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实验报告单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081600
- 上传时间:2023-01-16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1.26KB
14实验报告单文档格式.docx
《14实验报告单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实验报告单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6.20
宽度
18.00
18.10
18.20
厚度
1.20
1.21
5.实验结论
在注意刻度尺测量方法的同时,应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无
实验结论
实验小组组员签名:
实验小组组长签名:
用停表测量时间
学会正确的实用停表测量时间
停表
1、实验器材
停表物理课本
2、实验原理
走
停
归零
三、实验步骤
1.用停表测量同学翻完一本物理课本的时间
2.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
3.绘制表格,并记录测量结果
实验次数
1
2
3
翻书时间/s
20
21
跳动次数/次
75
76
4、实验结论
无
测量平均速度
学会测量平均速度
秒表,带刻度的木板,小车,弹簧片,木块,刻度尺
1、检查器材,并将器材按装置图放置,把木板和木块组装成斜面(倾角控制在20度以内),小车放于斜面顶端A点,弹簧片固定在斜面下端C点,测出AC段的距离s1记录于表格中;
让小车从斜面顶端自由滑下的同时开始计时;
小车到达斜面底端停止计时,读出时间为t1,同样记录于表格中,利用公式v1=s1/t1计算出v1记于表格。
2、将金属片放于B处固定,重复步骤上述过程,进行第二次测量,同时将AB之间的s2、t2和计算出的v2记于表格。
3、利用s1-s2=s3,t1-t2=t3,算出BC之间的s3、t3,再用v3=s3/t3算出v3记于表格。
4、比较v1、v2、v3的大小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5、收拾整理器材。
五、记录和结论:
物理量
路程s
时间t
平均速度v
第一次
s1=
t1=
v1=s1/t1=
第二次
s2=
t2=
v2=s2/t2=
第三次
s3=s1-s2=
t3=t1-t2=
v3=s3/t3=
结论:
小车在下半段路程运动的速度快。
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烧杯,水,温度计
一、实验器材
二、实验步骤
1.倒一杯热开水,先估计它的温度,再测出它的温度。
数据填入表格
2.再往热水杯中倒入一些冷水,先估计,后测量,把数据填入表中。
3.再倒入少量冷水,先估计,后测量,把数据填入表中
烧杯1
烧杯2
烧杯3
烧杯4
25
26
28
探究固体的溶化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通过探究得出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特点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试管、温度计、冰、蜡、水、铁圈、火柴
一、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1.研究蜡和冰的熔化过程,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并照图进行组装。
2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40℃左右时开始,每隔大约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在冰和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2、实验数据记录
时间/min
4
5
6
7
8
海波温度/℃
30
35
40
45
48
53
56
蜡的温度/℃
38
41
43
46
49
52
55
58
3、实验结论
海波在溶化过程中吸热不升温,而蜡烛在溶化过程中吸热升温
1、海波在溶化过程中有三个阶段,第一段吸热升温,是固态,第二段吸热不升温,是固液共存,第三段是吸热升温,是液态
2、蜡烛在溶化过程中都是吸热升温,逐渐变软,变稀,最后变成液态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
学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
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烧杯,温度计
一、实验准备
1.按图1安装好器材(①烧杯中的水不要装得太满,以免加热时间太长。
烧杯中甚至可以装适量的热水,以便缩短加热时间。
②温度计玻璃不要接触到容器的底部和侧壁。
③检查石棉网位置是否正确【怎样算正确?
】)。
2.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
当水的温度接近90℃时,开始记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
水沸腾后还要再记录4~5次温度计的示数。
3.根据数据描点作图,分析水的沸腾图像。
绘制表格,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格中
时间
温度
90
92
94
96
98
1、沸腾前气泡由大到小
2、沸腾后气泡由小到大
水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不升温
1、沸腾前气泡由大到小
3、水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不升温
4、沸腾前气泡由大到小
5、沸腾后气泡由小到大
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平面镜10个。
激光笔10个,带刻度光盘的光屏10个,水槽一个,支架10对,夹子10个。
实验步骤:
1、按要求组装器材。
2、用激光笔射出一束激光,用笔记下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并在刻度光盘上读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数,记录在表格中。
3、重复实验两次。
4、将光屏向前或向后折,观察反射光线。
5、整理器材。
实验记录:
次数
入射角i
反射角r
60
实验结论:
1、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8、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两支完全一样的蜡烛、光具座、一块玻璃板、一个光屏、火柴
【实验步骤】
1、将玻璃板垂直置于光具座的中央,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面的蜡烛的像。
2、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3、将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
4、移到蜡烛的位置,观察其像的大小有无变化。
5、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实验数据】
位置
项目
大小
物玻
像玻
连线
实虚
位置1
相等
垂直
虚
位置2
位置3
10
1、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所成的像为虚像
探究光折射时的特点
激光笔、平行光源、水槽和水、铅笔、玻璃砖
一、实验步骤
1、把铅笔放入装有水的水槽中,观察现象
2、用激光笔照射玻璃砖,观察现象
二、实验结论
1.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当光从光疏介质斜射入光密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4.当光从光密介质中斜射入光疏介质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5.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
6.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如左表格中的内容
如上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把蜡烛放在较远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
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测出物距u和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几厘米,放好后重复以上操作。
继续向凸透镜移动蜡烛并调整光屏的位置,你总能在屏上得到蜡烛的像吗?
撤去光屏,从光屏一侧向透镜方向看去,能否观察到蜡烛的像?
像在什么位置?
把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和观察结果填入下表。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物距u\cm
像的性质
像距v\cm
虚实
正倒
u>
2f
实
小
倒
13
u=2f
等大
f<u<2f
18
大
u=f
∞
u<f
1.当物体位于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二倍焦距处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2.当物体位于凸透镜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一倍焦距处时不成像;
3.当物体位于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物距无穷远时,像变成一个很小很亮的光点,仍为实像。
4.成实像时,物和像在凸透镜异侧;
成虚像时,物和像在凸透镜同侧。
如右上表格
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朱宏俊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天平、刻度尺、量筒、水、石块、木块
实验:
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
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
数据如下:
质量(克)
体积(厘米3)
质量/体积(克/厘米3)
木块1
0.5
木块2
石块1
2.5
石块2
实验
结论
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
实验时间:
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烧杯、量筒、不同质量的固体物质
1、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
2、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此时水和待测固体的
总体积V2
3、用V2-V1,得到侍测因体的体积。
4、用质量增大2倍和3倍的同种固体重复上述实验。
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
测盐水和小石块的密度
掌握盐水和石块的密度方法
盐水、天平、量筒、烧杯、石块、细线、水
一、测量盐水的密度
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m1=500
2、将烧杯中的液体倒一部分到量筒中,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总质量m2=400g
3、读出量筒中的液体的体积v=100ml
4、根据p=m/v计算得出该液体的密度。
二测量石块的密度
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该石块的质量m=280g
2、往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体积V1=200ml;
用细线系好石块,轻放入量筒中,记下此时石块和水的总体积V2=300ml
3、根据p=m/v计算出该石块的密度。
1、直接测量法;
2、排液法;
3、沉坠法;
4、针压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4 实验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