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杆集镇村级组织建设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019176
- 上传时间:2023-01-15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5.12KB
栏杆集镇村级组织建设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
《栏杆集镇村级组织建设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栏杆集镇村级组织建设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绝大部分都是高中以下文化程度。
一些村干部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上,明显感到力不从心,他们在“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困境中,工作只是一味应付。
思想和行动几乎还完全停留在行政命令那种思维、那种方式上。
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直接导致一些村级党组织战斗力不强,有的甚至软弱涣散。
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村级党组织中,战斗力强的占十分之一左右,中间的占三分之一左右,其余的基本上都处于软弱涣散的状态。
第三,村干部队伍不稳定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在我们这些长期坐机关的同志的脑海里,总以为农村免除农业税后,村干部不再向农民要钱要粮,积极性会更高了。
尤其是村“两委”换届期间,当看到一些反映贿选问题的报道时,更加深了“村干部的岗位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印象。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前几日,我们在农村调研,几位村委书记告诉我们,他们现在最为担心的是村干部队伍人心涣散,后继乏人,村级工作难以支撑。
近些年,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村干部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变化,辞职务工经商的村干部正在增多。
老干部动情地说:
“村干部队伍的不稳定现象是建国以来少有的。
这个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影响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
引起村干部队伍人心不稳、人员流失以及后备干部乏人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待遇低。
应该说,经过群众直接选举产生的村干部,都是当地一些威信比较高、能力比较强的人。
而他们的工作报酬,现在不但与当地从事个体私营企业经营的村民没法比,比外出务工村民的收入也低得多。
在我们这里,村干部年均报酬8000元左右,有的还难以全部拿到手。
而外出务工村民的年均收入则在30000元上下,是村干部报酬的四倍。
与乡镇干部相比,村干部的报酬也低。
调研石门村,其他村干部说:
“其实我并不想走。
但孩子要上学,家里的房子要翻修,再不出去挣点钱,这个家真的是难以撑得下去了。
”我们在这个村调研时,也将村干部的报酬计算了一下。
该村村干部人均月报酬800元,除去电话、交通等费用后,每月真正能进家的钱只在400元左右。
现在,社会上有种声音,说家庭生活困难的村干部都是一些没本事致富的人。
对于这一点我们实不敢苟同。
因为确有一些村干部把整个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工作上,很少或根本无法去顾及家里的生产经营。
不加分析地说他们没本事致富,起码是不客观的。
在村干部的社会保障上,有些地方以前采取“各方凑,一起抬”的方法为村干部购买了商业保险,但多半也是“一个将军一道令,领导换届就走样”,此类保险并无多少保障。
一些年老村干部退下来后,欠佳的晚年生活对年轻村干部的影响是不小的。
“政治上没奔头,经济上没干头,退下来没靠头”的现实反差,是眼下导致一些村干部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
二是任务重。
有人说,农村改革已把村干部改得没有多少事可干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忙家里的事。
此话是不符合实际的。
熟悉农村情况的同志都知道,农村很多工作正处在爬“坡”过“坎”、攻坚破难阶段。
从工作量看,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村干部要钱要粮的事是少了,但他们在生产和社会服务、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事务却在大量增加。
他们不但对上面下达布置的各项任务要去具体安排和落实,对名目繁多的会议、检查要去参加和接待,而且对下面群众提出的各种问题和要求要去解决,对类似邻里纠纷、家庭不和的大事小事要去调理。
特别是一些已进行了并村的地方,随着村级规模的扩大和村干部职数的减少,他们肩负的任务更为繁重。
可以说,在我们整个干部队伍中,真正长年累月风里来、雨里去,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的是村干部。
从工作难度看,农村不仅一些新矛盾、新问题在不断发生,过去沉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在不断凸现,而且这些矛盾和问题大都汇集在村一级。
不论这些矛盾和问题是由哪方面原因引起的,现在直面群众的是村干部,他们的工作比以前更具体更复杂更难做了。
有时为处理一些矛盾纠纷,村干部们甚至连人身安全都难以得到保障。
三是压力大。
村干部工作中的最大压力是对一些群众难以接受的工作任务的完成。
当上面一些单位和部门制定的政策、下达的任务脱离了基层实际,群众在执行中存有抵触情绪,特别是当上面有关单位和部门提出的要求与下面群众的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或上级有关单位和部门下发的文件相互“打架”时,最为犯难的是村干部。
不干,上面压;
干,下面怨。
有的村干部戏说自己是“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一些群众对我们村干部的基本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有的农民说:
“有田有粮不靠你,不偷不抢不怕你,出了问题就找你,不给解决就骂你,解决不好就告你”。
如何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我想分两个层次来谈谈个人的一点粗浅看法。
第一个层次,作为上级党政部门、领导机关如何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我们认为,作为上级领导部门当前最关键的是要立足基层而不拘泥于基层,跳出基层抓基层。
具体是要着力在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要把强化村干部队伍放在加强整个干部队伍建设的大格局中统一谋划;
村干部虽不是国家公务员,但他们所处的地位和担负的责任却是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
如果把我们的干部队伍喻为是一道大堤的话,那么村干部便是这道大堤的基石。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自然界的防洪大堤一旦出现“堤基松软,堤坡滑塌”等险情,排险的方法通常都是把“强基固体”与“削坡减载”等措施结合起来进行。
解决干部队伍中的问题,同样需要树立“强基固体”综合治理的理念,注重把强化村干部队伍放在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加强整个干部队伍建设的大格局中统一进行谋划和实施。
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扩大选任村干部的视野。
一是要立足乡土,着力在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回乡知青和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培养选拔村干部。
进一步完善村级民主选举制度,规范村级民主选举程序,鼓励农村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参与村干部的竞选。
二是要“开门纳贤”,着力打破身份、行业、地域等方面的限制,鼓励和引导机关干部、高校毕业生等人员到村里锻炼和任职。
实践证明,国家干部到村任职,不受血缘地缘关系的影响,工作比较超脱,容易打开局面,不但加强了村干部队伍建设,促进了农村工作的开展,也使选派干部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其次,要丰富内容,注重实效,切实加大村干部教育培训的力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干部在素质和作风上的确还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加强教育培训,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
坚持把村干部的教育培训纳入到整个干部教育培训的规划中来,认真建立市、县、乡三级齐抓共管的教育培训运行机制,切实解决村干部培训经费不足、培训内容单一、时间难以保证等问题,积极采取举办培训班、现场示范、实地考察和现代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努力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激活村干部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潜能,不断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第三,要顺应规律,创新机制,大力拓展干部上下流动的渠道。
一是认真建立和完善选拔优秀村干部中进入乡镇公务员和担任乡镇领导制度。
中央曾明确要求“把从优秀村干部中招聘录用乡镇干部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
我们应切实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认真研究选拔优秀村干部进入乡镇公务员队伍和担任乡镇领导的问题。
有的同志说,一个市、一个县,每年或每几年那怕只在优秀村干部中招录几名公务员、提拔几名村干部,对整个村干部来说,都将是一个大的鼓舞和鞭策,因为这是政治上关心村干部的具体体现,也是使用干部的一种正确导向。
二是认真建立和完善国家干部到村任职锻炼制度。
现在,凡是公务员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都把在基层锻炼作为公务员晋级升职的必备条件。
前些年,我们有些地方在机关干部的晋级升职上也作过这方面的硬性规定,但真正坚持执行的还不多,从而致使一些年轻干部宁肯在机关慢等苦熬也不愿到基层经受锻炼。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基层是最能培养和锻炼人才的地方,现今在地方工作的领导同志,有不少都曾在村里工作过。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一定要让干部上下流动起来,使基层真正成为培养锻炼优秀人才的摇篮。
二、要把提高村干部经济待遇放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统一考虑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组织人事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
稳定和强化村干部队伍,同样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只要求村干部尽心尽力干事,而不考虑他们的物质待遇和生活困难是不现实的。
说句最俗气的话,村干部大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也得要养家糊口。
如果他们连基本的家庭生活都难以维持,要他们珍惜岗位、安心工作是很难的。
稳定村干部队伍,调动村干部积极性,客观上要求适度提高村干部的经济待遇,使村干部的付出与他们的收入尽可能地相一致起来。
这方面当前要着重研究解决好两个问题。
其一,要认真研究解决好村干部报酬待遇落实以及正常增长机制的问题。
我们在农村调研时,不少同志都提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在逐年提高,乡镇干部的工资在不断增加,农村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上扬,村干部的报酬如果一成不变,老是停留在前些年确定的标准上明显不够妥当。
当问及村干部的报酬放在什么水准上为宜,他们说总体上不能低于当地外出打工人员的平均收入水平,并提出要将村干部的报酬与他们的工作绩效真正挂起钩来,让干得好的拿得更多一些。
同时,对业绩突出的村干部给予重奖。
为使村干部的报酬能够按时足额发放,他们还希望中央进一步加大这方面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建立比较稳定和完备的村干部报酬发放制度。
其二,要认真研究解决好村干部的社会保障问题。
坚持多渠道地筹集资金,为村干部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对退下来的村干部,经济上要给予适当的补贴,尽力照顾好他们的晚年生活。
《增广贤文》里有句话,处富贵地,要矜怜贫贱的痛痒;
当少壮时,须体念衰老的酸辛。
我们现在在台上,许多事都好办些。
但我们毕竟也有年老退下来的时候,后来的人到时如果对我们的困难视而不见,不管不问,我们将是一种什么心情?
因此,我们现在一定要多体察那些退下来老村干的疾苦,经常上他们家去看看、问问,尽力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当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想一下子拿出很多资金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也不现实,但一定要有解决这方面问题的诚意和措施。
三、要把减轻村干部工作压力放在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统一运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党、全社会的一件大事。
坚持从多方面减轻村干部工作压力,为村干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实为农村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之举。
一是要切实提高农村工作的决策水平。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切忌仅以极少数典型案例推论或决断面上的工作,搞“一刀切”。
特别是上级有关单位和部门在出台文件、布置任务时,要充分考虑下情,既不能僵化教条,脱离实际,让下面无法落实;
又不能朝令夕改,变化多端,使下面无所适从;
更不能政出多门,相互矛盾,叫下面左右为难。
同时,要防止国家政策部门化,让中央扶持新农村建设的实惠在一些部门“文件”的运行中给“跑、冒、滴、漏”掉了,使下面的工作难以动作。
二是要切实改进领导方式,转变领导作风。
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要带头认真克服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一些不切实际的达标升级、流于形式的检查评比、装点门面的“路边花瓶”要坚决予以制止和取缔,使村干部能将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群众最渴望办的事情上。
三是要切实相信和依靠村干部。
解决村级事务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关键还是要坚持从推进村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强化群众监督、严明责任追究等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和发挥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一位社会学家指出,农村很多事,最终要靠村一级去组织落实,工作中必须充分相信和依靠村干部,必须坚持村为主的原则,撇开这两点,任何“越俎代庖”的做法都将是难以持久和获得实效的。
四是要切实关心和爱护村干部。
县乡干部要加强同村干部的沟通与联系,及时了解村干部的所思、所想、所盼,真情关怀、真心爱护村干部。
对村干部中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和倾向,要严加教育和管理,该批评的批评,该处理的处理,努力保持村干部队伍的纯洁性。
对一些打击报复村干部的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旗帜鲜明地维护村干部的正当权益。
五是要切实加大对村干部的正面宣传。
我国有几十万个村委会,几百万名村干部,若要他们个个都不出一点问题是不可能的。
新闻媒体在对少数腐败堕落的村干部进行曝光时,应把握有度,切忌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刻意炒作。
要坚持多从正面宣传村干部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以身作则和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努力塑造村干部的良好形象,从而增强村干部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第二个层次,村级党组织如何卓有成效地强化自身建设。
我们认为当前应突出抓好三点:
一、要认真建立加强党员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要积极做好党员发展工作。
只有源源不断地为党输送新鲜血液,我们党执政才能长远。
因此一定要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来重视和加强党员发展工作。
当前,尤其要自觉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党员流动性增强的趋势,做到人员流动到哪里,发展党员的工作就做到哪里,积极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
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改善党员队伍的现状,才能保证发展党员的质量。
要不断深化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
围绕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积极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通过“有职挂无职、无职挂群众”,进一步激发农村无职党员的积极性,使农村党员无职上岗,有位有为,成为宣传政策、遵纪守法、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带头人。
要积极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活动,继续深化“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坚持一手抓党员和村干部的带头致富,一手抓他们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着力在“带”字上做文章,健全帮带机制,强化“帮带”措施,积极组织开展大户带动、项目带动、基地带动、协会带动,努力实现“双带”目标,真正带动广大群众共同致富。
要积极推行和兑现村党组织和党员承诺制。
承诺,用我们农村老百姓的话讲就是赌咒发誓,你公开承诺了,就要积极兑现,否则就会失去信用,老百姓就不会听你的。
村级党组织要认真总结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推行整改承诺制的成功做法,围绕发挥党员和党组织的作用,每年年初党组织要向党员和群众公开承诺办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党员要就如何发挥作用向党组织和群众作出承诺,承诺要具体实在,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
要狠抓承诺兑现,并将承诺兑现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内容。
二、要认真健全村民自治运行机制。
我们有不少同志对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的认识还不高。
在刚推进村民自治时,我们有相当一部分村书记、主任感到不适应,有的为村中事务到底该由谁说了算,争得不可开交,导致村“两委”关系闹得很僵,互不买帐,严重影响了村级工作的开展。
目前,在村民自治,尤其是在村务公开上,仍还存有不少问题。
之所以不愿公开,害怕民主,究其原因,分析起来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自身能力不足,担心控制不了局面,出于保位子的心态,不愿发动群众,推进民主;
二是认为现在的村民素质不高,刁民居多,或只强调权利,不尽义务,或只要民主,不要法制,因此认为在农村推进民主超前了;
三是有的自己屁股底下不干净,不敢公开,不敢民主。
民主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大量实践证明,要想做好农村工作,必须大力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进一步规范村“两委”的具体职责和工作程序,保证村民自治健康发展。
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是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规范村务民主决策,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按照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提请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
特别是要进一步规范“一事一议”制度。
加强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收支审批手续,健全集体资产管理制度。
加强审计监督,对村干部实行离任审计,将审计结果和处理结果及时公开。
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不断丰富充实公开内容,规范公开时间、程序、形式和监管,提高村务透明度,真正做到让组织满意、群众满意。
三、要积极创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据统计,在全国2.5亿农户中,目前加入各种专业合作组织或专业协会的只在7%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农民,几乎都参加了对口的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
这些专业组织体系不仅具有很强的自我服务功能,而且在参与全球农产品生产贸易中,具有很强的对话能力和十分有利的谈判地位。
实践证明,它的发展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增加农民收入确实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从我国目前农村现实情况来看,农民单一农户制和小规模的家庭经营很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只有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创办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才能够实行农产品进一步地深加工、精加工,实现产加销一体化,解决农产品买卖难的问题,使农业、农村得到更快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建立各种农业生产协会,是把农民在生产经营中组织下来的一种很好的形式。
四、要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在这方面,要狠刹三股歪风。
第一是赌博风。
农村有句俗话,祸从赌起。
农村有很多不稳定现象都是由赌博引起的。
含山县林头镇鼓山村党总支书记赵延枝同志刚回到鼓山任职,村里赌博成风。
有位村干部对她说,你整天安排我干这干那,现在连打麻将的时间都抽不出来,哪天我们非得好好过把瘾。
一开始她认为这是玩笑话,谁知几天后,几位村干部真的聚在一起打麻将。
她立即赶过去对他们说:
“村干部是群众的榜样,既然群众选了我们,就是信任我们,我们不能毁了自己的形象,要不然就别当这个干部!
第二是吃喝风。
最近,我看了一个资料,当时的确感到很惊讶。
就是我们一直都认为,印度官场上的腐败现象是严重的。
但有位记者到印度采访,竟意外地发现,印度政府部门没有食堂和后勤设施,很多机关公务员的中餐是从家里带来的或到街边小摊上去解决。
当问及一些公务员有没有经常借招待的名义到餐馆去吃饭时,他们觉得不好理解,反问到“怎么招待,由谁来付钱?
”也就是说,在印度总体上还没有公款吃喝的概念,公款吃喝的账也根本就没有地方去报销。
如今在西方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对公款吃喝招待的管理也是很为严格的。
在美国,一个州长招待客人的标准仅限在10美元之内。
芬兰有位中央银行级别的行长,在公务接待中,不小心上了一道鹅肝,传媒给予了曝光,行长因这道鹅肝而下了台(招待客人的菜单全部要在网上公布,接受民众的监督)。
而我们的公款吃喝,现在已的确到了很不像话的地步。
这样吃下去,极大地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
第三是弄虚作假风。
有人说,现在除了杀人的布告没有人愿意去造假,其它方面的造假现象真可谓无所没有,无时不在。
比如,现在在上报一些数字上,有人编了几句顺口溜,叫“上面要,下面报,准不准,天知道。
”弄虚作假之风不刹,很多工作都将无法进行。
农村党员干部要带头反对弄虚作假。
工作中应坚持说实话、鼓实劲、干实事。
有喜报喜、有忧报忧。
目前在农村,只要把这几股歪风刹住了,民风和社会风气就会大为好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栏杆 集镇 组织建设 调研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