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与结果一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077053
- 上传时间:2023-01-16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1.87KB
重新认识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与结果一Word文件下载.docx
《重新认识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与结果一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新认识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与结果一Word文件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种理论认为,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价格、利率等经济信号的扭曲,同时在中央计划当局的指挥下企业无法产生正确的激励,所以虽然能形成一段时期里的高增长,但这样的增长缺乏效率,造成经济结构畸形化,其长期经济表现必然是失败的。
(Szelenyi,
Beckett
and
King,
1994)但对中国这样一个经历了25年渐进型经济转轨的国家来说,比较经济制度理论并未提供现成的分析框架来认识漫长的转型过程中经济增长的机制和动力。
一些经济学家往往简单化地认为,只要中央计划当局的计划管理解体了,价格信号能反映市场供求了,企业有了追求利润的动机,转轨中的经济体制就自然归同于市场体制,那么社会主义国家转轨时期的经济增长与市场经济国家的增长就没有根本差别了。
笔者认为,这种简单化的判断恰恰是误判中国经济状况的原因之一。
在中国经济的转型过程中,经济增长的动力和特点与市场经济国家事实上存在着重大区别。
任何经济制度都必然建立在某种政治制度之上,经济制度的变迁理所当然会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这在中国尤其明显。
经济研究本来应当把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纳入经济制度分析之内,而不能将其排除在外。
在所有转型中国家里,中国和越南是唯一坚持在政治集权体制下实行市场化转型的,而且试图以市场化转型来巩固政治集权体制。
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被政治化了,由此出发才可能有效地解释中国经济目前的矛盾现象。
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来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专家一般会倾向于认同中国经济制度已经市场化了的判断,因为现有的宏观经济学体系是以市场经济为制度背景的,离开了这个制度背景,宏观经济学的许多概念和假设就都不能成立。
但是如果把中国转型期经济体制假定为典型的市场经济,宏观经济学家就很难解释目前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徵。
宏观经济学一向把持续性大幅度的价格下跌及失业率上升判定为经济萧条,认为在这种状态下不会出现持续的快速经济增长;
反过来,如果经济确实持续快速增长,则不应该出现价格的持续下跌和失业率不断攀升。
然而,面对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况,似乎宏观经济学无法提供能够自圆其说的分析。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有两种可能的逻辑假设:
其一,中国的经济市场化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宏观经济模式,其规律是现有的宏观经济理论所无法把握的,只有修改宏观经济理论才能解释中国的经济特点;
其二,经济市场化过程并未把中国的经济体系改造成真正的市场经济,所以用宏观经济理论去解释中国的经济特点本来就会遇到难以说明之处。
即使是对中国的经济市场化过程高度赞扬的学者,恐怕也不敢轻易接受第一个假设。
但如果接受第二个假设,目前还未看到有说服力的具体分析。
其实,不仅国际学术界有这样的困惑,中国的经济学者中愿意深入分析问题的人也同样说不出所以然。
于是,中国的宏观经济状况就成了一个“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的谜。
二、从“繁荣”到“缩长”:
中国经济增长之谜
0年代上半期,中国确实经历过经济繁荣,笔者曾在繁荣尚未消退之际分析过其中原因,认为这样的短暂繁荣隐含着走向长期性萧条的可能。
[1]
90年代后半期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似乎表明,80年代和90年代上半期的那种经济繁荣确实消逝了。
早在几年前,中国的一些经济专家和学者就用“宏观好,微观不好”表达了自己对经济状况的困惑。
在这个流行的说法中,所谓“宏观好”是指经济增长率持续保持在7-8%的水平上,如果把这个数字等同于发达国家的增长率,中国这样的经济增长率当然是相当高的。
而所谓的“微观不好”,是指市场需求不足,物价持续走低,多数企业开工不足或产品严重积压,失业规模不断扩大。
[2]很明显,“宏观好,微观不好”是个充满了矛盾的表述,既然在微观层面看到的多是经济困难,那么作为微观之总和的宏观经济怎么反而会令人鼓舞呢?
其实,仅从宏观经济的层面来看,“宏观好”的判断也同样是非参半。
在经济景气分析中,需求变化和原材料价格指数是先行经济指标,企业根据价格和需求的变化调整生产,而消费者价格是滞后指标。
如果先行指标和滞后指标都数年连续下跌,经济是不可能持续高增长的。
但是在中国情况却不同:
需求萎缩了,绝大多数行业的订单都严重不足,产品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原材料价格不断下跌[3],这些先行经济指标的数据呈下降态势;
同时,作为同步指标的就业率[4]和作为滞后指标的消费者价格也持续下跌[5];
唯独经济增长率却始终保持在7-8%的水平。
从这些指标的动态来看,好像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与先行和滞后指标都脱钩了,真成了“一枝独秀”的指标。
增长率的变化甚至与先行和滞后指标背道而驰:
先行指标生产者价格连年下降,增长率却毫不为其所动;
增长率稳居8%,但滞后指标消费者价格却持续跌落。
不久前,终于有中国的经济学者把埋在心中的困惑说了出来。
2002年下半年在北京的一个研讨会上有一位学者提出,中国目前的经济运行特徵可以用“缩长”来概括,就是说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伴却随着通货紧缩和失业率上升,这是中国所独具的现象。
中国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王建指出:
“其人语惊四座,在座的不乏国内经济学界的‘大腕’,却谁也说不出中国为何会出现‘缩长’。
……之所以会‘语惊四座’,是因为这的确是一个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的大问题。
……已经持续了几年而表现出一种趋势,则说明必然有重大的经济因素导致这种趋势,并且不会马上消失。
……不论是世界200年的工业化历史,还是二战以来的历史,还是近1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都没有出现过中国目前这种增长、通涨与就业关系的奇怪组合,这就难怪中国的这些着名学者谁也对此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破解中国‘缩长’现象之谜具有极为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直以来,实现充份就业都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而过去一向认为,只要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一定高度,就可以使就业率达到一个满意的水平,经验说明,经济增长率只有在7%以上,才能使当年新增加的劳动人口大致上进入就业领域,这也是近些年来政府不敢把经济增长率安排在7%以下的主要考虑之一。
但在出现‘缩长’现象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就必须有所修正了,因为即便增长速度在7%以上而且还在上升,失业问题仍然在恶化。
”[6]
毫无疑问,承认“缩长”现象的存在是重新认识中国宏观经济状况的一个起点,中国经济学者关于这一现象的初步讨论反映了一种认知上的深化。
在此之前,中国的官方说法一直把过去几年来经济中的困难解释成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世界性经济收缩的结果,而中国的许多经济学者也倾向于这种说法。
事实上,90年代中国的反通货膨胀政策始于1995年,早在亚洲金融危机出现之前,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就开始回落了。
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当然有一些影响,但并没有那么大。
中国物价数年来持续下降与加入经济全球化也没有多少关系。
美国和日本最近若干年来因为大量进口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制造的低成本消费品,物价相当稳定,某些类别消费品的价格甚至有所下降。
中国是此类商品的主要生产国而非主要进口国,此类出口的作用是拉动了国内需求而不是增加国内供给,能抑制物价进一步下滑,却不是物价持续下降的原因。
事实上,物价连年下降基本上是国内需求不振的结果。
然而,为什么一个需求不振的经济却能保持8%的增长率?
目前中国经济学界还只是有人提出要正视“缩长”现象,但如何解释它还需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机制和特徵有更深入的分析。
三、8%的经济增长率在中国意味着什么?
上述引文中提到了一个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圈里多年来形成的共识:
只有当经济增长率高于7%时,失业率才不至于上升。
也就是说,对中国的经济政策制定者而言,7%是维持中国经济社会基本正常的增长的“下限”。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下限”远远高于市场经济国家,这是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所留下的制度“遗产”。
正因为如此,把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率直接与市场经济国家的增长率相对比,是缺乏充份依据的。
换言之,在西方国家,经济增长8%意味着经济高度繁荣;
而在中国,8%的经济增长率可能只是免于经济严重萧条的底线。
在宏观经济分析中有一个概念,当经济增长达到充份就业状态时,社会上仍会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处于未就业状态,这时的失业率可被称为自然失业率。
美国从1955年到1990年自然失业率一直在5%到6%之间波动;
中国90年代以前的城市自然失业率更低。
在现实中,实际失业率必然会围绕着自然失业率上下波动。
如果实际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经济就处于就业不足状态。
套用上面所说的增长的“下限”概念,当实际失业率相当于自然失业率时的经济增长率,对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来说就是保持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基本正常的增长“下限”。
在美国,当经济增长率达到3%时,实际失业率大体上相当于自然失业率。
描述这一现象的经验观察结果被称为“奥昆定律”[7]。
可以说,对美国而言,维持社会经济基本正常的增长临界点是3%;
而对中国来说,类似的“定律”是,在80年代只要经济增长率低于7%,就会企业全面亏损、失业率上升。
1986年的经济就是如此,当年工业增长了8%,但企业利润却大幅度下降,呈现负增长态势。
当时笔者撰文指出,由于过度扩张行业和低素质产品生产企业对需求膨胀的依赖越来越深,保证企业利润正增长所必需的生产临界增长率已经抬高到8%以上,所以尽管该年工业增长率达到8%,企业仍然难以生存。
[8]
0年代以来中国的这一规律性现象并无改观。
中国近几年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8%上下,正是在这样的增长状态下失业率高居不下。
目前,中国的失业率已“进入建国以来的第五次高峰。
虽然统计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只有3-4%,但实际的失业率在8-9%。
失业人员中,包括700万左右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00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120-150万城镇农民工失业人员,70万待业的大学和专科毕业生。
”[9]显然,在中国增长的“下限”远高于美国;
换言之,中国经济增长7%大体上相当于美国经济增长3%,这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
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下限”偏高,所以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其实是不能与市场经济国家的增长率直接对比的。
这一点过去十多年来似乎被一些经济学者淡忘了,他们常常以中国保持了8%的经济增长率为由,误以为中国处于增长的“下限”状态时就相当于西方国家经济增长8%时的繁荣状态。
正是因为这一误解,导致许多中国经济的观察家陷入了“宏观好,微观不好”的困惑。
其实,中国经济增长7-8%只不过是处在增长的“下限”状态,这时的宏观经济谈不上“好”,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不好”事实上是一致的,并没有矛盾。
换言之,“微观不好”的真实状况证明所谓的“宏观好”不过是误判而已
所谓中国经济增长的“下限”偏高,是基于80年代对中国经济基本特徵的观察得出的结论。
整个90年代中国一直在推行市场化,经济转型是否改变了这一特点呢?
这是需要实证分析来检验的。
由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失业率差不多是个“常数”,从1996年到2000年基本不变,一直固定在3%的水平上[10],既不随经济波动而变化,也远低于真实失业率,因此这个数字不具备统计分析意义,要考虑换一个角度,从工业平均利润率的变化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的“下限”。
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生产单纯地以利润为动力,对需求和价格的变化非常灵敏,财务上完全独立,必须承担所有的债务偿还,没有利润就不会投资,也不会长期保持过剩的生产能力和员工,更不能拖欠银行贷款拒绝偿还。
但中国的情况不同,市场化转型并没有根除预算“软约束”变化对这些垄断性行业利润的冲击也可能很大。
只有竞争程度较高的行业的损益平衡点与国内市场的供求变化有比较密切的关系,会灵敏地随产出增长率的升降而变动。
数据说明:
GDP和工业增长率直接取自中国统计年鉴。
竞争性行业利润率的计算公式是:
利润率=利润总额÷
销售收入;
1998年以前的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的“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主要指标”表,1998年以后的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的“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表。
发现工业企业的平均利润率果然非常低。
只有在1992年这样的经济超常增长年份,工业增长率达到20%以上,企业的利润率才接近正常的市场经济国家通常的水平。
1994、1995年工业增长率分别为%和14%,利润率却不到2%。
1996年、1997年,国民经济增长率尚维持在9%左右,工业增长率下滑到11%至12%,这时企业的利润率就朝1%的极低水平逼近;
在这样的财务状况下,亏损企业占了一大半,如果这种局面延续数年,银行系统将被急剧上升的坏账拖垮。
从1998年开始,政府为了避免国有银行系统爆发金融危机,实施了鼓励企业裁员破产的政策,结果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大规模的裁员及企业破产浪潮,失业率立即跃升;
当社会付出了如此沉重的代价之后,企业的利润率也不过回升了1到2个百分点。
以上的经验观察说明,当中国的经济增长率维持在8%左右时,如果不大规模裁员,中国的大部份竞争性行业就接近无利润状态;
如果放手裁员,则企业的利润率可以略有回升,但失业率就此高居不下,由此导致社会总需求相对萎缩,经济濒临萧条状态。
因此,若把8%这个经验数值看作是中国经济的萧条临界点,在这个点以下的增长可被视为“无利润的增长”。
当人们对比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和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时,如果单纯比较算术数值的大小,8%的经济增长率当然比3%或4%高;
但上述分析表明,如果深入分析中国经济的特点并了解其独特的萧条临界点之后,恐怕就很难认为增长率达8%的中国经济比增长率只有2-3%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好多少,更不能得出中国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的判断。
根据价格、就业、平均利润率等宏观经济指标综合判断,中国8%的增长率只相当于西方国家2%到3%的增长率,因此在宏观经济意义上属于低增长状态;
当中国经济从90年代上半期的两位数增长率滑到近几年的7%到8%的增长率并停留在这一水平时,意味着中国经济告别了前些年的短暂繁荣而徘徊在萧条的边缘。
这在宏观经济学的习惯话语范围内似乎有些不可理解,其原因不是宏观经济学理论有什么缺陷,而是中国的经济系统尚未调整到正常的市场经济状态,因此不能简单化地沿用宏观经济学教科书当中以西方国家经济现实为基础的经验判断。
如此理解中国的宏观经济,那么8%的增长率也就没有什么神秘可言了。
相关性:
毕业论文,免费毕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新 认识 中国经济 增长 动力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