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共基础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060426
- 上传时间:2023-01-16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8.32KB
教育公共基础文档格式.docx
《教育公共基础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公共基础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荀子坚持性恶论、英国洛克、美国的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她们
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她们培养成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A、顺序性:
施教应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不能“握苗助长、凌节而施”。
B、阶段性:
注重学生每个阶段的发展;
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育任务,采用不容的教育内容与方法;
应注意做好各阶段间的“衔接”与“过度”。
C、不均衡性:
注意探明、把握受教育者发展的成熟期、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教育措施,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D、互补性:
注意培养学生自信与努力的品质,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长善救失,激发她们自我发展的信心与积极性。
E、个别差异性:
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身心的所有构成差异,身心发展的过程与结果也有差异;
因此要做到因材施教。
F、整体性:
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注意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G、稳定性与可变性:
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内容、方法等要保持相对稳定性;
同时要根据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文化特点,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方法,以适应社会与人的发展。
4)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A、遗传
B、环境
C、学校教育:
“教育万能论”把教育视为个体发展的决定因素,夸大了教育的实际功能。
D、个体主观能动性:
就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二)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1、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1)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代表:
法国的勒图尔诺、沛西、能。
生物起源说最明显的错误就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说:
美国的孟禄。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缺点:
把教育瞧成就是简单的模仿,没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3)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马克思。
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
(2)教育的发展阶段
1)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育没有阶级性,所有成员都平等的接受教育。
教育的目的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的。
2)古代教育:
具有强烈的阶级性,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的刻板性,思想统治的道统性,教育过程的专治性及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性。
A、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就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学校”。
人类最糟的学校出现在公
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我国在夏朝时期就出现了“庠”、“序”、“校”为名称的早期学
校。
教育内容为“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B、汉朝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思想转世与选士
制度。
我国封建学校分为:
官学与私学。
教育内容“四书五经”:
〈〈论语》、〈〈孟子》、〈〈大
学》、〈〈中庸》;
〈〈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
C、西方奴隶社会:
斯巴达教育与雅典教育。
斯巴达教育重视对军人与武士的培养。
雅典教育重视培养多方面的人才:
哲学、政治、文学、体操与艺术。
目的就是培养能够适应本国社会阶级斗争的后代。
D、西方封建社会:
教会教育与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的内容:
“七艺”(三科:
文法、修辞、辩
证法;
四学:
算数、几何、天文、音乐),为的就是培养教士与僧侣。
骑士教育的内容:
骑士
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它具有鲜明的等级性与阶级性。
3)现代教育:
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与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1)现代教育的倡导者一一杜威:
“教育即生活、学习即社会、从做中学”。
2)课程改革就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3、21世纪教育发展的趋势
全民教育、教育民主化、教育信息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的个性化(因材施教)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教育学以普通中小学教育作为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就就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⑴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A、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孔子:
有教无类,培养贤人与君子,强调“忠孝”与“仁爱”,强调“学而知之”与重视因材施教。
墨子:
“兼爱”与“非攻”,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还注重实用技术
的传习。
三种途径:
亲知、闻知与说知。
〈〈学记》就是世界上最糟的一部教育文献,它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与经验。
“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凌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B、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就是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即
〈〈雄辩术原理》)
柏拉图:
〈〈理想国》-理性说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认为追求理性就就是追求美德,就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
1)英国的培根:
实验的归纳法,首次吧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的出版就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国卢梭的〈〈爱弥儿》,瑞士裴斯泰洛奇的〈〈林哈德与葛笃
德》,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德国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英国斯宾塞的〈〈教育论》,
俄国乌申斯基的〈〈人就是教育的对象》,美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2)捷克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
A、人应受到同样的教育,人与自然遵循同样的法则。
B、
“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C、〈〈世界图解》书中对每一事物都用图来说明。
3)法国卢梭认为:
人的本性就是善的,但被现存的环境与教育破坏了,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
然地发展才就是好的教育,甚至越就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就是好的教育。
4)德国康德:
深受卢梭影响“人就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任务根本在于充分发展人
的自然禀赋。
5)英国洛克:
提出著名的“白板说”
6)赫尔巴特:
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道德与性格的完善。
教育要培养人多方面的兴趣,发展
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提出“四段教学法”: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就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7)杜威就是现代教育的代言人。
主张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
(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1)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的〈〈论
共产主义教育》与〈〈教育诗》
2)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构建了教育学的理论体系,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对我国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杨贤江化名李浩吾写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版)就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
作。
(4)近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
1)美国的布鲁纳〈〈教育过程》:
提出“结构教学论”,强调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务必就是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倡导发现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兴趣与创造能力。
2)苏联的赞科夫,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强调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3)德国的瓦根舍因:
倡导“范例教学”理论,提出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的基本型、基础性,并通过范例的接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
4)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
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培养全面与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勺百。
5)美国的布鲁姆:
教学理论主要由教育目标分类学、教学评价理论与掌握学习教学策略三部分组成。
6)法国的保罗朗格朗:
1970年出版的〈〈终身教育引论》,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被公认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对现代与当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
1)历史法:
从事物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察,以弄清它的实质与发展规律。
2)调查法:
通过有关材料,简介了解教育情况,研究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
分为:
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与个案调查。
包括:
观察法、谈话法与问卷法。
3)实验法:
4)统计法:
对数字资料的搜集、整理、计算与分析等一系列过程。
5)行动研究法:
特征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的研究,在行动中研究。
包括计划、试试与反思三个环节。
二、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功能的类型、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教育
功能的限制
1、教育功能的含义:
即教育发挥的作用。
2、教育功能的类型
1)从作用的对象瞧,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2)从作用的方向瞧,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瞧,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
3、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1)教育的个体功能:
A、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B、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C、
教育的个体谋生与享用功能。
D、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2)教育的社会功能:
A、教育的政治功能:
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B教育的经济功能:
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具有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
C、教育的文化功能:
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功能,对社会文化的创新功能,对社会文化的融合功能。
D、教育的人口功能:
控制人口数量、改善人口质量、调整人口结构。
E、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F、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二)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
1、内部因素
1)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及其对待教育的态度。
2)受教育者的基础条件。
3)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与时代性。
4)教育手段与方法的科学性与灵活性。
5)教育环境的质量。
2、外部因素
1)社会的政治因素:
政治环境、政治体制、指导思想与政策路线、执政党建设。
2)社会的经济因素:
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成员分化状况、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社会的文化因素:
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社会舆论、文化交流。
三、教育的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的功能
1、教育的目的的含义:
(广义)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指国家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与标准。
2、教育目的的功能:
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3、教育活动以教育目的为出发点与归宿。
教育目的就是衡量与评价教育活动效果的根本依据与标准。
(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1、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教育目的的确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
2)确定教育目的还要注意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
3)教育目的的确定受制于人们的教育理想。
2、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1)个人本位论:
赫尔巴特、巴格莱、诺笃尔普、涂尔干。
2)社会本位论:
杜威、卢梭、福禄贝尔、马斯洛、罗杰斯。
3)文化本位论:
狄尔泰、斯普朗格、梁启超。
4)生活本位论:
杜威。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1、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
1)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
纲要》强调“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就是学生成为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2)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社会主义就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
面发展;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全面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3)、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就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2、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3、素质教育:
就是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专
门人才为目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数“全
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4、素质教育的本质:
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四、教师与学生
教师中心论代表:
赫尔巴特、凯洛夫。
学生中心论代表:
卢梭、杜威。
(一)教师的定义、教师的角色、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途径
1、教师的定义:
就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技术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的角色:
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管理者、示范者、父母与朋友的角色与研究者角色。
3、教师的基本素质
1)道德素质:
热爱教育事业、忠于教育、敬业乐业;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团结协作、关心集体。
2)知识素质:
具有扎实的业务知识;
掌握教育科学理论与教育教学艺术;
掌握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
3)能力素质:
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与讲课能力;
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
具有良好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与非语言表达能力;
具有教育科研能力。
4、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途径
1)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
一就是争取专业的地位与权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二就是提高教师的质量。
2)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A、个人环境因素:
家庭因素、关键事件与关键人物、生活危机、性情与志向、兴趣或嗜好。
B、组织环境因素:
学校的规章、管理风格、公共信任、社会期望与专业组织。
3)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理论
A、福勒与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与不容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成长分为:
关注生存、关注情境与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B、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伯利纳根据教师教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情况提出
分类:
新手阶段、熟练新手阶段(2-3年)、胜任阶段(3-4年)、业务精干阶段(5年)、专家阶段。
4)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A、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最基本的只就是与技能训练。
B、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为新手教师想专家型教师转变提供所必须的知识与经验。
方法:
观摩与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微格教学,教学决策训练,反思教学经验。
@反思教学经验:
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
教师反思包括:
对于活动的反思,就是教师在完成活动之后对自己再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想法的反思;
活动中的反思,就是教师在作出行为的过程中对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想法的反思;
以上面两种发丝为基础,总结经验,并指导以后活动的反思。
@布鲁巴奇:
提出了教学反思的四种方法。
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5)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长期性、群体与个体统一性。
6)现代教师观:
教师就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
组织者、促进者与指导者;
研究者。
(二)学生的定义、学生的本质特点、学生发展的规律
1、学生的定义:
学生具有发展的主动性,就是具有可塑性的教育对象。
学生除了具有自我发展的潜力之外,还具有明显的依附性与向师性。
2、学生的本质特点:
学生就是一个完整的人;
学生就是一个发展中的人;
学生就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3、学生发展的规律:
顺序性与阶段性;
稳定性与可变性;
不均衡性;
个别差异性;
整体性。
(三)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内容: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就是平等的
关系;
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就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2、师生关系的功能:
教育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社会功能。
3、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A、因素:
教师、学生、家长与社会对教师的评价与态度。
其中学
生就是影响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关键。
B、特征:
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建立: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加强自身修养。
4、师生关系的模式:
放任型、专制型与民主型。
五、课程
(一)课程的含义、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的类型、课程的组织、课程的管理
1、课程的含义:
就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与。
2、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
1)学科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
A、学科中心论:
代表赫尔巴特。
B、儿童中心论又称“活动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
代表杜威。
2)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
A、形势教育论:
认为学校教育的任务与作用在于发展学生的智
力,官能心理学就是它的依据。
强调心智的练习及其迁移就是发展官能的唯一途径。
代表:
瑞士的裴斯泰洛奇(被称为形式教育之父)B、实质教育论:
认为学校教育的任务在于想学生传授实用知识,认为在知识的传授中包含了官能的训练,联想主义心理学就是它的依
据。
英国的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3、课程的类型:
就是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
1)根据任务的不同,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
2)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可分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活动课程)。
3)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就是指将源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学
科的课程内容以一定的方式与一个主题、问题或源于真实世界的情境联系起来的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以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为主,高中阶段以分科课
程为主。
4)根据课程设计、开发与管理的主体不同,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5)根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不同,课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6)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课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4、课程的组织
1)课程组织原则:
连续性、顺序性与整合性。
2)课程组织方式: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里顺序、直线式与螺旋式。
3)课程设计模式:
以学科为中心,学习者为中心,问题为中心来组织课程结构。
4)课程实施:
安排课程表、分析教学任务、研究学生学习特点、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单元与课、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5)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教师的特征、学校的特点与校外环境。
5、课程的管理
课程评价分类:
1)根据评价对象不同分为
2)根据评价主体不同分为
3)根据评价的目不同分为
4)根据评价手段不同分为
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狭义的评价。
自我评价与外来评价。
争端行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量性评价与质量评价。
(二)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课程标准及其地位、作用与特点
(三)新课程带来的变革
1、学生观与教学观的变革:
1)学生观: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与核心理念。
2)教学观:
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为以学习者为中心;
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从重
结论轻过程转为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课程;
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2、学习方式的变革
1)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A、研究性学习的程序: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表达与交流阶段。
B、合作学习的特点:
互动性、目标性、平等性、群体性、情境性、激励性。
C、自主学习的特点:
能动性、独立性与异步性。
2)三种学习方式的关系:
自主学习强调个体独立、主动、自觉、自我负责地学习,强调对学
习的自我定向、自我监控、自我调节与自我评价。
探究学习强调以问题为依托,以探究、
发现的方式来习得知识与技能。
合作学习强调以学习小组为依托,以群体的分工、协作为特征来进行学习。
六、课堂教学
(一)教学的含义、教学理论及教学理论流派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基本程序、主要模式、内容与方法
(三)教学策略的含义、常用的课堂教学策略
七、学校德育
(一)德育的含义、功能及地位
(二)德育过程的含义、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的关系、德育过
程的理论、德育过程的规律
(三)德育的任务、目标、内容与课程
(四)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八、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一)班级的含义与特点、班级的历史发展、班级的结构域功能、班级的发育过程
(二)班级管理的内容、原则与方法
(三)班主任的角色、任务、职责与素质
第二章教育心理学
一、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皮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
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三)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准备状态与心理发展、教育如何促进心理发展。
(四)儿童、宵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二、学习与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含义、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重要区别、学生学习的特点
(二)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掌握学习与知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公共 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