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震后青少年社会工作介入研究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039104
- 上传时间:2023-01-16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44.81KB
汶川震后青少年社会工作介入研究Word下载.docx
《汶川震后青少年社会工作介入研究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汶川震后青少年社会工作介入研究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问题提出
这次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
根据相关统计显示,在汶川大地震中遇难人员一共69227名,受伤人员374643名,失踪人员17923,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451亿元,这给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物质、精神以及心理上的巨大伤害。
其中,汶川地震对青少年的伤害和影响特别严重。
虽然有些学生侥幸存活,但是他们在地震发生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命威胁,并且还要面对同学、老师、亲人受到伤害甚至死亡的惨状。
汶川大地震除了带给当地青少年的心理阴影外,还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一定困扰。
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国涌现出大量的抗震救灾人员,包括政府、人民解放军、志愿者、社会福利组织及社会人士等,他们为灾区青少年提供了许多支持和帮助。
其中社会工作队伍也是一股重要的力量,为青少年灾后重建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目前国内不断涌现出有关汶川震后青少年社会服务、社会支持网络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但是对于青少年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的具体研究还比较少。
因此,本文以“汶川震后青少年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为题,根据实地调查、访谈,了解汶川震后青少年的生活现状、思想状态、心理情绪等问题,深入讨论了社会工作的介入空间以及介入策略。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首先了解5.12汶川地震发生之后,直到现在灾区青少年的生活历程和现状,以及地震给他们带来的心理情感方面的影响;
然后分析青少年社会工作在汶川震后青少年工作中的介入空间;
最后探索青少年社会工作在汶川震后青少年重建过程中的具体介入策略。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首先,本文以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青少年群体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出该特殊群体生活状况和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通过探索性的研究丰富灾后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
其次,本文把震后青少年放在整体的生活情境脉络中进行研究,强调震后青少年本身的主观感受,并尝试分析其间的动态变化与时效性,从而掌握震后青少年社会工作介入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所以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首先,本文调查分析汶川震后青少年在灾后的生活历程、思想状态以及心理情感情况,探讨社会工作者对震后青少年提供专业性的关怀与支持,从而满足震后青少年的内心及情感的需要,将有助于震后青少年尽快从灾害和阴影中走出来。
其次,本文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社会工作及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为指导,探讨青少年社会工作介入震后青少年生活的空间及具体策略,可以为灾后社会政策提供信息反馈和参考,为青少年等相关政府工作部门、学校、机构等辅导人员提供实务建议。
这既是符合震后青少年成长的一种积极而有益的尝试,也为灾后青少年重建及安慰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方法
本文以实地走访调查为基础,运用社会工作及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为指导,深入到汶川震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学习之中,对他们的生活现状、学习情况、思想情感、心理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了解与研究。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
1、文献研究法:
通过阅读、分析、整理大量的相关文献材料,来全面地、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所要研究问题,对“灾后青少年”及“青少年社会工作”等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概述,为全文的研究奠定基础。
2、理论分析法。
本文在社会工作及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的指导下对本课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从而总结出震后青少年社会工作介入的科学方法。
3、参与观察法。
笔者深入汶川地区参与灾后重建志愿服务工作,并借此机会通过认真的参与观察,了解汶川震后青少年的真实生活现状、思想心理状态等,获得丰富的一手资料。
4、质性访谈法。
所谓质性访谈法,就是访谈者根据调查研究所确定的要求与目的,有目的的与调查对象直接交谈来获取社会信息的一种调查方法。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访谈的方式不仅包括直接的、面对面的口头交流,还包括电话访问、网上交流等间接访谈方式。
本文,笔者利用志愿服务的机会,深入汶川地区对当地青少年进行了深入访谈,以了解他们的内心真实想法和主观感受等,为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案例支撑。
第二章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社会工作概述
(一)社会工作的概念
有关社会工作的概念,国内外学者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学者沃纳(Werner,1959:
54)认为,“社会工作是通过注重人与环境互动中的社会联系,寻求其个体层面或群体层面社会功能的提升,从而恢复受损的能力(康复治疗)、提供个人和社会资源(发展和教育)、预防社会负面功能(早期的发现、控制和消除)”。
而佩尔曼(Perlman,1979)则提出:
“社会工作其实就表现为“4P”,即人(person)问题(problem)、机构(place)和过程(process)”。
1982年,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NASW)提出,“社会工作专业在于提供人性且有效的社会服务给个人、家庭、团体、社区与社会以增强社会功能,改善生活品质,最重要的是帮助创造心理氛围。
”我国著名学者王思斌(1999)指出,“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实施的助人服务活动”。
李增碌认为: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助人活动,而是充分考虑到受助人的需要及其主体性,运用尽可能有效的方法帮助受助人满足其需要、摆脱困境的活动和过程”。
由此可见,社会工作是基于人权与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以促进社会变迁与人类关系融洽为追求,通过借助人类行为与社会系统等理论帮助特殊群体更好地融入环境。
社会工作的本质既具有专业的学科属性,又具备科学的助人属性,还具有社会福利制度的实践属性。
而社会工作的概念也是一个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的,传统的社会工作定义强调专业的助人,现代社会工作的定义则更强调人与环境的协调及社会公正与变迁。
(二)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
社会工作发源于人道主义知识与民主的理念,它的价值观基于对所有人的平等、价值与尊严的尊重。
国外学者庞弗雷将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即①终极价值,包括追求社会层面上的:
公平、正义、和平、民主和平等,以及个人层面上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决定。
②是终极价值与工具性价值的桥梁——中介价值,包括充实的个人、好的家庭、健全的团体、理想的社区。
③为达到中介、终极价值的工具和手段,而产生的工具性价值,即包括好的政府、好的机构和好的专业人员。
而学者莫雷李斯(Armando.Morales)有关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有着更全面的见解,他认为主要包括三大方面:
①人的价值:
每个人都具有价值与尊严、都有追求追其幸福的能力与权利,都要对自己和他人负责,都有自己的偏好和归属等。
②对社会的价值观:
即社会必须提供公平的机会让每个人发挥潜能,提供资源与服务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
③对工作的价值观:
相信所有的人均应受到关怀与尊重,使每个人有最大的机会去决定其生活方式与方向,应该协助每个人与他人互助,要形成一个互助网,要尊重个体的独立性等。
在长期发展中,我国的社会工作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专业实践价值理念。
社会工作的最终使命是让服务对象通过自己的能力自我改变、自我进步、自己解决问题,从而摆脱困境,实现“助人自助”。
在专业实践过程中,社会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平等待人、接纳并尊重每一个服务对象,并注重个别化,同时及时响应需求,注重服务对象的参与,以提升其潜能、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社会工作的功能与方法
1、社会工作的功能
有关社会工作的功能,1982年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NASW)认为是:
增强人们解决社会问题、抗衡与发展的能力;
连结人与环境体系,以获得资源、服务与机会;
促进环境体系有效与人性的运作来提供人们所需的资源与服务;
发展与改善社会政策。
学者Morales和Sheafor(1998)社会工作具有三大功能,即照顾(Caring)、治疗(Curing)、改变(Changing)。
通过在我国多年来的专业实践,社会工作的功能主要分为对服务对象和对社会的两大功能。
首先,对服务对象,社会工作可以帮助其正常生活、促进其余社会环境的适应,为其争取资源,帮助其实现自我成长。
其次,对社会,可以通过提供服务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社会工作的方法
(1)个案工作方法
美国学者里士满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他认为:
“个案工作包含着一连串的工作过程,以个人为着手点,通过对个人以及所处社会环境作有效的调适,以促进其人格的成长”。
斯莫利认为:
“个案工作是一种一对一的方法,经由专业关系,促使案主使用社会服务,以增进个人和一般社会福利。
”可见个案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
是指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通过专业的程序,帮助有困难的个人或者家庭发觉和运用自身及周围的资源,改善其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
(2)小组工作方法
小组社会工作,又称为团体社会工作。
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1965年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认为:
“团体工作是一种在面对面的小团体内以及透过此——团体为个人提供服务的方法,以使在参与团体活动的成员中促成预期的变迁。
”小组社会工作,是一种专门的社会工作方法。
它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参与,组织小组活动及小组成员的互动,使参与小组的成员获得行为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并达到小组目标,进而促进社区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繁荣。
(3)社区工作方法
1962年美国社会工作教育课程委员会正式承认社区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
相对于个案社会工作和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是较晚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介入方法。
社区社会工作简称社区工作,它既是一种工作方法,也是促使社会变迁的重要途径。
与个案社会工作和小组社会工作不同,社区社会工作不直接解决个人问题,而是以整个社区为工作对象通过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来解决社会问题。
与家庭的社会问题,前两种工作方法相比社区社会工作更宏观、涉及面更广、更侧重于社会环境与制度的变迁。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概述
(一)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
青少年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服务人群为青少年,专门解决青少年所遇到的各方面问题。
因此,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即是以青少年作为服务对象,基于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动机需求和兴趣爱好,在专业的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指导下,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和技巧,帮助青少年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挖掘潜能、恢复功能,以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专业服务活动和服务过程。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容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从专业实践来看,可以划分为三大类:
即发展性、矫正性和预防性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
①发展性,即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和谁会发展需要,提供社会资源,协助正常发展而设计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
②治疗性,即针对已经发生问题之青少年的个人、家庭、社区环境的不良因素而提供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
③预防性,即针对青少年个人及其家庭、学校、社区现况而开展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
而从具体服务事项来看,可以划分为七大类:
①思想道德品格辅导;
②心理及认知辅导;
③就学就业生涯发展辅导;
④生活方式的辅导;
⑤人际交往辅导;
⑥行为偏差及犯罪青少年的矫正服务;
⑦弱势青少年保障服务。
(三)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方法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是依据其类型展开的。
不同介入对象层次不同,其方法各异。
把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研究与青少年相结合,即形成各个层面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方法。
具体而言,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1、青少年个案社会工作方法
青少年个案社会工作方法,是在个案社会工作方法的基础上,演变细化而来的。
主要区别是工作对象为青少年这一特定的群体,运用的专业技巧也要结合青少年的特殊心理特征、生理特征技巧个性特点。
所以,青少年个案社会工作方法的定义可以归纳为:
通过采用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运用有关人际关系与个人发展的各种科学知识与专业技术,向有困难需要帮助的青少年提供物质帮助、精神支持等方面的服务,同时协助青少年调整心理、激发其潜能,并改善其社会环境,从而达到增进其人际协调能力、完善其人格与自我、增强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的目的,以维护和发展个人的健全功能,增进其福利的专业社会工作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工作中,青少年个案工作者要把握好面谈的技巧和评估的方法,要能够根据青少年的个性特点问题及需求,做出专业判断,并以专业的理论模式为指导,契合实际开展个案辅导工作。
2、青少年家庭社会工作方法
青少年家庭社会工作方法,也是在家庭社会工作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香港学者马丽庄在《家庭社会工作》一书中指出,家庭社会工作就是指帮助求助的家庭发展,并运用自身的及社会的资源,增强家庭日常功能,改善家庭关系和解决家庭问题。
青少年家庭社会工作方法,则是将青少年问题置身于家庭情境之中,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并以家庭为中心,顾及到家庭中青少年成员的切实需求,而提供各项家庭服务,以从事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
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包括对家庭青少年成员的需要从事评量、介入和评估等,即为家庭社会工作。
在青少年家庭社会工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深入分析亲子关系失横、家庭结构残缺、家庭教育偏差等的主要原因,并依次对家庭资源进行评估、接案、介入、以及结案和跟进辅导。
其中,关注家庭青少年成员的情感最为重要。
3、青少年小组社会工作方法
青少年小组社会工作方法,也是在小组社会工作方法的基础上延伸而来的,主要是针对有困难或有需要的青少年,通过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开展工作,以帮助小组成员改变观念、获得经验、改变行为、恢复功能,从而获得全面的发展与成长。
运用青少年小组社会工作方法,可以重点解决青少年以下方面的问题:
①协助青少年顺利完成学业;
②指导青少年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
③对青少年进行就业指导;
④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指导,帮助青少年矫正身体和心理的缺陷。
在青少年小组社会工作方法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发挥辅导员正确有效的引导(过程)作用,运用小组群体的动力影响,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实现服务。
4、青少年社区社会工作方法
社区工作不仅是一种基本的工作方法,也是一种促进社会变迁的重要途径。
青少年社区社会工作方法,就是在青少年生活的社区环境内开展工作,以专业的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工作原则、工作方法和技术为指导;
帮助改善青少年生活的社区环境,强化青少年个体与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影响社区社会政策,从而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与成长。
在青少年社区社会工作方法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对社区资源的开发利用,善于协调社区资源,调动社区人员积极参与青少年服务工作中;
并保持服务工作的可持续性。
可以说,青少年社区社会工作就是社区社会资源的整合工作。
三、社会工作方法介入震后青少年工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分析
地震灾难给青少年的生活、学习机心理都带来不可磨灭的创伤,出现更多新的问题,亟需青少年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
1、震后青少年所面临问题十分复杂
经历5.12地震灾难后,当地青少年们的生活环境有着巨大的变化,家庭成员、老师、同学、朋友的离去或失散,家园、学校被摧毁,而这样的变故给他们的身心都带去噩梦般的摧残。
因此,青少年所面临的问题也会变得更加复杂、多元,除了日常的学业问题、情感问题,还可能出现生活境况问题,以及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恐惧、焦虑、抑郁、自闭、恐慌等等。
面对这些复杂化的问题,青少年社会工作者正好可以运用专业知识与技巧,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为其提供多元化的服务,通过心理疏导、情感支持、整合多方面资源等协助震后青少年缓解和解决各方面问题。
2、受灾地区专业心理辅导机制的缺乏
5.12地震后,当地学校在重建的同时,也开设了心理咨询室板块。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专职的心理老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有所欠缺,使得无法满足当地青少年心理问题疏导的实际需求。
还有部分学校为了追求文化课程的教育,而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心理咨询与辅导,导致震后青少年的许多心理问题迟迟未得到解决。
而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则可以带着专业的辅导技能,以专业的身份和角色出现,去帮助受灾地区学校建立起完善的专业心理辅导机制,帮助学生解决各方面的心理问题。
3、灾区青少年面临的学校、家庭及社区三大资源断节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学校、家庭及社区都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并且只有将三者有机融合起来,将三者资源巧妙整合起来,才会发挥出最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自从5.12地震后,当地的学校、家庭及社区出现断节现象,各自的资源无法有效链接,从而影响当地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
而青少年社会工作最突出的功能之一就是整合资源,可以通过建立起学校、家庭及社区的联系,将三者的优势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一个全面健康的环境。
(二)可行性分析
运用青少年社会工作方法解决汶川震后青少年面临的各种问题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1、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正是有问题、有困境或有需求的青少年,这与汶川震后青少年的境遇相吻合。
因此,青少年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也成为可能。
2、青少年社会工作方法运用专业的理论为指导,有一套符合青少年身心特征的具体方法,符合震后青少年的实际需求,能够帮助解决震后青少年面临的复杂问题。
同时,青少年社会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助人自助”,通过协调资源来帮助青少年获得更多的能力和成长。
所以青少年社会工作方法介入震后青少年援助中非常可行。
第三章汶川震后青少年的生活现状
笔者采取参与观察法和质性访谈法对汶川地区灾后重建情况、震后青少年生活状况以及地震给他们带来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获得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一、震后汶川地区情况简介
(一)震后汶川地区的重建情况
自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至今,已经有将近5个年头了。
汶川是此次地震的重灾区,也是灾后重建的重点城市。
在这五年时间里,汶川地区的灾后重建情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据权威部分统计,汶川地区灾后重建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包括城乡居民住房、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重建,灾后人民的就业安置、生活救助等,当地人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水平总体得以恢复。
具体而言,四川汶川灾后重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第一、在重建规划方面,五年内把汶川重建成生态文化名城和现代文明和特色浓郁新县城,并成功建成广州援建汶川县城项目;
第二、汶川灾后重建历程,经历了2008年的恢复建设工作、2009年的灾后重建推进工作、2010年映秀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和灾后民生工程重建工作等;
第三、汶川灾后重建项目主要有:
汶川三江乡首批对口支援重建项目、汶川县单体规模最大重建项目、汶川县灾后重建招商引资项目、以及震后汶川县招商引资项目等等。
汶川的重建工作取得了著名成效,对于促进汶川地区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但是对于汶川地区青少年成长与发展而言,似乎并无太大直接的关系。
(二)震后汶川地区青少年的生活状况
本研究中受访的5位汶川地区震后青少年的基本生活情况如表1所示(依据访谈的后顺序排列):
表1.灾区青少年的基本生活情况
姓名
性别
年龄
家庭情况
地震时的情景
地震前生活状况
地震后生活状况
对地震事件的主观感受
A
女
15
独生女;
父母亲均在广东打工,自己住在四川亲戚家。
当时,她正在操场和几个同学往教室走,准备去上课,突然感觉到头晕,操场似乎在晃动,教学楼也在晃动。
后来才意识到是地震了。
几个同学都被吓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吓得直哭,还抱成了一团。
后来,也不知道自己是跟着谁跑的,跑到许多人都聚集的地方,据说比较安全。
地震前,父亲在广东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家里06年新建的楼房,自己在镇上念书,每年过年父亲回家,一家人团聚,其乐融融。
地震后,新楼房变成了危房;
父母为了生计双双外出打工;
自己因为要念书就暂时寄住在亲戚家。
终身难忘啊,父亲在广东知道家里地震了,一直打不通电话,特着急。
后来父亲从广东回来,我们一家三口抱头痛哭。
有的同学在教师里面午睡,结果不幸遇难了,还有的受伤残废了,自己算是比较幸运的,身体没有受伤。
B
14
父亲是建筑工人,母亲是家庭主妇。
爷爷奶奶身体欠佳。
当时,她正在教室睡午觉,突然被其他同学吵醒,感觉桌子凳子地面都晃得特别厉害,房顶的灯都被晃掉了;
其他同学都在往外跑,他听到有教师也在喊“快点跑、快点跑。
”在跑的过程中,好像被什么东西绊住了,她还是使劲爬起来继续跑,后来才发现腿受伤了一直流血不止。
地震前,父亲在附近县城里面打工,隔几个月就会回家一次。
自己的零花钱一直挺少,与堂弟关系好,经常用自己的零花钱买零食与堂弟一起吃。
地震中一个堂弟失踪。
地震后,爷爷奶奶身体变差了,一想到堂弟就伤心。
大伯大娘更是,经常哭。
一家人再也不像以前那么快乐了。
太恐怖了!
后来经常做噩梦,梦见堂弟被埋在土里,然后哭醒了。
C
男
16
有一个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汶川 青少年 社会工作 介入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