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的培养.doc
- 文档编号:2008511
- 上传时间:2022-10-26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34.50KB
科学精神的培养.doc
《科学精神的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精神的培养.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论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江泽民总书记多次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教育需要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牢固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培养学生作为新世纪主人的创新精神。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应该顺应21世纪的时代潮流,高扬创新教育的主旋律,肩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
那么如何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使学生们点燃熊熊燃烧的思想火炬,让他们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
我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有着创造的潜在能力,所以教师要做的首先不是从零开始的“培养”,而是提供机会让学生心灵的泉水无拘无束地奔涌,说通俗一点,就是要让学生“敢想”。
创新,意味着思想解放。
而学生一旦获得了思想解放,他们所迸发出来的创新能力往往远远超出我们的意料。
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存在着许多这样的现象:
有的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但在课外却对文学作品情有独钟,甚至如痴如醉;有的学生写命题作文一筹莫展或套话连篇,但他写的日记或随笔却灵气飞扬……这说明了什么?
我认为,这说明人的心灵一旦冲破牢笼,必将成为自由飞翔的思想雄鹰,纵横驰骋的感情骏马!
因此,所谓语文教育中创造精神的培养,首先是要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
要让学生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就要帮助他们破除迷信。
这里所说的“迷信”主要是指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教师的迷信、对名家的迷信、对“权威”的迷信和对“多数人”的迷信。
让学生明白:
世界上不存在万能的“圣人”;老师也好,名家也好,‘权威’也好,都不可能句句是真理;我们所学的课文,即使是千古名篇,也不可能完美无瑕;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是应该的,但这些‘意见’只能供我们独立思考时参考,而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对某篇文章的看法,我们只能忠实于自己的心灵,不能盲目从众,决不能用别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
要让学生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就要让他们在课堂上敢于畅所欲言。
特别是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思想自由的论坛:
面对课文,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学生和作者之间应该平等对话;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展开思想碰撞。
教师当然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但这种“见解”只能是一家之言,而不能成为强加给学生、强加给作品的绝对真理。
要让学生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就应当允许学生写他们自己的文章。
文章应该是思想感情的自然体现,写文章应该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
如果学生不敢在文章里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其文章必然充满新八股的气息,而八股文绝无任何创造性可言!
我对学生的作文要求是八个字:
“真情实感,随心所欲。
”只要真实、健康,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而且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写真诚的崇高情怀,也可以写有趣的平凡生活;可以写现实的眼前景物,也可以写幻想的未来世界;可以与老师商榷,也可以与大师对话;可以评论经典,也可以改写名篇;可以“大江东去”,也可以“小桥流水”;可以鄙薄蜜蜂,也可以赞美老鼠……总之,学生的文字应该是掠过晴空的云彩,它美丽多姿而又呈现出个性的色彩。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得要转变那些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①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年6月25日)必须真正做到尊重学生人格,民主平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敢于自己去思考,去探求,去讨论,去争辩,去发现,去解决问题。
我们让学生阅读,是为了让他们由此知道别人是怎样思考人生的苦与乐,生活的美与丑,社会的善与恶等等直接与灵魂有关的问题。
我们让学生写作,是为了让他们可以告诉别人自己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考。
从这个意义上讲, 阅读和写作都是一种对话,是灵魂的对话。
这种对话是不容许有“第三者”介入的。
所以,语文老师没有权利以知识的拥有者自居,通过肢解课文,指手画脚,越俎代庖等等恶劣的手段来干涉和阻挠学生的这种对话,我们能做的仅仅是作为对话的一方一起参与进来,并且要表现出足够的真诚、热情、好奇、宽容、谦虚和思想开放。
因为在灵魂面前,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教师不是圣贤,也不是犬儒。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职责应当是把学生引向生活,引向现实,引向民族和世界文化的殿堂,引向现实和历史中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引向人的精神世界,与他们一起思考和困惑,一起痛苦和欢乐,一起愤怒和悲哀,一起孤寂和振作,一起让灵魂自由飞翔……
再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运用已有知识和已有能力,使已有的知识在实践运用中得到重组、得到发展,开发出每一个学生创新的潜能。
使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的过程,以此丰富和砺练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准。
这种实践的、活动的语文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丰富和改造主体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也就是创新能力的养成、内化的过程。
语文(尤其是文学作品),可以说是历史的一面镜子,是生活的多彩画卷,体现着作者关于人世、宇宙如幻想世界的形象思考,体现着人的思想、感情、情操、人格和个性。
人一代代地逝去了,但他们的精神笑貌却活生生地存留在语文(文学)里。
语文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语文(文学)审美感悟,可以从历史的深度认识生活,了望人生,从中汲取营养,接受人文素养的陶冶,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
语文教学可以从语文(文学)作品中“复活”历史,甚至可以“创造”历史,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去感受远逝了的作者的活生生的精神笑貌,让他们学会思考和发现,体会创新的乐趣,由此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语文学科是联系生活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也是与学生的思想有直接交锋并时时撞击出火花的学科。
创新,意味着我们要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思维最活跃、学生思考最能表现自我独特个性的课堂,激励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大胆质疑,大胆发现,大胆表达自己虽然戴着稚气童真却充满想象、充满灵气的心声。
创新教育、人文教育等新的教育理念呼唤教育活动回归教育的终极目标,那就是,一切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教育要培养人的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因此,教师要把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作为自己神圣而不可推卸的职责。
科学精神是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
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它的基本特征有如下几点:
1、对真理的渴求和为真理勇敢献身的精神2、实事求是的理性态度3、辨证的思维品质4、怀疑和批判精神5、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6、科学活动的人文价值取向(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类,而不是使人类受害)。
从科学精神的内涵看,它是真善美相统一的崇高的精神境界,是推动科学健康发展的保证,一旦深入到大众的意识深处,就能使人们远离愚昧、野蛮和迷信,从而推动社会的文明进程。
科学的培养,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导向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个终极目标。
但科学精神的培养远比科学知识的传授困难得多、艰巨得多。
人的精神的改善需要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不仅自己要具有这种精神,而且要善于将这种精神渗透在教学中。
在这方面,语文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挖掘教材中的科学精神来感染激励学生
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精神,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科学精神,在语言教学的同时,以科学精神来感染学生。
《火刑》一课,记叙了布鲁诺发现真理、追求真理、传播真理、献身真理的事迹,布鲁诺用自己的生命为人类树立了一座科学精神的丰碑。
我引导学生体会布鲁诺在遭受天主教的残酷迫害时所表现出的顽强意志,体会在宗教神权统治的黑暗的中世纪,布鲁诺的思想的光辉,对真理的执着,对真理必胜的信念。
最后,我让学生谈谈学习体会,有一个学生这样说:
“科学发展到今天,现代文明可能不会让布鲁诺的悲剧重演,但人类文明的进程,总是伴随着科学与迷信、进步与落后、真理与廖误的斗争,面对这种斗争,我们是选择真理和正义,还是屈从于邪恶与落后?
布鲁诺身上光辉的科学精神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教学过程中,师生情绪饱满,当学生被深深打动的时候,我知道,科学精神的溪流正流入他们的心田。
《蝉》是一篇说明文,传统教法是从文章学的角度,把学习重点确定为学习如何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采用合理的说明顺序以及恰当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方法,并不涉及学生的精神生活。
《蝉》的作者是世界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他家境贫困,但凭着追求知识、酷爱科学的热忱,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自这成材。
为了研究昆虫的动态,他常常在田里匍匐行进或是躺倒观察,甚至整天趴在地上不起来。
他专心研究的神态时常引起人们的嘲笑。
他的求真求实的精神,注重实践的态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最好材料。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先问学生:
“你们都玩儿过蝉,谁观察过蝉的幼虫蜕的情景?
”由于联系学生的童年生活,学生兴趣很高。
有的没有观察过,有的观察过,但观察不细,只能说出个大概,之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关于蝉蜕皮的描写,体会法布尔的观察是多么细致,我接着说:
“蝉的蜕皮一般在夜里,可以想见,有多少次当别人进入梦想的时候,法布尔在等待、观察、记录、研究蝉蜕皮的秘密,法布尔为了观察昆虫常常一整张星原天趴在地上而被人说成是傻子……看来,科学的巨大成就,离不开这种求实探索的热情和献身科学的忘我精神。
”当学生静静的听我讲述法布尔的故事、颂扬他的精神的时候,我就从平时的说明文字中,带学生进入了法布尔的精神世界,走入了他的灵魂,使他们接受了科学精神的熏陶。
教材中很多课文蕴涵着科学精神,如苏轼在《石钟山记》中体现出的勇于怀疑、注重实践的精神,达尔文在《〈物种起源〉导言》中体现出的严谨的态度,敢于否定旧说,创立新说的勇气,《〈宽容〉序言》中体现的宽容思想,都闪耀着科学精神的光辉。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关注文字背后的人的精神,并以此来感染学生。
二、倡导独立思考,培养敢于怀疑敢于批判的精神
崇尚理性思考,敢于怀疑与批判,是科学精神的突出特点。
在科学理性面前,不存在终极真理,不存在认识上的独断和绝对“权威”,人文学科更是如此。
马克思曾经把“怀疑一切”作为自己最喜爱的座右铭。
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这样的信念:
任何人都不可能尽真理之长河,最伟大的人也会犯错误,任何人也无法摆脱个人和时代的局限,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要敢于向书本、向教师、向权威挑战;任何伟大的创新都离不开前人的成就,更离不开对前人的否定与超越,新思想是在对旧思想的否定中诞生的。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事例说明这一点:
没有哥白尼对托勒密“地心说”的怀疑和批判,就没有“日心说”的创立,没有对“物种不变”的怀疑和否定,就不可能有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没有对牛顿经典物理学的绝对时空的怀疑和超越,就不可能有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出现。
语文教学是人文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它涉及人的精神领域,有着浓郁的主观色彩,对社会生活的评价,可以见仁见智。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科特点,激励学生发表与教师与教材不同的见解。
《恰到好处》一课的结构历来被认为是议论文的典范,另外,正面论述和反面论述相结合的论证方法也易于学生模仿和借鉴,但论证的严密性不够。
文中的结论是恰到好处的标准“是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按事物本身的规律办事,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而文章开头是从宋玉描写的“东家之子”的美说起的,文章的后面并没有回答“恰到好处的美”的标准是什么,实际上这个问题是不好回答的,因为审美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活动,因而用这个材料是不恰当的。
本文否定了“中庸之道”和“折中主义”,但并没有阐述其内涵,批判流于简单化,并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通过课本指瑕,师生讨论,学生尝到了发现的快乐。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只满足于使他们理解、接纳和认同,而要教会他们从评判、辨析、质疑、引申和发挥的角度去审视,善于从貌似正确的现象中发现错误,敢于否定其中的“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学 精神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