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总结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034549
- 上传时间:2023-01-16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6.03KB
高中语文教学总结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语文教学总结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学总结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
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
如复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
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
*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
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
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
?
”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
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
卢梭说: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
”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
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
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
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
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有作文、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
在开始进入诗歌鉴赏复习阶段,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学:
了解诗歌的常识——鉴赏诗歌的形象——灌输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训练答题步骤——品味诗歌语言——最后,每人上交一篇关于谈诗歌鉴赏技巧的小论文。
经过几周的训练,学生觉得“诗歌鉴赏也就这么回事情嘛,没有什么好怕的”。
但是,有一个普遍现象值得重视——他们的阅读量有限,他们的鉴赏水平太低,必须强调他们多做练习。
否则,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指导他们的实践——准确鉴赏诗歌,这才是真正的难点。
但无论怎样,我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一点,仍然是有效的。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
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心得二:
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虽然新课程已经实施有多个年头了,但是好多教师仍是一头雾水,而且经常能够听到老教师这样说:
"
真是不知道怎么教才好,越改越迷茫啦"
,其实,并不是改革不好,而是好多人还没有*地去改变自己头脑中的老观念,以至觉得无从下手。
下面谈谈自己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两点体会。
一、从课堂活动入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活动是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学生学习过程中,要使教学的内容更易于学生掌握,最好的方式是通过他们自己参与教学过程获得。
而课堂活动则是最好的实施办法。
高中新课程计划在实施中强调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诸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强调加强对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组织,大量增加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等课堂学习活动,并把综合实践活动列为必修课,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格和能力。
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必须优化教学过程,从课堂活动入手,加强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知识,提高认识事物能力,发挥创造才能的舞台。
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当然,课堂活动过程中,由于学生素质、纪律观念、教学条件等原因,活动操作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
课堂混乱,冷场,答非所问,时间不够用等等。
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精心准备、合理组织,研究教材,研究学情,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
二、从改善师生关系如手,创造宽松的教学气氛
在传统观念下,教师的角色是高高在上的严师,所谓"
严师出高徒"
,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
教师只要求学生尊重老师,所谓师道尊严,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感受。
割裂了师生间的互动与情感交流。
学生只有被动的服从,缺乏必要的沟通。
而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有些逆反心理强的学生甚至暗中和老师对抗,严重影响教学工作。
新课程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
即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实施者、探索者。
教学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机会,而不仅仅是教师教给学生东西。
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都是教学的结果。
因此,教师要转变以往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树立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
这就要求我们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
这是发挥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要求。
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自觉、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
另一方面,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使教师的教在对学生的学的诱发、组织、辅导、调节、反馈等方面而发挥作用,而不只见传授现成的知识和结论。
这样,使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合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使那些比较单调的认知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变厌学为乐学。
便接受为探究,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使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课堂气氛相统一。
还要注重知识的升华和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有所得。
总而言之,课程改革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学方法,适应高中新课改的要求,努力使自己成为新课程的行家里手。
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学生其他素养的发展必须通过理解和运用语言来实现,我们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坚守属于自己的那块领地。
让我们一起共勉。
心得三: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心得
从xx年秋季开学至今,我们学校的高一级语文科备课组把课外读写当作学生的一项常规作业来开展。
各班语文老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每周定量的课外阅读、写读书笔记,开展多阅读佳作经典、勤练笔、人人争当“读写之星”的活动。
学生根据老师推荐的阅读书目,每周完成课外阅读2000字以上,摘抄、写读书笔记800字以上。
每周教师要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批阅学生的读书笔记。
我们给活动定个主题:
多读书,读好书,让生命溢满书香。
目的是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写作水平。
上学期,高一级已经开展了两次“读写之星”的评比活动。
从学生写的读书笔记来看,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始终如一坚持做好,而且越来越认真、重视,取得的效果还不错。
关于这项常规作业的安排,我们是考虑到一些现实情况,如下。
第一,高中三年的语文阅读写作教学要有一个总规划、统筹,从高一起就抓好阅读写作,强化阅读写作训练,一直持续到高三。
第二,金中的学生一贯重理不重文,平时,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数理化学习中去,无暇光顾经典名作,相当一部分学生阅读面狭窄,缺乏积累,思维较简单,看问题不透彻,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写起文章来,语言干巴,内容空洞。
阅读的贫乏,带来了明显的后劲不足。
第三,高考能上130分以上的极少,一些语文尖子生的高考成绩就集中在125到129分之间,这是一个瓶颈,从阅读写作入手,也许能突破这个瓶颈。
基于上述的情况,我们规划好三年的阅读教学,在抓好课内阅读写作的同时,引导学生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量,注重素材、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下面是我们阅读写作教学的一些策略和做法。
第一,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力求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课文为例子和凭借,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举一反三,迁移和延伸到课外阅读,提高语文能力。
第二,在抓好课内阅读写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多读经典名作,多作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阅读,提倡多角度的、个性化的阅读,“除了‘为高考而读书’,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自己的爱好与潜力在更加个性化的相对宽松自由的阅读中发展。
反过来,人文素质高了,也是有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的”(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
多写读书笔记(读写应结合才是高效)。
持之以恒,一直坚持到高考前夕,因为,语文不同于数理化,其结构不是逻辑性、阶梯性的递增,而是潜移默化、循环滚动的,有如水中养鱼,积以时日,方见成效。
若能长期保持学生对阅读写作的兴趣,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有了良好的语言积累和语文素养,加上得当的做题训练,高考拿到好成绩不是难事。
而语文尖子生的高考成绩的突破也在此举。
第四,引导学生贴近文本阅读,强调文本细读,在反复的阅读、揣摩、涵泳、体味、理解中提高阅读能力。
心得四: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一些心得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了单调乏味,走向了枯燥无趣,以至于学生们讨厌语文,害怕语文,甚至于渐渐远离语文。
究其原因,不是在于学生,而是在于语文教师自己,是我们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保守固执关起了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们在这座知识的宝库面前,只有望而却步。
那么我们*进行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让我们的学生喜欢上语文?
以下几个方面是我的一些心得。
。
一、凭借教师的语言魅力,牢牢吸引住学生。
首先,教师的语言要讲求“精”。
要使课堂语言少而精,一定要在课前把握不同课文的特点并加以精心设计教学语言。
要设计好这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问题要集中,而且要突出重点,切忌主次不分,面面俱到,什么都有想解决,往往结果却是什么都解决不好。
对讲授每一个问题,也尽可能对用语事先作一番准备,要使用的几个关键词语,应该经过推敲和筛选,提高它对阐释问题的命中率。
处理课堂临时出现的疑难问题,教师的“即席”用语要能够“一语中的”,这样,对学生的刺激才强烈,才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才有利于学生记忆的巩固。
其次,教师的语言要注重“启发”。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现代教学法所倡导和追求的目标之一。
它的好处很多,例如: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活力,造就学生的进取精神,活跃课堂气氛等等。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语言:
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的,几乎都在心底留下了这个旧社会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运用了怎样的鬼斧神工来塑造了这个艺术形象的呢?
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究竟是社会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呢?
仔细学习,可以得到答案。
自然而然的,学生在转移注意力的同时也注意到了这几个问题,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在听讲的时候也能做到心中有数了。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机地联系课文的相关知识,得心应手地穿插背诵有关的诗词、警句、启发学生课后去多读书,或有意识地联系学生过去背诵的篇目、启发生学生去记忆巩固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学生被教师广闻博记的学识所“粘住”就能激发起对学习的兴趣,不由自主地迷恋教师讲课而喜欢上这门课了。
二、体验成功,实施激励评价,激活课堂。
每个学生在思维、记忆、分析、理解、创新等能力上存在着各种差异,但无论他们之间存在何种差异,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期待赞扬”。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的赞扬是学生最大的收获。
,因此可以说,学生在学习中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希望老师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得到激励与肯定。
有鉴于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成功的体验:
如让他们准确写出一个成语,背会一首诗,回答一个问题,做会一道题等;
课堂回答问题时、作业批语、作文评语中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喝彩,多说“你真棒”“说得真好”之类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到“我能行”。
即使学生出了错,也应该选择合适的语言,和缓的语气,如“没关系”、“再想想怎样说更好”等句子加以鼓励、启发和引导,让他们在认识和改正错误的同时得到进步,万不可伤及学生稚嫩的心灵。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引进竞争机制,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评比方法,在学生表现出色时,及时地给予奖励,一堂课结束时,进行小结和评比。
如此,不仅能刺激学生的思维,活跃紧张的气氛,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而且对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有很大的作用。
教师再适时适地的做出适当的表扬和鼓励等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正如爱默生所言: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只有学生建立了自信,才能更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自觉地进行语文训练,不断培养和提高语文素养。
总之,要想让语文课吸引学生,教师就必须结合自己的个人风格,采用多种方法,让语文课堂更生动形象,真正做到让语文课堂洋溢着人文色彩,让学生真正的体验到语文学习中的快乐,从而爱上语文课。
心得五:
高中语文新教材诗歌教学心得
审美感知在整个审美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诗歌教学中的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以学生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开始的,并在全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深化。
因此,我们不仅要探寻提供有丰富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更要运用一切可行手段,如借助物像、借助绘画、借助音乐、借助美读、借助习作、借助移情等,建设转化审美对象,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使学生对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深刻的领悟和启迪,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染上作者的情绪色调,达到“会心”的中级审美体验。
美感应称这阶段这“启迪效应”或“感染效应”。
(一)借助物像
物像是记忆的基础,教师可以根据所教诗歌的内容,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创作彩色幻灯片,或选用、自制一些挂图,并联系诗歌内容,详细地讲解画面,例如《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秧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教师可以运用电脑制作两幅课件物像:
一幅是“湘江秋景”,突出秋天的景物特征:
色调鲜明、微型机勃勃;
一幅是“独立寒秋”,突出人物的形象特征:
意气风发、壮志勃勃。
再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诗中描述的情景,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
学生凭借感观,通过想象与联相,如同身临其境,领悟到这首诗景美、情更美的情趣,从而感受到鲜艳的色彩《浓重的红和浸透的碧》;
感受到澎湃的激情。
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对建设祖国的豪迈情感。
(二)借助绘画
苏轼有言: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首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耐人寻味的佳作,如同描绘出一幅幅优美、寓有情节、富有情味的绘画。
诗歌讲究画面感,绘重视故事性,把绘画与诗歌中的说、写训练相结合,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把诗、画、事结合得完美的,莫过于唐代的王维,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未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中有明月、清泉、松竹、溪石、水莲等,描绘了一组清静、美的画面;
然而在静的环境中,又有人的活动——浣女欢笑,可能还有作者的旁观。
教师可以根据这组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说一段话或描述一个故事;
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语段或故事,画出一幅,乃至好几幅画。
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反过来促使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去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创造,使绘画作品更富有情节性,从而使“文”与“画”相互促进,使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更好地使学生产生审美愉悦,在说、写、画的实践中发展和完善个性。
(三)借助音乐
古人云: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如李煜的《虞美人》,学生通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可以理解诗人“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愁绪。
又如李清照的《一剪梅》,学生也可以通过字面来理解李清照对一个人(新婚丈夫赵明诚)的思念而带来的“闲愁”。
但如果借助音乐(配乐),学生更能在心灵上产生共鸣,音乐的旋律和学生的心弦,将一起颤动,让学生在心灵上得到感触,明白何谓“与我心有戚戚焉”。
而且学生在感悟音乐的同时,也感悟了诗歌的内涵,并且会脱口而出: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
……
(四)借助美读
所谓“美读”就是所指“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语)。
诗歌中的情感饱和的意象是在一种格律里面的,而建设、转化格律押韵的美,主要是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美的。
如《琵琶行》:
大弦如风雨,小弦叨叨如私语。
叨叨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寂冷弦弦绝,凝绝不遐声暂歇。
别有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当心面,四弦一声如裂帛。
教师要指导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作品的节奏,感受琵琶奏出的声韵(因为这是用文字描写音乐的佳作),更要与人物的心境相联,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琵琶女的“晚年沦落”和作者的“谪居卧病”,以及“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让学生从中受到音乐审美教育,陶冶情操,形成健康的审美志趣。
(五)借助习作
这里的习作是指在学生理解诗歌含义的基础上,让其发挥想象,把诗歌(尤指古诗词)改写成一篇具有环境描写、故事情节、人物对话等的白话“美文”。
如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可以让学生描写词人与恋人惜别的凄切场面。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而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能更好地领悟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六)借助移情
我们常说“云飞泉跃”、“山鸣谷应”,云何尝能飞?
泉何尝能跃?
山何尝能鸣?
谷何尝能应?
这是因为我们根据自己的体验来解释外界的事物,把无生命或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性格、有情感、能活动的东西,这就是“移情作用”。
在“移情作用”。
在“移情”时,物我达到了高度的同一,主客之间相互对流。
正象征派诗人波德菜尔所说:
“你取精会神地观赏外物,便浑然记忆自已的存在,不久你就和外物混为一体了。
你注视一棵身材停匀的树在微风中荡漾摇,不过顷刻,在诗人心中只是一上很自然的比喻,在你心中就变成一件事实:
你开始把你的情感欲望和哀愁一齐借给树,它的荡漾摇,也就变成你的荡漾摇,你自己也就变成一棵树了”。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移情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美感认知。
让学生中诗歌学习中通过联想,可由物生景,由景生情,也可以是由物直接到情。
如臧克家的《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拾起头望前面。
这首诗中的“老马”是*受难的农民的象征,他忍辱负重、忠厚善良。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移情”,“老马”不单是本义上的老马,更是被压迫农民的象征,那抽下的鞭子,是抽在穷苦农民身上的,抽在我们祖辈父辈们身上的,让学生感受到被鞭抽的痛苦,最终达到“移情”的效果;
激发学生对被压迫而不觉悟的农民的同情,激起对旧制度和旧社会的愤怒和诅咒。
再一次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净化。
内容仅供参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教学 总结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