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含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069347
- 上传时间:2023-01-16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41.87KB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含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含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含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怀。
D.作品以时间为序结构全篇,熔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韵味。
15.请结合全诗,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答案】14.B
15.①写景上视听结合。
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
②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通过描绘竹门半掩、寺院晨钟隐隐回荡、雨后松林苍翠宁静、白鹤刚刚飞回的清幽静谧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山中世界的喜爱。
③反衬(或“对比”“衬托”)。
“松”“竹”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与俗世中奔忙忧劳的自己形成对比,呼应尾联末句,表达自己在世俗中奔走时内心的无奈、凄苦。
④巧妙扣题。
“竹户半开”,可见更有早起之人;
“钟未绝”,表明时间尚早,都照应了题目“早发”二字,用笔绵密严谨。
⑤前后呼应(或“与尾句呼应”“结构缜密”)。
颈联描写了山中优美宁静的景象,与末句在尘世中回首遥望“此山”相呼应,表达了对山中闲适生活的喜爱和留恋。
⑥用词精当(或“精于炼字”)。
“静”字表现了松间的宁静,“霁”字写出了雨后的清新,渲染出了静谧、出尘的氛围。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B项,“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错误,“烟霞”,泛指山水、山林;
“去”,离开;
该句意为诗人辞别宿处的山水胜景离去。
故选B。
【15题详解】
此题考核综合赏析诗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从遣词造句、手法的运用、意境的创设、情感的表达、意象的选取等角度分析,此题“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句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
从写景的角度看是“视听结合”从抒情方式的角度是“借景抒情”;
从意象选取看,“松”“竹”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表达自己在世俗中奔走时内心的无奈、凄苦;
从结构看,前后呼应,紧扣标题,还可从炼字的角度分析。
【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河南省示范性高中期末联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萧处士游黔南
白居易
能文好饮老萧郎,身似浮云鬓似霜。
生计抛来诗是业,家园忘却酒为乡。
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
不醉黔中争去得?
磨围山月正苍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上句“老萧郎”照应诗题人物;
下句用比喻手法,对人物进行生动形象的刻画。
B.颔联下句写萧处士痛饮美酒,不思恋故园,为下文写萧处士即将前往黔南作铺垫。
C.诗歌前四句着力刻画萧处士的形象,点明其能文好饮、年事渐高、四处漂泊的形象。
D.诗中写“巴峡”“猿”,与“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感情基调相似。
15.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14.B(“痛饮美酒,不思恋故园”说法不妥,应该是四海漂泊,思念家乡时,以酒寄情)
15.①依恋与不舍。
劝即将远行的友人一醉方休,表现了饯别的款款深情,对友人的依恋与不舍。
②关切与担忧。
诗歌尾联以景结情,月光朗照,磨围山色苍苍,辽阔无边,暗含对友人前路漫漫、旅途劳顿的关切与担忧。
(每点3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信阳高中期末
野菊
李商隐
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
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
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①他年。
紫云②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③近御筵。
【注】①省:
记,忆。
②紫云:
指代中书省。
令狐楚、令狐绚父子曾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令狐绚时任中书舍人。
③霜栽:
指野菊。
A.这首诗和《锦瑟》一样,都体现了作者诗歌幽约细美的艺术风格。
B.竹、椒、雁、蝉等意象凄美,寓情于景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C.颈联将“此夕”与“他年”对照,暗含着作者对身世的无限感慨。
D.尾联表面写野菊不被人取用,实则暗指旧友不能向朝廷引荐自己。
15.本诗第二句“微香冉冉泪涓涓”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句的妙处。
14.B
B项,“寓情于景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说法错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
15.①运用比喻,将菊花上的露珠比作泪水,生动贴切。
②运用叠词,“冉冉”“涓涓”,由外在环境写到内在心境,节律优美,音韵和谐。
③运用双关,“微香”既指花香,也暗指自己保有的高尚品格、美好才情;
“泪”既指露珠,也暗指自己身世悲苦。
含蓄形象。
④奠定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悲”“忍”“不取”等情感作铺垫。
(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河南省八市学评第二次测试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程近秋夜即事见赠
韩翃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前一句“迎风”二字写出一片萧瑟的声响,这声音也衬托出秋意的浓重和秋夜的沉寂。
B.首联最后一句“空城”是说城中空无所有,空城寂寂,月色凄迷,是对诗人心情的绝妙写照。
C.颈联前一句“看”和“应”均为揣测之辞,看来节候已入晚秋,此句使用揣测之辞。
D.颈联后一句一个“卧”字定下全诗的感情基调,道出悲秋原因:
由于卧病,而使心愿落空。
15.请赏析本诗领联“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的精妙之处。
【答案】14.B
15.①“星河”是寂寥的,“一雁”是孤独的,“秋夜”是清冷的,三种事物连缀成文,构成幽深的意境,融情于景,表达了心情的孤寂。
②“砧杵夜千家”,捣衣声声,反衬出秋夜的沉寂。
③诗人巧借秋声秋色以渲染愁怀。
试题分析:
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
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
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B项,“首联最后一句“空城”是说城中空无所有”赏析不当。
“空城”并不是说“城中空无所有”,而是寂静之意。
故选B项。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赏析诗句可以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及情感等角度进行。
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
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
本题要求赏析领联“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第一句“星河秋一雁”,写了“星河”“一雁”“秋”三种意象,意境幽深,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借这种寂寥、孤独又清冷的意境表达孤寂的心情。
第二句“砧杵夜千家”,夜深人静之时,听千家捣衣声声,反衬出秋夜的沉寂。
第一句写秋色,第二句写秋声,这一联借秋声秋色以渲染愁怀。
【点睛】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
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
开封一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田家苦章甫
何处行商因问路,歌肩听说田家苦:
“今年麦熟胜去年,贱价还人如粪土。
五月将次尽,早秧都未移;
雨师懒病藏不出,家家灼火钻乌龟①。
前朝夏至还上庙,着衫奠酒乞杯珓②;
许我曾为五日期,待得秋成敢忘报。
阴阳水旱由天公,忧雨忧风愁煞侬;
农商苦乐原不同,淮南不熟贩江东。
”
【注】①灼火钻乌龟:
古代占卜之法。
②奠酒乞杯珓: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从农夫向问路的商人陈诉田家之苦写起,结尾指出农商苦乐不同,首尾圆合。
B.用乌龟占卜,用酒祭奠神明,祈求庇佑,表现出在自然灾害面前农民的无奈无助
C.诗歌通过对农商苦乐的深层对比,反映了商人压低粮食价格、盘剥农民的现实。
D.诗人以农夫的口吻,用通俗易懂朴实生动的语言道出田家心声,有很强的感染力
15.诗歌从哪些方面揭示田家之苦?
这种揭示有什么作用?
14.(3分)C
15.(6分)第一问:
①麦子丰收,田家遭受贱价之苦;
②天灾水旱,田家只能祈求神明保护的忧愁之苦。
(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第二问:
表达了作者对田家的深切同情,反映出无论丰歉,田家都逃脱不了凄苦命运的现实。
(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洛阳第一次统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
15题。
九日①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②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曰落玄裱哭,旧国藉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千戈衰谢两相催!
注:
①此诗是大历二年(767年)作者流寓夔州时所作9②竹叶在这里指竹叶青酒。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扣题目,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
诗人客^夔州,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月秋色。
B.菊花是眼前之景,竹叶却并非真物。
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加上因病不能饮酒,诗人索性希望菊花从此不必开放。
颔联凸显了强烈的主观情绪:
诗人偏爱饮酒远胜赏菊。
C.颈联借景抒情,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做对比,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因为抱病,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D.这首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苍劲有力,写景叙事和诗人的忧思紧密结合,颇能显示出杜甫流寓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15.这首诗饱含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情感?
请做具体赏析。
绵阳二诊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别韦参军(节选)
高适
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
且喜百年有交态,木尝一日辞家贫。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张惊心神。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两句将世人和韦参军对我的态度相比,暗含自己对友人的感激和不被赏识的辛酸。
B.三四句既表达能和韦参军相交如此之久的欣喜,也写出自己因家贫而长期备受煎熬。
C.本诗七八句,写诗人与韦参军即将分别,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不舍与惆帐。
D.结尾写离别而不显颓靡,惜别仍发豪放之情,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尾联意相近。
15.请结合全诗贯析“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14.B(“交往之久的欣喜”“因家贫而长期备受煎熬”均不当,诗人认为相知百年的的人才有如此的交情,突出我和韦参军情谊深厚。
辞为拒绝之意,意为韦参军从未以家贫为由拒绝我。
)
15.通过虚写,回忆和韦参军一起弹琴、下棋、击筑、喝酒、高歌的恣意生活,突出两人友谊的深厚;
通过对比,将过去欢乐与如今的离别惆怅形成强烈的反差;
为下面的抒情做了铺垫,更好地表达诗人在面临分别时,内心的不舍。
(每点2分,共6分)
叙州区第一中学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A.这首诗看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15.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4.D
15.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
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宜宾四中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①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②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焉得并州快剪刀,翦取吴松半江水。
③
【注释】:
①方壶:
神话中的东海神仙。
这里泛指高山,并非实指。
②亚:
通“压”,俯偃低垂。
③并州:
地名。
唐朝时期的河东道,即今山西太原,当地制造的剪刀非常有名,有所谓“并州剪”。
相传晋索靖观赏顾恺之画,倾倒欲绝,不禁赞叹:
“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剪松江半幅练纹归去。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前四句先不谈画,而是写王宰不愿受时间的催迫而仓促作画,“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诗人极力赞扬王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B.“赤岸水与银河通”写赤岸水仿佛与天上的银河相通,这里形容水势的壮美,与上面描绘山势的雄奇相呼应。
C.“舟人”两句写在狂风激流中,渔人正急急驶向岸边躲避,山上树木被掀起洪涛巨浪的暴风吹得低垂俯偃。
诗人着重渲染风猛、浪高、水急的特点,使整个画面神韵飞动。
D.“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这两句诗人高度评价王宰山水图在构图布局和透视比例等方面运用了旷古未有的技巧,在一尺见方的画作上绘出了万里江山景象,精炼的概括了我国古代山水画的美学特色。
15.请赏析本诗最后两句。
14.D
15.诗的最后两句意为:
不知从哪里弄来锋利的剪刀,把吴淞江水也剪来了。
这里运用典故,诗人以索靖自比,将王宰的画和顾恺之的画相提并论,一方面赞美了王宰的画逼真传神,另一方面惊叹于昆仑方壶图的巨大艺术感染力,写得含蓄简练,精绝无比。
解析:
“咫尺”只是表示画面小,但并不一定是“一尺见方”
棠湖中学期末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
秋尽
秋尽东行且未回①,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②。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注]①宝应元年,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
②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作者感时自叹,感事抒情,诗中多用典故,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格调。
B.“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的行踪,“茅斋寄在少城隈”一句中“寄”字写出茅斋无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
C.颔联中“陶潜菊”体现了作者渴望隐逸的心境和淡泊洒脱的品格,“袁绍杯”则表明作者渴望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
D.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行且未回”照应,使诗歌内容更加紧密。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4.C
15.①思念家乡的愁苦。
诗歌前四句暗示诗人身在家外,“未回”“寄”“老却”等词反映出诗人思念家乡之情。
②怀才不遇的感叹。
作者借用“袁绍杯”的典故,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③对亲友的怀念。
“剑门犹阻北人来”一句点明剑门关兵事阻断朋友回来,表达了作者对北去友人的怀念及亲友南来的期盼。
④只身漂泊的孤独(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
颈联写作者雪岭独看落日,剑门阻隔无法通行,流露出漂泊的孤独、寂寞;
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作者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以及对喜悦心情的期盼。
成都一诊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众
人
王安石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①岂贤,四国流言旦②扰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抹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注释〕①莽:
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并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
②旦:
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法反对者,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作者态度很镇定。
B.诗的第三四句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处境,直接点明贤圣标准,同时与尾句相呼应。
C.五六两句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D.七八两句面对众人的批判,作者具有明确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
15.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中表达的态度,有何相近之处?
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14.B(B项“直接点明”理解有误,并未直接点明标准,尾句才明确点出“美恶由吾身”)
15.(6分)都有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C2分)。
面对“众人纷纷”,王安石不争辩,不担忧;
尾联“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由吾身”,更是集中表现出王安石面对非议,坚信人的美恶不在于众人的评价,而在于自己本身的德行((2分),这与屈原感叹无人了解自己也没什么,只要自己内心保持高洁美好的态度接近((2分)。
(结合诗句分析且言之成理即可)
达州一诊试卷
行路难
张籍
湘东行人长叹息,十年离家归未得。
弊裘羸马苦难行,僮仆饥寒少筋力。
君不见,床头黄金尽,壮士无颜色。
龙蟠泥中未有云,不能生彼升天翼。
【注】①弊:
同“敝”:
破旧的。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与李白的《行路难》一样都属于乐府杂曲歌辞,均为古体诗。
B.首句“长叹息”总领全诗,引出下文“湘东行人”对自身境遇的叹息。
C.“壮士无颜色”写出了壮士面对窘境,容貌意态不再像往昔那样昂扬。
D.本诗第七句采用了比喻手法,把泥中的蟠龙喻为盘曲泥泞难行的道路。
15.结合全诗,分析“湘东行人”的情感。
14.D。
第七句是将壮士喻为身陷泥中蟠龙。
15.
(1)表达了“湘东行人”淹留他乡的羁旅之愁。
“十年离家归未得”直接点出游子淹留之久,归家不得的乡愁;
(2)写出了“湘东行人”穷困窘迫的惆怅无奈。
“弊裘羸马”“饥寒”等写出游子窘境,因“黄金尽”而“无颜色”写出壮士气短无助。
(3)抒发了“湘东行人”时运不济,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龙蟠泥中”喻指“湘东行人”时运不济,“不能生彼升天翼”则表达了“湘东行人”对自己怀才不遇境遇的愤懑。
资阳一诊试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谢寺①双桧②
刘禹锡
双桧苍然古貌奇,含烟吐雾郁参差。
晚依禅客当金殿,初对将军映画旗。
龙象界③中成宝盖,鸳鸯瓦上出高枝。
长明灯是前朝焰,曾照青青年少时。
注:
①谢寺即法云寺,原是东晋大都督谢安的住宅,后其姑母削发为尼,遂改住宅为寺,故世称“谢寺”。
时诗人30岁,因回忆曾在杜佑军中任职所作。
②桧:
一种常绿乔木。
③龙象界:
佛界。
A.全诗开篇围绕“古”字展开,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桧木苍劲、奇特等特点。
B.颔联写古桧曾与禅客为伴,也曾与战旗相互辉映,见证了将军的赫赫战功。
C.颈联描摹古桧,桧木高大茂盛,为佛寺遮阴装饰,枝条高耸于寺瓦之上。
D.尾联看似在写长明灯照映桧木多年,实则写出了古桧木长久不衰的生命力。
15.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14.B(3分)(“古桧曾与禅客为伴”应为“古桧现在与禅客为伴”)
15.(6分)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怀念,对建功立业的憧憬向往。
(3分)谢寺前的古桧木历经沧桑,时过境迁,如今仍青翠生机,让诗人产生了对往事的感怀之意。
同时,诗人也想像桧木一样,既能与当年主人的丰功伟绩相呼应,也能为现在的佛寺蔽阳遮雨,生有所用,为国家建功立业。
(3分)(意思对即可)
成都外国语学校一诊试卷
山中感兴三首(其二)①
文天祥
山中有流水,霜降石自出。
骤雨东南来,消长不终日。
故人书问至,为言北风急②。
山深人不知,塞马谁得失。
挑灯看古史③,感泪纵横发。
幸生圣明时,渔樵以自适。
【注】①《山中感兴三首》作于1271年春,文天祥因为代皇帝起草诏令触怒了权贵贾似道,被罢官回到家乡—今江西吉安,隐匿深山。
②北风急,暗指1270年8月蒙古军围攻襄阳、樊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复习 古代 诗歌 鉴赏 专题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