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中期总结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0019742
- 上传时间:2023-01-15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0.53KB
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中期总结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中期总结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中期总结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质量稳步上升。
重点专业示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等内涵方面示范建设的展开,尤其是专业实训场所的扩充与完善,对重点专业乃至学校整体建设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优质核心课程资源更加丰富。
初步建立了48门优质核心课程。
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
初步建成了5名省级专业带头人,10名校级专业带头人,25名校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29名专业骨干教师。
示范校建设和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并举,在着力促进学校内涵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改善专业实训设施和场地,校内实训基地和实训设施水平显著提高,新增校内实训基地教学仪器设备1502台套,新增校内仪器设备总值1906万元,新增校内实训基地建筑面积7121平方米,新增校内实训基地3个和校内实训室39个,新增校内实训工位1154个。
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单项制度由原来的45项增加到87项,新增各项规章制度42项,校企合作逐步深入,合作企业由原来的83家增加到89家,新增校企合作企业6家。
我校示范校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专业分别是: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机电技术应用、模具制造技术和会计电算化专业。
我们所开展的建设工作和任务完成情况如下:
二、重点建设内容进展情况
(一)办学指导思想明确
(二)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1、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见成效
全校以示范校建设为抓手,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对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紧密融合以及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等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逐步打破传统的以学校、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教学一体化,实践生产化,招生订单化”的人才培养思路和“校企合作、定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已见雏形,并逐步试行。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通过企业调研、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讨论、毕业学生座谈等手段,初步制定了5个重点专业和其他4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步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2+1人才培养模式,制订并完善了2+1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2013年上学期在校订单班级达到25个,订单培养学生1160人以上。
继续引进完善富士康LED灯、亚新科泵体等5条生产线,数控技术应用等4个重点专业“实践生产化”学生比例达到50%。
重点专业基本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工学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与90余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涵盖21个专业,全校共有52个班级在合作企业顶岗实习,由企业、学校双向考核。
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立足衡阳,对接产业,完善“订单办班、顶岗实习、多技能轮训”2+1学制人才培养模式,凸显企业文化和职业素质教育及专业岗位技能培养。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在学院“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将专业建设主动融入衡阳市工业产业链,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以培养职业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探索并实践了“校企一体、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并将该方案在12级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验班执行,执行效果良好。
模具制造技术应用专业通过企业调研、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访谈、毕业学生座谈等手段,初步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3+1人才培养模式,制订并完善了3+1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在2010级学生班级上模拟运行,效果较好,并将在2013级模具制造技术专业试点班级上推广,通过归纳总结和评价将更加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并形成推广正稿。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编制完成“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调查”问卷,并将调查问卷发放至合作单位开展调研,并于1012年12月和2013年5月完成问卷回收、调查数据整理。
2012年12月和2013年5月分别召开和组织企业专家、教学骨干开展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初步制定了国家示范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新模式下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2+1”人才培养方案。
并将该方案在12级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验班执行,执行效果良好。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围绕任务书和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召开了两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对物流人才培养方案,在原实施性计划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次讨论、修改、再讨论、再修改,并根据企业岗位群所需要知识进行了多次讨论,在此基础上,对一部分校企合作单位和企业,对在校的13个班学生、对部分毕业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物流服务与管理中技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
2012年12月份成立了包括5各重点建设专业在内的7各专业建设委员会,2013年上期7个专业建设委员会分别召开了2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专题会议,进一步明确专业课程体系动态调整机制,初步形成了贴近市场,服务衡阳经济发展,以岗位需求、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各重点建设专业纷纷组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下企业调研,对《岗位需求、岗位能力问卷调查表》和《典型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提取表》进行认真分析,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按需设课,使课程体系更贴近岗位需求、岗位能力。
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在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校本教材及教学资源库建设方面,以企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模块式一体化课程体系。
重点建设好体现典型岗位技能的4门核心课程及校本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源库。
将《照明线路安装与检修》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PLC原理与机电设备控制应用技术》为市级精品课程、《继电控制线路原理与装调技术》《变压器原理及装配技术》为校级精品课程。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按照“企业需求与学生需求并重”的原则,把课程体系分为“基本素质教育体系”和“专业能力培养体系”两大模块。
教学目标均源于企业对学生的需求,二者相互融合,彼此渗透,共同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模具制造技术应用专业组建了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团队,制定了相关制度,通过对模具专业群分析及培养目标的确立,形成了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的模块式一体化课程体系框架,经过多次修改形成了新的课程体系初稿,新的课程体系分机械制图与测绘模块、模具钳工模块、模具机加工模块、模具数控加工模块和模具综合实训模块共五大模块,每个模块有任务分析、工作页、完整的授课计划与教学大纲及考核办法等,能让学生从模具设计到模具制造形成综合任务案例,从而掌握本专业所要求的知识。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和2013年5月的实践专家认证会讨论,初步形成以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线索,以专业核心技能为主线的模块式课程体系。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通过对部分物流公司的调查,我们按照物流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素质和知识,通过融合物流职业资格标准,以“作业流程为导向,学生为主体”来设置课程,构建与职业岗位紧密结合的物流运输、物流仓储、物流配送三个模块式课程体系。
在2012级的班级中进行了试行,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3)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评价模式改革
各专业由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确定3-5门专业核心课程,制订了初步的核心课程课程标准,重点抓好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并以此推动其他课程改革。
依据从企业提取的典型工作任务,初步拿出课程内容结构框架;
通过校企合作,了解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需的知识点,结合中职教育的实际,部分重构原有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
基于生产任务的工作过程组织课程内容。
目前正在较大范围(30余门课程)内开展这项工作。
已完成《模具制造工艺学》等8本校本教材的编写和公开发行,《照明线路安装与检修》等5本校本教材正在编写中,约已完成80%的工作量。
已确定了计划开发的5门核心和校本教材课程模块化课程结构框架和教学模块。
重点推广“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全校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专业的专业课程采用“一体化”教学比例达到50%以上,商贸财经类专业达35%以上,重点建设专业达60%。
在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基础上,新增计算机网络、数控加工技术两个专业参加人社部“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
在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基础上,积极推广典型任务驱动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
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目前已对11个一体化教学场地进行了企业情景化建设。
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
学校培养的人才到底怎么样,用人企业说了算。
在学生考核评价上,各重点建设专业先后尝试并初步形成了“双向考核、多元评价”机制。
即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初步形成企业、学校双向考核。
把学习过程、劳动纪律、实验实训作品和产品、专业技能竞赛成绩等纳入考核的“多元评价”机制。
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初步完成《继电控制线路原理与装调技术》《照明线路安装与检修》2门核心课程教材初稿,初步完成《电子技术与技能训练》《电气驱动与应用技术及技能训练》《交直流调速技术与技能训练》3门校本教材初稿。
其中,《照明线路安装与检修》《继电控制线路原理与装调技术》《电子技术与技能训练》校本教材于2012年9月开始陆续应用到试验班教学。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组建了核心课程建设团队和校本教材开发团体,初步构建了《零件数控铣削加工》《零件数控车削加工》《数控加工工艺》《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四门核心课程一体化课程标准;
已经开发了《AUTOCAD》、《数控铣》、《数控车》、《普车》校本教材,现在在实验班使用,能完全适应本专业一体化教学需要。
《零件加工工艺与工装设计》、《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二本教材正在编写当中。
该专业在《零件数控铣削加工》,《零件数控车削加工》、《数控加工工艺》等课程教学全部实施了一体化教学,教学效果明显。
模具制造技术应用专业组建了核心课程建设团队及校本教材建设团队;
初步构建了《冷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装配调试与维修》、《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四门核心课程一体化课程标准;
已经开发了《冷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装配调试与维修》校本教材,由电子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部分班级教学上使用,使用后发现教材未能很好地体现一体化教学需求,目前正在修改当中。
《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钳工技能强化训练》三本教材正在编写当中。
模具制造专业在《数控编程与加工》、《钳工工艺学》、《车工工艺学》、《模具装配调试与维修》等课程教学上全部实施了一体化教学,在《冷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制图与CAD》等课程教学上实施了部分一体化教学及任务驱动法教学,教学效果明显。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初步构建了《机电设备控制技术》、《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变压器构造及维修》三门核心课程一体化课程标准;
已经开发了《简单电子线路安装》、《照明线路安装与维修》、《传动机械装配》校本教材。
该专业在《机电设备控制技术》、《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照明线路安装与维修》、《传动机械装配》等课程教学全部实施了一体化教学,教学效果明显。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成立了由教学专家、课程专家等组成、企业专家参与的精品课程建设队伍。
将物流员、助理物流师的职业标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建立了以就业岗位为导向的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实践性教学内容占教学计划总课时的50%左右。
与新邦、利丰等企业联合开发和编写《物流运输》核心课程的教材。
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理实合一的教学模式;
注重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案例或真实的任务将实训与岗位、项目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互动等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把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学习。
(4)教学资源库建设
我校承担了全国35家模具专业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任务,一共完成9个子课题任务并通过评审,所有子课题的课件、视频、习题库、考试库等内容目前正在上传网络,通过修改完善后就能实现网上在线学习与考试。
校内资源库平台正在搭建调试之中,拟将各专业核心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件、习题库、在线学习考试等搭载到平台上,以后可以方便师生进行在线学习和答疑。
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已完成“电气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教学课程标准”编制,初步完成“一体化课程实习大纲”,完成专业介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实施计划、考核大纲等编制;
初步完成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块及实训项目编制;
完成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介绍等资料电子文档。
收集了部分课程的电子课件、考核试题、习题电子文档、设备设施图片。
2、实习实训条件逐步改善
五个重点建设专业分别通过在校内新建和改扩建一体化教学工作室以及校企合作共建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为核心。
根据一体化教学课改的精神和内涵,重点结合“企业文化进校园,车间文化进课堂”要点,实现学校办学与企业管理一体化、实训场地与企业车间一体化、学校学生与企业职工一体化、实训任务与生产任务一体化,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感受、体会、认知职业素养,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电气技术应用专业新建了体现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工学结合及场景企业化的高标准一体化教学“电工技术工作室”1间;
完成了“西门子PLC与变频技术工作室”企业文化情景化建设。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新建了三坐标测量室、数控铣一体化教室、数控车一体化实训室并已投入使用。
新增了华菱衡钢和广东美芝建设成为校外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数由原来的14个增加到16个。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新建了液压与气动技能工作室、机械装调技能工作室、传动技能工作室、工业机器人技能工作室并已投入使用。
改扩建的单片机技术工作室、PLC技术工作室等校内实训场地也已经投入使用。
新增了一个校外实训基地华菱重卡,校外实训基地数由原来的11个增加到12个。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计划新建的三个仓储一体化实训室、叉车操作实训场,物流单证实训室招标工作已结束,场地装修已完成,预计在年底可建成并投入使用。
在原有四个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今年新增了新邦物流、金华物流商会两个校外学生实习基地,使校外实习基地达到6个以上。
(三)师资队伍建设取得实效
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的教师管理与考核办法,形成了比较科学的教师管理机制,形成了一支办学规模相适应、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成效体现在:
1、专业带头人培养。
专业带头人的评聘培养是我校专业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根据《湖南省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方案(试行)》和《衡阳技师学院专业带头人评聘培养方案》,我校经民主推荐、教务处初审、人事处审核、院学术委员会考评,确定模具专业向清然、电气专业尹南宁、机电专业周文武、物流专业陈社生、数控专业罗琪、电子专业张红辉、会计专业阳晓礼、陈昌平、生物工程专业廖与飞、信息技术专业欧阳智勇为我校各重点建设专业带头人。
通过专业带头人选拔和培养,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形成一支较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队伍,发挥了专业带头人在教学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2、骨干教师培养。
2012年,我校物流系彭新莲、电气系尹南宁、唐中武、许泓泉、模具系向清然、邹龙军、机械系罗琪、信息系欧阳智勇、尹有明等9位老师成功申报参加湖南省技工院校省级骨干教师培训。
学院2012年度共评聘骨干教师29名,按不同专业分别被派送到相关院校、企业培训进修。
通过培训进修,我校骨干教师加强了政治思想方面的学习,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了教育教学知识,开拓了教学新视野,提高了组织教学能力,加强了对师德修养的理解。
3、双师型教师培养。
为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既有较高理论教学水平又有熟练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促进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推动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2012年,我校物流系李军亮、易汉雄等5位教师、信息系周瑛、张琴艳等14位教师、电气系周丽、刘月华等29位教师、机械系姜峰、曹炎文等21位教师、经贸系胡以婷、陈顺利等12位教师、模具系王少奇、倪江伟等11位教师分别被派送到相关院校及企业培训进修。
我校鼓励并要求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各类执业资格或职称资格的培训考试。
学院根据教师的专业特点有方向、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中青年教师。
充分利用学院已有资源进行“双师型”人才培养,通过科研、技术服务、技术开发、产学结合等方式组织教师参与工作实践和科技开发活动,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此外,拓宽引进人才的渠道,一方面从高校毕业生中引进专业教师,另一方面从有关院校引进双师型教师或者从企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担任专业教学工作。
4、兼职教师培养。
我校对兼职教师采取集中培训、网络课程培训、参加教研活动、观摩公开课、共同编写教学大纲等多种形式进行培养。
2012年,物流系兼职教师赵铁军、李卫、蒋泽宇、易叔武等培养方向为物流运输和仓储,分别被派送到相关物流企业进修培训。
电气系兼职教师黄桂平(镭目科技)、杜开发(镭目科技)、程宗俊(绝缘材料厂)、成玲(水口山矿务局)、林少龙(特变电工)、石毅(特变电工)、黄爱民(特变电工)、王伟元(衡阳钢管厂)、刘春水、熊国华(湖南云锦)、陈明(特变电工)、龙理斌(衡阳衡拖农机制造有限公司)、胡文安(衡阳钢管厂)、杜兆丰(衡阳衡拖农机制造有限公司)、熊国华(湖南云锦)、方世贵(扬州大洋造船)等培养方向为电气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分别被派送到相关企业培训进修。
(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1、校企合作委员会成立。
校企合作委员会于2012年10月9日学校正式行文成立,由周险峰书记、吴瑞祥校长任主任,王静副校长等任副主任,就业处处长张诚,教务处处长钟振坤等任成员。
校企合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就业指导处,制订了相应的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工作职责。
2013年6月19日又增选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总经理种衍民,湖南天雁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王一棣总经理、山河智能人力资源总监李军等三十多位湖南知名企业家以及爱普生(深圳)有限公司工厂长金井保人、欧姆龙(衡阳)公司总经理向井刚等外企外籍专家为我校校企合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校长吴瑞祥颁发聘书,市委副书记邓群策,正市级领导刘伦策现场见证。
2、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
专业建设委员会于2012年12月8日正式批复成立,制定出相应的规程和工作职责。
聘请了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李钦,南岳电控技术有限公司数控车间主任肖俊礼,学校模具系主任向清然,电气系主任尹南宁等69位具有高级以上技术职称,或高级技师以上的专家为我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成员,由校长吴瑞祥颁发聘书。
3、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
2012年,学校批准出台了《衡阳市第一高级技工学校学生工学交替办法及规定》、《衡阳市第一高级技工学校学生顶岗实习办法及规定》和《衡阳市第一高级技工学校学生就业规定》3个规定,配套出台《学生工学交替实习协议书》、《顶岗实习就业协议书》、《学生实习安全协议书》。
这些办法和规定的出台廓清了学校相关部门、班主任、带队实习教师、学生、毕业生的责权利及义务。
学校就业处为了保证校企合作、定岗实习运行机制顺利实行,建立了“工作日制”、“用人单位招聘登记表”、“就业讲座登记表”、“毕业生输送情况登记表”、“企业满意度调查”、“学生实习跟踪调查”、“学生重新安置备案登记”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日常工作机制。
4、工学交替有序推进。
我校目前所开展工学交替实习主要是为承接转移企业用工解燃眉之急。
近三年欧姆龙(衡阳)公司、富士康(衡阳)公司、胜添公司来衡建厂,我校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组织相应专业学生按照“专业相近、实践锻炼”的原则,分期分批,短期入厂实习,既让学生走进企业,了解社会,了解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又对接企业生产岗位,掌握岗位技能,为未来顶岗实习做好了前期铺垫,打下良好基础,学生的适应性加强,同时又解决了企业的用工荒。
共为企业工学交替短期实习提供学生2000多人次。
在这一过程中校方与企业达成了良好的合作互信,企业方不仅只是普通用工,还专门组织学生开展岗前、岗中的脱产培训,由厂方工程技术人员集中授课培训,采取训中学、训中练、训后考的方式,使工学交替的实习学生掌握了更多技能,得到了更多的锻炼机会。
另一方面,学校根据学生的意愿和申请,认真组织假期学生的下厂带薪实习实训,如物流专业2012、2013年寒暑假期分别组织学生200多人,到湖南天骄物流,上海利丰物流公司进行实习实训;
组织模具、机械专业学生到爱普生(深圳)公司、东莞新科磁电厂机械模具制造事业部实习实训,并由四个以上教师带队跟班顶岗实习,全面负责跟踪服务;
组织电气专业学生去扬州造船厂实习;
组织信息专业学生去三星公司实习实训。
通过一系列工学交替实习,让学生提前进入社会,接触企业文化,掌握岗位技能要求,它无疑对学生的角色转换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5、顶岗实习及就业安置。
我校按教育部和人社部的规定,将最后一学年的学生推荐到社会保障好、薪酬待遇高、生产环境无污染、企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好、知名度相对高的企业,带薪顶岗实习。
近年来,学校按照当地党委、政府的要求,把为湖南四化两型建设,服务地方经济作为就业工作、人才输送的着力点,积极为本地企业输送人才,为湖南的承接转移企业的用工提供有力的支撑。
就业率:
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8.2%以上,其中85%在本市或本省就业,其中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鸿富锦(衡阳)有限公司、欧姆龙(衡阳)有限公司、南岳电控技术有限公司、华菱重卡、金杯电缆、三一重工、中联重科、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广汽菲亚特、广汽三菱、湖南天骄物流等56家国内外知名企业是学校稳固可靠地就业基地。
专业对口率:
学校始终把学生学以致用、专业对口作为考核就业水平的重要指标。
本处和各专业系部认真开展就业工作,学生的专业对口率达94.6%。
稳定率:
为了提高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的稳定率,本处的工作重点是在职业指导和就业教育上下功夫,选择实习企业上严格把关。
制定详尽的“职业指导就业教育方案”,采取集中授课,专家讲座,优秀毕业生代表返校座谈交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宣讲、互动等方式,同时定期开展就业咨询,学生职业规划咨询,把集中指导与个别辅导有机结合,突破主要矛盾,有效地调整了学生的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把在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示范性 中等职业学校 项目 建设 中期 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