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热点历史上医疗与公共卫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0077885
- 上传时间:2023-01-16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1.47KB
高考热点历史上医疗与公共卫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热点历史上医疗与公共卫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热点历史上医疗与公共卫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9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防疫观产生的社会背景并简析其影响。
(16分)
答案
特点
明朝(4分,任意两点即可,每点2分)
政府应对消极;
防疫重点主要集中在灾后赈济救助方面;
防疫措施呈零散性、偶然性特征;
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深厚
英国(5分,任意三点即可)
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
周密部署,构建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
防疫工作制度化;
防疫措施科学、进步
背景
明朝(6分,任意三点即可,每点2分)
明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小农经济占主导;
思想观念落后、愚昧
英国(6分,任意三点即可,每点2分)
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的加强;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自然科学兴起;
人文主义的发展
影响
明朝(2分)
导致疫病蔓延,人口大量死亡,社会动荡,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英国(2分,任意两点即可,每点1分)
为鼠疫从英国消退奠定了基础;
有利于都铎王朝统治的持久稳固;
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社会转型
英国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
至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在晚清日益流行。
由于近代社会的急剧转型……卫生涉及的已经不是个人或地方团体层面,而是同国家、民族联系在了一起。
……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大多强调泰西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种族强盛上。
《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1903)广告词言:
“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
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肆习之。
”
——摘编自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
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及其背景。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晚清卫生观念的传播对近代化的积极作用。
(7分)
特点(4分)
①
政府重视(积极应对)②
防疫工作制度化③
构建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
背景(4分)
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的加强②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
自然科学兴起④
积极作用(7分)
推动了民族觉醒②
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③
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近代化进程)
山西一地在明代276年间曾37次出现灾疫,且多在成化十八年(1482年)之后,尤以万历、崇祯两朝为甚。
疫灾常常与水、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同时发生,尤与饥荒并发的频率最高。
战祸一起,疮痍满目,疫疠丛生。
面对频发的灾疫,朝廷常常发布诏令减免税粮田租,也常发帑赈济直接救济灾民,减缓灾情。
在疫病流行时期,军营将士会食用特定草药预防疫病,并将染病患者与健康士兵隔离开来,以免扩大传染。
地方官府常常采取施医送药的救疗手段,扩大救疗面。
明朝时对疫病发生虽已有较为科学的认识,但仍然存在以天命解释灾难和疫病发生的情况,认为天意不可违,因而一些地方官也常采用斋戒祈祷的方法驱避疫气。
一些深怀济世思想的医生不避疫气,不辞劳苦,施医送药。
深受儒家爱民思想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也主动出资出力,救助于民。
——摘编自张丽芬《明代山西疫灾特点及救疗措施述略》
14至17世纪中期,伦敦先后爆发过20多次大小瘟疫。
面对最初的黑死病疫情,教皇亲自设计弥撒驱逐瘟疫,教会则通过教堂担负起医疗救治的责任。
政府规定严禁暴尸街头,死者必须深埋;
限制出入病疫区。
许多地方当局还规定有传染嫌疑的房屋及家具要通风熏蒸、曝晒消毒,并向民众普及医学和公共卫生知识。
英王对疫病重灾区免除征税,同时发布公告严控伦敦城内的屠宰活动,禁止污血流入街道或泰晤士河。
随着疫病的扩散,政府进一步制定卫生法规,管制医药行业,推进医疗的正规化进程,并新建或重建多家医院。
城市也开始设置清道夫清扫街道。
到了16世纪,关注公共健康成了欧洲各大城市普遍的现象。
这些医学上的变化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卫生革命”。
——摘编自魏晨光《从黑死病反观14—17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和医疗状况》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山西地区防治疫情的措施和作用。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4—17世纪英国应对疫情措施的背景并说明“卫生革命”的意义。
措施(12分)
政府减免税收②
发放钱赈济灾民③
针对疫病施医送药④
采取隔离措施避免疫情扩散⑤
斋戒祈祷趋避疫病⑥民间医生与儒生救助灾民
作用(2分)
一定程度防控了疫情,缓和社会矛盾②
扩大了儒家思想在民间的影响
背景(8分)
宗教观念的影响②
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③
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④
封建王权的发展
意义(3分)
促进城市化发展②
提高公民卫生意识③
推动医疗技术进步,促进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立
古代瘟疫的传播
(2017·
广东湛江一模·
40)(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传”本指疾病从人体的一个部位转移至另一部位。
“染”本指人际交往的影响,与疾病无关。
魏晋时期,“传”或“染”开始具有疫病传播的意义。
人们相信,生病是因为“自作不仁”,所以病人死后,疾病还会转移至家人甚至后代。
宋代学会使用药物、咒语处理死者的用品,以防传染。
朱熹认为,个人的心术正与不正决定得病与否,而照顾患病的亲人不会得病。
明清时期,传染成为说明疫情传播的主要用语。
医生认为兵灾之后,大量死尸产生的疫气导致人们生病。
民间助葬组织大量出现,地方士绅和政府出资安葬弃尸以减少疫气。
——梁其姿《“传染”概念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古罗马灭亡后,欧洲文明大都不关注公共卫生问题。
19世纪末期,传染病在世界肆虐了12年之久,霍乱连续18年侵袭美国。
欧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公共卫生问题,努力控制疾病传播。
这些措施包括建立地方区域实验室、公共教育项目以及大学和其它机构的研究,法律强制公民接种疫苗。
白喉、痢疾、猩红热和伤寒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日益降低,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1977年随着索马里治愈了最后一例天花病人,人类消除了第一种恶性传染病。
——(美)丽贝卡·
弗格森《影响人们生活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人对“传染”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传染病肆虐的原因及人类战胜天花的条件。
(10分)
【答案】
(1)认识:
人们发现传染现象较晚;
受到宗教影响;
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有一定科学道理,或者科学性与迷信交织);
受道德影响明显(任答三点,每点3分,共9分)
影响:
迷信使人们长期以来无法科学认识传染现象;
一定程度上推动人们采用防疫措施;
增强了道德的约束力;
推动了早期公益事业的产生(每点3分,任答两点6分)
(2)原因:
政府没有及时关注公共卫生事业;
世界市场的形成(或世界日益连为一个整体);
城市化加深,人类居住密集。
(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
条件:
政府的关注和支持;
现代科技的进步;
教育的普及;
人们卫生观念的加强;
世界性卫生协调组织的成立。
(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近代医学
(2019·
河北石家庄二模·
41节选)(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医学开始了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的转变。
1543年,比利时人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论》,建立了人体解剖学,近代西方医学开始兴起。
17世纪英国人哈维发现血液循环。
18世纪,意大利人莫干尼使用显微镜等建立了病理解剖学。
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微尔啸倡导细胞病理学。
19世纪下半叶法国巴斯德教授创立经典免疫学,在其研究所工作的俄国人梅契尼科夫系统阐述了某些传染病的免疫现象。
19世纪,叩诊法在临床上推广应用,血压测量、体温测量等成为临床诊断辅助手段,预防医学和保障健康的医学对策已逐渐成为立法和行政面对的问题。
1860年英国南丁格尔创立护士学校,使护理学成为一门科学。
——摘编自林成滔《科学简史》等
中国近代以来,中医学在传承中寻求变革,但传统中医观念及诊疗方法依然流行。
传统中医认为药食同源,注重个人的养生与保健,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针灸治疗使用广泛。
中国近代,无论是清政府还是中华民国政府,医疗制度侧重于服务达官贵人,对百姓影响甚少。
而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国民健康不仅是个人的私事,更是国家的公事。
国家必须尽到责任,维护国民健康,培养国民民族气魄与健全体格。
个人必须配合政策,尽好国民的责任。
——摘编自皮国立《碰撞与汇通:
近代中医的变革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医学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医学相较于西方的不同之处,并说明中国近代医学观念变革的原因。
(11分)
(1)特点:
近代西方医学注重实验科学;
依托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
注重构建科学理论;
教学、科研和临床相结合;
注重疾病的定向预防和免疫;
政府重视发挥公共卫生职能;
护理学成为医学的重要组成。
(8分,一点2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2)不同:
重经验与整体的传统中医观念及诊疗方法得到传承;
医疗制度以服务权贵为主;
国民健康与救亡图存相联系。
(5分,一点2分,三点5分)原因:
西方近代医疗制度和医学观念的传入;
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民族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思想解放运动和政治运动的推动;
民主意识的增强。
(6分,一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现代医疗制度
广东一模·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中华民国时期,政府在乡村卫生方面的工作流于形式。
20世纪20、30年代时,西方传教士和中国知识分子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在部分地区组织了有限的乡村卫生工作。
除此之外,红军也在部分条件具备的根据地对部分民众实行“医费免除,药费自理”的政策。
新中国初期,建立在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基础上的合作化医疗成为农村医疗体制化的显著特点。
截止到1956年,全国农村的集体医疗保健站发展到1万个,开业医务人员约10万人。
经过努力,我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的情况得到初步改观。
——摘编自曹普等《新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史》
“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总统曾设想提供政府医疗保险,但终因耗资巨大且牵涉太多资本势力而放弃。
二战后,杜鲁门提倡的国家强制性医疗保障因有“社会主义公费医疗”之嫌而作罢。
继任的艾森豪威尔总统则认为国家计划“根本行不通”。
20世纪60年代,由于市场化的美国医疗体制排斥弱势群体的现象突出,覆盖弱势群体的政府公共医疗保险计划最终确立,但随着“滞胀”现象的到来,美国的医改重点由提高覆盖率转向降低日益膨胀的政府支出。
此后的里根、克林顿、奥巴马医改在这二者之间摇摆,但始终未能解决问题。
——摘编自高芳英《美国医疗体制改革历程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农村医疗体制的变化,并指出其产生的影响。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公共医疗保障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步履维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中国医改应注意的问题。
(5分)
(1)变化:
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
体制覆盖区域更广;
以集体经济为基础。
(每点2分,共计6分)影响:
改善了农村落后的医疗状况;
贏得了民众对新政权的支持。
(每点2分,共计4分)
(2)特点:
耗资巨大;
覆盖面小。
(每点2分,共计4分)原因:
给政府造成严重的财政负担;
私人资本的阻挠;
意识形态的影响;
政治体制带来了政策的不稳定性;
新自由主义经济观念的影响。
(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3)应注意的问题:
坚持市场化与政府医疗保障制度并行的道路;
医疗保障力度应适应社会发展水平;
扩大医疗保障体系的覆盖面,提高其有效性。
(每点2分,答3点得5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热点 历史上 医疗 公共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