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查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017631
- 上传时间:2023-01-15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68.30KB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查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查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查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奖励耕战,实现统一B.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C.南平越族,北伐匈奴D.推行郡县,建立集权制
5、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写道:
“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
”“萧何沛主吏橡,曹参狱橡”厉于小吏一类,“其余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要等皆白徒。
樊哙则屠狗者……”“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这种状况说明了
A.西汉政权代表下层民众B.贵族制度的进一步解体
C.市民阶层掌控了国家政权D.农民阶级反抗地主的压迫
6、门阀制是从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官员选拔制度,造成朝廷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家族所垄断,个人出身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维护正统的嫡长子继承习俗B.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
C.皇帝统辖百官治下的郡县制D.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系
7、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曾对某历史性的变换有过中肯的评价:
“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沈既济所评价的这一历史性的变化是
A.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B.九品中正制使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阀步入仕途
C.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
D.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精密联系起来
8、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通判还有一个职责:
“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向皇帝检举和推荐)。
”由此可见,通判
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B.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C.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D.兼有监察和行政权
9、乾隆三十八年,将秘密立储制度化。
为防止意外,“又另书密封一匣,常以随身”。
并称:
“建储册立。
非国家之福,召乱起衅,多由于此”,“不可不立储,而尤不可显立储”。
该制度
A.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B.避免了皇族内部权力倾轧,有利于政局稳定
C.摆脱了宗法观念
的束缚,有助予选贤任能
D.排除了其他势力对皇位继承的干扰,加强了皇权
10、“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
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
……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
”这是伏尔泰笔下的中国。
在引用这一资料研究伏尔泰思想时,需要注意的有
①作者提出这一观点的目的②作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
③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④秦汉时期中国的政治状况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1、《吕氏春秋·
上农》载:
“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
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B.社会制度C.生产能力D.劳动力短缺
12、战国时实行兵士戍边制度,当时规定戍边期限为三日,一切费用自理。
而秦统一后,广大将士却对该制度深恶痛绝。
这最有可
能是由于
A.政治腐朽,军饷无法保障B.国家统一,人民热爱和平
C.路途遥远,粮草需要自备D.将士厌战,急需农业生产
13、《吕氏春秋·
孟冬纪》关于秦代官营手工业
有这样的记载:
“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
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这表明秦代官营手工业
A.质量管理严格B.产品做工精美C.生产不计成本D.产品不入市场
14、汉代代田法“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
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
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载种。
以上这种农业生产技术所表现的特点是
A.广种薄收B.少种多收C.休耕轮作D.精耕细作
15、《旧唐书·
食货上》载:
“武德七年,始定律令……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
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
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
”材料表明唐代均田制、
A.承认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B.实质上是地主土地所有制
C.有利于土地与劳动者的结合D.有利于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16、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
南宋叶适记载说:
“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
材料主要反映了
A.宋代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B.佃农之间买卖頻繁
C.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D.政府维护地权流转
17、“官街鼓”又称“咚咚鼓”,是一种报时信号。
《新唐书·
百官志》)记载:
“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
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载:
“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
”唐宋街鼓的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唐朝市受官府的严格监管,宋代坊市制度的崩溃
B.宋代不重视商业发展
C.宋代在城市管理上出现了倒退
D.宋代出现了草市、集镇,纸币广泛流
18、《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
下列关于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
B.玉米、甘薯等大量外来农作物引进的结果
C.劳动力增多使土地得到开发
D.《农政全书》中先进经验推广使然
19、《宋史》载,宋
朝湖州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第一要务”;
太湖洞庭山区“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
“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颖昌府”“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农民纷纷放弃农业而去经商
B.商品自由流通程度很高
C.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农业发展较快
D.农业精耕细作,剩余产品大量商品化
20、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
据此可以推知
朝代
秦汉
唐
宋
元
明
清
次数
375
493
874
513
5105
5344
频率
0.85次/年
1.7次/年
2.7次/年
5.31次/年
18.5次/年
19.9次/年
A.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B.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
C.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D.农业生态治理环境逐步恶化
21、“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流行于西汉思想界,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正式出现。
明朝后期,民间广为崇奉、祭祀“
天地君亲师”。
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
这一演变反映了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日益巩固B.专制集权的发展强化
C.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逐渐确立D.大一统国家不断壮大
22、荀子说: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非礼,是无法也”。
这一论述表明
A.荀子是法家
思想集大成者B.援法入礼的思想主张
C.儒家和法家思想趋于合流D.法是礼的前提和基础
23、唐代高僧把“孝”说成是贯穿古今的根本大道,并以慈悲比附仁道,以戒律比附修身等。
这说明
A.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确立B.佛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C.儒佛两家的道德观原本是相同的D.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日趋中国本土化
24、朱熹与陆九渊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两位重要的哲学思想家、文化教育家,前者集理学之大成,后者开心学之体系,由于二人称名于同一时期,且学术观点相异,故自鹅湖之会始,二人争论不休。
那么他们最大的分歧是
A.朱熹主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陆九渊强调“心”是宇宙的本源
B.“天理”是不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C.是否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
D.是否进行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25、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人们都喜欢拿王阳明和马丁.路德作比较。
有的西方学者更直接称王阳明为“中国的路德”。
二者的相似之处是
A.都带有宗教色彩B.都把行为的自主权交给了人自身
C.对世界的本源认识一致D.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者
26、梁启超研究清代三百年学术思潮概括为“以复古为解放”“第一步,复宋之古,对于王学而得解放。
第二步,复汉唐之古,对于程朱而得解放。
第三步,复西汉之古。
对于许郑而得解放。
第四步,复先秦之古,对于一切传注而得解放。
”材料表明
A.清代学术缺乏明确的方向
B.对传统学术的反思有利于思想进步
C.清代学术思想由复古而停滞不前
D.清代崇古思想阻碍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27、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以及当下的“孔子热”,反映了不同时期孔子的命运。
以下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观点是
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B.“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C.“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D.“历史就是昨天与今天永无休止的对话”
28、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
下列书法作品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A.王羲之的《兰亭序》B.柳公权的《玄秘塔碑》
C.张旭的《肚痛帖》D.赵孟頫的《汉汲黯传》
29、《雅典政制》开宗明义地指出,“至于雅典人的政制,他们选择的政体类型或者模式,就其选择照顾卑贱者而不是良善者来说,我是不赞成的。
”材料表达作者对雅典民主的基本认识是
A.少数人的民主B.非自由的民主
C.排斥精英的民主D.奴隶制民主
30、《十二铜表法》第三表中规定:
“在第三次牵债务人至广场后,如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外的外国或杀死之。
”“如债权人有数人时,得分割债务人的肢体进行分配,纵未按债额比例切块,亦不以为罪。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奴隶与平民在借贷关系中不受保护
B.保留了习惯法的陋习
C.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保留了债务奴隶制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有3小题,其中第31题14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4分,共40分。
31、(14分)人口问题至关重要,它关联到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的安定团结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等,其发展态势又与时代变迁、环境变化、政府政策等密切相关。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五十一年(1721年)“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与雍正元年(1723年)“摊丁入地”政策的相继颁布、执行,刺激了人口的增长。
……著名学者洪亮吉在1793年提出了他的人口论,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耕地的增长不及人口增长的速度;
(二)他
主张以“天地调剂之法”与“君相调剂之法“来解决过剩人口,即水旱瘟疫等灾害的自然淘汰,政府人为调整与救济,如移民、开荒等;
(三)他认为听任人口激增会引起社会动乱。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1798年发表了《人口论》……他认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这被称为“马尔萨斯陷阱”)。
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
——互动百科《马尔萨斯人口论》
材料三十九世纪20年代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南方沿海某乡居民生活统计表
(单位:
人)
时期
迁出
他乡种田
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
出国从事工商业
1820~1849年
29
1850~1879年
72
15
49
8
1880~1911年
156
118
38
1912~1939年
473
77
396
材料四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遭到日本侵略军的全面进攻。
为躲避战火,并执行国民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战略方针,众多沿海居民,大批民族工业企业与高校大量迁往内地,因而很短的时间内以重庆市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成为中国政治中心地带与人口高密集区。
就东北地区而言,日本官方在强制阻止中国汉族移民迁往东北地区的同时,按步骤地实施了蓄谋已久的移民侵略计划,即所谓“国策移民”。
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提出了20年间向中国东北移住日本农民100万户、500万人的总体计划,之后大批日本所谓“开拓者”迁入东北地区,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
——安介生、葛剑雄《20世纪中国移民史的阶段性特征》
(1)据材料一、二,概括洪亮吉与马尔萨斯在人口论内容方面的相似点。
(2分)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17世纪后200年间的英国与1978年底以来的中国分别是如何安全绕过“马尔萨斯陷阱”的?
(4分)
(3)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该地区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概括此时期人口流动的特点及其影响。
3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明代中枢权力问题提出了如下公式:
明朝政府决策出台=内阁票拟+皇帝批红(仅仅批写几本)+太监批红(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代笔)
运用中国古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
可以就决策出台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
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33、(14分)教科书反映主流价值观念和社会现实,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启蒙教材,原名《训蒙文》,李毓秀(1647~1729年)作。
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
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材料二《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1901年初版),被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
其中对一些中国原有的名词做了如下解释
电:
阴阳二气薄而生热,热而发光日电;
雷:
阴阳二电摩荡空际,鼓击而成声者为雷;
议:
“谓欲事合于义,必群相论议也。
因引中为风议谏议之议。
今中国有事上闻,辄归部奏;
泰西各国则归上下议院公议。
”
材料三下列是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
国会是资产阶级和地主控制的,……这部宪法保障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可耻地保存奴隶制度,把种族歧视固定下来,使广大的劳动者失去了起码的政治和经济权利。
它所宣布的‘自由’意味着种植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意味着剥削的自由。
——《世界近现代史》(高级中学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
美国宪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宪法所确立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共和制等原则,为美国在此后两百多年间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也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仿。
——《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材料一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
(2分)联系作者所处时代分析编写此书的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该书的特点(2分),并分析其所体现的时代特征(2分)。
(3)据材料三分析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侧重点有何不同?
(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不同的原因。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1-15DBBDBBDDDACCADC
16-30DACCCCBDABBACCA
二、非选择题
31、(14分)
(1)相似点:
都指出了人口增长与生活(生产)资料增长的矛盾;
都指出了人口激增的危害;
都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
(2)英国:
实行殖民扩张;
推进工业革命;
开展对外贸易。
中国:
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经济(答具体措施亦可,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解放思想观念;
推行计划生育政策。
(3)趋势:
居民迁出逐渐增
多;
到他乡种田的现象消失;
到城镇做工或经营的增多;
出国做工的增多。
原因:
国门被打开,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自然经济逐
渐解体,传统农业和手工业衰落;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
人们思
想观念的变化
(思想解放)。
(4分)
(4)特点:
迁往内地(西南);
流向东北(外来移民)。
影响: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保存丁大量有生力量及文化资源;
日本“国策移民”便于日本侵华(服务于侵华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
32、(12分)示例:
明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内阁有票拟权,但是否采纳取决于皇帝意见,明代内阁始终没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明
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
皇帝赋予太监以批红权,太监是在代行皇权,太监批红有利于牵制内阁,宦官权力的扩大,从侧面反映出皇权的进一步加强。
(本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评分说明:
33、(14分)
(1)主要思想:
孝敬、谨慎、信用、仁爱、学习等。
(2分)写书目的:
宣传宋明理
学,教化人民,巩固专制统治。
(2分)
(2)该书特点:
图文并茂;
内容涉及西方科技与民主政治;
西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2分)时代特征:
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
代议制民主制度发展;
西学东渐,学习西方文明成果。
(3)侧重点:
20世纪50年代,侧重于批判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虚伪性;
21世纪初,从人类政治文明建设高度肯定了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历史意义。
原因:
20世纪50年代:
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敌视政策;
国内“左倾”思想的出现;
中美
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
21世纪初: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等因素促进两国联系全面加强;
思想解放,意识形态的影响日渐淡化,因此能更理性地看待美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福州市 第八 中学 历史上 学期 第三次 质量 检查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