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一文言文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076780
- 上传时间:2023-01-16
- 格式:DOCX
- 页数:103
- 大小:180.36KB
云南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一文言文文档格式.docx
《云南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一文言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一文言文文档格式.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义:
复习;
今义:
学习。
2.可以为师矣
可以凭借;
可能,表许可。
3.有朋自远方来
志同道合的人;
朋友。
七、词类活用
时:
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
名词作状语,每天。
3.传不习乎
传:
动词活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4.温故而知新
故、新: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旧知识、新知识。
5.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八、名句积累
1.《论语》中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论语》中说明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意义的句子是: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我们、误解我们时,孔子告诉我们,不要焦虑,要做到:
人不知而不愠。
5.我们由唐太宗的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九、文言句式
1.省略句
(1)可以为师矣。
(“以”后省略了宾语“之”)
(2)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前省略了动词“择”)
2.判断句
是知也。
(“也”表判断)
十、重点句子翻译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3.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做到这样)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
十一、朗读停顿
1.学∕而时习之。
2.人不知∕而不愠。
3.为人谋∕而不忠乎?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十二、成语积累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十三、文本研讨
1.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论语》仍然获益匪浅。
请结合文中有关学习态度的语句,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答案】示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名言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学习问题,不能有半点虚伪和骄傲。
要有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很多人有过不同的看法。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是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
【答案】从两个方面认识这句话:
一方面对人要宽容,要推己及人,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或者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要多替别人着想;
另一方面,还应该考虑到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宽容是有限度的,对待罪人,还是应该给予其应有的惩罚。
第二讲考点训练
一、(2013·
云南普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①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②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③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⑦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⑧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⑨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⑩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通“智”,聪明、明智。
2.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答案】
(1)(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只是)思考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2)见到贤能的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看到不贤能的人就要(在内心)自我反省。
3.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什么益处?
【答案】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人不知而不愠”的益处有:
①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
②宽容对待别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4.请结合文章中有关学习态度方面的语句,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答案】示例一: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告诉我们要善于学习他人的优点,时时刻刻进行自我反省,摒弃缺点。
示例二: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诉我们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做一个通情达理的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①曾子曰: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②子曰:
③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其恕乎!
④曾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⑥子贡问君子。
子曰: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⑧子曰: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⑨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⑩(点)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吾日三省吾身:
泛指多次。
(2)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料想。
(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4)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然后,表顺接。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1)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
(2)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3.文中有很多语句都已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三个。
【答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成人之美
4.本文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
请任选一则,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是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
它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不要强人所难。
(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篇桃花源记
八年级上册第21课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诗人、散文家,田园诗的鼻祖。
浔阳(Xú
n)俨然(yǎn)黄发垂髫(tiá
o)便要还家(yāo)诣(yì
)
1.缘溪行:
沿着。
2.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3.有良田美竹桑竹之属:
类。
4.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
5.悉如外人:
都。
6.咸来问讯:
7.乃不知有汉:
竟然。
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邀请。
9.此中人语云:
告诉。
10.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11.及郡下:
到了。
12.诣太守:
到。
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13.遂迷:
终于。
14.欣然规往:
计划。
15.未果:
没有实现。
16.问津:
问路。
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津,渡口。
1.具答之
“具”通“俱”,意思为:
完全,详尽。
2.便要还家
“要”通“邀”,意思为:
1.之忘路之远近(助词,的)
渔人甚异之(代词,它,指代所看到的景象)
处处志之(助词,补足音节,无意义)
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2.为捕鱼为(wé
i)业(作为)
此人一一为(wè
i)具言所闻(对,向)
不足为(wè
i)外人道也(对,向)
3.舍屋舍(shè
)俨然(名词,居住的屋子)
便舍(shě)船(动词,离开)
4.闻鸡犬相闻(听见)
村中闻有此人(听说)
5.其欲穷其林(这)
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代自己)
6.志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
寻向所志(动词,做标记)
志同道合(志向、志趣)
7.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
1.芳草鲜美
鲜艳美丽;
(食物等)味道很好。
2.仿佛若有光
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好像。
3.豁然开朗
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乐观,畅快。
4.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妻子和儿女;
男子的配偶。
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
6.遂与外人间隔
隔绝,断绝了来往,不通音信;
把两个地方分隔开。
7.无论魏晋
不要说,(更)不必说;
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8.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值得;
不充足,不够。
1.复前行
前:
名词用作状语,向前。
2.欲穷其林
穷: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走完。
3.渔人甚异之
异:
意动用法,以……为异,认为……很奇怪。
4.初极狭,才通人
通: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通过。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避秦时乱。
4.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不足为外人道也。
6.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描写了自己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选文中同样能表现桃花源中人这种生活的句子是:
1.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2)(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3)(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1.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感到很惊奇。
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3.初极狭,才通人。
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东西)。
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
1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余的人又各自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里去,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
11.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中人告诉(他)说:
“(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起。
1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顺着从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
13.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十一、成语积累
1.世外桃源:
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
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2.落英缤纷:
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3.豁然开朗:
豁然,形容开阔;
开朗,开阔明亮。
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
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5.黄发垂髫:
指老人与儿童。
6.怡然自乐:
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
喜悦的样子。
7.无人问津:
比喻无人过问。
十二、文本研讨
1.理出“渔人”的行踪,在括号内填入短语。
发现桃花源——(访问或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2.桃花源是作者描绘的美好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
概括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
【答案】①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社会安定;
②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
③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3.选文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虚构桃花源,真实地反应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云南曲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A.初极狭,才通人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二者不可得兼
D.遂与外人间隔
奉命于危难之间
【点拨】A项很,十分/尽;
B项类/类;
C项得到,引申为发现/获得;
D项隔开、不连接/……的时候。
2.下列句中加点字与“具答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何陋之有?
D.愿陛下亲之信之
【点拨】例句中的“之”是代词;
A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项助词,无实义;
C项宾语前置的标志;
D项代词。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4.“诣太守,说如此。
”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了哪些内容?
“如此”是指示代词,指上文所说。
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
①发现桃花源的经过;
②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情状;
③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5.在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家乡的今天,请描述你理想中的“桃源”景象。
我理想中的“桃源”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极其丰富,自然环境优美,人人安居乐业,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每一个公民都能分享到社会文明成果的美好社会。
(开放性试题,扣紧题意来答,文从句顺即可)
二、(2013·
云南玉溪)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和儿女。
(2)处处志之:
做标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渔人甚异之。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1)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2)人们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3.文章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先写渔人如何发现桃花源,再写他去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所历,最后写离开桃花源复寻桃花源的情况。
4.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答案】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当时人们厌恶战争、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
第三篇陋室铭
八年级上册第22课
1.本文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
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惟吾德馨(xīn)苔(tá
i)鸿儒(rú
)案牍(dú
1.斯是陋室:
这。
2.惟吾德馨: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3.苔痕上阶绿:
动词,这里是长到、蔓到的意思。
4.草色入帘青:
映入。
5.谈笑有鸿儒:
博学的人。
6.往来无白丁:
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7.调素琴: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8.无案牍之劳形:
官府的公文。
四、一词多义
之无丝竹之乱耳(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五、古今异义
1.谈笑有鸿儒
大;
鸿雁,书信。
2.无丝竹之乱耳
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丝绸和竹子。
3.无案牍之劳形
形体、身体;
样子。
六、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
名词活用作动词,出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成为灵异的水。
3.无丝竹之乱耳
乱: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乱。
4.无案牍之劳形
劳:
动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七、名句积累
1.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5.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孔子云:
何陋之有?
6.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7.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表现陋室主人高雅生活的句子是:
调素琴,阅金经。
八、文言句式
(为“有何陋?
”的倒装。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九、重点句子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
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与我)谈笑的是学识渊博的人,(与我)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庸人。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
5.孔子云: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十、对联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居有仙之山德馨,临有龙之水志远。
十一、文本研讨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山水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①从山水写起,目的是引出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点明文章的主旨。
②采用比兴的手法,构思新颖,使文章显得起伏多姿,对陋室起到了渲染烘托的效果。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陋室的?
有何作用?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从自然环境优美、交往人物不俗、陋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三个方面描写陋室。
目的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也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3.赏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答案】采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让人感觉到陋室环境春意正浓、生机盎然。
渲染了陋室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的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这种交友方式可取,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就应该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因为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5.文章是在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还要提到“诸葛庐”“子云亭”?
【答案】运用类比,作者以古代贤人自比,表明自己虽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云南 中考 语文 复习 专题 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