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高考生物二轮专题第12讲种群和群落.docx
- 文档编号:20104651
- 上传时间:2023-04-25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316.04KB
备考高考生物二轮专题第12讲种群和群落.docx
《备考高考生物二轮专题第12讲种群和群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考高考生物二轮专题第12讲种群和群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考高考生物二轮专题第12讲种群和群落
备考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第12讲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的特征及其数量变化
1.某调查小组欲调查某地区针毛鼠的种群密度,在该地区相同面积的旱地和水田里均放置了数量相同的捕鼠夹,结果发现旱地中被捕针毛鼠数占捕鼠总数的12.8%,而水田中被捕针毛鼠数占捕鼠总数的2.2%,据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针毛鼠对当地旱地种植的农作物的危害可能大于水田
B. 在旱地种植少量高大树木,为猫头鹰提供栖居地,有利于控制针毛鼠害
C. 若捕获后的针毛鼠难以再次被捕获,则会导致调查的针毛鼠的种群密度偏小
D.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是影响针毛鼠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2.科研人员研究不同pH对大草履虫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草履虫的种群密度
B. 2~3d内大草履虫种群数量均呈“J”型增长
C. 后期大草履虫数量下降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的结果
D. 大草履虫适于生活在中性及弱碱性水体中
3.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并定期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其中1号试管第5天时数量达到最大,第6天实验结束。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试管编号
培养液/m1
无菌水m/1
酵母菌母液/mL
温度/℃
1
10
—
0.1
28
2
10
—
0.1
5
3
—
10
0.1
28
A. 该同学研究的课题是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B. pH、取样时间都属于无关变量,对实验没有影响
C. 第5天时,1号试管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
D. 实验中1、2、3号试管种群都呈现“S”型增长
4.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
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该鱼在3+时到达性成熟,即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即进入老年)
A. 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生殖前期、生殖期、生殖后期
B. 由表可知,该鱼种群数量将增多
C. 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越多
D. 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
5.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丁图中c点时鹿群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
B. 乙图中在A期间,若对害虫喷施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
C. 丙图中若曲线Ⅰ表示某种群的出生率,曲线Ⅱ表示其死亡率,则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a点对应的时期
D. 甲图中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6.根据下列甲乙两图提供信息,判断下列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A. 调查种群密度时,如不适合用样方法的,则只能用标志重捕法
B. 若图甲是某农业害虫的个体数量变化,则种群数量应控制在A点
C. 图甲中B点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和C点的相同
D. 图乙中捕食者和猎物的K值分别是P3和N3
7.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营养结构,图2表示草原上某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K0表示野兔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成分,除图1中所示外,还包括________。
通常情况下,变温动物所在食物链的营养级的数目比仅有恒温动物的________。
生物体内DDT浓度最高的生物是________。
若要体现各营养级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可用________来表示。
(2)某种天敌在图2中标注的某个时间点迁入,一段时间后,野兔种群数量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则该时间点最可能是________。
在捕食压力下,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降在________之间。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草原上某区域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的标记物不慎脱落,则导致调査结果________(“偏高”或“偏低”);对捕获的野兔进行性别比例调査,发现其雌雄比例稍大于1,该比例________(“有利”或“不利”)于种群增长。
(4)在该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随季节更替发生规律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若该群落由于火灾被毁灭,经若干年后此地又重新形成新的群落,这种群落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
8.生态学者在研究草原生态系统中鹿的群时发现除了生殖季节,多数情况下鹿的雌雄个体常常分群活动,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来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草原上的雌鹿群或雄鹿群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种群。
草原上鹿群的这种同性聚群分布属于种群的________特征。
(2)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鹿角效应”假说。
他利用宠物狗将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通过测定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来进行研究。
材料是适宜大小的红色橡胶圈和红色橡胶棒若干。
实验中甲组用1个红色橡胶圈和1个红色橡胶棒,乙组用________,丙用________。
实验过程中的红色橡胶圈或红色橡胶棒模拟的是草原上的________。
为了避免无关变量和偶然因素的影响,应注意: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若甲组所用的平均时间________乙组和丙组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
二、群落的结构及演替
9.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在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时,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进行调查
B.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不存在群落的空间结构
C. 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
D. 利用小动物的趋光趋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10.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图是某林区划区轮伐的示意图,图中黑点密度代表树木的长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该林区群落垂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光照
B. 若要调查该林区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可在区域④用样方法调查
C. 利于保护林区资源的轮伐顺序为①→②→③→④
D. 过度采伐可改变该林区的演替速度和方向
11.浮游植物A比浮游植物B对N、P的吸收能力强,沉水植物C比浮游植物A对N、P的吸收能力强。
某环保部门欲选用其中两种植物投放到当地N、P较高的水体,以净化水体。
应选用投放的的两种植物及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是( )
A. 浮游植物A和沉水植物C 群落的种间关系类型不变
B. 浮游植物A和沉水植物C 食物链的营养级数将增加
C. 浮游植物A和浮游植物B 群落的垂直结构保持不变
D. 浮游植物A和浮游植物B 群落的能量流动方向改变
12.草方格沙障是用干的麦草、稻草、芦苇等扎成方格形状固定于沙中,并在方格中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用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一种治沙方法。
某地用该方法治理正在沙化的土地并取得良好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草方格能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
B. 微生物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改善了土壤结构
C. 该过程改变了演替速度但没有改变演替方向
D. 该方法可增大治理区域的物种丰富度
13.1883年,印尼的喀拉喀托火山喷发,经历多年以后,此地形成一片森林,植被茂盛,风景优美。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森林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垂直结构的体现
B. 森林中鸟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只与它们的栖息空间有关
C. 人类的旅游可能使此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 沙丘上发生的演替与该火山发生的演替属于不同的类型
14.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
株/平方米)
第1年
笫5年
第10年
第15年
第20年
物种a
5
10
2
0
0
物种b
1
2
5
3
3
物种c
0
1
3
8
6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 第1-1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升高然后再降低
B. 第1-20年内,物种b逐渐成为优势物种,主要与其适应环境有关
C. 第1-5年内,物种a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D. 第10-15年内,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
15.塞罕坝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承德市。
在辽、金时期称作“千里松林”。
在清朝时期因“开围放垦”,森林植被被破坏,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荒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
从1962年国家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用两代人的青春和汗水,营造起万顷林海,如今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而且成为著名的旅游景区。
就描述的景象回答以下问题:
(1)“开围放垦”后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________;“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时该地区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恢复力稳定性________。
(2)从辽、金时期的“千里松林”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再到今天的“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属于________演替,也说明了人类活动________。
(3)作为旅游景区________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同样作为旅游景区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中的________。
16.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研究发现,群落交错区的物种数目及某些物种的种群密度有增大的趋势,其原因是群落交错区的________比较复杂,适合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生长,从而为多种动物提供________。
(2)群落交错区的植被变化,可作为气候变化的预警,比如在森林草原交错区,当草原植被越来越占优势时,说明气候越趋于________(“干旱”或“湿润”)。
群落交错区的这种变化过程叫做群落的________。
(3)森林草原交错区相对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________,其原因是群落交错区________。
(4)调查发现群落交错区某种树木受卷叶蛾幼虫的危害症状很轻。
为研究该植物抵抗卷叶蛾幼虫虫害的机制,研究人员用异丁原醇溶剂分别提取了该植物的挥发物质A和易被卷叶蛾幼虫危害的树木的挥发物质B.随机选取300只赤眼蜂(赤眼蜂是卷叶蛾幼虫的天敌)平均分组,进行相关实验,观察赤眼蜂对实验中物质的选择情况,结果如表。
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含挥发物质A的提取液
对照物质
含挥发物质B的提取液
对照物质
含挥发物质A的提取液
含挥发物质B的提取液
结果(只)
87
13
70
30
71
29
第一组和第二组实验中的对照物质是________。
分析三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三、真题演练
17.将大肠杆菌加入到10mL液体培养基中,种群按逻辑斯谛增长方式增长。
当数量增长到N时,不再增加。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形
B. 该种群增长最快时,种群数量约为N/2
C. 在种群增长的过程中K值不断增加
D. 若仅将培养基的量减少至5mL,则K值变小
18.将接种在马铃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充分混匀并随机分成不等的两组后分别进行培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酵母菌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全部来自于马铃薯培养液
B. 若要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借助显微镜进行
C. 培养液被分成上述两组时其中的酵母菌种群密度是不同的
D. 给营养充足的培养液通入O2有利于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加
19.(2019•江苏)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 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
B. 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
C. 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
D. 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
20.(2019•全国Ⅲ)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
(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
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
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________型,且种群数量为时________,种群增长最快。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若在5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种群的特征及其数量变化
1.C
考点:
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间关系
解:
A、针毛鼠对当地早地种植的农作物的危害可能大于水田,A正确;
B、在旱地种植少量高大树木,可以为猫头鹰提供柄居地,故有利于猫头鹰捕食针毛鼠,控制鼠害,B正确;
C、若捕获后的针毛鼠难以再次被捕获,则会导致调查的针毛鼠的种群密度偏大,C错误;
D、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是影响针毛鼠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D正确。
故答案为:
C。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特征及其相关计算,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
M=n:
m。
2.D
考点:
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
大草履虫个体过小,需用显微镜观察,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不符合题意;图中显示,在2~3d内,不同pH条件下的大草履虫种群数量均增加了,但是并不是呈“J”型增长,B不符合题意;后期大草履虫数量下降,说明大草履虫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不符合题意;据图分析,大草履虫在pH为6、6.5的条件下数量较小,而在pH在7及其以上数量较多,说明大草履虫适于生活在中性及弱碱性水体中,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分析:
1、据题图分析:
题图表示在五种pH条件下,大草履虫种群在1~8天密度的变化情况。
2~3天种群密度都在增加,大草履虫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8天后密度最大的是pH为7。
2、标志重捕法适合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调查,培养液中草履虫的种群密度用血球计数板进行估算。
3.C
考点: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
分析表中信息可知:
该同学研究的课题是温度和培养液的有无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pH、取样时间都属于无关变量,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应控制相同且适宜,B不符合题意;1号试管第5天时数量达到最大,此时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C符合题意;1、2号试管内加入的是培养液,能为酵母菌的生长繁殖提供营养,因此实验中1、2号试管中的种群都会经历“S”型增长,3号试管内加入的是无菌水,不能为酵母菌提供营养,酵母菌会因营养物质缺乏而死亡,不会经历“S”型增长,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分析:
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呈“J”型增长;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酵母菌种群呈“S”型增长。
4.D
考点:
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
A.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A错误;
B.由上分析可知,该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B错误;
C.种群数量还取决于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因素,C错误;
D.鱼活动范围较大,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D正确。
故答案为:
D。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种群的年龄组成,年龄组成的类型有三类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增长型种群年幼个体较多,稳定型种群各个年龄阶段相对稳定,衰退型种群年幼个体较少。
由表中数据可知,该种群幼年阶段的个体数为92+187+121=400,成年阶段的个体数为400,老年阶段个体数也是400,该种群各个年龄阶段的个体基本相当,因此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相对稳定。
5.A
考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
A、丁图中c点时鹿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A正确;
B、乙图中的蜘蛛和害虫之间是捕食关系,在A期间,若对害虫喷施杀虫剂,蜘蛛因缺少食物而数量增加减慢或减少,B错误;
C、丙图中若曲线Ⅰ表示某种群的出生率,曲线Ⅱ表示其死亡率,则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o点对应的时期,C错误;
D、甲图中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弱到强再到弱,D错误。
故答案为:
A。
分析:
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模型假设:
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假定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0
(亲代),而且每代的增长率(λ)都保持不变,且世代间不重叠,该种群后代中第t代的数量为Nt。
。
(2)建立模型:
Nt=N0λt(3)特点:
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没有最大值);增长率不变。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原因: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数量也会增加。
。
(2)特点:
①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
②种群增长率变化,种群数量由0→
时,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为
时,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由
→K时,增长率不断降低;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率为0。
6.C
考点:
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间关系
解:
A.调查种群密度时,如不适合用样方法的,则可用标志重捕法或直接计数法等,A错误;
B.若图甲是某农业害虫的个体数量变化,则种群数量应控制在A点以下,B错误;
C.图甲中B点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和C点的相同,都等于1,C正确;
D.图乙中捕食者和猎物的K值分别是P2和N2,D错误。
故答案为:
C。
分析:
据图甲分析,理想环境中种群数量呈现J型曲线;由于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使得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图乙分析:
该模型是用曲线表示构建的属于数学模型,曲线在高时会调节其值降低,在低时会调节升高,反映了生态系统最基本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捕食者数量在P2处上下波动,猎物数量在N2处上下波动,所以猎物K值为N2,捕食者K值为P2。
7.
(1)分解者、气候、无机物、有机物;多;猫头鹰;生态金字塔
(2)c点;K2—K3之间
(3)偏高;有利于
(4)时间;次生演替
考点:
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中草为生产者、其余动物为消费者、阳光为非生物的能量,还缺少分解者、气候、非生物的物质(无机物、有机物)。
蛇所在的最长食物链为草→昆虫→蜘蛛→蟾蜍→蛇→猫头鹰,该食物链含有5个营养级,而图中只有恒温动物的食物链为草→食虫鸟→猫头鹰,含有3个营养级,由此可见变温动物所在食物链的营养级的数目比仅有恒温动物的多。
根据生物放大可知,营养级越高,所含有害物质越多,因此生物体内DDT浓度最高的生物是营养级最高的猫头鹰。
若要体现各营养级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可用生态金字塔来表示。
(2)由图2可知,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在K2-K3附近波动,c点对应的数值最先高于K2,因此野兔种群数量达到相对稳定状态的时间点最可能是c点,也说明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K2-K3之间。
(3)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
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草原上某区域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的标记物不慎脱落,则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少,进而导致调査结果偏高;雌雄比例稍大于1时,出生率会增高,有利于于种群增长。
(4)在该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随季节更替发生规律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
若该群落由于火灾被毁灭,经若干年后此地又重新形成新的群落,由于起点不为零,因此这种群落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分析:
据图1分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图中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据图2分析,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在K2-K3附近波动。
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处于动态平衡;在K1-K2附近波动。
8.
(1)不属于;空间
(2)2个红色橡胶圈;2个红色橡胶棒;雌鹿或雄鹿;控制宠物狗与放置橡胶圈或橡胶棒的距离每次要相等;进行重复实验求平均值;小于
考点:
种群的特征,种间关系
解:
(1)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草原上的雌鹿群或雄鹿群都没包括全部个体,故都不属于种群。
草原上鹿群的这种同性聚群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2)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
如果甲组用1个红色橡胶圈和1个红色橡胶棒,那么乙组可用2个红色橡胶圈,丙组可用2个红色橡胶棒,记录每次抛出后够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甲、乙、丙3组宠物狗与放置橡胶圈或橡胶棒的距离是无关变量,应该相同;为了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应该进行重复实验取平均值。
本实验中红色橡胶圈或红色橡胶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雌鹿或雄鹿。
若甲组所用的平均时间小于乙组和丙组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
分析:
1、种群是同一时间生活在同一区域中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种群是进化的单位、繁殖的单位。
群落是同一时间生活在同一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
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物实验一般要遵循的原则是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原则;实验变量是指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做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据此答题。
二、群落的结构及演替
9.C
考点: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
在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记录实验结果,A不符合题意;土壤中小动物类群食物来源和生活条件有差异,也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备考 高考 生物 二轮 专题 12 种群 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