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大鲵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038811
- 上传时间:2023-01-16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2.29KB
XX市大鲵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XX市大鲵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市大鲵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保护区属中山峡谷,区内大小山峰4031个,河流溪涧2400多条。
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山区,东部为丘陵区。
气候年均温 12.6℃ ,极端最低温— 19℃ ,极端高温 42℃ ;
年均降水量732毫米。
主要河流有洛河、淇河、老灌河等。
区内山山峰重叠,坡度陡峭、林木成荫,灌木杂草繁苊。
河底乱石密布,水青见底,水生动物较多。
大鲵在全县分布区域面积计184350公顷,总储量25000千克。
有大鲵分布的河流共计1400多条,其中较大的有55条,水面面积410公顷。
狮子坪乡产大鲵的河溪有明朗河等12条。
瓦坑沟乡产大鲵的河溪有淇河等19条。
汤河乡产大鲵的河溪有高沟等9条。
其他9个乡产大鲵的河流有15条。
保护区是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豫政文(1982)126号批文建立的。
卢氏县建立了大鲵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下设大鲵管理所,主管全县大鲵保护工作。
1988年卢氏县水电局建立了渔政管理站,目前由这两个机构共同进行全县大鲵的保护管理工作。
2019年大鲵被列入《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名录,2019年,农业部正式立项建立卢氏大鲵救护中心。
2019年9月21日 ,河南省第一个室内养殖大鲵(娃娃鱼)模拟生态环境的科研基地——卢氏县大鲵救护中心及繁育基地隆重落成。
卢氏县大鲵救护中心及繁育基地主要任务是对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实施救护、监测、科研、繁育和生态科普宣传。
它的建成为大鲵资源有效保护和科学开发利用,搭建起了一个科技支撑的平台,同时,也使三门峡市的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
在新时期如何尽快恢复、保护大鲵资源,并把资源优势化为经济优势,把大鲵打造成我市特色农业的一大品牌,并促进全市特色渔业健康持续发展,是我们各级渔政管理部门应该面临和思考的大课题。
2019年,我市卢氏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利用特许办法》、《河南省大鲵驯养繁殖管理办法》、《河南省大鲵经营利用管理办法》等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了《卢氏大鲵自然保护区管理规定》,共11条,为保护大鲵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三门峡市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依法有序管理和科学高效利用的新阶段。
2、所做的主要工作
2.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2019年3月份,三门峡市卢氏县召开政府办专题会议,将加强大鲵物种保护,加快大鲵资源繁育作为县委、县政府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整体规划和重点工作,突出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要力争尽快在大鲵人工繁育和养殖技术上取得新突破,在大鲵资源保护的科学化、生态化、产业化发展上取得新进展,为实现大鲵资源的增殖保护,创建国家级的生态示范区,构建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卢氏大鲵保护区对野生大鲵种群生长规律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大鲵的人工繁育和养殖技术还没有大的突破,生态环境影响、自然资源退化、种群数量减少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大鲵资源的保护和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有效地保护大鲵这一具有较高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古老生物,河南省农业厅、三门峡市农业局及卢氏县多次组织保护区人员赴湖南张家界和陕西汉中等地,实地考察大鲵自然资源保护和大鲵产业化发展工作,卢氏县认真学习总结大鲵保护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当地实际,把加快大鲵繁育技术研究和人工养殖技术推广,作为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的重点工作,提到了优先发展、优先扶持的位置和高度,必将有力地推动大鲵自然资源保护水平的全面提升
2.2强化培训,打好基础
2019年9月份,河南省三门峡市农业局举办了为期三天的大鲵养殖技术培训班,参加培训50余人。
在这次培训班上,首先组织学员参观学习豫西众发大鲵研究所和仁达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的大鲵养殖经验。
在培训期间,市、县领导及水产界专家分析大鲵养殖发展前景,鼓励养殖户采取不同形式开展大鲵养殖。
近年来,在发展大鲵产业上,卢氏县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带领农户到发展较好的地方学习成熟经验,并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做技术指导,带动西南山区群众利用自然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大鲵养殖。
在这次培训期间还邀请有多年实践经验专业人员讲解大鲵养殖技术,养殖户就发展规模,养殖经验进行汇报和相互交流,通过学习使各位学员受益非浅。
举办这次培训班,为在豫西山区大力发展大鲵养殖产业,加快卢氏大鲵自然保护区建设,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3技术引路,科技创新
2019年3月份,三门峡市大鲵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横涧乡下柳村挂牌成立。
这标志着河南省以科技为支撑保护开发利用大鲵资源的产业化运作格局正式形成,为卢氏县依托区位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渔业养殖,积极推动大鲵资源保护和科学开发利用工作,迈出了实质性的重要一步。
新成立的三门峡市大鲵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对大鲵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实行企业运作,目的在于有效保护和提高大鲵种群数量的同时,发挥中心龙头作用,辐射带动广大水产养殖企业和养殖户通过养殖大鲵实现致富。
该中心占地15亩,目前已经建成孵化车间 200平方米 ,修建地下养殖场98口,面积 970平方米 ,整合大鲵160余尾,多数为8龄以上成鲵,将采用“科研+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通过提供大鲵种苗、签约订单、跟踪服务、连锁经营、跨省合作等方式,逐步扩大养殖规模,力争3至5年建成中原乃至全国知名的大鲵训练繁育示范中心基地。
2.4发挥优势,开展合作
2019年7月15日 ,三门峡市卢氏县成立了“狮子坪乡富科特大鲵养殖专业合作社”,大鲵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标志着该地区大鲵养殖将迈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之路。
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近20多年不间断的努力,在大鲵资源保护和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受到了农业部和河南省的充分肯定。
为进一步加强大鲵的资源管理和研究,农业部及河南省专门立项投资建成了大鲵繁育基地、救护中心、大鲵繁育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并成立了仁达水产技术推广中心、三门峡市大鲵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集驯养、繁育和研究的示范基地。
同时,在进行大鲵驯养繁育研究和资源保护的同时,充分结合实际,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思路和原则,走出一条“科研机构+公司+农户”的大鲵驯养繁育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3、几点体会
3.1坚持物种资源保护与栖息地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由于自然变迁和人为因素的干扰,大鲵栖息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大鲵资源量锐减。
因此保护物种最有效的途径和办法是预防大鲵生存环境的恶化,坚持物种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和谐统一,才能取得保护的最佳效果。
3.2坚持自然资源保护和人工增殖养殖相结合。
由于大鲵性成熟期比较长,生长发育十分缓慢,单靠野生大鲵自然繁殖很难在短期内恢复和增加种群数量,因此采取人工增殖措施,是资源恢复和增殖的有效途径。
在环境条件适宜的区域,建立大鲵驯养繁殖场,实施人工增殖放流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自然保护与人工增殖相结合,可逐步恢复大鲵种群的自身调节能力,促使大鲵种群数量得到全面恢复,资源得到良性循环。
3.3坚持资源保护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组建我市卢氏县大鲵繁育研究机构,聘请国内外、省内外专家来我市指导大鲵人工繁殖工作。
力争2—3年内人工繁殖技术取得突破。
并对大鲵生理学、生态学、生物进化系统研究突破一些技术难点,更好地保护资源,开发利用资源,为社会经济服务。
3.4坚持以保护求开发,以开发促保护。
开展大鲵驯养繁殖是拯救濒危物种的手段,是增加资源总量,解决保护与利用矛盾的有效举措。
适当的经营利用能实现珍稀物种的经济价值。
通过收取资源保护费和增殖放流,进一步促进保护工作。
因此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利用,从根本上扭转传统掠夺式捕捉野生大鲵资源。
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实现大鲵资源可持续利用。
3.5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
大鲵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除了利用好国家及省市各项投资扶持政策外,应加强项目招商引资力度,以项目带动养殖企业、合作经济、专业协会等各类产业化龙头组织的成长壮大。
按照龙头加基地,基地带农户和大鲵合作经济社等多种形式,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利益体,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养殖、一体化经营、市场化拓展、社会化服务”的新格局,做大做强大鲵产业。
3.6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制。
①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有效管理,搞好服务和项目扶持。
②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养殖户和企业投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广泛吸引国内科研院所、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等多方参与,有效促进大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7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大力支撑产业化发展。
我市大鲵资源保护与发展,总体技术层次较低,制约大鲵繁育的一些关键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要整合资源,采取多种形式,搭建平台,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与交流。
建立豫西山区大鲵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的技术创新及示范推广体系,加大大鲵各类产品的研发力度,提升大鲵产品科技含量,支撑大鲵产业的发展。
3.8坚持依托地理环境和生态区位优势,推动市场化运作。
近年来,三门峡市有效地依托卢氏山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地处豫晋陕黄河金三角的区位优势,优化选育,优先发展,大力加强大鲵物种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为建立国家级大鲵自然保护区原种保护及良种培育基地,提升卢氏大鲵在全国及全省的地位和知名度,把卢氏大鲵产业打造成我市乃至河南省特色农业的一大品牌,打下良好的基础。
4、发展思路
4.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大鲵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合理保护利用,依法行政、规范管理,确保大鲵持续健康发展。
4.2发展方向
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更好的保护”的原则,依法监督,打击非法捕捉,支持驯养繁殖,鼓励人工养殖,实施人工增殖,合理经营利用。
4.3发展目标
经过3—5年发展,力争将我市建成河南最大,全国著名的大鲵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基地。
4.3.1 苗种繁育
充分利用卢氏山区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条件,进一步研究大鲵繁育技术,突破大鲵繁殖关。
提高大鲵受精率、孵化率、出苗率。
大鲵驯养繁殖场发展到10家,年繁殖幼鲵5.0万尾。
4.3.2 养殖规模
2019年全市大鲵养殖规模企业15—20家,大鲵养殖户突破1000户,大鲵养殖10万尾,产值达5.0亿元,成为农业支柱产业之一。
4.4发展重点
4.4.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大鲵繁育基地建设。
根据目前我市大鲵发展现状,今后我市将加大仿生态与全人工繁育基地建设,建设5—10个繁育基地。
形成规范化管理,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格局,年繁殖幼鲵5.0万尾,为大鲵资源增殖和产业化发展提供苗种。
4.4.2 科学选育,建立卢氏山区大鲵种源保护基地。
目前,大鲵野生种质资源奇缺,而大鲵驯养繁育需要大量野生亲体。
为了增强我市大鲵保护与发展后劲,加快大鲵后备亲鲵培育,从根本解决种源不足的问题,需从原生态繁殖的下一代种群中选育。
在依法保护大鲵野生资源的同时,严厉打击捕捉野生资源的违法行为。
着力选育大鲵后备种子。
需要有原种1000—2019尾,选育良种3000—5000尾,使其成为全省最大原种保护基地。
4.4.3 扶优扶强,做大做强大鲵龙头企业。
大鲵养殖企业走公司+基地、基地+农户的路子,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壮大企业实力,应逐步培育15—20家全省有影响、有实力的大鲵养殖企业,引领大鲵产业向主层次发展壮大。
4.4.4 发挥优势,推进大鲵家庭养殖发展壮大。
大鲵家庭养殖是我市大鲵产业发展的主体,应通过“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科技支持”等措施,积极引导家庭大鲵养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到2019年,全市大鲵养殖户达到1000家,家庭全年养殖规模达到5.0万尾。
4.4.5 强化水域环境检测,建立病害防治体系。
强化对从境外引进、购买大鲵种苗的监管、防止病鲵流入我市,逐步实施水生野生动物检验检疫制度,’建立大鲵等水生野生动物病害疫情上报和信息发布制度,实施水生野生动物疫病防治预案,组织有关部门及时控制和扑灭病害的蔓延,减少养殖损失,促进大鲵养殖持续、健康发展。
5、几点建议
5.1严格许可证管理,确保大鲵产业在法律规范范围内发展。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水生野生捕捉、运输、经营和驯养繁殖,应进行严格审批,严格管理。
农业部印发了四证一表,使捕捉、运输、经营利用和驯养繁殖和进出口的水生野生动物各个环节全部纳入管理范畴。
河南省出台了《河南省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暂行管理办法》、《河南省水生野生动物经营管理暂行办法》,凡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由国家农业部审批,二级保护动物由省农业厅审批。
市、县级主管部门负责对申请办证的单位进行材料审核,不得越权办理任何许可证件。
对于一些小规模的养殖户,可采用“联合经营,统一办证,分级管理,规范运作”的路子发展大鲵养殖。
无许可证生产经营大鲵的单位和个人都是法律不容许的,将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5.2全面落实各项渔业法规政策,加大渔业投入力度。
大鲵养殖,投资较大,要建立多渠道投资体系。
除争取国家投资外,还应积极争取农业发展专项基金,农业结构调整基金,扶贫资金等多种投资,广泛吸取民间资本投资、招商引资,以及农民入股合作形式等途径筹措大鲵发展资金,力争用3—5年时间大鲵养殖能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并逐步发展成特色农业中的特色产业。
5.3创新机制,加快大鲵产业发展。
目前,我市大鲵养殖农户分散且规模较小。
应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企业+农户”的发展路子,将分散小规模养殖融入龙头企业的一体化经营之中。
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推动全市大鲵产业的发展。
5.4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为大鲵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要制定优惠政策和创造良好的环境,吸引全国知名大鲵专家来我市指导,传授大鲵养殖技术,并建立稳定的科研基地,培育自己的技术人才。
并对在大鲵研发工作中取得重大技术成果的予以重奖。
5.5拉长产业链,推进大鲵养殖向深度、广泛发展。
大鲵业有广泛的社会、经济、生态价值。
一旦规模扩张,形成产业,市场开拓是决定兴衰的重要因素。
做好大鲵产业这篇文章,需向产品深加工方面发展。
应致力于大鲵食品、药品、美容、保健等高附加系列产品开发,为大鲵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5.6坚决打击破坏水生野生动物资源违法活动,为大鲵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条件。
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及渔政监督管理机构,要切实加强渔业行政执法工作,广泛开展《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的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增强全民对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和法制观念,坚持打击非法捕捉、盗卖、贩运、走私、无证养殖、经营野生大鲵、污染渔业水域环境等违法案件。
坚决打击危害大鲵养殖养殖企业、养殖户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养殖者合法权益。
加强与公安、林业、工商、水利、交通等部门的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打造“平安渔业”,为大鲵产业化发展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XX 大鲵 产业 发展 情况 调研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