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52湖北省黄石市届高三九月调研考试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017705
- 上传时间:2023-01-15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3.84KB
高考52湖北省黄石市届高三九月调研考试Word格式.docx
《高考52湖北省黄石市届高三九月调研考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52湖北省黄石市届高三九月调研考试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人将改革的范围划得很大,几乎是江山代有改革家;
也有人将改革的范围划得很窄,认为真正称得上改革的事件没有几次。
具体到某人某事,看法更加纷纭。
比如,引发国人暴动的周厉王,在历史上向来形象不佳,但有人称他是中国史上见诸记载的最早的改革家。
再如王莽新政,有人说是托古改革,有人说是复古改制。
又如张居正,多数人认可他是改革家,但也有人说他的政策并无新意,算不上改革。
即便当事人自己的说法,也不一定可以为据。
如管仲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今人称之为改革或
革新,他自己却说是修旧法。
事实上,要给改革下一个严谨、周延的定义,是非常困难的,更不可能提出一套量化指标。
改革之事,古今中外皆有。
从改革的原初推动力看,既有自上而下的改革,也有自下而上的改革,但前者占绝大多数。
在中国漫长的王朝史上,君主一直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没有君主的发动或支持,就不可能出现改革。
所以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全部都是自上而下,即由统治阶层中的一部分人发起和推行的。
平民大众没有推动改革的途径和机会,当他们忍无可忍时,只能揭竿而起,发动以改朝换代为目标的暴力革命。
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很多,用人是否得当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因素。
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积极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君大力招贤、大胆任用。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虽然认识到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但却不善于识人用人,所倚任者多为反复无常的奸佞小人,给改革造成很大的伤害。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改革,能像管仲那样一帆风顺,或像孝文帝那样基本成功者,并不多见。
大多数改革都遭遇了挫折或失败,如商鞅变法是政存身败,张居正改革是人亡政息,王安石变法是半途而废,戊戌变法是昙花一现。
若观察君主之外的改革者的命运,能够善始善终者可谓凤毛麟角,绝大多数身败名裂,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如吴起乱箭穿身,商鞅惨遭车裂,王安石忧愤而死,张居正死后抄家,戊戌六君子喋血刑场。
改革之难,于此可见。
篡用明太祖的一句话说:
犹行荆棘中,寸步不可移,纵得出,体无完肤矣。
节选自《博览群书》
1.下列关于改革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一词首见于《后汉书》之《梁统传》和《黄琼传》,都是指对已有成规的改动变易。
B.自《后汉书》之后,凡对原有制度、惯例、习俗,甚至文体、文风的改易变革都可称之为改革,词义越来越宽泛了。
C.改革一词感情色彩的变化是以近代为分界线的。
近代以前,改革是一个中性词,而近代以来改革演化为一个纯褒义词。
D.现在所说的改革是一个相对狭义的概念,特指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比较重大的除旧布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同改革本是中性词一样,变法也是一个中性词,古代典籍中甚至常将变法与坏纪连用,意为变乱成法,败坏纪纲。
B.改革一词含义宽泛,所以不同的人所认为的改革范围差异极大,具体到某人某事,看法更加多样化。
C.引发国人暴动的周厉王,在历史上向来形象不好,但有人称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改革家。
D.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人的改革看法不同,即使是当事人自己的说法,也未必可以为据。
所以,给改革提出一套量化指标是不可能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漫长的王朝史上,因为平民大众只能发动以改朝换代为目标的暴力革命,所以改革都是由君主发动或支持的。
B.改革必须用人得当,否则会给改革造成很大的伤害。
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能够取得显著成效,就是因为国君大力招贤、大胆任用。
C.古今中外的改革既有自上而下的改革,也有自下而上的改革,但前者占绝大多数。
D.纵观中国历史上君主之外的改革者的命运,能够善始善终者非常少,绝大多数都身败名裂,甚至有的还付出生命的代价。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龙在田传
龙在田,石屏州人也。
天启二年,云南贼安效良、张世臣等为乱。
在田与阿迷普名声、武定吾必奎等征讨,数有功,得为土守备。
新平贼剽石屏,安效良攻沾益,在田俱破走之。
巡抚闵洪学上其功,擢坐营都司。
崇祯二年与必奎收复乌撒。
八年,流贼犯凤阳,诏征云南土兵。
在田率所部应诏,击贼湖广、河南,频有功,擢副总兵。
十年三月击擒大盗郭三海。
十一年九月大破贺一龙、李万庆于双沟,进都督同知。
明年三月大破贼固始,斩首三千五百有奇。
张献忠之叛也,熊文灿命在田驻谷城,遏贼东突。
诸将多忌在田,谗言日兴,在田罢归,还至贵州。
十五年夏,中原盗益炽。
在田上疏曰:
臣因流氛震陵,奋激国难,捐赀募精卒九千五百,战象四,战马二千,入楚、豫破贼。
贼不敢窥江北陵寝,滇兵有力焉。
五载捷二十有八,忌口中阻,逼臣病归。
臣妄谓讨寇必须南兵。
盖诸将所统多乌合,遇寇即逃,乏饷即噪。
滇兵万里长驱,家人父子同志,非若他军易溃也。
且一岁中,秋冬气凉,贼得驰骋。
春夏即入山避暑养锐而出故其气益盛夫平原战既不胜山蹊又莫敢撄师老财殚荡平何日。
滇兵轻走远跳,善搜山。
臣愿整万众,力扫秦、楚、豫、皖诸寇,不灭不止。
望速给行粮,沿途接济。
臣誓捐躯报国,言而不效,甘伏斧锧。
帝壮之,下兵部议,寝不行。
逾二载,乙酉八月,吾必奎叛。
黔国公沐天波檄在田及宁州土知州禄永命协讨,击擒之。
未几,沙定洲作乱,据云南府,在田不敢击。
明年,定洲攻在田不下,移攻宁州,寻陷嶍峨,在田走大理。
又明年,孙可望等至贵州,在田说令攻定洲,定洲迄破灭。
在田归,卒于家。
(选自《明史》,有删节)
流氛:
寇乱,明代用以诬称李自成等领导的农民起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斩首三千五百有奇
奇:
单;
单数的
B.捐赀募精卒九千五百
赀:
通资,钱财
C.忌口中阻
忌口:
忌恨之言,谗言。
D.寝不行寝:
止息,被搁置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夏即入山避暑/养锐而出/故其气益盛/夫平原战既不胜山蹊/又莫敢撄/师老财殚/荡平何日
B.春夏即入山避暑/养锐而出/故其气益盛/夫平原战既不胜/山蹊又莫敢撄/师老财殚/荡平何日
C.春夏即入山避暑/养锐而出故/其气益盛/夫平原战既不胜山蹊/又莫敢撄/师老财殚/荡平何日
D.春夏即入山避暑/养锐而出故/其气益盛/夫平原战既不胜/山蹊又莫敢撄/师老财殚/荡平何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龙在田扫除叛军流寇,屡立功劳。
他与普名声、吾必奎等人征讨云南叛贼安效良、张世臣立下功劳,后来又协助收复乌撒,擒获大盗郭三通,大败固始叛贼。
B.龙在田屡次升迁,却因谗言遭罢免。
他先后因为军功被封为坐营都司、副总兵、都督同知,后在平定张献忠叛乱时,遭其他将领妒忌,被罢免回家。
C.龙在田上疏进言,利用南兵平乱。
他分析认为其他将领统率的士兵都是乌合之众,容易溃逃哗变,而云南土兵同心一意,善于疾行搜山,所以讨寇必须云南土兵。
D.龙在田为除国难,慷慨奋起。
他不仅募集精兵、战象和战马,而且上疏愿意统率滇兵力扫流寇,发誓捐躯报国,如不见成效,甘受刑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新平贼剽石屏,安效良攻沾益,在田俱破走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年,定洲攻在田不下,移攻宁州,寻陷嶍峨,在田走大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群鹤咏
(南齐)萧道成
八风儛遥翮,九野弄清音。
一摧云间志,为君苑中禽。
注:
诗作于诗人镇守淮阴时,因其功勋卓著,名位日隆,颇受猜忌,为宋明帝所疑,被调进京城,担任黄门郎,便于监视。
儛:
通舞。
翮(h):
本义为羽毛的根部,这里代称鸟翅。
8.这首诗在描写鹤时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试分析此诗主要采用的抒情手法以及抒发的情感。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论语·
里仁》篇中的
,
与《述而》篇中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意思相近。
李白《蜀道难》中表现青泥岭的盘旋曲折、行人困危之状的诗句是: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两句借写云和鸟来比喻自己无意出仕,厌倦官场的情怀。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25分)
左二老爷
青铜
桥镇是水陆码头,商铺林立,旗幌蔽日,每逢集日,卖狗皮膏药的、打把式卖艺的、撂地儿说书的、打竹板唱莲花落的……哭的笑的喊的叫的说的唱的,样样俱全。
这正是热闹的时辰,热闹的场合,平地里忽然钻出一个细小的声音:
左二老爷来了!
你再看,书不说了,戏不唱了,做买卖的也不讨价还价了,齐刷刷地闪到街边。
打人缝开处,走来一个矮小精瘦的老者,病秧秧的一副气色,倒比不上他身后跟着的那两杆快枪来得气派。
左二老爷似一阵小风吹过长街,两旁的人便像倒伏的麦浪,齐刷刷地鞠躬致意。
左二老爷只微微颔首,眼皮也不抬地走过去。
直到那老迈佝偻的身影走出很远,人们才醒过神来,该干啥的还干啥。
左二老爷何许人也?
非耕非读、不官不商,手上却有丁当哗啦花不完的银钱,眼前有跑前跑后使不完的跟班,外头有甩得开叫得响抖不完的威风和脸面,用桥镇人的话说:
手不捉笔,脚不踩耙,头不戴纱,不耽误吃香喝辣。
他凭什么?
!
这三教九流之地、鱼龙杂处之所,免不了生出些事端,骗钱昧货伤人打脸,闹得风波汹涌天昏地暗,只要找到左二老爷,就风平浪静云住雨歇了。
也因此,不管是江浙大贾,还是沧州豪客,乃至各家店铺,街头摆摊炸果子、卖菜的小贩,只要踩着桥镇的地面,都要孝敬左二老爷一些日用钱,桥镇人管它叫地皮税。
这一日,左二老爷照例完了街,正在富春楼喝茶,突然来了个推独轮车的少年人,一头拜倒在左二老爷身前。
原来,这是个打北乡过来卖馍的,头一回来桥镇,刚交了地皮税,车子还没扎稳,馍就被哄抢一空。
这满街的人,问谁要钱去?
左二老爷细细地抿着茶,眼皮也不抬。
末了,把茶碗往桌上一顿,说:
去吧,少不了你馍钱。
少年人前脚走,管家后脚上街,提一面响铜锣往十字街口一站,咣咣咣三声响过,说:
谁吃了人家的馍,把钱送到富春楼柜上。
一个馍,一个铜板。
一个馍一个铜板?
忒贵了些吧!
可左二老爷说了,天底下没有白吃的馍!
富春楼一时挤破了脑袋。
这边,卖馍的少年人抹着眼泪一路走,忽听身后马蹄声疾雨般撵上来,马上人抬手扔过个手巾包儿,说:
左二老爷说了,您一个外乡人来俺桥镇做买卖,照顾多有不周。
这多出的馍钱,就当跟您赔不是了。
日子快如马蹄,眼五年过去。
县里忽然来了个18岁的新县长,新官上任三把火,剿土匪、惩恶霸、治青皮,砍砍杀杀。
桥镇却依然故我。
这一日,左二老爷闷得慌,就去了戏园子里。
唱的是豫剧《包文正二下陈州》。
演包文正的是光州城来的名角儿赛金锣,一条嗓子盖过了铜锣家伙:
私访走上陈州道
不戴乌纱不穿袍
不骑快马不坐轿……
水影里庄稼佬
有谁知乔装改扮的开封府尹黑老包……
听到要紧处,左二老爷忍不住喊声好!
这时候,邻座来了个长袍客,二十上下的年纪,却吸着一杆两尺半长的旱烟袋,一个劲儿喷云吐雾。
那长袍客落座时,偏巧坐歪了条凳,身一斜,通红的烟袋锅子猛地蹭在了左二老爷脸上,滋的一道白烟过后,空气中顿时弥漫起一股子肉焦味儿。
左二老爷疼得浑身一哆嗦,差点没蹦起来。
身后的跟班还没撩起衣襟,左二老爷的手早已伸过来,摁住了。
长袍客似笑非笑地望一眼,问:
这位老爷,没烫着您吧?
左二老爷笑笑,顺手端起茶碗抿一口,眼皮也不抬地说:
不碍事儿,听戏,听戏。
戏台上,锣鼓一紧,赛金锣抖开一条铁打的嗓子唱:
小衙内杨金吾火上浇油真可恼
俺倒要细查细访细盘细问细推敲
查明了真赃实据定斩不饶……
长袍客起身走了。
管家说:
咦,这不……
你那眼色!
五年前推车卖馍娃,今日个坐衙县大人。
左二老爷抿口茶,幽幽地道:
包文正下陈州,是要血溅狗头铡的……
次日,左二老爷将枪械、钱粮封了,差管家送往县里,自己却关了宅门,去了镇外一处小院,闭门谢客。
数日后,打县城快马递来一封素笺,没有称呼和落款:
识时务方为俊杰,知深浅才是达人。
你赠我馍钱一吊,我还你性命一条。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描写桥镇集市,用排比的手法,简练而形象地描写了集市热闹喧哗的场景,主要目的是为了体现桥镇的繁华,交待社会背景。
B.小说描写了左二老爷的外貌气色,与后文他在众人前的气势与派头形成对比,尤其是微微颔首眼皮也不抬的细节表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身份。
C.小说不仅直接描写了左二老爷的神态、语言和心理,而且通过描写集市上众人的态度和管家的表现从侧面来烘托左二老爷,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D.那位18岁县长就是五年前卖馍被抢的少年人,他雷厉风行,铁腕整治强权恶霸,且知恩图报,经过警告、暗示放过了左二老爷。
E.叱咤一时的左二老爷因为一次随手的救助,居然保全了性命,小说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好人有好报的主题。
听戏这一情节中,花费笔墨引用两段戏文是否闲笔?
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概括左二老爷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这篇微型小说情节跌宕起伏,耐人寻味,是怎样独具匠心安排的?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25分)
国学大家南怀瑾
南怀瑾的故乡是浙江温州乐清,1935年,南怀瑾离开家乡满腔热血地奔赴杭州,去浙江国术馆习武。
1937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浙江国术馆,获得武术教官资格。
这时,抗战烽烟四起。
作为一个热血青年,南怀瑾也想凭借自己的一身武艺去杀敌报国。
那时南京已经沦陷,国民党的临时陪都在重庆。
他毅然辞亲远游入川。
后来他谋到了在成都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担任武术教官和政治指导员的公职。
1943年,南怀瑾结识了袁焕仙,袁老先生乃川北禅宗大德,是一个名重一时的江湖高人。
几次晤谈之下,袁焕仙与南怀瑾由忘年之交而成为师生。
南怀瑾毅然辞去军校教官的工作,专心致志跟袁焕仙学佛学禅。
不久,南怀瑾奔赴峨眉山的大坪寺闭关。
南怀瑾穿上僧衣三年闭关阅藏,青灯古佛旁日夜苦读佛家经典,通读佛教集大成典籍《大藏经》,遂至终生受益无穷。
1949年,南怀瑾没来得及和家人告别,就匆匆只身买好去台湾的船票。
微不足道的南怀瑾当时孤身一人流落台湾,身上带的不是黄金美钞,而是一大堆笨重的书籍。
过了而立之年的他,在这儿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生存。
窘迫之极的南怀瑾为了生存,一度靠典当衣物维持生计。
可难得的是他又捡起搁置很久的笔。
1955年,在窘困的处境下,南怀瑾完成并出版了他来台湾的第一本书——《禅海蠡测》。
不久,南怀瑾举家迁居台北龙泉街,住在一个菜市场附近。
这里环境更为恶劣,污秽堆积的菜市场臭气熏天,贩夫走卒吵吵嚷嚷地喧嚣终日。
但南怀瑾身居其中却充耳不闻。
他经常右手执笔疾书,左手抱着幼子,双脚还要不停地蹬着摇篮,以防其中的婴儿哭闹。
如此困顿境遇,南怀瑾仍能安贫乐道,恬淡为乐,在资料极其缺乏的情况下,凭着惊人的记忆完成了《楞严大义今释》和《楞伽大义今释》两部传世之作。
1963年,位于台北的中国文化大学聘请南怀瑾担任教授。
南怀瑾不喜欢任何行政职务的牵绊,但又盛情难却,最后接受了研究院教授的聘书,附加条件是不到学校上课,研究生到他的寓所受教。
随后,南怀瑾受聘于辅仁大学,他在辅仁大学正式开设了《易经》课程。
可是课只开了一年,南怀瑾就主动停止了。
原因是他讲课太受欢迎,每次上课学生一直挤到窗外,这与一些老师的课形成了强烈对比,为了避免造成别人的不愉快,南怀瑾急流勇退。
1966年,声名鹊起的南怀瑾在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邀请下,到台湾三军各驻地巡回演讲。
有次演讲,蒋介石亲自到场聆听,听后感慨万千,回台北后即命令成立复兴中华文化委员会,蒋介石亲任会长,并请南怀瑾主持实际工作。
这可谓天赐良机,很多人是求之不得。
但南怀瑾却婉言谢绝了,因为他对蒋氏父子存有固定的看法,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
1969年,南怀瑾不忍中华传统文化日趋式微,振臂而起,创立以东西文化交流融合为目的的东西精华协会。
1985年7月4日,南怀瑾离开居住了三十六年的台湾,乘机抵达美国。
1986年,南怀瑾在华盛顿单独成立了东西学院,致力于东西方文化沟通。
已到古稀之年的南怀瑾,离开故土多年,思乡之情越来越浓。
1988年,南怀瑾移居香港,中共温州市委书记董朝才等来访,和他商讨关于金温铁路的事情。
南怀瑾以苍生为念,为造福桑梓而不避艰险,挺身做了金温铁路的催生者。
几乎与催生金温铁路同时,南怀瑾的著作在大陆也开始掀起热潮。
1990年,复旦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他的《论语别裁》、《禅与道概论》、《历史的经验》。
这些著作出版后,立即引起轰动,几经再版印刷,仍供不应求。
次年冬月,上海佛学书局恢复伊始,便推出国内信众早已盼望的南怀瑾佛学专著——《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一个学佛者的信念》、《楞严大义今释》……一本又一本的著作在大陆问世,将大陆南怀瑾热推向了新的高潮。
修铁路只是南怀瑾毕生的一个愿望,他真正要做的是为子孙后代修一条大道路,这便是修一条心路,一条使中华民族通向希望的心路:
重整文化断层,推动儿童读经运动。
有形的路再难也易修,而修这条心路要比有形的路更艰苦。
南怀瑾把希望寄予儿童,寄予未来。
他以他的号召力吸引了一大批同道,一场轰轰烈烈的儿童读经运动开始在全球华人社会中推广。
(节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相关链接:
南怀瑾(1918—2012年),国学大师、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
南怀瑾还热心社会事业,1998年6月11日由他筹资兴建的金温铁路建成通车。
(摘自《南怀瑾全集》)
南怀瑾语录: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这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幸福;
坏,是指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
在精神上,是最痛苦的。
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
(摘自《正义网-检察日报》)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南怀瑾空有一身武艺却不能报效祖国,所以他辞去了军校教官的工作,而专心致志地研究佛法。
B.在家徒四壁,要靠典当衣物维持生计的艰难处境下,南怀瑾完成并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禅海蠡测》。
C.南怀瑾讲课特别受欢迎,这使得上其他老师的课的学生特别少,也造成了其他老师的不愉快,南怀瑾只好急流勇退。
D.南怀瑾不仅是一个国学大师,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而且还热心社会事业,比如筹资兴建金温铁路。
E.重整文化断层,推动儿童读经运动,是南怀瑾要为子孙后代修的一条极为艰巨的心路。
作为一名国学大家,南怀瑾在研究与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
如何理解有形的路再难也易修,而修这条心路要比有形的路更艰巨这句话?
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南怀瑾这一人物形象,并谈谈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示?
第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一位伟人说:
喜欢聆听的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
________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欢征服,他们狂妄自大,这遮挡了他们的视线;
________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欢吹嘘,他们坐井观天,这妨碍了他们的拓展;
________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欢盲动,他们浅尝辄止,这影响了他们的深度。
因此,我们要学会聆听。
这将使我们虚怀若谷,博采众长,锐意进取;
这将使我们胸怀远大,视野宽广,开拓创新;
这将使我们高瞻远瞩,潜心探索,内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52 湖北省 黄石市 三九 调研 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