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试题沪科版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练习 最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0044108
- 上传时间:2023-01-16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455.22KB
八年级物理试题沪科版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练习 最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八年级物理试题沪科版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练习 最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试题沪科版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练习 最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彗尾有直的,也有弯的,或者是两者的混合。
彗尾长短不一,最长的有几亿千米,有的彗星则没有彗尾。
彗核是彗星的主要部分。
它是固体,呈球形,含大量的冰,还含有干冰、尘埃、甲烷、氨和少量的金属等。
由于含冰最多,所以有“肮脏的雪球”之称。
这雪球差不多是整个彗星的重量,直径最大的有100km,最小的只有几百米。
中国民间将彗星叫做“扫帚星”。
“彗”在中国语言中有扫帚的意思,在古希腊语言中有“毛发”的意思。
世界公认中国是对彗星观察和记录最早的国家。
中国古书《淮南子·
兵略训》中记录了公元前1187年的一次彗星,它就是后来命名为“哈雷”的彗星。
“哈雷”彗星是根据埃德蒙·
哈雷的名字命名的。
哈雷出生于1656年的英国,曾在圣赫勒纳岛建立一痤临时天文台,以此观察天象。
哈雷最广为人知的贡献是他对“哈雷”彗星出现时间的准确预言,哈雷的预言在其死后17年准确应验:
1759年、1835年1910年哈雷彗星如期出现。
2、太阳
太阳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太阳表面叫“光球”,光球外面是色球层,色球层的外围是日冕层。
这三个层面合起来构成了太阳的大气层。
光球上经常出现一些漩涡状的气流,像一个浅盘,它的中间凹进去好几百千米,这些漩涡状气流像大小不等的、形状很不规则的黑窟窿,这就是天文学家所说的“太阳黑子”。
其实太阳黑子并不是黑色的,一般也有四五千摄氏度,但是与光球相比,它的温度要低1000~2000℃。
在更加明亮的光球衬托下,它就成为看起来没什么亮光的、暗黑的黑子了。
当太阳黑子群具有漩涡结构时,这预示着太阳将发生剧烈的变化。
龙卷风形成前,天空会出现一片雷雨云,其中一个区域的云特别黑且稠密。
此区域的空气会快速旋转,然后形成漏斗状的云向下延伸,到达在面,就会掀起大片的尘土及其他物体。
太阳的直径为140万km,是地球直径的118倍。
太阳没有固态表面,不会像地球那样整体自转。
太阳里外的密度是不一样的。
它的外壳大部分是气体,密度很小,但是越往里面,物质密度越大。
3、雷鸣与闪电
闪电是云层和云层之间或云层与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
雷电一般出现在积雨云里。
积雨云常常是由于上下层空气发生强烈的对流运动而产生的。
夏天午后,近地面的空气被太阳烤得很热,热空气上升,在高空遇到冷空气就容易产生积雨云。
在积雨云中或云块之间存在着大量的正、负电荷,空气对流得愈厉害,云翻滚得愈猛烈;
云的上下部聚集的电荷就愈多,在云块之间或大地之间就会产生很强的电场和电位差;
当电场强度很大时,就能把阻隔在云之间或云与大地之间的空气击穿而产生放电现象,发出耀眼的光芒,这就是闪电。
在闪电经过的通道上,空气温度猛烈陡增,空气受热和水滴汽化后会猛烈膨胀,发出巨响,这就是雷鸣。
这种自然现象曾经长期使古人恐惧不安,他们以为触怒了天神。
4、地球、地震和火山
古时候,由于观察手段所限,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后来,人们发现船只在离岸航行时先消失船身,后消失桅杆。
由于这样的一些事例,人们逐渐认识到地球是圆的。
地球由外向内分三层,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类似于鸡蛋的蛋壳、蛋白和蛋黄。
地壳是地球的外衣,也叫岩石圈;
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其体积占地球总体积的83.3%,有上地幔和下地幔之分;
在距地面2900km以下为地球的核心——地核。
地壳运动使岩层扭曲而形成断层,断层形成时,会引发地震。
在地层深处,岩石因高温而熔化成黏稠的液状,称为岩浆。
这些岩浆喷出地面所形成的山就称为火山。
5、龙卷风
龙卷风有时称为旋风,外形近似漏斗,它通过地表或海面时,产生的破坏力极大,是人类所知的最激烈和最具破坏性的天然风暴。
龙卷风内部强大的上升气流有时可将汽车或树木举起,带到数百米外。
它快速移动的漏斗状旋风对建筑物的破坏尤其严重。
当龙卷风通过房子时,建筑物周围的空气会被吸起,使屋外的空气压力小于屋内,造成房子爆炸。
6、拉链
拉链只是一个小小的发明,但是整个世界都离不开它。
它被美国《科学世界》杂志评选为20世纪的十大发明之一。
1893年前后,美国工程师惠特科母、贾德森利用凹凸齿错合原理,设计出一种可快速滑动的关启系统,申请了专利,这就是早期的拉链。
拉链这种连接方式与传统的连接概念完全不同。
人们习惯用扣子系衣服,用带子拴鞋,这些连接方式都不是完全封闭的,费时也不牢固。
人们发现拉链的确是一种方便好用的东西。
拉链的品种层出不穷,其使用的材料除了金属外,还发展到了塑料。
人们不仅将其应用于衣服、提包上,其他行业也使用它。
7、圆珠笔
美国人劳得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到用小圆珠代替笔尖书写的人,并于1888年得到圆珠笔的发明专利。
由于他发明的圆珠笔比起1884年发明的自来水笔较为逊色,所以50余年后,圆珠笔又有了新的进展。
现代的圆珠笔是由匈牙利人比罗兄弟于1938年独立设计发明的。
他们改进了圆珠笔芯的墨水供给系统,利用毛细作用使圆珠湿润。
美国商人雷诺兹看到了比罗的圆珠笔,为了不侵犯比罗的专利权,他参考了劳得的发明,把比罗的圆珠笔利用毛细作用供给墨水改为利用重力供给。
1949年,美国化学家西奇配制了一种黏度很高、快速干燥的圆珠笔专用油墨。
到1951年,世界上圆珠笔的销量超过了自来水笔。
探索与实践
感受气压
取一个空的铝质易拉罐及一盆冷水,罐口缠上铁丝并固定并将铁丝拧成柄状(要有一定的长度和强度),往易拉罐中加入少量的水,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至沸腾,并继续加热数十秒,迅速(持铁丝柄)将易拉罐倒扣到冷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
注意:
此时易拉罐在气压的作用下被压扁且发出巨大的响声,实验者应有思想准备,以防惊惶中碰到其它实验仪器而被烫伤甚至引起火灾。
本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建议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生活扩展
摩擦三兄弟
摩擦三兄弟就是指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它们都是摩擦家族的成员。
说起摩擦,大家一定不陌生,因为摩擦是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和摩擦打交道.我们走路、吃饭、洗衣服依靠摩擦;
各种车辆的行使依靠摩擦,机器运转离不开摩擦;
就是建造房子也离不开摩擦。
假如没有了摩擦,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
真是不可想象。
可以说,摩擦是我们人类离不开的好朋友。
但是在很多场合,摩擦三兄弟扮演着"
不受欢迎"
的角色。
在现代汽车中,20%的功率要用来克服摩擦;
飞机上的活塞式发动机因摩擦损耗的功率要占10%,就是最先进的涡轮喷气发动机也要为克服摩擦损耗2%的功率。
世界上有数以万计的汽车、数以万架的飞机,这样每年要有多少燃料被白白浪费掉,真是可惜。
但更为严重的是,摩擦还会造成机器零部件的磨损。
据报道,英国在这方面损失每年要超过20亿美元。
摩擦除了导致磨损之外,还会使航空和航天器过度发热,这更是现代科技遇到的又一难题。
当飞机着陆的时候,闸阀和闸轮会摩擦产生红热现象,这样的高温使机闸材料变软、变质,一幅价格昂贵的闸瓦和闸轮,往往只使用了几次就报废了。
当宇宙飞船返回地面的时候,由于高速船体与空气之间的摩擦,会使整个船体成为一个通红的火球,为了保护飞船里的宇航员和各种仪器设备,人们不得不付出昂贵的代价,用耐高温的特种合金制造船体,并且还在外面加装了耐高温材料。
为了能驾驭摩擦,让摩擦三兄弟为人类更好地服务,人们一直进行着艰苦的研究和探索。
早在15世纪,达·
芬奇就开始了对摩擦的研究。
到17、18世纪,法国形成了一股摩擦研究热,库仑根据达·
芬奇的想法完成了摩擦起因的凹凸说。
到了18世纪上半叶,有人又创立了分子说。
进入20世纪后又出现了粘合说。
可以说有关摩擦起因的争论还在进行着,凹凸说、分子说和粘合说都持之有理,言之有据,究竟怎样圆满地解释摩擦的起因,还一直是一个很活跃的研究课题。
第二节探索之路
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索。
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3、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是漫长、曲折并富有意义的。
“一种想要了解自然奥秘的无法遇制的渴望”促使世界各民族努力探索、坚持不懈、从茫茫远古延续至今并将走向未来。
关于物理学
物理学一词源出于希腊文physics,意为“自然”。
物理学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它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产生、形成和发展的。
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是物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源泉。
在古代,物理学只是“自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16世纪后,它才与哲学分离开来。
自从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后,它的研究领域就在不断地开拓着,逐渐建立起力学、光学、热学、电学、量子力学、粒子物理学等物理基础部门;
每个基础部门,又不断地形成许多新的分支。
物理学的发展一般划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即古代物理学时期、经典物理学时期(近代物理学时期)和现代物理学时期。
大约在七八世纪之后,中国和希腊形成东、西方两个科学技术发展的中心。
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表面的观察和直觉获得的,基本上还处于对现象的描述、经验的简单总结和思辨性的猜测阶段,实验的巨大作用还没有被认识到。
同时还由于社会对科学的需要十分有限,科学的社会功能并不显著,所以物理学的发展比较缓慢。
15世纪末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促进了生产和技术的大发展。
席卷欧亚的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起人们的探索精神,系统的观察实验和严密的数学演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被引进物理学中,导致了17世纪在天文学和力学领域中的“科学革命”。
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健全,标志着近代物理学的诞生。
探究与实践
尝试一下静电触电的滋味
把塑料飞盘用洗衣粉洗刷、冲净、晒干;
再准备一块圆形铁片,大小比飞盘略小,在其中打一小孔,用20厘米长的丝线穿过小孔将它拴住,用一块干燥的毛皮用力摩擦圆盘的内侧,然后迅速拿开,再用手提着丝线的一端(这是为了不使手与铁片接触),将铁片放入圆盘内,这样圆盘上的电荷将聚集到铁片上,用手指去靠近铁片时,会有微麻的感觉,同时还可看到电火花和听见放电响声(这是因为电压高而产生放电,但因电量少,电流持续时间短暂,虽有微麻的感觉,但并不危及人体的生命与健康) 注意,本实验的效果受环境影响较大,一般而言在干燥的天气比在空气潮湿时容易成功,晴天在人少的室内比在人多的室内容易成功;
在室外通风处比在室内容易成功。
露、霜、云、雾、雨和雪是怎样形成的
在夜间,地面上的草、木、石块等物体由于向外辐射热量,它们的温度要降低,当温度降至露点时,地面物体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便达到饱和。
若露点高于0摄氏度,水蒸气可在地面物体的表面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若露点低于0摄氏度,水蒸气则要在地面物体的表面上直接凝结成水冰粒,这即是霜。
如果在夜间不仅地面上物体的温度降到了露点以下,而且地面以上稍远处的空气温度也降到了露点,那么空气中的水蒸气将以尘埃为核心凝结成细小的水滴,这便是雾。
当高空中空气的温度降到露点以下,若露点高于0度,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尘埃上凝结成细小的水滴便是云,而凝结成较大的水滴即是雨。
若露点低于0度,则空气中的水蒸气将在尘埃上直接凝结成雪。
由此可知,露、霜和雾都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直接凝结而成的。
只有雪和雨才是从天而降的,即是高空中空气里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凝结而成。
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1、了解物理知识的一些现代应用。
2、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3、了解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
我国的四大发明
1、指南针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在地磁场中的指极性制成的。
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4世纪的《管子·
地数篇》中记载:
“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淮南子·
说山训》中记载:
“慈石能吸铁,及其于铜则不行也”。
慈石即磁石,我国古代无“磁”字,在汉以前都把磁石写作“慈石”,即慈爱的石头,用以比喻慈母对子女的召引。
最早的指南针是用一块天然磁石,琢成勺子的形状,使勺柄指向南极,勺头指向北极。
“勺”放在标有24个方向的铜制的光滑的底盘上。
勺底呈球面状,与光滑的底盘摩擦阻力很小,能在底盘上自由转动,指示方向。
这种世界上最古老的的指南仪器,称为“司南”,距今大约有2000多年历史。
“司南”造成“勺”状,是模拟“北斗星座”而来的,“勺”柄相当于北斗星柄部的三颗星。
由于“司南”在使用时要放在“底盘”上,所以有人称“司南”叫“罗盘”。
又因司南是天然磁石琢制而成的,在琢制过程中因受震动而容易失去磁性,而且使用时也不太方便,所以难以推广。
到了北宋初年,人们掌握了人工磁化的方法,指南针的制造也因此得到了很大发展。
2、造纸术
大约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国就有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甲骨文。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用竹和木片替代龟甲与兽骨,称为竹简和木牍。
甲骨和竹简都很笨重,战国时思想家惠施外出讲学,仅书简就装了五车,所以有“学富五车”的典故。
西汉时宫廷贵族中用蚕丝做原料织成丝绵纸写字,称帛书,但价格昂贵。
东汉时期,蔡伦总结前人制造丝织品的经验,发明了用树皮、麻头、破布等造纸法造出的纸写成奏折奏报朝廷,皇帝看后很赞赏,后来封他为尤亭侯,于是人们将这种纸称为“蔡侯纸”。
后来,造纸术在7世纪经朝鲜传到日本,8世纪中叶传到阿拉伯,12世纪起,欧洲也仿效中国的方法造纸了。
3、印刷术
印刷术最早起始于隋朝雕版印刷,经北宋刻字工人毕升在公元1018年至1188年间,用质细且带粘性的胶泥,做成方柱体,在上面刻上反写单字,放在窖里烧硬,形成活字,从此活印刷使印刷术进入一个新时代。
后来人们又发明了木活字和金属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进。
13世纪后,活字印刷传到朝鲜、日本,15世纪,德国人学会了用合金铸字,这样,毕升首创的活字印刷术便在欧洲推广开来。
4、火药
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究竟是谁发明的,尚无定论;
但火药与炼丹有关则是肯定的。
炼丹的主要原料是硫黄、硝石,再加上烧炼用的木炭。
炼丹方士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熟悉了这些材料的性能,他们从偶然发生的爆炸事故中发现,将这三种材料的粉末按一定比例混合,即会燃烧,甚至爆炸。
在《武经总要》中就记载了三个火药配方,可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火药成分的记载。
它们跟现代火药的配方很接近:
硝石75%,硫黄10%,石灰岩15%。
火药燃烧后会产生很多气体,这些气体在高温下体积急剧膨胀1000倍以上,由于这是在极短时间内发生的,因而产生了爆炸。
三国时有位技师马钧,用纸包火药的方法做出了娱乐用的“爆仗”。
开辟了火药应用的先河。
现在的爆竹、礼花等都是由它演变而来的。
到了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在军事上,起先是造火炮,即用抛石机把火药点着抛射出去,烧伤敌人,后来改用弓箭将火药射出去烧伤敌人。
到了宋朝,人们将火药装填在竹筒里,扎上细小的定向棒,这就是世界上第一种火药火箭。
大约在公元1225~1248年间,我国的火药制造术传到了波斯、印度和阿拉伯国家,几十年后又传到欧洲。
超导现象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昂尼斯(1853~1926)发现,水银的电阻率并不像预料的那样随温度降低逐渐减小,而是当温度降到4.15K附近时,水银的电阻突然降到零.某些金属、合金和化合物,在温度降到绝对零度附近某一特定温度时,它们的电阻率突然减小到无法测量的现象叫做超导现象,能够发生超导现象的物质叫做超导体.超导体由正常态转变为超导态的温度称为这种物质的转变温度(或临界温度)Tc.现已发现大多数金属元素以及数以千计的合金、化合物都能在不同条件下显示出超导性.如钨的转变温度为0.012K,锌为0.75K,铝为1.196K,铅为7.193K.
经典理论对超导现象产生的原因无法解释,为了从微观上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花费了固体物理学家近半个世纪的心血,直到1957年才由巴丁、库珀和施里弗建立了完整的超导微观理论(BCS理论).为此,他们荣获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我们知道,在大的电磁铁或电机中,通过线圈的电流很强,为了避免产生过多的热量,线圈就必须用较粗的导线绕或采取冷却措施.如果用超导体做线圈,就可以避免这种缺点.现在用超导体制造电机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取得较大的进展.
超导电缆的研究和应用,也有很大进展.超导电缆埋在地下,损耗小,有利于节约能量,保护环境和节约土地.
超导现象在高能物理领域也有重要应用.用超导线圈制成的电磁铁能产生强大的磁场,对于核聚变时约束等离子体和粒子加速器实验装置都有很大用处.
目前阻碍超导现象大规模应用的主要问题是它要求低温.如果能得到在室温下工作的超导材料,可能会使整个工业的发展发生巨大的变化.对新的超导材料的研究工作,我国走在世界的前列.
居里夫妇
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
---居里夫人
比埃尔·
居里(PierreCurie)1859年5月15日生于巴黎一个医生家庭里.在他的儿童和少年时期,性格上好个人沉思,不易改变思路,沉默寡言,反应缓慢,不适应普通学校的灌注式知识训练,不能跟班学习,人们都说他心灵迟钝,所以从小没有进过小学和中学.父亲常带他到乡间采集动、植、矿物标本,培养了他对自然的浓厚兴趣,学到了如何观察事物和如何解释它们的初步方法.居里14岁时,父母为他请了一位数理教师,他的数理进步极快,16岁便考得理学士学位,进入巴黎大学后两年,又取得物理学硕士学位.1880年,他21岁时,和他哥哥雅克·
居里一起研究晶体的特性,发现了晶体的压电效应.1891年,他研究物质的磁性与温度的关系,建立了居里定律:
顺磁质的磁化系数与绝对温度成反比.他在进行科学研究中,还自己创造和改进了许多新仪器,例如压电水晶秤、居里天平、居里静电计等.1895年7月25日比埃尔·
居里与玛丽·
居里结婚.
玛丽·
居里(MarieCurie)1867年11月7日生于沙皇俄国统治下的华沙,父亲是中学教员.16岁她以金质奖章毕业于华沙中学,因家庭无力供她继续读书,而不得不去担任家庭教师达六年之久.后来靠自己的一点积蓄和姐姐的帮助,于1891年去巴黎求学.在巴黎大学,她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勤奋地学习,经过四年,获得了物理和数学两个硕士学位.
居里夫妇结婚后次年,即1896年,贝可勒耳发现了铀盐的放射性现象,引起这对青年夫妇的极大兴趣,居里夫人决心研究这一不寻常现象的实质.她先检验了当时已知的所有化学元素,发现了钍和钍的化合物也具有放射性.她进一步检验了各种复杂的矿物的放射性,意外地发现沥青铀矿的放射性比纯粹的氧化铀强四倍多.她断定,铀矿石除了铀之外,显然还含有一种放射性更强的元素.
居里以他作为物理学家的经验,立即意识到这一研究成果的重要性,放下自己正在从事的晶体研究,和居里夫人一起投入到寻找新元素的工作中.不久之后,他们就确定,在铀矿石里不是含有一种,而是含有两种未被发现的元素.1898年7月,他们先把其中一种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没过多久,1898年12月,他们又把另一种元素命名为镭.为了得到纯净的钋和镭,他们进行了艰苦的劳动.在一个破棚子里,日以继夜地工作了四年.自己用铁棍搅拌锅里沸腾的沥青铀矿渣,眼睛和喉咙忍受着锅里冒出的烟气的刺激,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提炼,才从几吨沥青铀矿渣中得到十分之一克的镭.由于发现放射性,居里夫妇和贝可勒耳共同获得了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8年,比埃尔·
居里因车祸不幸逝世,年仅47岁.
比埃尔·
居里去世后,居里夫人忍受着巨大的悲痛,接任了她丈夫在巴黎大学的物理学教授职位,成为该校第一位女教授.她继续放射性的研究工作.1910年,她和法国化学家德别爱尔诺一起分析出纯镭元素,确定了镭的原子量和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她还测出了氡和其他一些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整理出放射性元素衰变的系统关系.由于这些重大成就,又荣获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仅有的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居里夫妇亲自体验了镭的生理效应,他们曾不止一次地被镭射线烫伤.他们与医生一起研究将镭用于治疗癌症,开创了放射性疗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为了自己的祖国波兰和第二祖国法国,参加了战地卫生服务工作,组织X光汽车和X光照相室为伤兵服务,还用镭来治疗伤兵,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战结束后,居里夫人回到巴黎她创建的镭学研究所,继续自己的研究工作并培养青年学者.晚年完成了钋和锕的提炼.居里夫人在无任何防护设施的情况下从事了35年的镭元素研究,加上大战期间四年建立X射线室的工作,射线严重地损害了她的健康,引起她严重贫血.1934年5月她不得不离开自己心爱的实验室,并于1934年7月4日与世长辞.
居里夫妇一生澹泊、谦虚,不喜欢世俗的恭维与赞扬,不关心个人的名利和地位.在发现镭和提炼成功以后,他们不请求专利,也不保留任何权利.他们认为,镭是一种元素,应该属于全人类.他们向全世界公开他们的提镭方法
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
1949年是爱因斯坦七十诞辰之年。
这一年,美国出版界组织了一些哲学家和物理学家撰写庆贺爱因斯坦七十寿辰的论文。
玻尔也被激参加撰写。
玻尔写的论文显得非常奇特,几乎令人感到与"
庆贺"
极不协调。
他在论文中阐述了他和爱因斯坦之间的争论,并证明爱因斯坦每次提出的思想实验都是错误的。
当然,玻尔仍然象历来所强调的一样,再次指出爱因斯坦提的问题是极卓越和极宝贵的,它们对量子力学的迅速发展起了极重大的作用。
论文集最后一篇文章是爱因斯坦的致答文。
在答文中,爱因斯坦仍然坚持自己一贯的观点,并对玻尔的观点又一次进行批驳。
这种庆贺文集,在世界上大约是绝无仅有的吧!
不过,在文章的末尾、爱因斯坦总算说了几句客气话:
"
我……感到……有点尖锐。
不过,下面的说法可作为我的辩解:
人们只会同他的兄弟或者亲密的朋友发生真正的争吵;
至于别人,那就不会争吵的。
看来,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擘之间的争论,一定是异乎寻常的激烈,不然的话是决不会在祝寿时都不放过。
那么,他们是为什么事情争论呢?
结果又是谁是谁非呢?
由于牵涉到很古老但又很难回答的哲学问题,所以下面的简略回顾,多半只论及比较具体的科学内容,至于其中隐含的哲学内容,则只能浅涉一点点。
爱因斯坦与玻尔的争论,是物理学史上持续时间最长、争论最激烈和最富有哲学意义的争论之一。
他们间的争论开始于1920年4月,这次争论的具体内容在本书有关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八年级物理试题沪科版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练习 最新 年级 物理试题 沪科版 第一章 打开 物理 世界 大门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