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思想解放的潮流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067549
- 上传时间:2023-01-16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114.84KB
湖北省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思想解放的潮流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
《湖北省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思想解放的潮流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思想解放的潮流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亦素自尊大,目无他国,习惯自然,遂成孤立之性,故从来若欲有改革,其采法惟有本国,其取资亦尽于本国而已,其外则无可取材借助之处。
”孙中山这段话主要强调了( )
A.推翻传统文化和旧社会制度是近代社会进步的前提B.中国社会封闭保守,对西方文化的吸纳和借鉴不足
C.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应挖掘自身资源改良政治D.中西方文化实质上多相通之处,应该吸取二者共性
6.(2016·
29)辛亥革命后,有些进步知识分子深感“以往努力的方向,过于偏重西方形式的模仿,未曾触及西方立国的根本精神。
变革政治,首须变革社会,变革社会,首须变革人心”。
此种反思( )
A.是近代中国建设民主政治的努力失败的产物B.切中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本质问题
C.反映了近代知识分子对中国国情的全面认识D.对此后的革命运动提供了正确方向
7.(2016·
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
27)北京大学校徽由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完成,从图案设计中可以看出的正确信息是( )
A.北大是洋务运动的产物B.学校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C.要遵守儒家伦理道德D.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
8.(2016·
湖北宜昌一模·
32)谭嗣同《仁学》: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
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
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
……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下列与材料思想相似的是( )
A.社会契约B.民主共和C.理性判断D.三权分立
9.(2016·
28)清末民初国人学习西方建立国会政制,然当国会政制实践已逾十年之际,废除国会成为各界近乎一致的诉求;
到20世纪中期,召开国民会议又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这一过程说明( )
A.国会政治符合中国国情B.代议制的实践遇到挑战C.中国盲目学习西方政治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0.(2016·
湖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
28)1919年1月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在《新青年》杂志影响下,创办《新潮》月刊,提出以下基本目标:
(一)“唤起国人对于本国学术之自觉心”;
(二)“为不平之鸣,兼谈所以因革之方”。
1919年5月罗家伦在《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中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著名口号。
这突出表明( )
A.文化斗争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B.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前期发挥主力军作用
C.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斗争旗帜D.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11.(2016·
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一次联考·
9)1905年《东方杂志》的一篇社论中提到“今日立宪之声,洋洋遍全国矣。
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日立宪立宪,一唱百和,异口同声”。
这说明( )
A.晚清社会不同阶层认识到政治变革的重用性B.立宪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民主革命运动成为强大的社会风潮D.维新思潮开始演变为一场政治运动
12.(2016·
湖北部分重点高中高三10月联考·
27)“请你们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这种主义那种主义。
”“从人力车夫的生计问题到大总统的权限问题;
从女子解放问题到男子解放问题……哪一个不是火烧眉毛紧急问题?
”“‘主义’的大危险,就是能使人心满意足,自以为寻着包医百病的‘根本解决’,从此用不着费心力去研究这个那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法子了。
”材料( )
A.批评了三民主义的不足B.反映了作者阶级属性的变化C.指明了中国社会的方向D.说明了反封建战线的分裂
13.(2016·
湖北武汉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
10)1918年陈独秀在《每周评论》发刊词上说:
“凡合乎平等自由的,就是公理;
依仗自家强力,侵害他人平等自由的,就是强权。
”这体现了作者( )
A.谴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非正义性B.追求自由平等的普世价值
C.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D.强调国家富强的文明意识
14.(2016·
9)严复在1913年批评晚清以来的西潮澎湃:
“且诸公所以醉心于他族者,约而言之,什八九皆其物质文明已耳。
不知畴国种之阶级,要必以国性民质为之先,而形而下者非所重也。
中国之国性民质,根源盛大,岂可厚诬?
”材料实际表达了( )
A.对物质文明的崇拜B.对“国性民质”的质疑C.对“西学”的全盘否定D.对中华文明的重新肯定
15.(2016·
8)郑观应在1858年放弃科举,到上海习商、学英语,曾任英商宝顺洋行、太古轮船公司买办。
他于19世纪70年代自营贸易和投资轮船公司。
导致其人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
A.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巨额利润的吸引C.商战思想的影响D.近代中国的社会变化
16.(2016·
湖北黄石高三9月调研·
29)某著作中写道:
“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
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该作者持此观点的目的是( )
A.结合国情减轻变法阻力B.尊孔复古为称帝服务C.借鉴西方解决信仰危机D.定国教以树孔子权威
二、非选择题
湖北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高三3月联考·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提出要“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又说: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忘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许多人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布鲁尼指出:
法不仅限制卑贱者、普通公民和富人,它也限制和约束法官、地方官吏、国王和君主,甚至对皇帝也要行使它的统治权。
1308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二世的加冕誓言中首次出现了“执行和保护本国选择的法律和习惯”的话。
莎士比亚通过剧中人对威尼斯公爵说话:
“公爵不能变更法律的规定,因为威尼斯的繁荣,完全倚赖着各国人民的来往通商,要是剥夺了异邦人应享的权利,一定会使人对威尼斯的法治精神发生重大的怀疑。
”
——摘编自于沛《世界通史》
材料三
陈独秀将人权理解为“自主之权”,提出“以自身为本位”“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不以自身为本位,则个人独立平等之人格,消失无存”。
“中国要发展教育及工业,这是不待讨论的。
但是有一件要讨论的事,就是还仍旧用资本主义发展教育及工业或用社会主义?
”“我们相信社会主义,并不是主观的要求,利用它来破坏资本主义来改造现实社会,乃是因为客观上经济组织的自然趋势得历史进步之进程,令我们不得不相信社会主义。
——摘编自袁伟时《告别中世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夷待访录》被称为17世纪中国“民权宣言”的主要原因。
(6分)
(2)材料二阐述了什么主要观点?
材料一与材料二中的一些主张对于促进社会转型有什么积极作用?
(1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人权观的主要特点。
湖北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联盟高三2月联考·
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表格是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在1913年和1919年分别对三百名中学生所做的题为“现在你最崇拜的人物是谁?
”的问卷调查结果。
阅读上面表格,从中提取变化的两项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9)(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是1904年京师大学堂科目与专业设置简表
——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1999年6日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8年小学净入学率已达到99.5%,初中毛入学率为98.5,青壮年文盲率降低至2.58%。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京师大学堂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如何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教育发展的认识。
(7分)
26)(11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有多一教,曰小说。
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
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
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释道犹劝人以善,小说专导人以恶。
……世人习而不察,辄怪乎刑狱之日繁,盗贼之日炽,岂知小说之于人心风俗者,已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清)钱大昕(1728~1804)著《潜研堂文集》卷十七《正俗》
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的,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叙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5分)
(2)“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
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
”根据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
(4分)
(3)概括材料三中作者对“中体西用”的评价。
(2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指出: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他在1912年意大利庞达尼亚科学院(AcaDemiaPantaniana)的一次演讲中解释如下:
“如果说当代史是从生命本身直接跃出来的,那么我们称之为非当代史的,也是直接来源于生命的;
因为最明显不多的就是,唯有当前活生生的兴趣才能推动我们去寻求对过去事实的知识;
因此那种过去的事实,就其是被当前的兴趣所引发出来的而言,就是在响应着一种对当前的兴趣,而非对过去的兴趣。
按照克罗齐的观点,我们对历史的思考,是将之纳入我们当前的精神之中,没有当代的精神,就没有历史。
克罗齐并不认为历史事实本身会说话,说话者正是历史学家的思想或精神活动。
要真正认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就只能不断地去思考前人的老问题,并且还要思考自己思想所面临的新问题。
——摘编自何兆武、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
运用中外近现代思想史的史实,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探讨。
(说明:
对材料中的观点赞成、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观点均可,但必须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经历了“古今之辩”和“中外之争”。
梁启超曾说:
“中国自数千年以来,皆停顿时代也,而今则过渡时代也。
严复认为:
“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
”王国维认为:
“学问之事本无东西”。
孙中山说:
“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之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一个角度,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进行探讨。
可以就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40)(25分)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是在社会变革中不断演变和逐步形成的。
一方面学习外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制度;
另一方面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制度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民国元年,教育部公布了新的教育宗旨:
“注意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教育。
”……不久又颁布了有关高等教育的《大学令》。
《大学令》中规定:
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
大学分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
大学设预科及本科,预科修业三年,本科修业年限按各科性质,三年或四年不等。
本科毕业称学士。
大学另设大学院,培养研究生。
大学设校长一人及各科学长一人;
教师分教授、助教授及讲师三种;
各科设讲座。
大学设评议会,由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组成,负责评议大学的一切重大问题。
从《大学令》的整个内容可以看到,这个高等教育体系完全抄袭自邻国日本。
而日本的学制又是以欧洲高等教育体系为蓝本。
这个学制公布以后没有实行多久,就被美国式的学制所代替,称《壬子癸丑学制》,整个体系都是抄自美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
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建立了政治工作机构,开设了马列主义课程,明确了高等教育为工农开门,为生产服务的方向。
从1952年起,教育部规定大学从一年级开始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组织教师翻译苏联教材,成立教研室。
另外,批判了“通才”教育和理论脱离实际的思想,明确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1952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院系调整。
经过调整,综合大学由49所调整为14所,工业院校由28所增加到38所,农业院校由18所增加到29所,医药院校由22所增加到29所……1958年又建立了一批新的工科院校。
到1966年以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基础学科、技术学科、社会学科、艺术、体育、外语、师范教育的高等教育体系。
1953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中规定,。
高等教育部颁发的有关全国高等学校的建设计划、财务计划、财务制度、人事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生产实习规程以及其他重要法规、指示或命令,全国高等学校均应执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顾明远《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演变和形成》
(1)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背景(7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建立初期高等教育的变化(8分),并分析其原因(4分)。
41)(12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剧烈,思想界对中西学态度也不尽相同,各种社会思潮应运而生。
材料序号观点
依据一定标准将上述材料分类(4分),并任选一类结合中国近现代相关史实予以说明(8分)。
【说明:
1.分类时用材料序号表示并指出分类标准;
2.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40)(25分)从19世纪上半叶起,中国人就试图了解和认识美国。
漫漫岁月中,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表达了他们形形色色的美国观。
呜呼,弥利坚国,非有雄才枭杰之王也,涣散二十七部落,涣散数十万黔首,愤于无道之虎狼英吉利,同仇一倡,不约成城,……尽复故疆,可不谓武乎!
……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可不谓周乎!
中国以茶叶大黄岁数百万济外夷之命,英夷乃以鸦片岁数千万竭中国之脂,惟弥利坚国邻南洲,金矿充溢,故以货易货外,尚岁运金银百数十万以裨中国之币,可不谓富乎?
——魏源《海国图志》
我们对于任何的外国考察团,虽然不一定把它当成景气繁荣的天使对待,但我们对它们总是抱着希望的。
我们的希望很单纯,我们不奢望人家能牺牲了自己来救助中国,只希望彼此间能有一个准确的新的认识。
这次我们对于美国经济考察团的希望,当然也不过如此而已。
(编者按:
1935年2月,美国经济考察团来华,报刊舆论报道)
——静生:
“所望于美国经济考察团者”《申报月刊》,4卷5期(1935年5月)
中国人在认识西方时,有一种独特的“师生情节”,即中国人真诚地将西方发达国家当作自己的先生,认真地讨教和学习,可是在历经坎坷以后终于发现,“先生总是欺负学生”。
——摘自牛军《后冷战时期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与思考》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不同时期中国人对美国的不同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16分)
(2)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
(9分)
湖北襄阳一模·
材料
“问题与主义”之争虽为时不长,但反映出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思想界异常丰富而活跃的动态,特别是反映出了各种流派混杂难分、阵线混淆的重要特征。
当时各界都在关注“社会”的革命或改良是时代的共同点。
有学者认为“问题与主义”的性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受到现实政治等原因的影响被扭曲了,……。
他们认为,在讨论(“问题与主义之争”)
当中,李大钊和胡适的分歧显然并不大,甚至可以说共识大于分歧。
即使是分歧,也并不是根本性的、不可调和的对立,只是在具体认知上还不够辩证和全面。
“问题与主义”争论的关键是如何正确地认知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如何使主义、理论与实际更为紧密地结合。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胡适与李大钊共同开创了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维史。
归纳总结材料中的观点并对其进行评价。
(12分)
湖北荆门高三元月调研·
40)(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启蒙的目标,文化的改造,传统的扔弃,仍是为了国家、民族,乃是为了改变中国的政局和社会面貌。
它仍然没有脱离中国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固有传统,也没有脱离中国近代的反抗外侮,追求富强的救亡主线。
……所有这些并不是为了争个人的“天赋权利”——纯然个体主义的自由、独立、平等。
所以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上述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瘼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
……封建主义加上危亡局势不可能给自由主义以和平和渐进的稳步发展,解决社会问题,需要“根本解决”的革命战争。
革命战争却又挤压了启蒙运动和自由理想,而是封建主义乘机复活,这使许多根本问题并未解决,却又笼罩在“根本解决”了的帷幕下被视而不见。
——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从晚清到民初,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追求近代性和固守传统性,似乎以一种复杂的方式互相纠缠,互相链接。
……通常民族主义从逻辑上来说,会将取向引向对传统性的固守和对近代性的拒绝,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却表现为对国家整体现代性的追求,简而言之即通过追求富强来凸显民族存在,而追求富强又只能是近代化和西方化。
于是,民族主义立场和世界主义价值就常常混杂在一起,近代性的追求遮掩了传统性的固守,民族主义则经由世界主义来表达。
——葛兆光《宅兹中国:
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出现“双重变奏”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奏”的影响。
(15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近代的自由主义。
(10分)
湖北荆州一模·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研究近代中国历史的学者认为: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屈辱的历史,就是“沉沦”;
半资本主义的存在,就是“上升”。
1901年到1920年间二十年的历史,是近代中国“沉沦”到谷底的时期,也是黑暗到黎明的转折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选取中国近代1901—1920年间的主要史实,对上述材料结论进行论证。
(12分)(说明:
可以对上述材料结论进行论证;
也可以提出新的结论并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夷夏之_防”和“华夷之辨”是我国传统的对外观念,这是通向近代化大门的严重思想障碍。
总理衙门大臣奕訢等就批驳那种“以中国之人师法西人为深可耻者”是“不识时务”。
奏折说:
“西洋各国,雄长海邦,各不相下者无论矣。
若夫日本,蕞尔国耳,尚知发愤为雄、独中国犯于因循积习,不思振作,耻孰甚焉!
”“凡百工技艺、视为鄙事,聪明之士,不肯留意于其间,此所以少专家也。
重儒学轻艺事,文武两途,舍‘章句弓马’未由进身”。
读书人穷读四书五经,与实用技术“隔膜太甚”。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破拘挛之故习,求制胜之实济”,“仿西法”,重视学习、研究技艺,激励掌握技艺的人才。
京师同文馆聘请英、法、俄、德四国教师,分馆教授英语、法语、俄语、德语。
后来增设的算学馆、格致馆,教授的西学课程有各国地图、史略、机器、万国公法、富国策等。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创办初期,曾国藩聘请英国伟烈亚力、傅兰雅、玛高温三人专译“有俾制造书”,译出汽机发轫、汽机问答、运规约指、泰西采煤图说等。
以后,该局陆续访购西书数十种,厚聘“西士”,选派局员,相与口述笔译。
其中,有算学、化学、汽机、火药、炮法、行船、防海、练军、采煤、开矿等。
至光_绪元年(1875年),计译出40余种,刊印24种。
——摘编自《论清代洋务官员的思想近代化》
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
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
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
标者何?
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
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1)根据材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省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思想解放的潮流 Word版含答案 湖北省 届高三 历史 二轮 复习 试题 分类 汇编 思想解放 潮流 Word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