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理学自闭症专训班培训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0077321
- 上传时间:2023-01-16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50.02KB
学习心理学自闭症专训班培训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学习心理学自闭症专训班培训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心理学自闭症专训班培训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USUR(自然的反应)
(铃声)CSCR(制约反应)
1.1前苏联巴普诺夫,用狗做实验,给狗喂食时,用铃声刺激,时间长以后,狗听到铃声就会流口水。
2.CSUS时距
2.1实验证明铃声出现0.5s时出现肉粉,狗产生唾液的效果更加明显!
联想我们教学生活中,我们要想锻炼自闭孩子做某事时,我们可以利用强化的知识,但在强化时应该注意强化的时间。
例如出现一张苹果的图片与出示苹果实物的时距应为0.5s。
这可以让配对的教学更加有效!
2.2实践思考:
建立强化物时,配对时间怎样把握?
(详见应用行为分析笔记强化物部分)
3.反向制约(backwordsconditioning)
3.1肉粉先出现,铃声再出现,则效果不大(还是有微弱的效果,其他的因素影响)。
3.2实践思考:
在教学中,要注意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效果或效果不明显。
4.假条件制约(pseudo-conditioning)
5.第二级制约(Secondorderconditioning)
5.1第二级交替反应,相关的出现,进行制约。
如:
怕鸟——怕鸟笼;
怕蛇——听到蛇都害怕。
因此,当儿童怕某些东西,要查明是不是第二级制约。
5.2狗听到铃声会分泌唾液,同时拍桌子,下次直接拍桌子狗也会分泌唾液,但是如果再继续增加多一个刺激,拍完桌子再吹哨子,那么以后直接吹哨子时,狗就不会分泌唾液。
第二级制约给予我们的教育启示是:
建立学生的一个新的行为时,使用的刺激物不要过多,最多只能去到2个刺激,再使用第3个刺激物那么就很有可能达不到效果。
6.实验性削弱和自然性复原
6.1如果只给铃声没有肉粉,长时间制约则失效,消弱法就是利用此观念。
6.2自然性复原的理论,即行为处理较好,但没有持续进行,中止一段时间后,行为复发。
——因此,治疗的目标要有期限,有期间。
如果有效就中止,则会复原。
所以,要让行为达到稳定。
6.3一个行为通过多种干预手段慢慢消弱,甚至是没有了,但是由于机体具有记性性,会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出现行为复原的情况。
给予我们的教育启示是:
对于学生的行为问题,需要不断的进行干预,对于新的行为的建立,需要不断的进行强化。
7.刺激类化和辨别
7.1刺激类化,如在固定环境下学习某一技能,可以应用到其他的情境,跨情境。
铃声引发唾液发展为与铃声相近的刺激也会引起唾液。
学习上,学生要具有类化的能力,而自闭症儿童缺乏类化的能力。
因此,增强其类化的能力是自闭症训练的课题。
7.2刺激辨别混乱容易导致焦虑,进而产生行为。
狗辨认正方形和圆形,辨认正确吃东西,再把正方形慢慢变化成橄榄形时,狗因为区辨不了,狗很焦虑就发飙咬人。
因此,自闭症孩子在对刺激的类化和辨别这方面中,如果他们无法辨别的话,就会非常焦虑,从而产生情绪问题。
8.古典制约与情绪行为问题
华生是经典行为主义的代表者,曾进行实验:
九个月婴童;
铁板声音+白色,毛感到害怕——个案看到毛类东西都害怕。
备注:
1.反向制约实施在自闭症孩子身上效果并不太好。
实验性消弱受环境的影响容易使行为变本加厉,行为得到负强化,因此在实验性消弱时防止自然性复原需要有良好的行为替代孩子的不良行为。
刺激类化和辨别是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运用到的。
2.古典制约的运用范围广且重要,其主要表现在心理上的反应,古典制约与情绪行为问题也是表现在心理上的反应。
例如,拍掌时学生自然会看着拍掌着进行排队;
又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蛇!
3.经典条件反射具有获得、消退、恢复、泛化四个特征,它与操作性条件反射既有区别,又有相似之处。
4.以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的行为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厌恶疗法和系统脱敏感疗法,多应于情绪方面(是自然情绪的反应),如恐惧病、恐高症、害怕蜘蛛晚上不敢出门等——反制约(脱敏);
个案出门怕蜜蜂,衣服遮脸,不去操场等室外环境——吃蜂蜜——罐子里看蜜蜂——远远看蜜蜂
5.古典制约只是限制在生理上的反应的问题。
比如恐惧病,就是生理反应和刺激物配合,产生情绪。
6.巴甫洛夫强调的是生理反应,而斯金纳强调的是刺激反应,也就是强化。
二.操作制约(OPERantcondition)
1.操作制约:
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的过程与方法,又被称为工具制约或工具学习。
2.在操作制约理论中,主要介绍了两位代表性人物提出的理论,一位是桑代克,一位斯金纳。
什么叫做行为?
行为要有反应才叫行为
1.EdwordLThorndike桑代克
解析与说明
A.尝试与错误学习
1.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摸索的尝试过程,根据摸索的经验而总结出规律,达到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导学生时,需要给学生提供多种尝试学习的机会,不断的进行反复练习,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学习的技能和知识。
2.劣势:
容易养成坏习惯;
因为自闭症的固着性,所以要强调零错误。
B.连结论(CONNECTIONISM)
1.学习:
行为效果不能要求发上发生,要行为连结到刺激,才会学习到新的技能。
2.多感觉的连结,如视听结合。
3.连结论:
给我们的教育启示是要找到行为的关键点,即从摸索到达到成果的这一瞬间。
4.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
C.效果律(Lawofeffect)
1.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
2.教学中要确定再确定学生学得到,要不断重复。
3.效果律是斯金纳的强化原则的前身。
1.古典交替反应——假制约——比如某一次穿衣服假制约,到经常对某些衣服不舒服——脱敏方式解决
2.交感神经系统减敏,脱敏训练等则有效;
神经系统的敏感性,焦虑等运用脱敏,反制约。
3.非洲沃比:
生理反馈的机器训练深呼吸,人的身体(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要平衡)。
4.个案:
学生教室里有哭又叫,持续快20分钟
5.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
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
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
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6.他们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乎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
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其强度有大有小。
2.B.F.Skinner斯金纳
重点是:
强调行为的刺激,引导刺激的出现,导致行为后果。
行为的结果是符合个体的需求(刺激)
A.操作行为(operantbehavior)
1.来源于桑代克的效果律
2.从教育的观念的处罚是喜欢的拿掉,不喜欢的给予。
B.操作行为后果(consequenceofoperantbehavior)
1.强调后果的强化
C.强化与惩罚
刺激给予
刺激减少
行为增加
正增强
负增强
行为减少
惩罚(给厌恶刺激)
惩罚(夺取强化物)
备注
给予惩罚,要求个体减少不当行为,在此同时,要教会个体学习相应的替代行为,减少后遗症,而且选择替代行为给个体时,满足要高于原行为,以刺激个体选择替代行为。
1.正强化,即正增强,给予强化物以增强正向行为。
教师表扬学生做出的正确行为,从而使学生能在以后经常保持这种行为。
正强化中,一般使用两类强化物:
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
一级强化物一般是指直接或间接与孩子的生理需求有关的物品,如食物、饮品、亲抚、依恋物品等。
二级强化物一般是指---①社会性强化物:
鼓励、赞扬的表情和动作;
②活动性强化物:
中断一下学习,玩孩子喜欢玩的游戏等等;
③象征性强化物:
分数、红花、硬币等;
④内在性强化物:
自豪感、成就感等。
2.负强化是指教师对学习者消除某种讨厌刺激以后,学习者的某种正确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
如教师取消全程监控的方式以后,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保持。
惩罚,是暂时的压制行为不要出现,是短期的。
例如:
有的孩子在家里不听话,在学校很听话,原因是学校老师的惩罚。
负增强:
(1)行为增加;
(2)减少厌恶刺激
3.并不是通过正强化,即给予强化物就会产生正向行为?
为什么?
因为缺少替代行为,即时进行正强化,行为也不会减少。
4.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D.避免制约
1.在厌恶刺激还没出现时,有机体做出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
2.学生不想去做某事,通过以发脾气的形式反抗,老师就给予安慰,而停止要求学生去做某事,这种现象就是逃避制约。
给予我们的教育启示:
学生经常会为了逃避某件事情而使用逃避制约控制老师的行为,从而达到目的,因此在教导学生时,需要注意教导的时机、使用增强物的时机,不能在学生发脾气时给予增强,或者缓和学生的行为,这样只会增加学生通过使用逃避制约来控制老师的行为的概率。
E.逃避制约
1.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化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
学生不想去做某事,通过以发脾气的形式反抗,老师就给予安慰,而停止要求学生去做某事,这种现象就是逃避制约。
F.操作消弱
1.行为的后果要强化,如果得不到强化,行为就会消弱掉。
——如何控制增强物。
注意:
用消弱法,如果行为消弱前,会激化。
“黎明前的黑暗”。
2.当行为得不到强化时,操作就会消弱。
例:
给予指令,学生不喜欢做,就朝老师吐口水,老师必须不理睬学生吐口水的行为,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才能增加学生听智力的情况。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很难应用,因为人不可控制周围的环境。
3.操作消弱,另一种表现为自然复原。
4.消弱法的应用,无法控制其他的因素。
G.行为对比
行为对比:
行为的表现,行为的好坏。
行为的功能性,功能等值,功能平衡才有功效。
1.1替代行为的功能要平衡才有效,替代的结果一定要高于原不适当行为功能。
H.强化时间表(schedulesofforcement)
(1)强化物可分为2级:
一级是生理的(食物、饮料。
)二级是通过后天训练的,学习而得来的(钱币的使用)。
使用强化时,应注意要建立适当的替代行为、使用强化物时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当找不到学生的需求时,就要考虑从生理原因方面着手。
(2)强化时间分为:
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
使用时机:
教导新技能多使用持续性强化,要维持行为要使用间歇强化,要用间歇时间表。
连续强化则多用于教导新的技能时,还可用于观察学生的行为后果,刚学一项新技能,不断鼓励,或者在一个新环境中要观察时使用。
间歇强化则是用于维持技能时,在学习持续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保持一个持续的学习态度。
间隔强化比连续强化具有更持久的反应率和更低的消退率。
新生入班,持续性正强化比较重要,进行观察评估。
第一周,不上课,进行观察。
(持续性强化时间表)
(3)惩罚的作用是使行为减少,同样分2种,一种是给予学生的厌恶刺激使行为减少,另一种是夺取学生的强化物使行为减少。
(4)教学中,有时教师及时的表扬会促进学生暂时形成某一良好的行为,但如果过了一些时候,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没有再得到教师的表扬,这一行为很有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
(a)时距(interval)包括两种方式:
固定时距和非固定时距。
1.1固定时距是指在固定的时间内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就能取得想要的增强。
如在限定时间内,小孩子没有做出不适当的行为,则提供强化物。
非固定时距指本身有一个预算,可能要等20分钟,30分钟或40分钟,这能使学生不断的准备或能使学生的良好行为得到强化。
比率又分为固定比率与非固定比率。
1.2强化的使用要恰当(制作方案,进行讨论)。
(b)比率(ratio)分固定与不固定
1.1按件计酬
1.2得不到平稳的报酬,不断地调整,不断地做。
1.3鼓励学生要设计比率
I.塑造法
为了达到目标,分成很多步骤,按照工作分析法,每一步都进行强化。
1.首先对学生要了解,训练技能和行为介入方面都运用塑造法。
2.了解步骤,再进行教导。
工作分析法,把要完成某一件事的多少个步骤要完成。
——从第一个步骤开始去做,从接近终点的目标进行做。
逐步强化行为或技能。
J.操作行为的前因
1.刺激辨别:
刺激对行为的影响。
路上开车超速,看到普通人不会减速,但见到警察就会降到正常速度。
人能辨别:
警察被抓、普通人不会被抓
2.刺激控制:
环境控制人的行为,如:
看红灯,停止前行、时间到,下课。
应用举例:
运用结构化教学,即是运用刺激来控制行为。
教学启示:
自闭症结构化教学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视觉提示。
(视觉学习策略+设计程序步骤)。
餐厅里,跟随服务员不停说话——使用刺激控制——挂红牌可以做其他事情,但是不能和工作人员说话——挂绿牌可以有半个小时和工作人员互动(半小时)+做其他事情(一小时)。
要则:
设计方案和具体规定,制定规定,遵守规定。
3.连锁(chaining):
行为具有连锁性,在教学方面,要具有连锁观念。
用到工作分析,则需用连锁的方法。
每个动作的完成都要强化,前一步骤的习得是对下一步骤习得的强化,第一个动作的完成是下一个动作的刺激(或提示),所以要找出2个步骤之间的连接点。
如学习穿衣服。
如果连锁中断,则没有办法继续学习下去。
问题?
如果前期教学方法进步很大,但是突然不进步了,可能是连锁的某一环断掉了,所以,要找出是哪一环断掉了。
连锁分为两种:
顺序连锁,顺序连锁则每一步慢慢做,按照技能的顺序逐步训练,从前到后,从1到10、;
倒置连锁,前面步骤帮助做完,剩下最后一步给学生做,从后到前,从10到1,先做好前面的9个步骤,训练第10步。
4.刺激的类化:
相似的刺激能够有同样的反映。
自然教学中比较有效;
自然情境范围和机会有限,因此要设计。
PS:
深入到社区;
社区教育非常重要。
K.操作制约与教学设计
1.操作制约强调刺激,经典制约理论强调反应。
2.斯金纳强调刺激对反应的影响,所以注重对刺激的控制。
从这一点出发,教育者要注意找出个体的需求,如果找不出明显的需求,就从生理原因找问题,找到介入点。
3.斯金纳迷信行为:
狗在一个地方找到好吃的东西,它在以后再到这里时还会有一些异常动作来找好吃的。
人也一样,在一个地方见到钱,下次再到这里是还会下意识的寻找。
4.斯金纳认为人的心理、思想不能量化,所以不考虑,只从行为出发来思考。
5.后面的人用这个理论用在特殊孩子身上最多
6.操作制约与古典制约有所不同,操作制约的作用对象,是个体原来就已经自愿进行的行为;
而古典制约则是使个体产生非自愿反应的作用。
7.斯金纳在对动物研究的基础上,把有关成果推广运用到人类的学习活动中,主张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原理的基础上设计程序化教学,“把教材内容细分成很多的小单元,并按照这些单元的逻辑关系顺序排列起来,构成由易到难的许多层次或小步子,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应对学生作出的每一个反应,并对学生作出的正确反应予以正确的强化。
8.正确地使用操作制约是要有技巧与有经验的,学习到理论须有实践去验证。
最基本的就是了解学生,知道其行为是为了满足何需求,应如何更好地了解学生,更好地寻找强化物。
有三种方式供我们参考1、平时的观察,2、咨询家长,3、找功能相似的学习/活动。
给予强化物后要控制好强化的时间表,什么时候给予刺激,给的量如何,强化的原则会有何效果?
个案:
没有喜欢的物品,找不到强化物。
——10分钟和老师了解个案基本情况——“躺在地上为强化物”。
四岁小孩不喝水——医院做一个月没有进展——查阅背后资料——从生理方面下手——最喜欢吃爆米花:
咸爆米花+碎冰(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则可以有效果。
)——缘起于skinner的训练鸽子的方式。
——从生理上控制。
9.训练孩子新行为或新技能,最重要的第一步是要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力。
10.分化与泛化。
在一定的条件反射形成之后,有机体对与条件反射物相类似的其他刺激也作出一定的反应的现象叫做泛化。
比如,刚开始学汉字的孩子不能很好地区分“未”跟“末”,或“日”跟“曰”。
而分化则是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物的反应进一步精确化,那就是对目标刺激物加强保持,而对非条件刺激物进行消退。
比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辨别动作到位和不到位时的肌肉感觉,从而使动作流畅、有力
11.操作制约与古典制约有所不同,操作制约的作用对象,是个体原来就已经自愿进行的行为;
12.斯金纳在对动物研究的基础上,把有关成果推广运用到人类的学习活动中,主张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原理的基础上设计程序化教学,“把教材内容细分成很多的小单元,并按照这些单元的逻辑关系顺序排列起来,构成由易到难的许多层次或小步子,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
13.强化理论只讨论外部因素或环境刺激对行为的影响,忽略人的内在因素和主观能动性对环境的反作用,具有机械论的色彩。
但是,许多行为科学家认为,强化理论有助于对人们行为的理解和引导。
14.一种行为必然会有后果,而这些后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将来是否重复发生。
那么,与其对这种行为和后果的关系采取一种碰运气的态度,就不如加以分析和控制,使大家都知道应该有什么后果最好。
15.特殊学生的动机不是自发的,需要借助强化物激发和维持。
三.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是通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来探索学习规律的学习理论。
主要观点包括人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
人类获取信息的过程是感知、注意、记忆、理解、问题解决的信息交换过程;
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理解是有选择性的以及学习的质量取决于效果。
1.潜能学习EdwordTolman(1886-1961)托尔曼
潜能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并非是一连串的刺激与反应,它们学习的实质是脑内形成了认知地图(即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结构)。
A.期望理论(theoryofexpectation)
(1)很多问题不仅仅是行为,还要经过大脑。
所以,不要忽略认知。
(2)认为人有天生的本能,
B.认知地图(cognitivemap)
如鸽子的地图模式
2.格斯达理论(gestalttheory)即格式塔理论
(1)强调经验、行为的整体性,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认识心理现象。
(如猩猩的领悟能力)
(2)格式塔理论最后变成心理治疗的手段,如格式塔心理治疗协会。
(3)格斯达理论也被称作为“完形理论”,他们认为思维是整体的、有意义的知觉,而不是联结起来的表象的简单集合;
主张学习是在于构成一种完形,是改变一个完形为另一完形。
所谓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的译音,意即“完形”;
3.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learning)或社会学习理论(sociallearning)
教学设计中运用的切入点:
1、榜样,其他人正确的示范。
2、找人,要找有能够对学生有吸引力的人。
AlbertBandura(班杜拉)指出学习程序
1.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强调:
①个体观察学习的过程是个体、环境、行为三者相互作用;
②强化:
直接强化、间接强化、自我强化
2.观察学习或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在学习时是通过以下几个条件完成:
注意力(语速、眼神)、保存(记忆、注意)、重做(实践、边做边学)、动机。
A.注意力
学习的程序中,注意力才能学习到
B.保存
保存才会有记忆,很多发展障碍学生没有办法记忆下来,所以需要反复训练、练习。
C.重作
学过的知识要练习,要重新。
从做中学习,才会更有效。
D.动机
会用强化引起动机
1.融合教育中,观察学习解决问题。
重点理念包括:
在于观察学习、可以向一般学生哪里学习正常化的观察互动;
正常学生可以帮忙特殊学生,同侪帮助。
2.可观察的行为包括:
适当社会行为、与社会不符行为、不可控制的行为。
3.观察学习需要视觉,所以,自闭症用的最多。
4.要确定学生已经学会了
5.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现学习。
6.他们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试尝错误的过程,而是顿悟的过程,即结合当前整个情境对问题的突然解决。
如“接竿问题”实验。
实验时,猩猩想要吃到树上的香蕉,由于它的竹竿太短够不到香蕉,所以他就借由以前用长竹竿够香蕉的经验,把两个不完整的竹竿拼在一起去够香蕉。
这就是经验的整合,利用经验把未完成的事物完整化。
四.其他学习理论
1.CLARKHull主张强化理论
A.主要强化
主要强化指在学习之中哪一个是重要的主题,哪个是重要的部分。
B.次要强化
C.习惯群层次架构(habitfamilyhierarchy)
(1)习惯群层次架构,指认在学习中有自己的习惯的层次。
(2)人的学习的行为,会自发形成一个习惯。
结构式的教学法里面,特殊小孩冬天进教室,就要挂好衣服、看课表、坐下来。
(3)结构化的设置就是习惯群层次架构为基础,结构式的教学法就是利用习惯层次的安排。
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安排层次、有次序的管理。
(4)常规好才是学习其他技能的保证,但常规一但形成,如扰乱了自闭症孩子的习惯层次,会让他很不舒服,也就是说习惯养成后要改变就不太容易。
D.数学模式sEr=DxsHr
1.自闭症教学中:
同伴互相帮忙
2.班级管理中,第一步要强化班级常规
3.增强刺激要考虑个体的需求、习惯——知道如何帮忙或协助学生的学习。
4.习惯养成后,要改变非常不容易。
不仅涉及到动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习心理学 自闭症 专训班 培训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