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探究式互动教学初探.docx
- 文档编号:2010814
- 上传时间:2022-10-26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1.32KB
关于高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探究式互动教学初探.docx
《关于高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探究式互动教学初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高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探究式互动教学初探.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高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探究式互动教学初探
关于高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探究式互动教学初探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重要方法就是变教师独角传授式教学为探究互动式教学。
探究式互动教学应不断探究学生、贴近学生,从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应不断改善课堂民主氛围,通过创设问题、启发引导和多种形式的对话与讨论来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探究式互动教学;教学改革
如何变传统封闭式的应试教育为现代开放式的素质教育,变知识传授为主的理论型教学为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应用型教学,变主要由教师独角传授式课堂为探究互动式课堂,变僵死板滞的课堂为生动活泼的课堂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新课题。
高等职业教育相对于其它高等教育来说,在我国仍然是一项崭新的事业。
但它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方面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有来自于学生方面的,有的学生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用处不大,学习不主动、不积极;有的学生缺少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抽象思维能力和生活经历,理解吃力、学习有难处;有的学生追求时尚、崇尚快乐原则,学习不用功、不刻苦,甚至厌学。
也有来自教师方面的,如教学内容、方法、语言传统单一,不够灵活、有的仍然是传统的“满堂灌”,教和学难以沟通,形成教和学的“两张皮”,教师累心,学生被动。
所以,教学的改革创新以成为高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当务之急。
笔者在总结高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方式创新尝试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反思,认为高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方式应大胆实行探究式互动教学,其环节如下:
一、探究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
优秀的教师不是从自我出发,而是从其教学对象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等等。
他在课堂上既不是为了表现自我,也不应该是为了发表自己的高见,而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想和开启学生的智慧。
无论教师从事哪方面的课程教学,我们都必须首先探究学生,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语言等等。
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知道并熟悉学生“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在苦恼什么”,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思想基础、兴趣特征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因材施教,才能有的放矢设计我们的教学方式,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个不研究学生、不熟悉学生的教师,肯定是一个不合格的教师,不能和学生溶为一体,也就无法实施探究式互动教学,结果只能是教与学的“两张皮”现象。
时代在发展,我们的教学对象也在变化,我们必须探究、熟悉“此时此地”的学生,以避免教与学的脱节和错位现象,以消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隔阂。
从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看,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探索心最烈,而认知、能力上的问题极富于挑战性,极具魅力,这些问题像一支支火炬,会点燃他们的求知之火、智慧之火;从目前大学生的思维规律看,他们思维力极活跃,想象力极丰富,困惑也随之层出不穷。
课堂上问题群多侧面多角度地牵动伸展其思维触角,激发其独立创造性的思维力,架起通向智能最近发展区的桥梁;从目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来看,他们生活在充满竞争和机遇的年代,寻求个性独立发展的欲求十分强烈,在寻求个体幸福、生活享受、个性多样化表现较为突出;从目前大学生的人生阶段来看,正处在对生活的感悟和初步体验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和社会经验,尚须正确诱导和培养;从目前大学生的生活状况来看,成长在物质丰裕、生活多采的市场经济时代,正确而有价值的目标尚未确立,贪图享乐、缺少求知的内在冲动和外在压力,这些都尚须正确诱导和培养;从目前高职学生的特点是,年龄大多在20岁左右,总体知识水平低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的学生,思想水平还停留在幼稚率直的时期,在部分学生中还存在严重的“厌学风”,有的学生信奉“60分万岁”,急功近利,对学习不以为然,在学校消磨时光,无所事事,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感兴趣,甚至认为无用。
问题从什么地方产生,教学的起点就应从什么地方开始。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必须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来设计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语言和教学计划等。
如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课认识模糊,认为它无用,我们就应该首先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魅力和价值”,一直到他心服口服,甚至可以展开辩论。
我们要注意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本身,更要让他们明确理论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方法、思路。
"
二、拉近距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我们必须承认现今的时代变化异常迅速,教师和学生在时代上是有差异的,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代沟”现象。
所以,现今的教与学必须首先拉近教师和学生的时空距离,以形成趋近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这是我们从事教学、搞好教学、提高教学水平的前提和基础。
从事教学的教师,尤其是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的教师,更应该重视拉近和学生的生活距离、认知距离和思想距离,缩短马克思主义似乎远离现代生活的距离、教师和学生之问的距离、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
和学生拉近距离的最好办法就是体验和理解学生生活,和学生交朋友,做知心人,熟悉和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苦恼什么”。
所以,现在的教师不只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和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利用课堂和业余时间与学生培养感情、交流思想,甚或参与学生的业余生活。
我们不能回避问题,我们应该允许学生谈“题外话”,谈他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谈他的认识和看法,谈他的心里话,以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人是时代和历史的产物,每一个时代的人都要面对他的那个特定的时代环境条件,和那个时代所要直面的问题、困难和苦恼。
我们不能用我们已经形成的思想和思维模式去推测他们这一代,我们也不能用我们认可的生活方式和准则去要求他们这一代,我们也不可能把我们认可的思想观念强加于他们。
我们只能引导他们走“自我肯定、自我否定、自我发展”的道路。
三、民主氛围——创造一个宽松的探究环境
当前我国教育存在两大“怪圈”:
一是学生不愿意回答问题;二是学生不敢提出问题,尤其是和教材、教师、同学不同的问题。
国外教师曾评价中国学生很“成熟”,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经深思熟虑绝不轻易回答。
这是因为我们的课堂上仍然是“满堂灌”和“一言堂”,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和机械记忆,学生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
有的教师总是喜欢“听话”的乖学生,喜欢顺从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思考,不允许学生有丝毫的个性发挥。
所以,我们必须彻底改变“满堂灌”和“一言堂”的传统。
现今,“满堂灌”和“一言堂”是不合时宜的、是落伍的。
有的教师之所以喜欢“高谈阔论”、“长篇大论”,那或许只是出于无奈罢了。
我们要把质疑问难的权利还给学生,要不断地给学生创造民主的教学氛围,不断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看法,不断激励学生多提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
为了认识真理,我们既要为解决“无知”而问,更要为探究“未知”而问;既应对一切未知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又敢于对看来确定的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
现代课堂追求的不是“安静”、“整齐”,而是“七嘴八舌”,使之充满生命的活力和价值。
我们应该创造这样的教学环境,创造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氛围,使师生拥有自由性;创造对教材、对课堂,甚至是对教师超越的主动权,使师生拥有竞争性;创造在回应无数问题面前,师生拥有平等性;而在全过程活动里,师生拥有互动性。
教师的诱发,给学生思维的方向和空间;教师的激励,给学生探究的勇气。
学生的个性,给教师以新鲜的滋润;学生的应答,给教师开辟独特的思路。
为学生创造宽松的民主氛围,重要的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激励学生。
在课堂上平等地对待学生、平等地接近学生、平等地让学生参与教学。
教师有时候应该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计教学。
所以,教师应该是平易近人的,要有超脱世俗的一面。
"
四、创设问题一置师生于积极的探究之中
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然而学生“想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
思想应当在学生的脑子里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起一个助产士的作用。
最适合于这种教学方法的是苏格拉底的对话形式。
探究式互动教学最关键的是创设问题、问题群及问题链。
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善于提出问题的高手。
不是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高手,他必须善于启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向自己挑战,哪管自己有时候也会陷于尴尬。
优秀的教师不仅仅善于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而且能够勇敢地承认自己的“无知”,敢于回答“我不知道”。
创设问题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如讲授“矛盾规律”时可以创设如下问题群:
1.在你的意识中什么是矛盾和矛盾规律?
2.你能列举出生活中的矛盾一二吗?
3.逻辑矛盾和矛盾规律是一回事吗?
4.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
5.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有何作用?
6.什么是矛盾的斗争性?
7.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有何作用?
8.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什么关系?
9.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为我们提供了什么科学的思维方法?
有些问题可以构成链状,更有利于我们穷追不舍、连续发问,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如讲授“货币”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链:
1.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2.我们应怎样去思考这一问题?
(引导学生从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去思考)
3.从简单价值形式我们发现了什么?
4.从扩大价值形式我们发现了什么?
5.从一般价值形式我们又发现了什么?
6.从货币形式我们是否发现了货币的本质?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努力强化问题意识,学生不仅能够发现问题,而且能够发现许多深邃的问题。
这些问题群,宛如枝头的累累果实,必须双方相依赖、彼此支持才能摘得,方能实现师生双向传递、双向交流、双向突破、双向超越。
"
五、启发引导一不断扩展学习的思维空间
要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和思维状态,及时纠正学生学习和思维消极的东西,如个别同学消极厌学,贪图享乐不专心学业,这是实行探究互动式教学的前提。
要引导学生读书,激励学生读进去,仔细体会,以达到身临其境。
从整体上把握书的逻辑思路,明确研究对象,从研究对象的理性中悟出道理和意义。
指导学生从不同的立场,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问题。
实行探究互动式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入问题、问题群及问题链,教师要重在启发、引导和旁敲侧击,而不在于回答问题。
教师要补充和纠正学生的答案,甚至有的需要反驳、辩论。
教师应善于总结肯定问题本身和学生积极的方面。
优秀的教师不仅是提出问题、创设问题的高手,而且是驾驭问题、导向问题、探索问题答案的高手。
教师应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多提问,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即使问题比较幼稚,也应该悉心回答。
在学生的不断提问中,教师帮助学生提高问题的质量,让学生学会分析、比较与思考。
通过提问,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
不要立即吐露你的全部秘密——让学生在你讲出来之前去想——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想出来,这是启发引导的重要技巧。
要引导学生思维的张力:
一是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从30度的视角、180度的视角,到360度的视角,以及更为宽广的多维视角,由表及里、由浅人深,才能认识更宽泛、更深刻。
二是思维的灵度和速度。
灵度是指思维随时间条件的变化而打破思维定势与之同变的回应,速度是指思维的快速反应。
思维的灵度使人与时俱进,胜而不败;思维的速度使人反应迅疾、紧张高效。
三是思维的角度和创新度。
创造性思维的角度是独特的,对问题的答案也是多种之中独辟蹊径的。
要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如课前简短温故、提问,课中连续追问、测试,课末简短的总结、可留作业等。
六、共同探究——在思辩中明辨是非
在教师努力创设学习境界并提供有效的教学资源的同时,全部教学活动被发现问题、思辩问题、探究问题磁石般地紧紧吸引着,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动态地连接着无数条多边立体磁力线,课堂呈现出教师点拨自如得当、学生争先思考,互相策应、主动学习的场面。
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引入情景教学和案例教学。
从某一特定的情景和某一特定的案例出发,经教师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高职 马克思主义理论 探究 互动 教学 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