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脊椎动物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021965
- 上传时间:2023-01-15
- 格式:DOCX
- 页数:37
- 大小:49.23KB
无脊椎动物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无脊椎动物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脊椎动物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变形虫通过伪足的包裹作用吞噬食物。
中间寄主:
寄生虫进行无性生殖的寄主。
如钉螺是血吸虫的中间寄主。
原肠腔:
在胚胎发育的原肠胚阶段,内胚层所包围的腔,将形成未来的肠腔,因此称为原肠腔。
裂体腔法:
在中胚层之间形成的空腔即为体腔(真体腔)。
由于这种体腔是在中胚层细胞之间裂开形成的,因此又称为裂体腔,这样形成体腔的方式称为裂体腔法。
例如软体﹑环节﹑节肢动物。
肠体腔法:
在原肠背部两侧,内胚层向外突出成对的囊状突起称为体腔囊。
体腔囊和内胚层脱离后,在内外胚层之间逐步扩展成为中胚层,由中胚层包围的空腔称为体腔。
因为体腔囊来源于原肠背部两侧,所以又称为肠体腔。
这样形成体腔的方式称为肠体腔法。
例如后口动物的毛颚动物﹑棘皮动物﹑半索动物﹑原索动物等。
原口动物:
在三胚层动物中,胚胎发育中的原口(胚孔),后来发育为成体的口,这类动物称为原口动物。
包括无体腔动物﹑假体腔动物﹑裂腔动物等。
后口动物:
在三胚层动物中,在胚孔相当距离之外,重新形成口的动物。
例如毛颚动物﹑棘皮动物﹑半索动物﹑原索动物等。
直接发育:
胚后时期的早期个体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如果与成体大致相同,则在胚后时期无需经过重大变化,就可发育成为成体,这样的胚后发育称为直接发育,或无变态。
例如寡毛类动物。
间接发育:
胚后时期的早期个体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如果与成体不同,则在胚后时期需要经过重大变化,才可发育成为成体,这样的胚后发育称为间接发育,或变态。
例如涡虫纲的吸虫﹑绦虫的发育。
生物发生律:
德国人赫克尔用进化论的观点总结了胚胎学方面的工作,于1866年提出来的。
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或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重现其祖先的主要发育阶段。
个体发育:
从受精卵开始到成体为止的发育过程。
包括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器官形成,直到性成熟为止。
系统发育:
即生物种族的发展史。
可以指一个类群(种﹑属﹑科等)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侧生动物:
多孔动物(海绵动物)可以说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这类动物在演化上是一个侧支,因此又名“侧生动物”。
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
后生动物是与原生动物相对而言的,指绝大多数的多细胞动物(侧生动物除外)。
如腔肠动物。
两囊幼虫:
海绵动物特有。
。
胚层逆转:
海绵动物个体发育的一种特殊现象,其两囊幼虫从母体出水口随水流出,在水中游泳一段时间后,其鞭毛的动物极细胞分裂内陷形成内层,而另一端植物极的大分裂球则留在外边形成外层,这与其他多细胞动物原肠胚的形成正好相反,称胚层逆转
世代交替:
在生活史过程中,无性世代与有性世代相互交替的现象。
如薮枝螅。
多态现象(刺胞动物):
在一个群体上有不同的个员(如生殖个员﹑营养个员﹑保护个员等)之分,其在形态和生殖上都有了分工,称为多态现象。
如贝螅。
辐射对称:
通过其体内的中央轴(从口面到反口面)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2个相等的部分。
例如腔肠动物。
两辐射对称:
通过身体的中轴(从口面到后口面)有两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两个大致相等的部分,这是介于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的一种中间形式,如海葵。
浮浪幼虫:
腔肠动物特有。
两侧对称:
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或说切面)将动物体分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因此也称左右对称。
;
例如扁形动物。
皮肤肌肉囊:
指扁形动物的体壁,外胚层形成的表皮和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平滑肌)相互紧贴而组成的体壁称为“皮肤肌肉囊”。
体壁包裹全身,兼保护和运动的功能。
梯形神经系统:
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出现了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逐渐向前集中,形成“脑”,从“脑”向后发出3~4对神经索,其间有横神经相连,形如梯状,称为梯式神经系统。
原肾管:
有排泄管和焰细胞组成。
排泄管由身体两侧外胚层陷入形成,通常由具许多分支,末端是由帽细胞和管细胞组成(焰细胞)。
有排泄孔通体外,其功能主要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同时也排出一些代谢废物。
如扁形动物的排泄系统。
后肾管:
环节动物的排泄器官,由外胚层和中胚层共同形成,按体节排列,为两端开口的管状结构。
一端开口于体腔内,为具漏斗状带纤毛的肾口,另一端开口于下一节的体壁为肾孔。
通过肾口在体腔中收集代谢废物。
排泄物主要是氨﹑尿素等。
假体腔:
线虫体壁围成的广阔空腔称为原体腔,是由胚胎时期的囊胚腔的残余发展成的,体壁只有肌肉层,没有体腔膜,为封闭系统,充满体腔液。
为体内器官的进化提供了广阔空间;
体腔液的流动具循环的功能;
体腔液可作为一种流体静力骨骼,维持体形,并能使身体更迅速地运动。
真体腔:
环节动物体壁与消化管之间有一广阔空腔,即次生体腔或真体腔,由中胚层裂开形成,有体壁中胚层和脏壁中胚层。
体壁中胚层形成肌肉层和壁体腔膜,脏壁中胚层形成消化道肌肉层和脏体腔膜。
真体腔的形成导致了闭管式循环系统的形成;
促进了消化管的完善,提高了消化效率;
与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有关。
链状神经系统(索式神经系统):
环节动物的神经系统由脑﹑围咽神经环﹑咽下神经节﹑腹神经索组成。
脑可控制全身的运动和感觉,腹神经节发出神经质体壁和各器官,司反射作用。
同律分节:
环节动物除体前端2及末一体节外,其余各体节,形态上基本相同,称此为同律分节。
异律分节:
体节再进一步分化,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分的体节完成不同功能,内脏各器官也集中于一定体节中,这就是异律分节。
使动物向更高级发展,逐渐分化出头﹑胸﹑腹各部分有了可能。
如节肢动物的身体。
疣足:
多毛纲的运动器官,是体壁的向外突起,中空,与体壁相通。
闭管式循环:
血液只在血管中流动,不流经组织间隙,这种循环形式称为闭管式循环。
如蚯蚓。
开管式循环:
血液不是始终在封闭的血管中流动,这种循环形式称为开管式循环。
如河蚌﹑节肢动物。
齿舌:
是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为口腔底部的舌突起表面,有横列的角质齿组成,似锉刀状。
摄食时以齿舌作前后伸缩运动,刮取食物。
几丁质外骨骼:
节肢动物外骨骼的主要成分为含氮的多糖类化合物几丁质,并还含有大量钙质,这种外骨骼称为几丁质外骨骼。
这些物质都由位于外骨骼内面的一层上皮细胞分泌而来。
混合体腔:
节肢动物的体腔是在胚胎时期,由于体腔囊断裂﹑解体与残余的囊胚腔相互沟通而形成的腔隙,其内充满血液,也称血腔。
马氏管:
存在于蛛形类和昆虫类的排泄器官,位于中﹑后肠交界处,为单层细胞的盲管,游离在血腔中收集代谢产物。
不完全变态:
又称直接变态,只经过卵期﹑幼期和成虫期3个阶段,翅在幼期虫态的体外,成虫的特征随着幼期虫态的生长发育而逐步显现。
完全变态:
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不同的虫态。
书肺:
为蛛形动物的呼吸器官。
由外胚层衍生,是内陷物。
增大了表面面积,以促进气体交换,还可使宽广的表面不暴露于外,以减少水分的蒸发,这是动物对陆栖生活适应的结果。
书鳃:
肢口纲动物如鲎的呼吸器官,其5对腹肢的上肢后壁突起形成扁平书页状鳃叶共约150片,组成一枚书鳃。
孤雌生殖:
雌性个体产生的卵子不经受精而发育成子代的一种生殖方式,也称单性生殖。
例如轮虫及许多昆虫。
次生辐射对称:
棘皮动物的成体的体制是五辐射对称,但其幼虫是左右对称。
也就是说其体制是在进化过程中演化而来的。
水管系统:
为棘皮动物特有器官,是由次生体腔的一部分特化形成。
包括筛板、石管、环水管﹑辐水管﹑管足﹑吸盘﹑坛囊等部分。
担负运动的功能。
外套膜:
为软体动物身体背侧皮肤摺向下伸展而成的片状构造称为外套膜,常包裹整个内脏团。
外套膜由内外两层上皮构成。
外骨骼:
节肢动物的含几丁质体壁具有一定的硬度,起着相当于骨骼的支撑作用,故称其为外骨骼。
担轮幼虫
二、比较
1.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
原口动物是胚胎发育中原口后来成为成体的口的一类三胚层动物。
后口动物是胚胎发育中原口后来成为成体的肛门,或原口封闭在相反的一端由外胚层内陷而形成口的一类三胚层动物。
2.原肾管和后肾管
原肾管是低等三胚层动物的排泄器官,是外胚层内陷形成的,由焰细胞、毛细管和排泄管组成。
后肾管是某些无脊椎动物的排泄器官;
两端开口,由肾口、细肾管、排泄管和肾孔组成;
肾口开口于体腔,肾孔开口于体外。
3.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
辐射对称是大多数腔肠动物通过其体内的中央轴(从口面到反口面)有许多个切面可把身体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为辐射对称。
是一种原始的、低等的对称形式,只有上下之分,没有前后左右之分,适应水中营固着或漂浮生活。
两侧对称是从扁形动物开始,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将动物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部分,称两侧对称或左右对称
4.皮肌细胞和皮肌囊
皮肌细胞是腔肠动物的上皮细胞内含有肌原纤维,这种细胞具有上皮和肌肉的功能,称上皮肌肉细胞,简称皮肌细胞。
皮肤肌肉囊是扁形动物中胚层形成的肌肉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组成的体壁,称为皮肤肌肉囊。
5.开管式循环和闭管式循环
开管式循环是血液不总是在血管内流动,而是要进入血腔、血窦或组织间隙,这种循环方式称为开管式循环。
闭管式循环是血液始终不流入组织间隙中,而是从这条血管流到另一条血管,中间由微血管网相连。
6.真体腔和假体腔
真体腔即次生体腔,中胚层之间形成的腔。
这种体腔在肠壁和体壁上都有肌肉层和体腔膜,无论在系统发展或个体发育上看,比原体腔出现的迟,所以称为次生体腔。
原体腔(或假体腔),原体腔是由胚胎期的囊胚腔形成的空腔,仅有体壁中胚层,无体腔膜。
存在于原腔动物。
7.
渐变态和半变态
两者的相同点是发育都经过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
不同点是渐变态的幼虫与成虫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性都相同,只是翅和生殖器官还没发育成熟。
半变态的幼虫与成虫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性有很大差别。
8.内骨骼和外骨骼
内骨骼是由中胚层分化而来的,是生活状态的,可随动物体生长而生长;
外骨骼是由外胚层分化的表皮分泌物形成,是非生活状态的物质。
三、试述无脊椎动物各门的主要特征。
1、原生动物:
细胞微小,有单个细胞构成,分化出不同的细胞器,以完成胜利功能
气体交换靠细胞膜的等渗完成
运动器官有鞭毛,纤毛和伪足
分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伸缩泡调节水分
有自养,异样和营腐生。
分鞭毛纲,肉足纲,变形纲和孢子纲
2、海绵动物:
辐射对称或不对称,两层细胞和中胶层构成。
有营固着生活,发育中有胚层逆转现象。
没有细胞分化,有领细胞,细胞内消化。
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没有神经系统
3、腔肠动物:
两侧对称和辐射对称,两层细胞。
营固着生活
有营固着生活的水螅型和营漂流生活的水母型
细胞有分化,有简单的器官和组织,有消化腔,细胞内消化。
和细胞外消化同时进行
网状神经系统
有浮浪幼虫时期
生活史有多态现象
4、扁形动物:
两侧对称,体背扁平,出现中胚层,有皮肤肌肉囊,体壁和肠道之间有实质填充
梯形神经系统,有神经中枢,多种耳突和眼点等多种感觉器官。
排泄器官为原肾型,有口无肛。
无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异体受精,
有3纲,涡虫纲自由生活,绦虫纲消化系统退化,吸虫纲完全退化
绦虫和吸虫多寄生,对人畜有害。
5、原腔动物
细线型,假体腔,三胚层,体壁和肠道之间充满体液
筒状神经系统,有围咽神经。
体表有发达的角质膜。
完整的消化系统,有口有肛。
异体受精,也是原肾型的,无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
螺旋卵裂,端细胞法形成中胚层,
多为寄生,对人畜有害。
6.软体动物:
能在陆地生活,两侧对称或不对称,三胚层,真体腔,
原口动物,腮呼吸,后肾排泄,开管式循环,
身体由头胸足构成,有外套膜和外壳,
神经系统集中分为,脑神经节,脏神经节,足神经节,侧神经节
有担轮幼虫,勾介幼虫,和面盘幼虫
7.环节动物:
两侧对称,同(异)律分节。
三胚层,真体腔。
闭管式循环,后肾型
运动器官刚毛或疣足。
索式神经,
分3纲,寡毛纲,多毛纲,蛭纲,其中蛭纲有血窦海洋中生活的环节动物都有担轮幼虫期。
8.节肢动物门:
异律分节,躯体分头,胸部和腹部。
附肢可形成足,口器、触角等,
混合血腔,开管循环,
呼吸系统有腮,器官,书肺和书腮。
排泄系统有壳腺,绿腺和基节腺。
陆生的是马氏管
体壁有几丁质外壳可支撑和保护。
9.棘皮动物:
辐射对称,多5辐射。
螺旋卵列。
真体腔,肠腔发形成中胚层。
后口
具内骨骼,次生体腔发达,有水管系统
有内外下三个神经系统,有围血系统,具内骨骼。
四、简答题
1、试述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神经系统的演化。
原生动物无神经系统,有纤维系统联系纤毛,有感觉传递作用;
眼点(感光);
多孔(海绵)动物无神经系统,借原生质来传递刺激,反应迟钝;
腔肠动物有散漫神经系统,如水螅的神经系统成网状;
触手囊(内有平衡石),囊上有眼点:
平衡、感觉作用;
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为梯形;
涡虫有耳突:
嗅觉、触觉作用;
线形动物的神经系统成筒形;
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的神经系统成链状;
眼(多毛累)、感觉细胞
软体动物的神经系统由脑神经节、脏神经节、足神经节共三对神经节和其间的神经索相连;
棘皮动物由下、内、外三个环系统组成,不形成集中的脑,并与上皮还没有分开,是一类特殊的现象。
2、无脊椎动物中,原肾管与后肾管主要区别在哪里?
a.后肾管两端开口,肾口一端是漏斗状的收集结构,肾孔一端通往体外,原肾管是一端由焰细胞封闭的盲管。
b.后肾管是由上皮细胞围成的。
而原肾管是胞内管。
c.后肾管开始从血液中接受代谢废物,使进入管内的体腔液代谢废物浓度大大升高,加之重吸收作用的出现,肾管中的液体与体腔液很不相同,就此可称为尿。
原肾管是利用渗透作用集得液体,效率低。
3、简述软体动物贝壳的来源及结构
贝壳的结构一般可分为3层,最外一层为角质层,很薄,透明,有光泽,由壳基质构成,不受酸碱的侵蚀,可保护贝壳。
中间一层为壳层,又称棱柱层,占贝壳的大部分,由角柱状的方解石构成。
最内一层为壳底(hypostracum),即珍珠质层(pearllayer),富光泽,由叶状霰石构成。
外层和中层为外套膜边缘分泌形成,可随动物的生长逐渐加大,但不增厚;
内层为整个套膜分泌而成,可随动物的生长而增加厚度。
4、两侧对称,三胚层是在哪类动物最早出现的,有何进步意义?
扁形动物最早出现:
两侧对称使之有上下左右,前后背腹之分,使之运动更加灵活,对某些部位更加保护,另外运动向前是身体总是前一端先接触新的环境,使神经感觉器官向前集中,是水生到陆生的重要条件;
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体结构与机能进一步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特别是运动机能的负担,并引起系列组织器官的分化,为动物体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条件,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
另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
例如,肌肉的复杂化增强了运动机能,取食范围更广。
另外运动的加强还促进了神经系统的发展。
中胚层的出现是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5、简述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体排泄系统的类型及其结构特点。
(1)细胞排泄:
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没有排泄器官,多以体表进行排泄。
(2)原肾管:
扁形动物、线形动物以外胚层形成的原肾管进行排泄。
(3)后肾管:
环节动物的排泄器官称为后肾管
软体动物的排泄器官称为肾脏。
软体动物有结构相当复杂的肾,其上半部分呈海绵状,富含血管;
而后半部构成排泄管。
肾口开口于围心腔,具纤毛,可收集体腔中的废物。
此外还有围心腔腺(凯氏器)辅助排泄。
节肢动物排泄有颚腺、绿腺、肾管、马氏官。
排泄质交换,同时也可从肾口收集体腔内的代谢废物。
以蟹为代表的甲壳动物具有[触角绿腺],是位于头部的肾小囊,浸泡在血淋巴液中。
它可以从血淋巴液中滤出代谢废物,经膀胱和排泄管后从触角基部小孔排出[7]。
蛛形纲的基节腺、半索动物的肾脉球、须腕动物的体腔管均与后肾管同源[5]。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后肾管开始从血液中接受排泄物,使进入管内的体腔液代谢废物浓度大大升高,加之重吸收作用的出现,肾管中的液体与体腔液很不相同,就此可称为尿
(4)马氏管
:
马氏管是蛛形纲、多足纲和昆虫纲的排泄器官。
马氏管是由肠管上皮突出衍生形成的细小盲管,但来源不一定,如蛛形纲的马氏管起源内胚层,而昆虫纲由起源外胚层的后肠上皮形成[4]。
马氏管盲端浸泡在动物体的血窦中,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渗入马氏管,经高度浓缩后随粪便经后肠、肛门排出。
棘皮动物是管足、皮鳃、肛门,无单独排泄器官。
棘皮动物海星纲的肠盲囊也有排泄作用
除以上所述的四大类排泄器官外,无脊椎动物还具有形式多样的辅助排泄机制,如涡虫纲无肠目的中央吞咽细胞团,环节动物的黄色细胞等仅为辅助作用。
6、疟原虫是重要的人体寄生原虫,简述其生活史。
在按蚊体内:
配子结合--动合子--卵囊---子孢子--人---滋养体---裂殖体--裂殖子---环状体---裂殖体---裂殖子---配子--
7、下列动物哪些无体腔?
哪些有体腔?
有体腔的属于何种体腔?
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涡虫;
蛔虫;
蚯蚓;
虾)
涡虫为真正的三胚层无体腔的动物,
节肢动物体腔在发育早期也形成中胚层的体腔囊,但在继续发育的过程中,不扩展为广阔的真体腔,而退化为生殖管腔、排泄管腔和围心腔。
在以后的发育过程中,围心腔壁消失,体壁和消化道之间的初生体腔与围心腔的次生体腔相混合,形成混合体腔。
混合体腔内充满血液,混合体腔也称作血体腔。
8、简述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体腔的演化。
从腔肠动物开始出现由外胚层组成的体壁,其中空的腔叫消化循环腔。
扁形动物无体腔;
线形动物具原体腔;
环节动物始见真体腔;
节肢动物属混合体腔。
9.简述软体动物贝壳的来源及结构
10.多细胞动物早期胚胎发育包括哪几个主要阶段?
最后三个胚层各分化成哪些组织器官?
答:
(1)受精成为受精卵;
(2)卵裂;
(3)囊胚;
(4)原肠胚;
(5)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
(6)胚层的分化:
动物的组织和器官都是从各胚层分化而来。
外胚层分化为神经组织、皮肤、感觉器官、消化管的两端;
中胚层分化为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生殖与排泄器官的大部分;
内胚层分化为大部分消化管上皮、消化腺、呼吸器官、排泄、与生殖器官的小部分。
11.为什么棘皮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的高等类群?
棘皮动物为无脊椎动物,但有些特征与大多数无脊椎动物不同,而与脊索动物相同:
a.为后口动物;
b.次生体腔由肠体腔法发育而成;
c具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
d某些幼虫与半索动物的柱头幼虫相似;
e棘皮动物虽为辐射对称体制,但其幼虫为两侧对称,因此为次生性辐射对称。
12.说明河蚌的形态结构对其生活方式的适应
河蚌是生活在湖泊、池塘水底泥沙中的常见种类,一微生物及有机碎片为食,他行动迟缓,生活被动。
与此种生活方式相适应,它在形态结构上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1)五明显头部及感官,神经系统不发达。
(2)体被两片沉重的贝壳,保护柔软的身体。
(3)足多成斧状,适于掘产泥沙,伸、缩足肌可足伸缩。
前、后闭壳肌可使河蚌遇敌害时关闭两贝壳。
(4)两片外套膜构成外套腔及出、入水管,鳃、触唇及外套膜上的纤毛摆动,引起水流穿行,使食物及氧随水流入水管进入外套腔中的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而代谢废物、食物残渣及性产物皆由出水管排出。
13.试述真体腔和分节现象的出现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1)第一次出现真体腔,与假体腔不同在于它具有体腔膜
(2)使消化管结构更复杂、功能更完善,肠壁有肌肉层,增强蠕动,提高消化能力
(3)使血液循环完整化,有了心脏推动血液流动;
使后肾管形成,使生殖系统进一步完善;
(4)第一次出现分节现象,为同律分节,这为后来的异律分节打下了基础,更是将来动物体发展成头、胸、腹各部分的基础和前提;
(5)分节现象的出现使每个体节几乎为一个形态功能单位,使得动物有了更强的生命活力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14、试述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系统演化。
(1)环节动物的起源有2个学说:
(1.1)认为起源于扁形动物涡虫纲。
根据某些环节动物的成虫和担轮幼虫都具有管细胞的原肾管,与扁形动物的由焰细胞构成的原肾管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环节动物多毛类个体发生中卵裂为螺旋式,这与涡虫纲的多肠目相同;
环节动物的担轮幼虫与扁形动物涡虫纲的牟勒氏幼虫在形态上相似;
涡虫纲三肠类某些涡虫的肠、神经、生殖腺等均显有原始分节现象。
(1.2)认为起源于似担轮幼虫式的假想祖先担轮动物。
是根据环节动物多毛类在个体发生中具有担轮幼虫,而且这种假想的担轮幼虫与轮虫动物门的一种球轮虫非常相似。
(2.1)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在系统发生中有共同的起源。
软体动物的海产种类个体发生中为螺旋型卵裂,且具有担轮幼虫,排泄器官为后肾管,这些特点与环节动物尤其是多毛类相似。
(2.2)软体动物各纲之间的亲缘关系:
单板纲、无板纲和多板纲原始。
这几类的次生体腔发达,近似梯形神经系统;
有的如虫形无壳,许多器官(如鳃、肾、外壳等)有分节排列现象。
这些原始性的存在,说明它们最接近软体动物的原始祖先,各自独立发展一支。
头足纲为一古老的类群。
起源早、化石多;
由于头足类既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脊椎 动物学 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