中的106个民用工业企业,布置在东北50个、中部32个;44个国防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35个,其中21个安排在四川、陕西两省。
由此可见,该布局
A.意在强化东北地区工业中心地位B.突出资源分布与军事需要的结合
C.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D.以经济
协调发展为根本出发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苏联援建的项目多布局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此布局一方面迎合了资源的分布,有利于发展,另一方面布局中部和西部地区也有利于维护国防安全,故选B;东北只是布局地区之一,没有体现中心地位,排除A;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该布局兼顾资源分布与国防安全,并不仅仅是协调经济发展,排除D。
故选B。
5.1955年,毛主席曾评价河北遵化县的王国藩社:
“二十三户贫农只有三条驴腿(驴的四分之一属于社外成员),被人称为‘穷棒子社’。
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在三年时间内,‘从山上取来’了大批的生产资料,使得有些参观的人感动得下泪。
”这一评价
A.见证了农村人民公社的初创艰辛B.推动了农业合作社运动高潮到来
C.肯定了农民土地改革后的积极性D.体现了中共八大的正确方针路线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毛泽东对农业改造过程中农民的积极行为给予了肯定,这推动了农业合作社运动高潮到来,B正确;人民公社是1958年开始的,排除A;材料并不涉及土地改革,而是社会主义改造,排除C;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排除D。
6.农村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归合作社,劳动生产集体统一安排,劳动成果在优先完成国家任务、集体积累之后实行按劳分配,合作社内多种经营和家庭副业都受到一定限制。
与这一经济形式特征直接相关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广B.人民公社体制的确立
C.“大跃进”运动的掀起D.社会主义改造的实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生产资料归合作社,属于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选D;A是1978年以后,排除;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排除BC。
7.新中国的前三十年,随着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中国贸易伙伴的重心和格局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下列不同年份中国对外贸易额占比统计示意图中(单位:
%),反映20世纪60年代末状况的是
A.AB.BC.CD.D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和苏联关系严重恶化严重,中国与苏联东欧贸易急剧萎缩,故选D;ABC的中苏贸易额较大,不符合20世纪60年代的贸易特征,排除。
8.邓小平曾对某次会议作了历史的全面的评价,说这次会议“分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形势,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路线是正确的。
”这次会议
A.是一次成功探索并得到长期坚持B.提出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C.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D.正确分析了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分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形势,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说的是三大改造完成后的中共八大。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正确分析了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故D正确;中共八大的方针没有长期坚持下去,故A错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故B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故C错误。
9.上海钢铁炼制业的朱镜清说:
“社会主义革命时,我们一面要参加政权,一面要接受改造,明确了自己的前途和走入社会主义的方式。
我们接受改造,才能做到‘阶级消灭,个人愉快’。
”这反映出建国初期私营工商业者
A.致力恢复国民经济B.协商制定一五计划
C.认同社会主义方向D.拥护中共八大精神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参加政权”,“接受改造”、“消灭阶级,个人愉快”等,反映出建国初期私营工商业者对社会主义方向的认同,C选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开始于1953年,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在1952年底已经完成,A选项错误;1953年“一五”计划制定后,个体工商业者才明确改造的任务和政策,进而接受改造,消灭阶级,B选项错误;中共八大是在三大改革基本完成的时候召开的,当时的私营工商业者已经改造成为了社会主义的劳动者,D项不符合题意。
10.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在一份关于农村工作指示信中规定,“公社不能不问实际情况,任意提高产量指标”,“生产队对生产小队要实行包产、包工、包成本和超产奖励制度”,“除了粮食、棉花、油料等只许卖给国家收购机关以外,其他农副产品,在完成国家规定的交售任务以后,都可以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
这些规定
A.保证国家工业化顺利启动B.迈出了国民经济调整的步伐
C.拉开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D.克服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除粮食、棉化、油料等只许卖给国家收购机关以外,其他农副产品,在完成国家规定的交售任务以后,都可以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结合所学可知,1960年,我国提出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活跃农村经济,故选B;1953年我国已经开始工业化建设,排除A;1978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排除C;D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11.上世纪50年代有这么一首民歌:
“从南门到北门,进东门出西门,家家户户无闲人,昼忘食来夜忘寝:
老人送砖砸石子,儿童就把缸渣寻,妇女在碾耐火土,壮年在砌高炉群,全市人民十几万,个个都是炼铁人。
”该民歌反映的历史事件( )
A.推动三大改造的热烈进行B.体现多快好省的建设要求
C.贯彻中共八大的正确方针D.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妇女在碾耐火土,壮年在砌高炉群,个个都是炼铁人”可知是大跃进时期的大炼钢铁活动,大跃进运动严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D正确;大跃进是1958年,三大改造是1953-1956年,A错误;体现多快好省的建设要求是八大二次会议的精神,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大跃进并没有贯彻中共八大的正确方针,C错误。
12.中共八大提出: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应该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互为补充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手段。
”这一思想
A.体现了“左倾”冒险的倾向
B.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奠基
C.是对苏联经济模式的突破
D.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作全面准备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学习的经济模式主要是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的显著特点就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主张实行计划经济。
根据材料“中共八大提出: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应该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可知1956年八大主张利用市场来活跃经济,说明对斯大林模式有所突破,C选项符合题意;左倾在经济上最大的表现就是不顾本国实际,照搬他国经验,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或者指标,A选项排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提出是在1992年,而八大是在1956年,这种说法十分牵强,B选项排除;中共八大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正确探索,随后被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打断,因此D选项说法错误。
13.从1985年开始,我国正式取消粮食的统购,改为合同定购,任何单位不得再向农民下达指令性生产计划,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
这一举措
A.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B.实现了农民对粮食的自由支配
C.深化了土地所有制变革D.体现了粮食价格市场化导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买卖,体现了粮食价格市场化导向,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人民公社,排除A项;“实现了”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产品的买卖,与土地制度的变革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
14.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指出:
“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不是计划经济,而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会议还强调要在计划体制、投资体制、财政体制、流通体制、价格体制、分配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进行以引进市场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
这表明当时
A.原有经济体制即将进行改革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始探索
C.邓小平理论逐渐趋于成熟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会议还强调要在计划体制、投资体制、财政体制、流通体制、价格体制、分配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进行以引进市场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可以看出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即将进行改变,A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始探索,应该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材邓小平理论趋于成熟是在“南方谈话”和十四大时期,排除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提出是在1992年,逐步建立应该是九二年以后的事情,排除D。
15.1979年初,四川省试点企业已扩大到100家。
在完成国家计划
前提下.允许企业可以增产市场需要的产品并可组织来料加工,允许企业有条件地销售商业物资,供销产品。
增产增收的基础上,企业职工可以得到一定的奖金。
这些政策
A.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B.增加了企业职工经济收入
C.扩大了企业生产分配自主权D.壮大了民营经济综合实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四川省的这些政策减少了对企业的约束和束缚,实际上是扩大了企业生产分配的自主权,故选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84年,排除A;B项仅是部分表面现象,没有反映本质问题,排除;这些政策针对的是国营企业,与民营经济无关,排除D。
故选C。
16.1979年,在四川省委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一些县委书记认为,农村经济工作还可以搞得更灵活一些,给劳动群众的“小自由”可以放得更宽一些。
许多经营项目可以包产到组,也可以包产到户、包产到人。
只要思想解放了,认识端正了,办法会越来越多,路子会越走越宽。
这表明
①四川已率先“改社建乡、政社分开”②农村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已有所松动
③改革开放步入一个发展新阶段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思想得到解放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农村经济工作还可以搞得更灵活一些,给劳动群众的‘小自由’可以放得更宽一些。
许多经营项目可以包产到组,也可以包产到户、包产到人。
只要思想解放了,认识端正了,办法会越来越多,路子会越走越宽”表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思想得到解放,农村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已有所松动,故②④正确,故选C;①材料未体现,排除AD;③是20世纪90年代,故排除B。
17.从1988年到1991年,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等法律法规。
这表明我国
A.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改变了以所有制性质为标准立法思路
C.逐步开展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立法D.经济法律、法规已经形成完备的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经济体制改革可知,我国逐步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增强市场在经济中的导向作用。
材料中的法律体现了我国在立法上开展以市场导向。
C正确;1992年十四大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A错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不会改变,B错误;材料只是体现了关于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立法,不能得出经济法律、法规已经形成完备的体系的结论,D错误。
故选C。
18.如图为北京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统计示意图,对图中改革开放以来数据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B.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百货零售业的发展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使商品供应增加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商品供应更加丰富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北京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统计数据看出1987年百货零售网点数量远远超出1977年,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包括百货零售业在内的商业的发展,故选B;北京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增加与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关系不大,排除A;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CD不能说明1987年的数据变化原因,排除。
19.“刚分田之后的景象,看起米的确很滑稽,每户的田,西一条,东一块,有的用牲口耕,有的连牲口都用不上,索性用人拉犁耕……从机耕退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生产力发展水平出现了倒退B.收益全部归农户刺激农业生产
C.农村生产组织形式出现变革D.土地所有权变更调动了积极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情景,这是农村生产组织形式由生产队集体劳动转变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故选C;从机耕退到人耕,是生产组织形式变化导致的,并非生产力水平倒退了,排除A;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需要交一定数量的农业税,排除B;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公有制不变,排除D。
20.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改革转向实行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的,‘两权分离’。
”1986年,国务院提出“推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给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
”材料表明当时
A.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B.经济发展新模式的逐步探索
C.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改变D.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已经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实行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分离,1986年给予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说明当时中国逐步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故选B;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中共十四大上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基本确立,A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我国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分离,没有改变经济所有制结构,排除C。
21.1980年,深圳允许内地乃至国外设计、施工队伍进入深圳,推出了“设计搞评选、施工搞招标”,保工期、造价、质量的工程大包干等办法。
结果在深圳国贸大厦的建设中出现了三天一层楼的现象,成为深圳速度的标志。
可见,深圳特区的基建
A.揭开改革开放序幕B.探索引入市场机制
C.带动内地同步发展D.开创引进外资先河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深圳特区基建时,“允许内地和国外设计、施工队伍进入”,并推出“设计稿评选,施工搞招标”、“大包干”等办法,结合可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深圳特区在探索并引进市场机制,B选项符合题意;揭开改革开放序幕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1980年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与内地并不同步,基建中开创“引进外资”先河的说法,在材料里无从体现,ACD三项错误。
22.1983年中央同意广东试点内地居民赴港探亲旅游,拉开了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的序幕。
1997年起,“港澳游”名额限制放宽,出境手续更便捷。
2003年,港澳“自由行”全面开展。
这种放宽趋势
A.源于“一国两制”政策成功运用
B.标志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体现改革开放成就斐然影响深远
D.推动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1983年以来,中央对公民赴港澳旅游探亲的相关规定,从试点、放宽限制到全面展开,体现了改革开放成就斐然和影响深远,C选项正确;国家开放公民赴港澳旅游的限制不能说明一国两制政策得到成功运用,A选项错误;国家放宽赴港澳旅游限制,不是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标志,也不能说明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BD两选项错误。
23.孙中山认为:
“在不均的社会,当然可用马克思的办法,提倡阶级战争去打平它。
但在中国实业尚未发达的时候,马克思的阶级战争便用不着匈…我们主张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是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
”据此可知,孙中山
A.主张发展实业与节制资本同步进行B.倡导国共合作实行“耕者有其田”
C.采用马克思主义解决社会问题D.其自身的阶级属性已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不是先提出一种毫不合时用的剧烈办法,再等到实业发达以求适用;是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可以看出孙中山主张发展实业与节制资本同步进行,A正确;依据材料“但在中国实业尚未发达的时候,马克思的阶级战争、无产专制便用不着我们主张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不是先提出一种毫不合时用的剧烈办法,再等到实业发达以求适用;是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可知,孙中山不主张采用马克思之法解决现实问题,而是采用发展实业与节制资本同步进行的方法,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国共合作,排除C;材料涉及的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不是政治革命和民主问题,排除D。
24.孙中山认为只有土地国有才能防止地主暴利的产生,“人类发生之前,土地已自然存在,人类消失以后,土地必此存留。
可见土地实为社会所有,人于其间由恶得而私之耶?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完全吻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B.贯彻落实其“节制资本”主张
C.试图解决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
D.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孙中山认为应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消除地主依靠地租及地价增涨获得暴利的可能,有利于解决地主土地所有制存在的弊端,故C项符合题意;题干中未主张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不同,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节制资本主张,排除B项;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排除D项。
故远C。
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
下表是关于毛泽东的理论成果的表述,空白处应填入
著作
时期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大革命时期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A.《新民主主义论》B.《论人民民主专政》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共产党人>发刊词》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49年6月毛泽东编写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他结合中国实际,论述了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等问题。
B正确;《新民主主义论》编写于1940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A错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编写于1930年,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错误;1939年10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的刊物《<共产党人>发刊词》撰写了的发刊词,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等问题,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D错误。
故选B。
26.英国《星期日快报》曾经报道:
“中国这次向空间进军的成功,意味着毛泽东和他的科学家通知美国和俄国这两个核大国,中国也有了投掷洲际距离核武器的能力了。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D.“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这次向空间进军的成功”指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故选C;AB不属于空间技术,排除;201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毛泽东已经去世,排除D。
27.1954年2月,周恩来在政务会议上提出:
“我们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进,每个人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衡发展。
”《1954年文化教育工作的方针和任务》中提出:
“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应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而奋斗。
”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体现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过渡B.直接促成完整国民教育体系建立
C.有利于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D.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建设人才
【答案】B
【解析】
【详解】1965年,我国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故B项说法符合题意;据材料“我们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进,每个人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衡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点,故A项不符合题意;全面发展教育方针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培养经济建设人才,故C、D两项不符合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高二检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 学年 江苏省 南通市 启东 中学 检测 历史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