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高中历史必修3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012771
- 上传时间:2023-01-15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41.36KB
K12学习高中历史必修3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K12学习高中历史必修3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12学习高中历史必修3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形成在什么时候?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一个什么局面?
的局面。
而儒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家。
一、"
局面的出现
围绕"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以便学生讨论分析:
1、理解概念?
学生先回答后,教师通过投影解释
所谓"
百家"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
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
是指争论和辩难
"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社会原因?
诸子百家"
为什么要争论辩难?
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
提示:
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文化等方面介绍
讨论。
借助于教材
投影归纳以下几点: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第一,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
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阶级关系上,"
士"
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
士人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思想文化上,从"
学在官府"
到"
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
教师小结,要学生明确:
一定是思想观念是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3、主要派别代表:
春秋战国,学术思想空前发达。
学派很多:
三教九流-------。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列举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
老子、庄子。
墨家:
墨子。
法家:
商鞅、韩非等。
4、历史影响
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
的局面;
同时,各派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
展示稷下学宫图片,说明稷下学宫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
请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有何重大影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
,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没有当时的"
,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在"
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你对孔子知多少?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无人不晓。
举手回答
向学生展示几幅有关孔子的图片,简要介绍孔子生平,极其孔子的地位和影响。
1、孔子的思想
《论语·
为政》中孔子总结自己一生的一段话:
子曰: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请学生解释,然后教师再做总结,这段话其实反映了孔子一生精神修养的历程。
象这样反映孔子思想和精神的言论我们熟悉的也非常之多?
背诵-----。
《论语》中所有孔子言论反映的孔子的思想
思想核心--"
仁"
在《论语》一书中,"
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仁是解决人际关系的学说,孔子认为"
就是"
爱人"
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
礼治"
,即"
克己复礼为仁"
;
仁与礼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仁是人的内在本质,是修己爱人的自觉性,强调人与社会的和同;
礼是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
作为"
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
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
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
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在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从孔子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试图从道德上根本解决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解决人的灵魂问题,这使儒家思想有了一些宗教色彩。
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在论述他的教育对象时说: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也就是说,只要是主动亲自带着干肉到我这里来登门求教,就表示有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识和学问传授给你。
这与奴隶制"
、"
礼不下庶人"
的严格等级制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
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据说"
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看司马迁对孔子的评论: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再看孔庙、孔府、孔林的一些图片,体会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在适应时代要求的情况下有所创新,为儒学的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孟子的思想
归纳,教师投影明确。
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
,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
仁政"
思想。
并提出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
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
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被人民推翻,"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
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
伦理观上:
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
其理由是人人都有"
善端"
,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虽然人性本善,但也必须通过后天学习存养善端,使其不断扩充完善,否则会丧失善端。
3、荀子的思想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
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
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
荀子主要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对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也兼容并包,故能集大成。
学生归纳,教师投影确认。
政治思想:
荀子主张"
仁义"
和"
王道"
,"
以德服人"
他所提出的"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
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从道不从君。
等观点,都可见诸于孔孟的思想学说。
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
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这就是著名的"
君舟民水"
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
治世"
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人性论方面,荀子主张"
性恶论"
,他说:
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
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
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颜色。
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
虽然和孟子观点截然相反,却和孟子一样主张后天学习,通过学习成贤成圣,"
涂之人可以为禹"
,可谓殊途同归。
讲完荀子的思想,可以列表让学生比较孔孟荀思想上的异同,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提示学生看书,以表格形式归纳总结。
不作重点解释。
本课小结:
从春秋至战国末年,历史经历一个划时代的变革。
思想领域出现了"
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
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课堂巩固:
一、本课测评:
1."
形成的原因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2.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学思之窗和学习延伸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汉代儒学通过"
,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认识汉代儒学"
大一统"
的精神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
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方法:
材料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设计:
春秋战国"
,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务。
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请问:
1、适应春秋战国到秦统治时期:
法家"
法治"
,秦始皇统一中国"
焚书坑儒"
2、汉初:
道家"
无为而治"
3、大家想想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的提出
1、概念解释?
2、为什么?
背景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
汉武帝时期已经进入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是仍然存在几点隐患:
①南北边境不宁
②王国威胁中央
③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激化。
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汉武帝发掘了一批治国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
董仲舒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生平及贡献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董仲舒是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
汉景帝时期,董仲舒得到了"
专精于述古"
的声誉,当上了"
博士"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特点
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他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3、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重要内容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
春秋大一统"
主张
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
董仲舒应诏上《天人三策》中提出"
的主张,认为现在国家统一,但学派纷呈,各执一见,思想无法统一。
主张儒家六经之外的各家学术,都应当罢黜,以保证国家统治的安宁一致。
以适合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形成封建大一统局面的需要。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
君权神授"
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在过去,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帝也不例外。
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
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
这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董仲舒正是提供了这种理论的支撑。
王者受命于天,并不是一个新理论。
在《书经》里,已经有这个思想。
孟子把它说得更清楚。
董仲舒则更具体地把它纳入了自己的天人一体论。
董仲舒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据;
但同时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
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
汉朝的皇帝和此后历朝的皇帝,每逢天灾时,都程度不等地要省察自己执政的表现,刻责自身,谋求改进。
天立王,以为民也。
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
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
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
三纲五常"
,提倡孝道
在此之前,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
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
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称为"
三纲"
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
五常"
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
他认为道德是"
天意"
天志"
的表现,"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为此,他提出了"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
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
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
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
他大力提倡孝道,认为孝是天经地义。
讨论: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哪些是积极可取得?
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问:
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①思想方面: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汉武帝说:
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
②政治方面:
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③教育方面:
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汉武帝的这三点措施,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年之久。
中国古代封建教育,最初是私人教育。
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就是师徒相传,而真正由国家开办教育始于汉武帝。
所以汉武帝在推动封建教育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请同学结合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谈谈为什么儒家思想能够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
五经"
其中《诗》就是《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书》就是《尚书》,是我国古代商贾文献资料汇编;
《礼》就是《周礼》,周代的典章制度,道德规范;
《易》就是《易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一定的哲学思想的著作;
《春秋》,是孔子以鲁国历史为主线所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汉武帝还立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
挑选"
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
的人为博士,负责传授学问,设置经学博士7人。
这是西汉大力弘扬儒学最切实际的举措。
②兴办太学,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前124年,汉武帝为了培养官吏,统一人们的思想,根据董仲舒的建议"
定太学以教救国"
,在长安兴办太学。
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
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每年考试一次。
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
太学,是中国历史上董仲舒第一个创办的第一所大学,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规大学。
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
起初,太学有经学博士7人和博士子弟50人,后来太学生发展到3000人。
东汉时期更达到三万余人。
可以说,太学不但是中国第一个官办最高学府,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官方创办的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宗旨的高等学府。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时代为官的规矩,使得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
至此,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与之对应的是,春秋战国以来的风云一时的诸子百家学说渐渐沉寂无闻。
③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
汉武帝下令全国郡县设置学校,这一措施真正使得儒学在民间光大,处于独尊地位。
汉武帝还鼓励学者从事私家的儒学教育,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3、独尊儒术的结果
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小结:
春秋战国--秦--汉初--汉武帝以后
本课测评
第3课宋明理学
教学目标
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援引一些对宋明理学评价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重点与难点
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
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引入:
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
--复苏--"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三教合一
魏晋南北朝时:
儒学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唐时:
儒、佛、道三足鼎立
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二、程朱理学
通过学生阅读课本,就理学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归纳简析:
代表:
程颢、程颐、朱熹
含义:
以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
理"
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主要内涵:
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
先理而后物。
2、"
人伦者,天理也"
3、天理就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4、"
存天理,灭人欲"
5、"
格物致知"
评价: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世影响深远,甚至外传,在日韩形成"
朱子学"
程朱理学有科学和不科学两面,应正确对待。
就理学的评价结合知识延伸趁热打铁进行分析:
进行一场课堂讨论,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
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
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
《宋明理学的利弊》)
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
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
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因循守旧的观念;
④重利轻义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
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三、陆王心学:
教师提示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心学:
陆九渊、**明
1、"
心"
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都在心中。
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心无外物,心外无理"
3、"
致良知"
知行合一"
探究: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同:
程朱理学和王的心学都承认"
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异:
认为世界的本原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在心外;
而王的心学认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在心中;
由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变为阳明心学的主观唯心主义。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知识与能力:
列举明清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必修1和必修2专题,帮助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对思想意识的作用,进而掌握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社会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明清进步思想家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K12 学习 高中历史 必修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