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识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053259
- 上传时间:2023-01-16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41.74KB
外国文学识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外国文学识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识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又怎能不感到欣喜雀跃;
我久久凝视――却未能领悟,
这景象所给我的精神至宝。
后来多少次我郁郁独卧,
感到百无聊赖心灵空漠;
这景色便在脑海中闪现,
多少次安慰过我的寂寞。
我的心又随水仙跳起舞来,
我的心又重新充满了欢乐。
十、拜伦《恰尔德·
哈洛尔德游记》(十九世纪)
1、拜伦,英国诗人。
2、诗集《懒散的时刻》《英国诗人与苏格兰评论家》《〈制压破坏机器法案〉制订者颂》
《东方叙事诗》――异教徒 阿比道斯新娘 海盗(诗中的主人公被称为:
拜伦式的英雄)
《普罗米修斯》《卢德分子之歌》《审判的幻景》《青铜世纪》《恰尔德·
哈洛尔德游记》《堂璜》(未完成)曼弗雷德(哲理诗)
3、主要人物:
恰尔德·
哈洛尔德;
贝拉乔;
奥古斯丁娜
4、鲁迅对拜伦的评价:
“如狂涛如厉风,举一切伪饰陋习,悉于荡涤,……不克厥敌,战则不止”
5、“拜伦式的英雄”――孤傲的反抗者,蔑视“文明”社会的宗教与道德,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但又脱离群众,带有浓厚的悲观绝望情绪。
6、奥古斯丁娜形象:
萨拉哥撒保卫战的女英雄,反抗暴政,对自由充满坚定信念。
7、大海的意象:
反映了作者的思想矛盾。
大海是一种自由的力量,具有反抗暴政,反抗邪恶的象征意义,但同时也表现出人在大海为代表的自然力量面前无能为力的消极情绪。
8、主题:
反对侵略,反抗暴政,追求自由,歌颂民族解放斗争。
9、艺术特点:
1、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
2、抒情与叙事有机结合,抒情为主,叙事为副。
3、语言生动流畅,极富感情色彩。
10、背诵两段诗句
A、(五四――四行)
是否因此激动了那西班牙的女郎,
她把放松弦线的琴挂在柳树上,
而和短剑结了好,不再象女性,
勇敢地走向战场,把战歌来高唱?
B、五六――七行
爱人战死后,她没有流无用的眼泪,
首领牺牲后,她站上她危险的岗位,
伙伴逃奔啦,她阻止这卑贱的行动,
敌人退了,她率领人马去追踪,
谁能给死去的爱人更大的安慰?
谁能象她似的为殉难的首领复仇?
男儿伤心失望时一个女郎却把残局挽回!
C、九六――四行
莫非暴君都非由暴君来征服不可,
而自由之神却连一个卫士或儿女都没有,
不能象哥伦比亚那样拥有这类人物,
在她象武装的处女神巴拉斯似的跳出来后?
十一、维克多·
雨果《希腊孩子》《四日晚上的回忆》(十九世纪)
1、雨果,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19世纪法国文学的代表。
2、雨果作品:
诗集:
《东方吟》、《秋叶集》、《黄昏之歌》、《心声集》、《光与影》、《惩罚集》、《静观集》、《历代传说》
小说: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海上劳工》、《九三年》
《希腊孩子》出自《东方吟》;
《四日晚上的回忆》出自《惩罚集》
3、写作背景:
《希》――1822年西奥岛上的希腊人发动反抗土耳其压迫的独立斗争,被镇压。
《四》――1851年12月2日。
路易·
拿破仑(三世)发动政变,解散议会,背叛共和制。
12月4日,一个七岁男孩在上街购物时被枪杀。
4、《“克伦威尔”宣言》:
提出“浪漫主义的真正定义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反对古典悲剧的形式法则,主张戏剧师法莎翁,争取更大的自由与真实。
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
5、“《爱尔那尼》大战”:
1830年上演的颂扬反抗社会的浪漫主义英雄的剧本。
引发了古典主义卫士和浪漫主义斗士之间的正面冲突,以浪漫主义取得胜利而告终。
标志着法国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6、《希腊孩子》的三重恐怖,四重主题:
三重恐怖:
本该美丽的西奥岛却因为土耳其的铁蹄变成一片焦土
本该欢乐歌唱的孩子却让泪水充满了蓝色的眼睛
本该索要鲜花飞鸟的孩子却只要子弹和火药
四层恐怖:
人类不同民族之间的征伐对美丽大自然的摧残是令人憎恶的
侵略战争对希腊西奥岛家园的破坏是令人愤怒的
希腊孩子不屈的抗击是令人敬佩的
战争对儿童心灵的扭曲是发人深思的
7、《希》的艺术特征:
反向逆接的手法、对比手法(今与昔、焦土与美景、少女与少年)、鲜明的画面感、联想丰富、格律自由、激情充沛。
8、《四》主题:
控诉了波拿巴反动政权的残酷,揭露了政治野心家的惨无人道,揭发了反动统治者冠冕堂皇口号下的罪恶,深刻剖析了专制主义者反对共和制的根本原因:
专制无非是政治野心家最大专权和专利的保障,为了获得这一保障,反对政治家不但残酷镇压抵抗者,而且不惜伤害无辜者甚至儿童。
朴实无华,冷静的写生式笔法,风格朴素直白;
沉缓低唱的语言形式;
典型细节的刻画。
10、背诵部分
你要什么?
美丽的孩子,该拿什么给你,
才能喜洋洋拢合,兴冲冲理齐
你洁白肩头
那未遭铁剪凌侮的金发,
它们在你美丽的额上哭泣,
恍若咽呜的河柳?
什么能驱散你溟蒙的愁影?
是蓝如你眼睛,
环绕伊朗暗井的百合花?
还是圣树的硕果?
那棵树很大,
飞驰百年,才能从浓荫中
奔出一匹骏马。
你是否会微笑,若给你一只林鸟?
它的歌声比双簧管更柔丽,
比饶钹更响亮。
花?
美果,或奇鸟?
“朋友”希腊少年,那蓝眼孩子回答:
“我要子弹,我要火药。
十二、普希金《咏大海》(十九世纪)
1、亚历山大·
谢尔盖耶维奇·
普希金,俄国文学的始祖,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2、作品情况:
早年:
抨击暴政,揭发农奴制――诗歌《自由颂》《致恰达耶夫》《农村》
流放期间:
长篇叙事诗《高加索俘虏》《强盗兄弟》《巴赫契萨拉伊的泪泉》
波洛金诺村期间:
诗体长篇小说《叶夫盖尼·
奥涅金》,短篇小说集《别尔金小说集》1837年:
《上尉的女儿》
3、大海的象征意义:
“大海是自由的元素”,是自由的象征,诗作是诗人献给大海的赞歌,也是歌唱自由的赞歌。
歌颂自由的大海与对专制统治的反抗是相关联的。
4、抒情层次:
歌颂大海的自由;
对大海各种情态的喜爱;
对压抑禁锢的忿懑;
对自由英雄的向往;
反转“告别”的诗意,让大海的自由精神与自己同在。
5、思想主题:
追求自由,反抗专制,时代的革命精神。
6、艺术特点:
突出主观抒情性,写实与象征结合,对比比照,前后照应。
7、背诵部分:
A
再见吧,自由的原素!
最后一次了,在我眼前
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
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
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
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
最后一次了,我听着你的
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
我全心渴望的国度呀,大海!
多么常常的,在你的岸上
我静静地,迷惘地徘徊,
苦思着我那珍爱的愿望。
啊,我多么爱听你的回声,
那喑哑的声音,那深渊之歌,
我爱听你黄昏时分的幽静,
和你任性的脾气的发作!
渔人的渺小的帆凭着
你的喜怒无常的保护
在两齿之间大胆地滑过,
但你若汹涌起来,无法克服,
成群的渔船就会覆没。
直到现在,我还不能离开
这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
我还没有热烈地拥抱你,大海!
也没有让我的诗情的波澜
随着你的山脊跑开!
B
再见吧,大海!
你壮观的美色
将永远不会被我遗忘;
我将久久地,久久地听着
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
心里充满了你,我将要把
你的山岩,你的海湾,
你的光和影,你的浪花的喋喋
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
十三、惠特曼《斧头之歌》
1.惠特曼是美国著名诗人,被称为“热烈的激进民主政治家”(。
2.《草叶集》――
歌颂“自我”,抒发“人的力量与活力的《自己之歌》《我歌唱带电的肉体》《为你,啊,民主哟!
》
赞颂蓬勃发展的美国,赞美普通劳动者的伟大人格和创业精神的《斧头之歌》《我听见美洲在歌唱》
反对蓄奴制,悼念林肯,号召人民起来参加废除蓄奴制斗争的《敲呀!
敲呀!
鼓呀!
》《啊,船长!
我的船长哟!
》《当紫丁香最近在庭园中开放的时候》
赞美欧洲革命、批判美国资本主义民主的虚伪性的《欧罗巴》《不,今天别向我提到那重大的耻辱》
诗集的基本主题是讴歌民主、自由和人类平等。
最终版收诗近400首。
3、斧头的象征意象:
劳动人民与劳动者创造力的象征。
4、草叶集的主要思想内容:
讴歌劳动创造与开拓精神;
揭示劳动者一定要成为自己的主人才能成为新生活的主人道理;
只有通过开拓与创造的劳动才能建立真正理想社会的情怀。
5、艺术特点:
象征手法与具体实物相结合;
自由体重复手法的运用;
以重复,排
比、平行等手段加强诗作的节奏和气势,形成雄浑、奔放、粗旷、豪迈的风格。
十四、司汤达《红与黑》
1、司汤达,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1924年发表达的美学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被认为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美学宣言。
《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2、主要作品:
美学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
小说《阿尔芒斯》《法尼娜·
法尼尼》《红与黑》《吕西安·
娄凡(红与白)》(未完成)《巴马修道院》
3、《红与黑》中的主要人物:
于连,德·
雷纳夫先生(市长)及夫人,德·
拉莫尔(候爵),玛蒂尔德(候爵的千金),瓦勒诺(贫救所所长)马斯隆(教士)谢朗神父,
4、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欧洲19世纪一个主要的,也是最壮丽、最有益的文学流派(高尔基)。
要求作家按生活的本来面貌描写和反映当时的现实生活。
具有强烈的暴露性和批判精神;
思想核心是资产阶级人道人义和个人主义;
艺术上采用“典型化”的手法,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5、政治小学与“1830年纪事”:
作品深刻反映了1825-1830年,法国王朝复辟后期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19世纪头30年间历任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行将就木的贵族阶级竭力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加强宗教统治,扼杀自由思想;
自由党人发起咄咄逼人的进攻。
从上层到下层,人人都在为权力、金钱、不择手段,钻营奔走。
6、于连基本性格:
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青年野心家典型。
矛盾的性格,对社会的反抗与对社会的妥协是结合在一起。
究其原因,他的奋斗目标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的,最终目的无非是爬到上流社会。
爬上去是全部的激动与动力之所在。
由于缺乏高尚的目标,因此以失败而告终。
7、再次征服雷纳尔夫人:
高尚与卑劣交织的矛盾。
爱情与征服的野力联系在一起。
8、第四十四章:
看透了社会和宗教的伪善,认识到年轻人象蚂蚁蜉蝣一样,终将被伪善的社会风气所吞噬。
9、艺术成就:
首先、心理描写极为出色。
(既虚伪又真诚,既多疑又勇敢)
其次、擅长在特定环境和情绪下,安排故事情节、推动事件发展。
营造紧张氛围。
十五、巴尔扎克《高老头》(十九世纪)
1、奥诺雷·
德·
巴尔扎克,法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杰出代表。
2、代表作:
《人间喜剧》,被誉为“法国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共收录96部长、中、短篇小说,700多万字,塑造了2000多个人物。
其主题为“揭露金钱罪恶”恩格斯称其为“包含着了不起的辩证法”。
3、《人间喜剧》:
《舒昂党人》(处女作)、《古物陈列室》、《红色旅馆》、《欧也尼·
葛朗台》、《高老头》、《驴皮记》、《交际花盛衰记》、《邦斯舅舅》、《贝姨》、《高利贷者》、《幻灭》
4、《高老头》的思想内容:
一方面,暴露了金钱关系泯灭人性,使道德沦丧的丑恶现实;
另一方面,展现了封建贵族日益没落,资产阶级上升得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确立的历史真实。
5、高老头形象分析:
父爱的悲剧典型
第一、他是一个资产阶级爆发户,通晓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生财有道。
第二、他是一个“父爱的基督”,无限地溺爱妇儿。
以金钱作基础和手段,满足她们一切欲望。
但养成了她们自私自利的人生观。
最后成为父爱的牺牲品。
第三、金钱关系的受害者。
实施者与受害者的统一,通晓经济规则的同时,却不懂得人生哲学。
6、拉斯蒂涅形象分析:
一个来自外省的纯朴青年,经过巴黎社会的洗礼而成为野心家。
高老头之事在他的性格演变中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
高老头之事、博塞昂夫人的出走、沃特兰的被捕(人生三课),一方面使他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另一方面使他彻底认清了现实社会,终于“埋葬了他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下决心和上流社会“拼一拼”,走上了政治野心家的道路。
7、艺术手法
个性化的人物描写,用夸张的手法突出某种情欲,形成独特的个性
善于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从人物性格演变过程及其与客观社会环境关系,纵横交错地刻画人物。
十六、《双城记》查尔斯·
狄更斯
1、狄更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英国一派出色的小说家”(马克思语)的代表。
早期(30年代)创作乐观,多以下层人物受到仁慈保护为结局:
《匹克威克外传》《老古玩店》《奥利弗·
推斯特》(雾都孤儿)
中期作品(40年代),对资产者的幻想开始减少,批判日益深刻:
《董贝父子》《大卫·
科波菲尔》《马丁·
朱述尔维特》
晚期作品(50年代)触及资本主义人与人关系的本质,揭露更加深广:
《荒凉山庄》、《小杜丽》(司法议会政治);
《艰难时事》(反对功利哲学,表现劳资矛盾);
《远大前程》《我们共同的朋友》(反映金钱罪恶关系)。
3、“一派出色的小说家”:
英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代表小资产者的愿望和要求,揭示劳资矛盾,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但也有浓厚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思想倾向。
狄更斯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4、主要人物:
梅尼特医生、厄里弗蒙地候爵兄弟、得伐石夫妇、代尔那(女婿)、卡尔登(牺牲者)
5、《双城记的》创作目的和意义:
作者对英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忧虑的产物,目的是借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经验给英国统治者敲响警钟。
有明显的借古喻今的意义。
在作者看来,一是当时英国社会酷似资产阶级革命前夜的法国。
二是英国统治者应从法国革命所引出的社会后果中引以为戒。
6、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矛盾性:
人道主义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共存。
一方面通过描写革命前夕封建贵族阶级的荒淫残暴和血腥迫害农民,从而揭示革命暴发的必然,认为革命是正义的、必然的。
另一方面,作者宣扬了仁爱救世的思想,反对把革命视作一种报复行为,主张用仁爱和宽容来化解社会矛盾。
梅尼特医生的形象就是一种既痛恨暴行,又期望用爱来战胜恨的社会理想和艺术理想。
7、对法国大革命的揭示:
封建贵族阶级的罪行,骄奢横暴,血惺迫害,农民的悲惨遭遇。
通过候爵兄弟被得伐石的朋友暗尔、城堡被农民放火烧毁,表明压近者不停止他们的暴行,迟早会迎来灭亡,从而揭示了法国大革命暴发的原因,给英国统治者提出警告。
8、作品所暗示的“药方”:
仁爱精神,要人们用仁爱宽容来对待敌对阶级。
这种仁受不仅使敌对的阶级、人互相谅解,还改变人们扭曲的心灵,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新生(其实是不现实的理想)
首先,作家的创作采用了极其严格地现实主义手法,地点真实、时间准确、情节细微、事件典型,过去发生的事件和现实审判的场景有机结合。
形成了包容过去和现在、原因和结果、暴行和复仇等诸多因素于其中的独特艺术氛围;
其次,注意人物的对话,每个人的语言都有特点,特别是将故事讲述人、故事中人物的对话以及法庭上人物的语言有机交织在一起,高超的三重话语同时共鸣的魅力。
十七、果戈里《死魂灵》(19世纪)
1、尼古拉·
尼古拉耶维奇·
果戈里,19世纪上半期俄国小说家,是俄国“自然派”文学的奠基人(自然派就是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继普希金后,俄国文坛之主。
小说集《狄康卡近乡夜话》
小说集《密尔格拉德》――《旧式地主》、《伊凡·
伊凡诺维奇和伊凡·
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英雄史诗风格的《塔拉斯·
布尔巴》
小说集《彼得堡故事》――《狂人日记》、《外套》
戏剧《钦差大臣》
长篇小说《死魂灵》
3、《死魂灵》中的人物形象:
商人乞乞科夫
五个地主:
玛尼洛夫是个甜腻腻的地主,只会讲庸俗的礼数,虚浮的客套;
女地主格罗潘奇卡狡猾多疑;
诺兹德廖夫流氓无赖;
索巴凯维奇凶狠残忍;
普柳什金是个守财奴;
4、自然派:
反对当时流行的矫饰文学和浪漫文学,以批判的态度如实地反映俄国专制农奴制的庸俗、腐朽、黑暗和反对的现实。
这个流派是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后来成为俄国文学中最强大的流派。
5、“死魂灵”的含义:
魂灵与农奴在俄语中是同一单词,死魂灵指的就是死去的农奴。
乞乞科夫抓住了人头税与土地开垦贷款之间的关系和漏洞,倒卖死农奴户藉,进行投机。
所以,“死魂灵”还指地主阶级已经成了“死魂灵”。
6、“含泪的笑”:
果戈理善用的把幽默、夸张、尖刻融于一炉的讽刺风格。
在讽刺之中,作者常常对自己讽刺的对象充满了哀怨酸楚之情,饱含着心酸的喜剧性。
被称为“含泪的笑”在《死魂灵》中,更多的是彻底否定性的批判。
是作者是对俄国地主直接尖酸讽刺,严厉针砭,或在言语中进行嘲笑。
7、《死魂灵》的主题和社会意义:
通过一个一心钻营的商人买卖“死魂灵”的故事,全面讽刺了19世纪俄国城乡落后腐败的现实,大担揭露了这个俄国社会的痼疾,刻画了一批腐朽、没落、庸俗的地方、官僚和投机商人形象,深刻挖掘了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荒诞性。
全面揭发批判了俄国专制农奴制,说明了农奴制的基础已经腐朽了,从而使作品产生了极强的社会意义。
8、果戈里塑造普柳什金形象的方法:
首先,用环境描写的手法写这个地主的生活状态;
其次,写地主的种种特征:
1、把他当成管家婆;
2、肖像描写;
3、装束;
4典型动作。
再次、作家追述了这个怪人的历史(不断积累中成为钱的奴隶)
最后,正式描写普柳什金的言语、动作和心理。
普柳什金的性格特征:
典型的守财奴形象,身上集中了守财奴最突出的特征:
贪婪、吝啬、保守、没落、腐败。
是一个腐朽没落的农奴主典型。
通过这一形象,作家提示了对财产的贪欲和占有使人丧失人性、堕落成一堆废物。
但他不仅仅是一般的守财奴,他是俄国的一个毒瘤,他与他庄园后面的大地是一个反差,造成这一反差的正是俄国专制农奴制,官僚又是这一制度的支柱。
通过这个形象的刻画,作家指明了农奴制整个基础的腐败,宣告了它灭亡的必然性。
9、《死魂灵》的艺术特色
A:
含泪的笑
B:
自然派手法(以现实无情地揭发、严肃批判)
C:
环境与人物相得益彰的典型化手法。
D、死魂灵的语义双关
十八、鲍迪埃《国际歌》(19世纪)(垃圾课)
1、欧仁·
鲍迪埃,法国诗人和工人运动领袖。
巴黎公社诗人。
2、国际歌被誉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
3、国际歌的结构:
共八节,其中首尾两节是叠句,中间六句主歌。
第一节发出革命号召,点名全诗主旨。
最后一节总结全诗,深化主题,再一次强化革命号召。
第二节写无产者的革命目标(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劳动者成为天下的主人)
第三节写革命的道路(劳动者起来自己救自己)
第四、五、六节,从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揭露资产阶级的欺骗性和反动性,同时义正词严地说明人民革命的正义性。
第七节歌颂革命胜利的前景(鲜红的太阳永放光芒)
4、艺术成就:
A)政治抒情诗,塑造了自觉的无产阶级的集体形象,唱出无产阶级的心声。
B)把丰富的政治内容和革命的抒情性结合在一起。
C)借鉴了民歌中的主歌与叠句结合的形式,全诗主题突出,结构完整
D)大量贴切的比喻、倒装、反问、设问/
5、思想内容:
首先,表现了觉醒的无产阶级的革命自觉性,对革命的正义性、目标、途径有着明确的认识;
其次,饱含着革命激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再次,表现了国际主义的精神。
6、主题:
号召全世界无产者团结起来,粉碎旧世界,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而奋斗
十九、马克·
吐温《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19世纪)
1、美国小说家马克·
吐温。
杰出的幽默、讽刺的特点。
有着强烈的批判精神。
2、主要代表作:
《卡拉韦拉斯县的跳蛙》《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王子与贫儿》《在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人》《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傻瓜威尔逊》《赤道旅行记》《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
3、课文中的主要人物:
理查兹夫妇,已不在人世的固德逊
4、赫德莱堡的象征意义:
赫德莱堡——美国社会的缩影
19位首要居民——全体资产阶级的代表
借一袋金币的故事,无情地揭下了资产阶经诚实道德的假面具,暴露了他们的拜金主义和伪善本质。
对资产阶级的道德文明作了一个占越的总结。
6、理查兹夫妇形象:
收到金币后——后悔当初没有做那件善事,并苦苦思索那个固德逊可能说的话。
收到信后—妻子高兴得昏了过去,在自我想象中完成了救助过固德逊的壮举。
领取金币时——本想坦白,但因牧师的包庇,逃出了丑闻。
拍卖金币时——又一次被诱惑。
理查兹夫妇——被金钱败不了的虚伪、伪善、自欺欺人的说慌者。
7、艺术特点:
情节安排巧妙
A)抓住人们普遍的贪欲。
B)安排了不在场的固德逊为关键人物
C)让理查兹来揭发虚伪伪善
讽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外国文学 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