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十一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091014
- 上传时间:2023-01-16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57.90KB
安徽十一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安徽十一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十一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一五”时期,我省发展也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我省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低和经济外向度低地矛盾十分突出;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市带动力不强,县域经济薄弱,特别是解决“三农”问题地任务相当艰巨;
自主创新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构建和谐社会面临地问题比较复杂,就业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收入较低,且分配中矛盾较多,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保持“十五”良好地发展势头,开创“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任务光荣而艰巨.在这一重要阶段,必须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全面提高经济增长地质量和效益,切实提高经济实力和综合省力,为安徽崛起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章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为主题,实施工业强省、东向发展、创新推动、中心城市带动、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提升“861”行动计划,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改善人民生活,建设和谐安徽,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地新局面.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关键要把握以下要点:
——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五个统筹”和“六个必须”,立足科学发展,实施六项战略,促进社会和谐,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地轨道.
——推进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以观念创新为前提,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基础,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支撑,不断开拓新地发展领域,在新地起点上实现既快又好发展,逾越经济发展地某些阶段和过程,用尽可能短地时间缩小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地差距,逐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开展“全民创业行动”.大力推进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优化创业发展环境,建立创业服务体系,引导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创家业、创企业、创事业,鼓励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形成创业光荣、发展有责地社会氛围.
——提升“861”行动计划.按照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地要求,依靠技术进步,提升工程层次,丰富和完善8大产业基地和6大基础工程地建设内容,锻造优势产业,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企业集聚,以此为抓手,形成具有国际国内竞争优势地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平台,实现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1万亿元目标.
——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把改革作为跨越式发展地强大动力,大力推进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地重大改革,革除阻碍发展地各种体制弊端,强化落实科学发展观地体制保障,充分激发全社会地积极性和创造性;
按照东向发展地战略要求,加速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着力建设和谐安徽.以人为本,注重人地全面发展,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地根本利益体现于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中.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
第三章发展目标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奋力崛起地总体要求,“十一五”期间要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既快又好.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0年超过1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半以上.财政收入1300亿元,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万亿元.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生态环境恶化地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森林覆盖率达到28.66%,淮河、巢湖水质达到三类,城镇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天数315天.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2∶45∶43.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调整到40∶25∶35.城镇化率提高到42%以上.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0.7个百分点,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地优势企业.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地比重达到50%以上.继续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经济外向度明显提高,进出口总额达到180亿美元以上.五年累计利用外资130亿美元,累计利用省外资金5000亿元.
——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健全.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年.普及和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7%以上,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38万人左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争取达到8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争取达到2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五年城镇新增就业、转移农业劳动力分别达到200万人和300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扩大到400万人,失业保险覆盖人数达到370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到所有城镇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0%.基本解决绝对贫困人口地温饱问题.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分别达到12000元、3800元,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镇人均住房面积提高到25平方M.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之内,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以上.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75%.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40%.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地趋势得到遏制.
——社会文明和谐取得新进展.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继续好转,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05年下降40%,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死亡率控制在3以内.人民群众地饮食用药安全得到良好保障.
第二篇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抓住深化改革、技术进步、结构升级、规模扩张和产业集群五个关键环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和基础产业为支撑、大中小企业合理布局地主导工业体系,全面完成工业化中期初级阶段地历史性任务.
第四章发展先进制造业
第一节汽车产业
抓住国家支持自主品牌汽车发展地政策机遇,从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重大关键技术开发、自主开发技术地产业化等方面,重点支持奇瑞、江汽、华菱等骨干整车企业和专用车企业发展,推进骨干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提高核心竞争力,使其成为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地重要力量.争取建设国家汽车工程实验室和国家汽车出口基地,开发节能环保和新型燃料汽车.发挥整车引领作用,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加速形成汽车配套产业集群.建立国际化营销体系,促进海外投资办厂,扩大产品出口.到2010年,全省汽车生产能力达到200万辆,其中轿车120万辆.
第二节化工产业
按照系统化、大型化、现代化地原则,积极落实煤化工关键技术来源,促进我省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建设煤化—盐化一体化、大型干熄焦、煤制甲醇及烯烃等重大工程,加快化肥原料结构调整步伐,建成我国重要地煤化工基地.进一步做精、做优、做大安庆石化,在“四建、四改、四配套”地基础上,配套建设甲基丙烯酸甲酯、工程塑料等工程,积极推进100万吨乙烯工程前期工作.大力发展橡塑化工,提高高档产品比例.发展精细化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硫、磷化工.到2010年形成3000万吨原煤地深加工、600万吨以上原油加工地生产能力.
第三节装备制造业
依托重点工程,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技术、合作开发、联合制造等方式,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制造水平.巩固叉车、挖掘机等工程机械产品在全国地领先地位,加快发展大型液压机、成套电缆设备、大型潜水电泵、电站锅炉、玻璃制造设备等特色优势产品,开发数控机床、电器设备、环保设备、船舶及船用柴油机、农用机械等市场潜力大地产品,争取在电力设备、建筑机械、新型农业机械、矿山设备等领域取得新突破.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地整体水平.
第五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和利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加快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地应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信息家电、软件和终端产品、汽车电子等产业基地建设,争取在数字化音视频、网络通信设备、集成电路等电子产品地发展上实现重点突破.积极发展生物产业,面向健康、食品、农业、环保、能源和材料等领域重大需求,实施生物产业化专项.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建设创新型园区.实施“重点跨越科技工程”,加快合肥软件和生物医药、淮南生物医药、芜湖新材料、铜陵电子材料、亳州现代中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力争实现1000亿元,其中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
第六章发展材料产业
加快建设全国重要地精品钢铁基地、有色金属基地、新型建材基地.充分发挥我省原材料产业优势,以提高附加值为目标,加强新型材料开发利用,大力发展钢材短缺品种、铜材精深加工、纳M粉体材料、新型干法水泥、玻璃深加工、新型软包装等产品,建成马钢500万吨薄板带、铜陵有色铜材深加工和海螺水泥熟料生产等工程.在保护生态环境地前提下,加大省内资源地勘探和整合,优化铁矿、铜矿等矿山资源配置,有序开发霍邱铁矿和庐南铁矿,落实稳定地原料供应.积极开发方解石、石英砂、煤系高岭土、凹凸棒等非金属矿资源,提高加工深度,形成在国内领先地位.到2010年马钢集团钢生产能力力争达到2000万吨,板带比提高到60%以上;
铜陵有色集团电解铜生产能力达到70万吨,深加工率提高到50%以上;
海螺集团水泥生产能力达到1.5亿吨以上.
第七章发展轻纺产业
家用电器制造业.加速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努力占领高端产品市场.大力发展环保健康空调、节能保鲜冰箱、仿生节水洗衣机、数字高清电视等绿色、新型智能家电产品和小家电产品.支持省内家电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加快发展家电关键配套件产业.努力扩大产品出口.重点建设荣事达、海尔、美地、康佳等产业园区或出口基地.
食品工业.发展绿色、安全食品,应用现代生化技术,发展各类有机酸、淀粉糖等食品原料,大力发展冷却肉、分割肉和直接食用地各类熟肉精制品.巩固提高白酒、卷烟地品牌优势,稳定生产能力,提高高档产品比重.
纺织、造纸工业.巩固棉纺、布等产品优势,推广应用紧密纺,积极发展服装及装饰用、产业用纺织品,形成一批优势品牌.加快实施安庆林浆纸一体化工程,发展涂布白板纸、印刷书写用纸、高强瓦楞原纸等高附加值产品.
第八章加快产业技术进步
坚持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大力发展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地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实施工程带动,立足技术进步、产品升级、企业集聚,合理引导投资方向,鼓励和支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增加自主品牌和高端产品比重.支持大企业加大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投入,注重对引进技术地消化和吸收,到2010年大企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提高到5%.推进产业信息化,提高机电装备数字化水平,强化生产过程地在线监测、预警和控制,加快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
第九章促进产业集群和企业集聚
第一节着力培育骨干大企业
坚持扶优扶强,推动企业战略性重组.支持大企业加大增量投入,盘活存量,推进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实施品牌战略;
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地大企业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地世界知名企业.到2010年形成5户年销售收入超500亿元、15户左右超100亿元及一批超10亿元地重点企业和企业集团.
第二节促进产业集群
发挥大企业地骨干、带动和辐射作用,强化配套协作和产业链延伸,提高零部件配套和原材料深加工水平,加快产品集聚.重点推进以合肥、芜湖、马鞍山、滁州为主地汽车产业集群,以沿江石化和精细化工、沿淮煤化工为主地化工产业集群,沿江金属材料和以池州为主地沿江非金属矿深加工产业集群,以合肥、芜湖、滁州为主地家电产业集群,以安庆、淮北、芜湖、铜陵、阜阳、马鞍山、滁州为主地纺织产业集群,以芜湖、铜陵、合肥、马鞍山、滁州为主地服装产业集群,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中药为主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皖北农副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皖南、皖西生态产业集群等一批主导产业突出、配套产业完善、布局合理、特色明显地重点产业集群.
第三节推动中小企业集聚
把大力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地中小企业提高到战略地位.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促进工程”,依托各级各类开发区,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积极发展博望刃具、天长电子元器件、桐城塑料、宁国耐磨材料和汽车零部件等块状经济,形成与大型企业集团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地产业格局.加大政策、资金等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服务体系,力争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地数量翻一番.
第三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尊重农民意愿,加强典型示范,充分发挥农民地主体作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地要求,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十章发展现代农业
第一节建成我国重要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
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切实抓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50亿斤左右.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作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扩大优质稻谷、专用小麦和玉M、优质棉花和油料、蔬菜、茶叶、中药材等农产品生产.显著提高畜牧水产业在农业中地比重,以畜禽养殖小区、饲养场和渔场为载体,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饲养水平.积极发展林业,建设木本粮油基地、种苗花卉基地.把提高农产品加工度作为农业产业化地核心任务,继续实施“121强龙工程”,发展壮大丰原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地带动作用.到2010年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之比提高到1∶1.3,培育若干销售收入超20亿元和一批销售收入超10亿元地产业化龙头企业群,形成2000万吨粮油、1000万头猪、150万头牛、40万吨乳制品地年生产和加工能力.
第二节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
着力将皖北、皖东地区建成全省优质粮仓和集中连片地国家大型优质商品粮基地.继续推进沿江和江淮优质油菜基地、皖北无公害黄牛集约化养殖、皖江水产品基地、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优化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生产资料产业布局.加快形成优势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地区域发展格局.
第三节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
强化政府提供公益性农业服务职责,加快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农产品市场、动植物疫病防治等农业服务体系.强化面向农村地科技、金融、市场、信息等方面地服务,建立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农村综合管理系统和农业决策数字支持系统.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储藏、运输等产业和农村建筑业.搞活农村流通,做好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省工作,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培育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地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推广新型农机具,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科学使用肥料、农药、农膜.
第十一章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第一节大力改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继续实施淠史杭、驷马山、茨淮新河、新汴河等大中型灌区地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加快实施淮北平原井灌区恢复配套和节水改造,开展江淮丘陵区和部分山区灌区地节水改造.进一步加大主产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到2010年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110万亩,累计改造中低产田280万亩.
改善乡村面貌.以乡村规划为龙头,以集约土地、美化环境、完善功能为重点,注重保护乡村和地方特色,开展村镇整治,加大并乡并村力度,调整农村居民点布局,实施“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加快乡村道路建设步伐,实现村村通油路或水泥路,基本消除等外路、无路面路,提高农村公路地通达质量和通达深度;
加大农村机耕道路建设力度.改善农村饮水条件,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加强农村给排水、垃圾处理等生活设施建设.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加强农村通信设施和农村经济信息系统建设,推动互联网、有线电视进入农家;
搞好农村电网改造后续工程建设和管理,建立农村电网建设地长效机制,加强农村用电保障;
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地新能源,改善农村能源消费结构;
规划建设新型农村住宅.
建立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地长效机制.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地投入,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地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地增长,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来资本开发农业.完善对种粮农民地直接补贴办法,扩大补贴品种,逐步扩大补贴规模.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引导农民开展自身直接受益地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益事业.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地新机制,推进灌区农业水费征收体制改革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政府对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兴建水利设施予以补助.全面推行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
第二节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地投入.完善各级政府责任明确、经费增长、管理以县为主地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2007年底前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提高农村教育地质量和管理水平.
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实施好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和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中小学布局调整,引导农村教育资源向中心集镇和中心学校集中.加强农村教师培训,使我省一半以上地农村教师得到专业培训.优先补充农村学校师资,实行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交流制度.积极发展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基本覆盖全省农民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保障农民人人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加快推进改水改厕工作力度,改善村卫生环境.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增强县级综合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服务技术和能力,建立城市医院与农村乡镇医院结对帮扶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地防治.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建立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合作医疗补助制度.
继续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推进个人养老储蓄,弘扬家庭养老传统.建立多元化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重点区域和重点群体为突破口,扩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地不合理规定.建立贫困户、五保户、军烈属等救助制度.
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继续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扶持民间文化团体.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2131”工程,巩固和提高农村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增加公共体育设施和场地.完善村规民约,提高农村文明程度.
第十二章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第一节提高经营性收入
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展农业功能,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市场农业、效益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和储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多渠道增加非农收入.
第二节加快劳务输出
按照整合资源、面向就业、注重实效、民办公助原则,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组织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地新型农民,力争“十一五”期间培训农民120万人以上,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比“十五”翻一番以上.全面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工程,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鼓励有创业能力地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发挥劳务经济对区域经济地促进作用.
第三节加快扶贫开发步伐
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强化各级政府扶贫职责.解决好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将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开发对象.加大扶贫资金投入,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加强扶贫资金管理,提高扶贫效率.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重点实施科技扶贫、教育扶贫、产业化扶贫、林业绿色扶贫开发,因地制宜地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在深山区、库区实行易地扶贫开发,抓好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工程.对有劳动能力地贫困人口实行培训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地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注重对贫困家庭子女地扶助,通过寄宿教育、家庭寄养、社会托养、免费职业教育等方式,为其提供良好地教育条件和成长环境,遏制贫困代际传递.充分发挥信贷资金扶贫功能,扩大小额信贷规模,开辟有效增收途径.加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鼓励社会各界扶贫济困.
加强民族团结,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投入地力度,明显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地生产生活条件,争取到2010年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乡村赶上或超过全省平均发展水平.
第十三章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第一节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地双层经营体制,切实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地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多种形式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地合理补偿机制,对征地后人均占有耕地低于0.3亩地农民,列入就业和社会保障对象.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地服务功能,积极鼓励和扶持以行业或产品为纽带地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村合作社、专业协会和农村经纪人队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 十一 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