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从业人员金融基础知识公共部分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046596
- 上传时间:2023-01-16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38.08KB
银行业从业人员金融基础知识公共部分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银行业从业人员金融基础知识公共部分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业从业人员金融基础知识公共部分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货币暂时退出流通而处于静止状态被当做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而保存起来时,就执行贮藏手段职能
支付手段
货币在实现价值的单方面转移时就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如偿还欠款、上交税款、银行借贷、发放工资、捐款、赠与等
货币充当支付手段职能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
.其积极作用表现在:
①使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突破了现货交易的限制,促进了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发展;
②借助于货币的支付手段,一部分债权债务关系可以相互抵消,可以节约现金流通费用。
其消极作用表现在:
使商品生产者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存在支付危机和信用危机的可能性。
二、货币的需求与货币供给
(一)货币的需求及影响因素
表2-2货币需求及影响因素
货币需求的含义
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个人、企业单位、政府)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或社会各阶层对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的货币需求
主要影响因素
收入水平
收入状况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一般情况下,货币需求量与收人水平成正比,当居民、企业等经济主体的收入增加时,他们对货币的需求也会增加;
当其收入减少时,他们对货币的需求也会减
少
利率水平
在正常情况下,利息率上升,货币需求减少;
利息率下降,货币需求增加,利息率与货币需求呈负相关关系这是因为:
利息收入可以看做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木,利息率提高,意味着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上升(因持有货币而放弃的利息收入),会带来货币持有的减少,因此,货币需求趋于减少相反利息率下降,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减少,货币需求趋于增加
社会商品可供量、物价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这三个因素对货申需求的影响可用货币流通规律说明。
若以M代表货币需求量,P代表物价水平,Q代表社会商品可供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则根据货币流通规律有如下公式:
M:
PQ/V:
可见,物价水平和社会商品可供量同货币需求成正比;
货币流通速度同货币需求成反比
信用制度发达程度
当信用制度发达时,一方面,可以通过支付结算减少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数量,从而使货币需求降低,另一方面,信用制度的发展有利于金融市场完善,增加可供人们选择的资产形式,人们的资产配置就有更多的选择,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财富量就会减少,从而使货币需求下降
汇率
在开放经济中,经济主体资产选择范围扩大,除本国货币和资产之外,还可以选择外国货币资产当本币汇率下降即本国货币贬值时,对外币需求增加,对本国货币需求就减少:
反之,当本国货币升值时,对外币需求减少,对本国货币需求就增加
公众的预期和偏好
货币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们的主观意志和心理活动的影响当人们预期物价水平上升、货币贬值时,会减少货币持有,则货币需求减少:
人们偏好货币,则货币需求增加,人们偏好其他金融资产,则货币需求减少
其他影响因素
人口数量、人口密集程度、经济结构、社会分工、交通通讯等技术状况
2.货币供应量层次划分
根据货币层次划分的一般原则,各国的做法略有不同:
同一个国家,因时间不同,货币层次的划分也不相同:
中国人民银行从1994年第三季度起正式推出货币供应量统计监测指标,并按季度公布:
现阶段,我国按流动性不同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3个层次:
M0=流通中现金
M1=M0+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银行卡项下的个人人民币活期储蓄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证券公司保证金存款+其他存款
M1被称为狭义货币,是现实购买力.M2:
被称为广义货币;
M2与M1之差被称为准货币,是潜在购买力由于M2:
通常反映社会总需求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因此,一般所说的货币供应量是指M2在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中,货币供应量三个层次包含的具体内容会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工具创新,进行修订和完善。
(三)存款货币创造过程及影响因素
1.存款货币创造过程
商业银行创造信用货币是在它的资产负债业务中,通过创造派生存款形成的:
在现代信用制度中,活期存款是存款人可以随时提取的一种存款。
一般来说,只有商业银行才有权经营活期存款,在此基础上,形成商业银行创造存款即创造信用货币的能力。
原始存款是客户以现金存人银行形成的存款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只需保留一小部分现金作为付现准备.可以将大部分现金用于放款客户在取得银行贷款后,一般并不立即提取现金,而是转入其在银行的活期存款账户.这时银行一方面增加了放款.另一方面增加了活期存款银行用转账方式发放贷款、贴现和投资时创造的存款,即为派生存款在广泛采用非现金结算的情况下,银行的大部分存款都是通过这种营业活动创造出来的-银行将吸收的原始存款中的超额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客户取得借款后,不提取现金,全部转入另一企业的银行存款账户。
接受这笔新存款的银行,在存款增加的同时也增加了存款准备金:
它在保留一部分法定存款准备金后,又可将超额准备金部分用于发放贷款。
这样,又会出现另一笔存款。
如此不断延续下去,即可创造出大量的存款。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数次存款、贷款等活动产生出数倍于它的存款。
原始存款是派生存款创造的基础,而派生存款是信用扩张的条件。
现代各国的银行制度,一般均采用部分准备金制,都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必须保留的最低数额的准备金,即法定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中央银行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高低,直接影响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
2.货币乘数及影响因素
货币乘数也称货币扩张系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是指在基础货币(高能货币)基础上,货币供给量通过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作用而产生的信用扩张倍数,是货币供给扩张的倍数:
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商业银行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
如前所述,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首先取决于原始存款的规模:
在原始存款基础上,派生存款的规模还取决于货币乘数:
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d):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越高,银行吸收的存款中可用于放款的资金越少,创造存款货币的数量则越少,反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越低,创造存款货币的数额则越大:
因此,许多国家都把调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紧缩或扩张信用的一个重要手段。
(2)现金漏损率(c)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客户总会有提现的行为如果在存款派生过程中有客户提取现金,则现金就会流出银行系统,出现现金漏损,使银行系统的存款准备金减少,派生倍数也必然缩小,银行创造存款的能力下降3
(3)超额准备金率(e)。
实际上,银行的实有准备金总会多于法定准备金因为法定准备金是商业银行不能动用的,所以,总有一定数额的超额准备金不会贷出,以满足银行经营活动需要。
留有的超额准备金越多,用于贷款的部分就越少,使银行创造存款的能力削弱超额准备金和活期存款总额是反向比例关系。
(4)定期存款的存款准备金率(rt):
企业等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既会持有活期存款,也会持有定期存款一般地说,定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低,活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高。
当企业持有的活期存款转化为定期存款时,银行对定期存款也要按一定的法定准备金率(r,)提留准备金,所以定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和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例(t)的变动,可视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d)的进一步调整,由于按照Vt所提存的准备金是用于支持定期存款所需要的,尽管它仍然保留在银行手中,但它却不能支持活期存款的进一步创造,会使活期存款创造规模下降,对货币乘数K产生影响
由上可知,银行吸收一笔原始存款能够创造多少存款货币,要受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超额准备金率、定期存款准备金率等许多因素的影响。
即:
K=1
rd+c+e+rt•t
三、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一)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超过需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物价总水平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必然结果,是通货膨胀的主要标志:
因此,世界各国多用物价指数测量通货膨胀率。
1.通货膨胀的原因
需求拉上型
通货膨胀
当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对比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过多的需求拉动价格水平上涨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恨源在于社会总供给的变化,在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因生产成本的提高而推动物价上涨生产成本提高的原因:
①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
②利润推进的通货膨张
供求混合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在现实经济社会中,通货咏胀的原因既有来自需求方面的因素,又有来自供给方面的因素
结构型通货膨张
通货彬胀还可以在整个经济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均衡的情况下,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化而引起在社会总供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需求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会引起经济中某些部门处于需求增加的状态,而另一些部门处于需求减少的状态
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表2-4
通货膨胀的影响
对生产和流通的影响
①通货膨胀不利于生产正常发展;
②通货膨胀打乱了正常的商品流通秩序
对分配和消费的影响
①通货膨胀会引起不利于固定薪金收入阶层的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②通货膨胀是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的分酉己;
③通货膨张降低消费规模
对金融秩序和经济、社会稳定的影响
1通货膨胀使货币眨值,当名义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为负值时,常常会引起居民挤提存款,用于抢购商品;
②严重的通货膨胀,会使社会公众失去对本国纸币的信心,不愿意接受和使用纸币,甚至会出现排斥货币的现象,导致一国的货币制度走向崩溃;
③由于通货膨胀使生产领域受到打击,生产性投资的预期收益普遍低落.而流通领域则存在过度的投机,导致经济紊乱;
④通货膨胀引起的经济领域的混乱,会直接波及整个社会,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分配不公会激化社会矛盾,导致政府成信下降,政局不稳定
3.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1)紧缩的货币政策。
①减少货币供应量:
中央银行可以直接减少基础货币投放,达到减少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也可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减少,贷款能力减弱,货币乘数降低,派生存款数量减少,达到收缩货币供应量的目的.②提高利率:
中央银行提高基准利率如再贴现率,使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筹资成本提高,减少融资规模,导致贷款规模下降、货币供应量减少:
中央银行基准利率提高后,市场存款利率会相应提高,这会对集中社会储蓄、将消费基金转化为生产基金起到激励作用,有利于减轻物价上涨的压力。
(2)紧缩的财政政策。
主要是增收节支、减少赤字增收的措施主要是增加税赋,目的在于抑制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支出,使企业和消费者的可支配收人减少,购买力减弱。
节支的措施主要是压缩政府机构费用开支,抑制公共事业投资,减少各种补贴和救济等福利性支出:
通过控制财政支出,削弱社会集团购买力,减轻物价上涨的压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紧缩的收入政策、积极的供给政策以及货币改革等措施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
(二)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是指经济中货币供应量少于客观需要量,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导致单位货币升值、价格水平普遍和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
与通货膨胀一样,通货紧缩也是货币供求失衡、物价不稳定的一种表现,对整个经济增长也同样有着不利的影响:
对于通货紧缩的含义,尚有不同的认识,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第一,单要素说:
认为通货紧缩就是物价的全面持续下降。
第二,第二,双要素说认为通货紧缩是一种货币现象,表现为价格的持续下跌和货币供给量的连续下降。
第三,三要素说:
认为通货紧缩是经济衰退的货币表现,因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
①物价的普遍持续下降;
②货币供给量的连续
下降;
③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全面衰退。
1.通货紧缩的原因
货币供给减少
主要是由于政策时滞的原因,在通货_胀时期的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没有及时调整,导致投资和需求的下降,进而影响社会有效供给
有效需求不足
当实际利率较高时,消费和投资就会出现大幅下降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进而物价持续下跌;
金融机构贷款意愿下降和提高利率时,会减少社会总需求,导致物价下跌;
制度变迁和转型等体制因素,导致居民消费行为发生变化,储蓄倾向上升,消费倾向下降,即期支出大量地转化为远期支出,也会引起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物价下降
供需结构不合理
由于经济中存在不合理的扩张和投资,造成了不合理的供给结构和过多的无效供给,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加剧供给之间的矛盾,导致供过于求,产品价格下跌
国际市场的冲击
对于开放度较高的国家,在国际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国内市场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出nr下降,外资流入减少,导致国内供给增加、需求减少,产品价格下降
2.通货紧缩的影响
表2-6通货紧缩的影响
导致社会总投资减少
一方面,通货紧缩会使实际利率提高,社会投资的实际成本上升,会导致投资下降.另一方面,由于预期价格下洚.投资预期收益的减少,也会使企业投资意愿下降
减少消费需求
在通货紧缩过程中,物价下跌使货币实际购买力不断提高,人们会尽可能地推迟支付,导致消费支出的延迟和消费规模的减小
影响社会收入再分配
通货紧缩会使政府的收入向企业和个人转移,主要是通过降低所得税实现的;
会使企业在价格下降中受到损失;
会使工人的实际工资增加;
会形成有利于债权人而不利于债务人的资金再分配
3通货紧缩的治理对策
(1)扩大有效需求。
扩大投资需求的对策主要是:
扩大政府公共支出,以促进经济增长;
刺激企业及民间投资;
合理调整经济结构:
增加消费需求的对策主要是:
消除各种不利于增加消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约束,充分利用各种政策组合,引导社会消费稳定增长;
提高公众收入水平.增加其购买能力以提高消费需求;
通过提高就业水平和增加失业补助刺激低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
扩大消费信贷的规模和品种;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2)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扩张的财政政策主要是扩大财政开支,兴建公共工程,增加财政赤字.减免税收:
扩张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买入有价证券等手段,以增加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增加基础货币,扩大货币乘数,增加社会货币供给总量;
降低基准利率,以减少商业银行借款成本.降低市场利率,刺激总需求。
(3)引导公众预期。
通过公开宣传等措施对公众进行政策性引导,调整企业和个人对未来的预期,可以对扩大投资需求和增加消费需求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第二节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目标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直接引起操作目标的变动,操作目标的变动又通过一定的途径传导到整个金融体系,引起中介目标的变化,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
操作目标
中介目标
最终目标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准备金
利率
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基础货币
货币供应量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其他指标
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
(1)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和信用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作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重要组成部分的货币政策,其最终目标也是这四大目标:
这四大目标之间既有统一性,也有矛盾性,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要同时实现这四大目标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不同的环境中,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应该有所侧重:
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存在高失业率的国家,中央银行可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如增发货币、扩大信用投放等途径刺激社会总需求,以减少失业或实现充分就业:
但宽松的货币政策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般物价水平上涨,诱发或加剧通货膨胀。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稳定物价要求收紧银根、压缩投资需求、控制货币景与信用量,这不利于经济增长;
要使经济有较高的增长速度:
则要求增加投资,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又不利于物价稳定。
因此,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难以兼顾: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币值和国际收支都会受到其他国家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
处于通货膨胀中的国家,国内利率往往比其他国家高,容易引起外国资本的流人.导致国际收支失衡:
在现阶段,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币值稳定包括货币对内币值稳定(国内物价稳定)和对外币值稳定(汇率稳定)两个方面:
这一政策目标既规定了稳定货币的第一属性,又明确了稳定货币的最终目的(促进经济增长)-_
(1)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
在具体实施货币政策时.从中央银行认识到需要采取货币政策,然后制定并实施货币政策,到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发挥作用、对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产生影响.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被称为货币政策的时滞为了缩短货币政策时滞.提高货币政策的效果,需要在最终目标的框架内,进一步确定便于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能够直接影响或控制的目标变量:
它介于政策丁具和中介目标之间,是货币政策T.具影响中介目标的传导桥梁:
通常被采用的操作目标主要有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而设置的可供观察和调整的指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作用在于:
表明货币政策实施的进度;
为中奂银行提供一个追踪观测的指标;
便于中央银行调整政策工具的使用。
中介目标主要包括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它们与货币政策终极目标关系密切,并且中央银行又可直接控制,通过观测和控制这些指标,就可以间接地控制终极目标:
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主要是货币供应量。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的选择标准:
①可观测性这种指标能够观察货币政策作用的效果和实施进度,反映这种指标的数据资料能够准确及时获取,便于定量分析。
②可控性。
即中央银行能按政策意图对所选择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进行有效控制和调节,要处于中央银行运用的政策工具的作用范围之内:
③相关性:
这种指标既要与货币政策工具密切相关,又要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紧密相连:
(二)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及公开市场业务,即中央银行的“三大传统法宝”。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表2-7法定存款
定义
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包括商业恨行的库存现金和缴存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两部分
分类
法定存款准备金
是商业银行按照其存款的一定比例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这个比例通常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超额存款准备金
是商业银行存放在中央纟艮行、超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主要用于支付清算、头寸调拨或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资金
作用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作用是防止商业银行盲目发放贷款,保证其清偿能力保护客户存款的安全,以维持整个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以及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后来逐渐演变成为货币政策工具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增加,可直接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减少。
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减少,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贷款或投资下降,引起存款的数量收缩,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
因此,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以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为基础的,其效果也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来实现的。
(2)再贴现
再贴现是指金融机构为了取得资金,将未到期的已贴现商业汇票再以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转让的行为c再贴现政策作为货币政策的T具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制定、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
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率的作用机制是:
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会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融资的成本,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意愿,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或贴现:
如果准备金不足,商业银行只能收缩对客户的贷款和投资规模.进而也就缩减了市场货币供应量随着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市场利率相应上升,社会对货币的需求相应减少,整个社会的投资支出减少,经济增速放慢,最终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的作用过程与上述相反:
(3)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或买进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以改变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买卖的证券主要是政府公债和国库券与一般金融机构所从事的证券买卖不同,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不是为了营利,而是调控经济=当中央银行需要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可利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入证券,增加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通过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创造功能.最终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多倍增加:
同
时,中央银行买入证券还可导致证券价格上涨,市场利率下降反之则相反。
公开市场业务政策具有主动性、灵活准确性、可逆转性、可微调、操作过程迅速、可持续操作等优点,所以成为中央银行常用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
此外,中央银行还可以利用基准利率、再贷款以及窗口指导、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等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和金融市场进行传导,进而影响企业和家庭的生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银行业 从业人员 金融 基础知识 公共 部分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