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终南山景观及名胜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097954
- 上传时间:2023-01-17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47.03KB
陕西终南山景观及名胜Word下载.docx
《陕西终南山景观及名胜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终南山景观及名胜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张张倩影飞向有情人,遥寄南五台诚挚的祝福: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犀牛石
犀牛石,位于独松阁上,原紫竹林东侧。
其石犀牛卧置崖边,位置醒目,四周均可观赏。
其奇特之处是:
以观赏者角度不同,其形象变化各异。
从山下看,犀牛屈腿伏卧,酣睡未醒,其态平和;
从山上看,犀牛头向崖下远望,其神悠然;
从东面远看,犀牛屁股蹶起,臀肌高隆,头抵前,其势凶猛异常。
如看时恰是深秋,雪白的霸王霸花抽放,宛若犀牛用力后鼻孔喷嘘出的朵朵气团;
从西看,简直令你惊恐不已,那个庞然大物,似乎正冲着你,从稍林钻来,即刻就至……
有人用清代场州八怪之一金农叹赏,长安大画家韩淙所画《五牛图》的汉词赞犀牛石:
“愈见愈妙,真神物也!
”
玉兰连理枝
南五台大地多情,在紫竹林下,生长着一对锐齿栎连理枝,在紫竹林上方又养育出一对玉兰连理枝。
两株玉兰,上下两处相抱。
一笔挺高大似白马王子,一小巧婀娜如美丽淑女。
待“白马王子”“亲吻”“淑女”时,那“淑女”将头后仰而去,恰如一初恋之少女,向往亲近,又羞涩拘谨之态。
再细看,又觉他们如一对舞伴,在晨风鸟啼天赖之神曲伴奏下旋转歌舞。
当春季到来,满枝玉兰花开,洁白如平,或鲜丽如霞,又是一番会么情景呢?
中山松栎林景观带
四天门以上至大台,为中湿凉温棕色森林。
土陡峻中山松栎林景观带,以油松和锐齿栎居优势,华山松杂于其间。
唐诗中不少诗名记叙了南五台这一逞的景致:
“青猿吟岭际,白鹤坐松梢,”“危松临砌偃,惊鹿蓦溪来,”“势奇看不定,景变写难真”等。
如果说这些太遥远的话,那么让我们看民国傅增湘在《秦游日录》里以一个旅游家的眼光看四天门以上的自然森林景观:
“再登四天门,则倾崖雄岫,独秀孤撑。
至上方,则排松送青,山花艳发,恍游匡庐,雁荡间,忘其在秦中矣。
”可谓言简意骇,大台周围至今还残留有呈原始状态的森林,古木盘根错节,巨松悬崖凌空作势,令人目不暇接。
最令人称奇的是有一巨松两处折生,且垂直90度,形似天门,人称“九三天门松”。
另外,还有“千道佛栎”等等。
林中树奇,石也奇,形如虎头的老虎岩,酷似竹子的湘子洞顶石竹等等,森林中还长着濒临灭绝的珍稀动植物,可谓森林公园中的瑰宝。
九三天门松
兜率台西北坡,有一株古松,长势奇特。
其根扎在半坡,至小路处,向下垂直倒生,状如左首门框,刚长到山路边,折生垂直90度越路而过,酷似门槛,待刚过路,如神力驱使,又突然折90而上,向蓝天白云耸去,又好似右首门框,其树冠茂密青翠,宛若碧云华盖覆顶,形态极像一巨形“天门”。
此处界临兜率台寺院,倘若半山起云托绿树殿阁,你伫立“天门”口鸟瞰山下村舍,田陌历历在目,一云之隔,有天上人间之感。
此松为1993年考察景点发现命名,故曰“九三天门松”。
南五台风洞
南五台风洞,位于观音台下南坡半崖,下临湘子洞,上有观音洞,其洞口有筛子大,里边能容五六人蹲蹴。
此洞不管春夏秋冬,其风呼呼有声,洞口风吹草低,堪称神奇。
据说此洞直通西岔百神洞,是否西岔沟之山风顺百神洞穿山而过,目前尚不得而知。
此处临渊面壑,古松裂崖横出,千姿百态,葛藤飞龙走蛇,狂舞于空,风景奇险,置身此地,如临蓬莱仙境。
今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已命名此风洞为“南五台风洞”,以别于翠华山风洞。
湘子洞
湘子洞,亦称无门洞,位于观音台下。
洞脑有一石竹、节、杆明晰,与真竹无异,堪称一景。
洞顶是集危、奇、绝,险于一身的老虎岩,观其老虎岩,虎口大张,令人惊恐颤栗而移目。
观音洞及拴龙桩位于它的东南。
据传,八仙之一的韩湘子曾在这里修行。
韩湘子为了修炼为仙,秋水不波,誓于欲绝,让鲁班在床上抛一墨线,林英虽为其妻,但同床不共枕。
湘子洞洞观简陋,面积仅250平方米。
但这里背崖面壑,环境清幽,远离凡世,一尘不染,却历为名道名僧所向往。
早在明代,就有幸天文理老人隐居于此,离此洞南游往杭州黄龙庵,莲池大师归依于老人座下。
后莲池大师中兴净土,此洞与中兴净土还有着一定联系。
另外,来果,虚云等佛教界名僧大师都曾在湘子洞住过。
如今湘子洞住着僧人,内供奉菩萨象,现亦称华严洞。
据传湘子洞里还有一个小洞,从此而入,里面另有洞天,其洞大而宽敞可容八九百人。
如果确属事实,那它将成为人们注目的开发热点。
康峪沟石门
大禹斧劈成石门,雄峙终南面三秦。
开阁化作闷雷响,电击长空助声威。
竹林清流
五台景区东面,有一幽静去处--康峪沟。
进沟数里,西边雄峙巨形石门。
入门,只见苍松叠翠,绿竹起波,溪水清冽,近山雄浑,远山深秀,清新而秀媚。
使人不由联想起北宋大画家范宽山水画的意境,范宽曾居住终南山,莫非其画曾临摹此处?
这儿地处南五台景区东北角,偏僻而不染凡尘,又酷似陶渊明所写的“世处桃源”。
春来,樱桃、时杏花开,俏笑于山崖上,竹林旁。
夏至,满沟竹叶萧萧,声似细雨消暑热,叶如蒲扇生爽风,隐竹林深处听鸟唱,浸清溪边冷水浴,坐松荫下望远山白云,兴诗意陶情操。
秋临,漫山红遍,山披锦绣,山果熟透飘香,坐竹林品尝野味,于山坡上采红叶,遥寄深情,悠哉自在,神仙弗如。
冬季,漫山银装素裹,然松遇寒而更青,竹至冬而愈趣。
对于厌市嚣而寻幽静之处者,当说唯此为最。
南五台美,最美为天象奇观。
登至观音台、舍身台,若遇风吹云起,顿时若涛起浪涌,时而空朦一片,时而半遮半掩,寺殿悬空,恍若仙境,观其气势之磅礴,变幻之多端,神秘之莫测,简直令人惊叹。
若是夏季夕晖未收之前,登上送灯台,如有幸,也许会看到一种夕照送灯的奇观,夕阳西下,望西边天际,只见盏盏红灯,悠悠荡荡飘至送灯台。
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五台佛光虽很罕见,但史料方志多有记载:
隋大业年间,修建大兴城,取南山之木,见有五彩光环,以为神异,禀明朝廷,勒建寺庙,名为“神光寺”。
宋太兴三年,曾先后六次出现五色圆形光环,大台其寺又易名“圆光寺”。
还有壁立万仞的舍身崖奇观,让人称奇叫绝,来自太乙峪的山风,被如壁的悬崖阻塞,其气流在崖顶形成强劲的涡流。
游者如将纸表用石裹包从崖边抛掷崖下,其石脱落,而其纸表如得神力,被气流腾冲直上云霄,狂飞乱舞,蔚为壮观。
如此天象奇观连同诸多神奇故事,更使南五台变得神奇、奥秘,令人神往。
人文景观
弥陀寺
弥陀寺,位于南五台北坡台沟口土地祠南,是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南五台景区山下一较大寺院。
距大顶圆光寺曲径约25华里。
两侧青山环抱,山坡柏树青翠。
寺西一条清清的小溪流过。
当春深花落,一溪胭脂水流香溢彩飘香山外,其美不可言状。
寺内有一搂多粗,树龄最古,植株最大的两株古红白玉兰,堪称一景。
另外还有梧桐、棱椤、垂柳及各种鲜花,环境异常优美。
当天气晴和,你站立寺门外远眺,河边村姑浣衣,田野农夫耕耘,一派田园风光,另是一番情趣。
据传,该寺创建于隋,寺内原有一方记事石碑,因碑失其创建的具体时间无法考证,以后曾有南汤房之称。
此寺地处山口,交通方便,解放前屡为国民党军队占用。
1943年蒋介石在皇甫召开军事会议时,曾到过此寺。
1944年春,国民党派张治中、邵力子与中共代表林伯渠、吴玉章等,在此寺举行秘密会谈,商计抗日事宜。
为“双十协定”作了筹备。
(周文敏《长安佛寺》)。
1984年,长安县政协委员释德成发心重修弥陀寺大殿,海内外宗教界人士及善男信女尽力赞助,1985年五间大雄宝殿翻修落成,立“南五台弥陀寺重修大殿赞助碑记”,1992年农历七月又修建成僧舍禅房楼二层14间,并建成弥陀寺山门。
重修后的弥陀寺辚得肃穆壮丽,五间大殿供奉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势至菩萨。
中殿三间,殿正中供奉毗卢佛,两边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后面是脚踏摩谛大鱼的观世音菩萨。
寺院深处新建罗汉堂三间,其佛塔佛像布局巧妙,巧夺天工,基座为一米五过心,高达五米,六角五层的木雕佛塔(亦称天兰宝塔)置于罗汉堂中心,上四层塔上每层填置石雕佛像和菩萨像六尊,其塔共嵌置佛像24尊。
四周堂壁上嵌着五百罗汉雕像。
其形象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堪称艺术珍品。
曾有人说,不管任何人看完五百罗汉,其中必有同自己容貌相似的。
此言道出了石雕艺术的功力。
现今的弥陀寺,殿堂、禅房、僧舍齐全、佛像彩绘、幡幢幔垂、木鱼、铜罄陈列井然有序,是现今南五台较完整的佛寺之一。
这儿不只是佛教徒及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而且是旅游不可多得之佳境。
白衣堂
过流水石,沿石栈道上,经依傍竹林,架屋山涧的过江楼--兴宝泉,就看见绿树丛中有一秀丽小巧的寺院,朱栋画廊,花格屏风,雕门刻窗,青砖粉墙,明朗雅静,此即古白衣堂。
据传,白衣堂创建于隋唐时期。
历经沧桑,至清咸丰年间,已年久失修,破垣残壁。
当时长安县知县之母,重病垂危,请西大街名医医好其母之病,知县甚为感激,要以重金酬谢,名医谢绝,提出重修南五台白衣堂之事,北关林家太爷等善男信女,闻知此事,发心赞助,于是同心合力,重修白衣堂,使白衣堂面貌翻新。
当时的白衣堂,有三大间带楼,中间左右厢房六间,大殿前左方开有后门,其建筑形成四合院格局,与这儿的秀山小溪融为一体,显得紧凑合理,自然天成。
大殿内供奉的白衣菩萨,肤色润洁,凤目微张,垂鬟髻后,长发垂肩,斜披天衣,戴项饰、璎珞、臂钏、腰束贴体罗裙,手持风雨瓶和柳枝,显得端庄、肃穆、秀雅、脱尘超凡。
大殿粉墙上,有西游记唐僧取经壁画,其画工精湛,堪称艺术品。
1959年修盘山公路炸石古白衣堂殿。
1992年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成立,决定恢复重建各旅游点。
1993年由西安北关龙首村动工重建,仿其旧例,于同年九月,三间大殿落成。
大悲寺
据笔者1993年10月景点考察发现的《重修大悲观音禅寺记》石碑所记,大悲寺,亦名大悲观音禅寺,其寺元宋所建,位于五佛殿,头天门下。
据一些老僧人讲,大悲寺坐东向西,东西两边有塔志,原寺内存古钟一口,上铸有大悲观音禅地旧止。
民国二十六年前后,尚有前殿三间,一道六间廊房,再后边五间大殿。
当时尚有一和尚住寺。
《重修大悲观音禅寺记》石碑所记其立石日为“大清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即1767年古历6月,距今已226年。
由于时间久远,昔皆湮没,现将所发现的《重修大悲观音禅寺记》石碑碑文全文录下,作为资料在此存之,以作为对此有兴趣的游客研究之参改。
重修大悲观音禅寺记的内容是:
夫大悲寺,元宋之所建。
在终南一隅,吞远山,背深壑,蔚然深秀焉。
幽前人立寺施汤于此,良有亦也。
但积年累月,经风淋雨,其面貌之嵯峨,墙垣之峻丽,岂能保其完固而倾颓者乎。
吾众等欲继前人之旧业,而恩欲补之也。
委于其年月日,邀我同心会诸友,薄捐资财。
共助善事,修其庙宇,筑其墙垣,继其所往,兴其所来,而于进香游客,跋涉往来之人,无机不然,必补其劳役耳。
列叙时人勒诸兹石以记之。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於斯,而永远不朽云。
大清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吉日立石(注:
为阅读方便,标点为笔者加)
圣寿寺
圣寿寺,位于南五台塔寺沟内,该寺建于隋仁寿年间,原为应身士寺塔院。
唐代宗大历六年(公元771),寺称南五台圣寿寺。
当时大台观音寺亦改称圣寿寺上院,以此可知,唐时圣寿寺在南五台诸寺院中的地位。
宋太平兴国三年夏,因大台前后六现圆光,改名为圆光寺后,亦成为圆光寺下院。
邑《志》云:
“一名千佛寺,圆光寺下院也。
”还称竹林寺。
民国傅增湘《秦游日录》,寺内有隋时建造的七级正方形楼阁式砖塔,这座塔高26米,塔底边长7.5米,仿木结构,据今已有1300余年,塔内楼梯板文革中毁。
塔身砖磨对缝,塔顶有圆形铁制相轮,塔角有风铃,山风吹过,叮当作响,悦耳动听。
傍山耸立,庄严、秀美,1992年4月20日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传塔顶曾呈现过佛光。
寺东松林中,有近代高僧印光法师影堂石塔一座,塔上有民国政府主席林森及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的题字石碑,塔内有民国第一任陕西都督张凤翔撰文戴傅贤书的“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塔铭”。
印光法师(1861-1940)法名圣量,别号常惭愧僧,陕西合阳县赵陈村人。
专修净土,曾创办放生念佛道场,开办佛教慈幼院,修辑普陀、清凉、峨嵋、九华四大名山志,并著有佛学著作多篇。
寺内现藏有“观音大士伏龙赋并序”石碑,王典章敬题的“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遗像诗赞”石碑等文物。
字迹清晰,保存完好。
原寺门清巡抚杨名题额,文革中废。
圣寿寺是南五台现存较完整的一个寺院。
有大雄宝殿五间,原供奉弥勒、韦驮、伽兰塑像,僧客房十间。
现大殿中供奉阿弥陀佛,右首为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佛,左首为大势至菩萨,金刚佛,正殿两边楹联庄严,肃穆:
“空山论佛性,流水识禅心”上为:
“净土庄严”。
据新修《长安县志曰》“文物志”曰“寺内原有直径约二米的大钟,钟上铸有隋时修庙建塔的记载,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砸碎炼铁,致此建塔的确切年代难以考证。
该寺历为名僧云集之地,仅近代就有来果、虚云、印光、定慧等法师在此寺院住持或来过此寺院。
圣寿寺为城南名寺,由于位于塔寺沟内,且背依送灯台,三面翠峰环抱,有如绿浪叠起,五佛殿为绿树掩映,隋塔为绿云托起分外显眼,秀丽。
当夕阳西下,秀峰映衬在胭脂似的晚霞之上,一个个绚丽若桔红气球样的光圈在塔顶峰颠闪烁,愈显奇丽迷人。
塔寺沟其地形颇似南京中山陵灵隐寺,从五佛殿起,形成平展整齐的斜坡,沟口山涧流水淙淙。
五佛殿胸围四五米粗的唐槐高耸云表,魁干如龙腾空,极雄奇之概。
五佛殿至圣寿寺之间的斜坡,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来访时特赠之落叶松,已形成参天大树,使这儿的景致更是锦上添花,越发秀丽无比。
据传隋文帝、文帝之母,唐太宗、太宗之母每年都来这儿消夏拜佛。
便南五台誉满京城,成为佛教圣地,到了近代,慈禧太后、蒋介石、宋美龄、胡宗南等也都先后游过此地。
随着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建立,这儿将成为城南一著名的旅游胜地。
送灯台
送灯台,位于南五台西北方向的塔寺沟顶,海拔1400米,孤峰耸立,神秘而秀丽。
其山顶开阔平坦。
原有座北向南的三间前殿,三间上殿,四间廊房,大殿两边各有挎山。
其大殿、廊房,前殿均为古代木楼建筑。
雕梁画栋,雄伟而有气势。
建筑格局可谓之为四水投唐。
一进山门,有土地神,前殿供奉韦驮菩萨。
大殿前檐供奉释迦牟尼佛、弥陀佛和药司,后殿供奉千手千眼佛。
两边,东有送子菩萨,西有眼光菩萨,均为彩塑。
造型栩栩如生,寺前有一水窖,寺后一二百米处,有一黑虎泉,其水清澈见底,两水被誉为送灯台日月潭。
这儿原为水寨和联志村汤房,民国三年(1914)春,寺殿着火,寺毁,两村共同修葺重建。
“文革”破“四旧”被折除。
现台顶存胸围合抱的古榕树及寺院遗迹。
送灯台由于孤峰孑立于南五台西北方向,登至峰顶,视野高远开阔,北望渭水,苍茫涉远,俯瞰秦川,壮丽广阔,石砭峪水库,碧波粼粼,下视盘山公路,苍翠之中,若仙女白绫飘带逶迤绕来。
送灯台美,最美为夕照送灯之奇观,当夕阳西下,秀峰映衬于玫瑰色天幕之上,山水尽溶于红烛之晕液中,其美娇妩媚不可言状。
如你能幸遇夕照送灯之奇观,将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
但见子午镇以西的地方,冉冉升起桔红色圣灯数盏,飘飘悠悠由西向东而来,升至送灯台顶。
景点考察时,不少老人说曾亲睹其景。
由于有此自然景观,且南五台为佛教圣地,注入佛教色彩的故事更是神奇。
他们说此景来源于观音菩萨伏毒龙后,要回天宫,诸佛挑灯为观音菩萨照径送行,至送灯台巧遇八仙,八仙赞美观音降毒龙功绩,以神奇法力在送灯台上空留下一个个红色光球,为观音照路。
据说至今仍能看到的团团光球就是八仙以法力留下的神灯。
马石
古五马石,位于朝天门之上,一天门之下,即现在道班新修大桥之处,这儿山道较宽,泉水如银,嘉木千章,缘崖被麓,翠幕幛天。
今之五马石,在古五马石之下。
据一些老僧人回忆,民国二十年左右,尚有三间前殿、三间大殿和两间廊房。
寺院原有一块炕面大小的青石板,上面雕刻有五匹骏马,五匹骏马或仰或卧,活灵活现,据说,初为石刻浮雕,损坏后,另仿作线雕,线雕五马,线条简约,雄健昂场,后线雕也因寺毁而散失。
关于五马石的传说有两种。
其一说,五位观音菩萨从西天至南五台,骑五匹白马,行至古五马石处,下马小憩,故此地叫五马石。
沿下边山道数处山路大石上都留有马蹄印痕。
其二传说与此截然相反,说是五匹妖马在南五台行妖作怪,残害生灵,观音菩萨在此降伏了五匹妖马,为民除了害,所以民修寺建宇以纪之,关于五马石两个截然相反的传说,到底那个与创建五马石寺院更妥贴些、还是千古之谜,还有待五马石的面世和后人的考证揭示。
一天门
一天门,在五马石(今道班)之上。
此处山势猛一收束,状如葫芦口,收束处,对称的两巨石壁立雄峙两边。
有如天门。
待一进去,谷壑顿开,青林郁然,绿不漏影,两边古木奇形怪状,山涧西边立石碑一方,上镌刻“送灯台去路”,视之,有如梦幻,隐觉天界渺遥莫测。
昔日,自此以上,殿宇叠起,绿树掩映,晨钟暮鼓,木鱼声声,经咏悠扬,山谷回荡,如界临西天佛国。
傅增湘《秦游日录》对一天门以内的自然景致作了形象的描述:
入头,二天门,山势至此束。
削磴欹悬,静室禅局,应接不暇。
遇仙桥之上,秀嶂分霄,层峦刺天,山容为之辣异。
”的确如此。
如果说至一天门后,好像入了天界,那么其景致便是梦入仙境了。
胜宝泉
过头天门,穿关而入,经弯柏树,迎面就看见石崖上镌刻“漱石枕流”四字,此四字系民国王典章所书,此地就是有名的胜宝泉。
昔日胜宝泉为著名的风景名胜之地,不说“辟于隋、盛于唐”(见《长安咸宁两县续志》),就是在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从圣寿寺向上“环涧左右”也屋宇相接,大率百步即有一寺(民国傅增湘《秦游日录》)可见其当时的盛况。
据老人讲,胜宝泉,亦名洪基台,古南五台南北院分界。
1958年前尚有坐西向东三间大殿、三间卷棚、三间山门、配房楼六间二层,另外寺院角还有两间小厢房。
其寺于1959年修盘山公路时毁。
在宝泉寺南约10米左右,有一石桥,称为遇仙桥,桥下有一泉水,喷银吐雪,溅珠激练,这儿,劲松古青,劈裂横出,最饶幽峭。
登至胜宝泉寺门口,顺涧上仰望,峰峦秀崛,岚霭青苍,向下俯视,绿荫如云,青殿红楼,掩映其间,清泉弹琴,百鸟啼唱,真如天堂仙境。
另外此处沟壑深邃,山势富于变化,千姿百态,其山有尖者曰峰,平者曰顶,圆者曰峦,相连者曰岭,峻壁者曰崖,崖间崖下者曰岩,有穴者曰岫,路通山中者曰谷,不通者曰峪,山谷中有水曰溪,山夹水者曰涧,可谓山形之大全,是山水画家极好的临摹之地和摄影师不可多得的摄取镜头之处。
另外这儿植物种类繁多,地貌特征典型,又是科研、教学的极好地方。
如此佳境妙地,难怪长安名士柏沣西先生在此附近的下宝泉读书。
清代学者王典章颇含深义地借“漱石以砺齿,枕流以洗耳”的典故磅书“漱石枕流”四个大字与柏沣西先生。
其后不久,果然柏沣西先生被请出山,作关中书院山长兼主讲,培养出诸如赵舒翘、牛兆廉(牛才子)、宋伯鲁等名流大儒。
送子殿
送子殿,位于胜宝泉与下宝泉之间,同四方镜(亦称西方镜,笔者注),并排坐落于山路两旁。
送子殿,亦称娘娘庙,敬奉姜原圣母。
据传姜原是幽人的先祖,心地慈善,勤劳手巧,人缘很好,可30多岁,亦未生子。
一次出外,踩了野人脚印,只觉身木心悸,不久怀孕生子。
她认为不吉,后弃子于野外山道。
虎狼出没,非但不伤其婴,反为其哺乳,百鸟也纷纷飞至,殿翅为其遮风挡雨。
姜原感动,又将婴儿抱回取名为“弃”。
后她升天。
被天上玉皇大帝封为送子娘娘。
昔日南五台六月庙会,在诸多寺院,汤房中,送子殿香火颇盛,别处多老汉老婆,其衣着色彩灰暗,唯此殿最多年轻妇女,相比之下,其衣饰尤显艳丽。
她们向送子娘娘虔诚祈祷,跪拜像前,边烧香叩首,边咏唱祈子歌,向送子娘娘许愿,并向添香柜丢钱。
然后悄悄从供台上拾取用黄表裹着的彩塑泥婴,离开送子殿。
祈子者来去路上不能与人说话,以防送子娘娘将子送岔,给了别人。
所祈之彩塑泥婴,有男有女,祈子心切者,常迫不及待要拆表偷看,还有过庙门绊倒摔坏泥婴者,观者忍俊不止,欲笑不便,祈子者心情沉重,闷闷不乐,还有放长声痛哭者。
其哭声可悲可叹。
祈子者晚须在庙过夜,时至六月,男女香客混杂一起,于麦秸铺上天南地北漫议。
妇女长年禁锢,如鸟初放。
想飞羽木,虽苦亦觉新奇清爽。
大千世界,此为缩影。
一见钟情者,亦曾有之。
祈子者回后,也偶有怀孕生子者,不管其因如何,当还愿于送子娘娘,烧香修庙者有之,唱台大戏还愿庆贺者也有之。
其送子殿早毁,只剩其遗址荒草了,今天大概不会再建起来了。
送子殿香火兴盛的年代毕竟一去不复返了,在今天年轻人认为荒唐之祈子一事,在其先辈毕竟是实实在在之事实,南五台此地也毕竟曾实实在在地坐落着一座送子殿,送子殿供台上确确实实供奉着一尊送子娘娘。
今天以此作为景点推出,并在此遗址上树一记事碑,这块满是灌木荒草的送子殿遗址,也许会因此而变成一块神奇的土地。
游客不信可平心静气将耳紧贴大地谛听,你一定会听见一种深沉的震动天地的声响。
遇仙桥
遇仙桥,在胜宝泉之上,黑虎台与下宝泉之间,林茂泉清,风景神秀。
山涧之一,有一石桥,古称遇仙桥。
据传,原桥头一大石上,曾有马蹄印痕,传为仙人骑马所留。
此处传说颇多,有说遇见了八仙,有说遇见了二郎神,还有说遇见了无名仙的。
其情节故事,摇曳多姿。
各有千秋。
花开千朵,先表一枝。
遥远的唐代,那会儿五台留村还是一个不足二十多户的小村。
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春来堡外桃李花开,如燃霞堆玉,家家庭院,鲜花怒放,争奇斗艳。
可奇怪的是有这么连续三年,群树百草都未开花。
村里人议论纷纷,疑惑不解。
唯有一举人却高唱:
“三年花不开,苍天降人才,女皇立殿试,京城喜报来。
“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时不久,女皇开科,果然留村有一“乡贡”,连中三元,被州县送京城参加会试。
当时策试贡生于洛城殿,女皇武则天亲临。
留村贡生一表人才,潇洒风流,对主考之提问,振振有词,对答如流。
人们都猜测,今科状元,非他莫属。
可当主考提出最后一个问题时,留村贡生却哑然了。
其提问之题是:
“石墙、石梁、石柱、石檩、石椽、石瓦、石门、石窗、石桌、石凳、石香炉供奉石佛之石屋为何屋?
在何处?
”贡生答不出,屈居探花。
尽管在曲江杏元举行了“探花宴”,游遍名园,但他却觉得美酒寡如水,佳餐味嚼蜡,游园赏景,毫无兴趣,心头总萦绕着那个答不出的问题,他为自己未能高中状元而自责。
当喜报进村,街巷沸腾,寻找探花,却不知去向。
原来他独自信步向村南山里走去,边走边扪腮自问:
“石屋,是何屋?
”就这样边思边走,竟不知不觉来到山沟一座石桥旁。
近月来,接连应试,已觉疲惫不堪,今天气炎热,又不知不觉行走这么一段山路,他只觉得睡意朦胧,待他走上石桥后,只见桥面洁净如洗,浓荫遮阳,山风送爽,于是,就不由自主地跌坐在桥头,依桥栏进入梦乡……遥闻一阵仙乐之声至远而来,白云翻卷,如潮似浪,一双雪白的仙鹤,从天际翩翩飞来,上驮一书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陕西 南山 景观 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