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版科学七上第四章变化的地形知识点+课外知识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010770
- 上传时间:2023-01-15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18.32KB
华师版科学七上第四章变化的地形知识点+课外知识Word格式.docx
《华师版科学七上第四章变化的地形知识点+课外知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师版科学七上第四章变化的地形知识点+课外知识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液态物是从火山口溢出的高温岩浆。
图4-1
固态物有火山弹、火山砂和火山灰等。
(3)火山的分类:
一般将火山分为三类。
①活火山:
是指目前正在喷发或经常喷发的火山。
世界上现有500多座活火山。
②死火山:
是指在人类历史以前爆发过的火山。
③休眠火山:
是指在人类历史上曾经爆发过,以后长期处于平静,但仍可能爆发的火山。
(4)火山的利与弊:
强烈的火山喷发会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和局部气候变化,有很大危害性。
但另一方面,火山喷发也可能带来新的矿产和地热资源,为我们所利用。
3、地震
(1)地震:
地震是指地壳的突然震动。
地震是常见而对人类威胁最大的一种地质灾害。
地球上每年约有500多万次地震发生,其中能被感觉到的地震约有5万多次。
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平均每年约十多次。
(2)地震原因:
产生地震主要原因是来自地壳内部力量,使地壳坚硬的岩石产生断裂和移动而引起。
另外,某些人类活动如修大型水库、爆炸等也会引发局部地震。
(3)地震时现象和造成的灾害:
大地震发生时,在震中(地震中心)附近,大地会发生上下颠簸和左右摇晃。
也会造成山体滑坡和岩石崩落、地面褶皱、开裂、塌陷或隆起,还会引起海啸。
地震会使房屋倒塌、桥梁断裂,交通、水电中断,还会引起火灾,使人民生命和财产蒙受重大损失。
如1976年我国唐山大地震使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顷刻化为废墟,有24万人丧生。
(4)地震程度的表述:
①震级:
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震级每增加1级,释放能量约增加33倍。
1级最小。
3级以上地震能被人感觉到。
5级以上均属于破坏性地震,且随震级增大破坏性也增大。
76年唐山大地震震级达7.8级。
②烈度:
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的影响和破坏程度,通常分为12级。
一般地说,烈度大小与震级大小、该地与震中距离和震源深浅等有关。
震级大、与震中距离近、震源浅则烈度就大。
烈度达3度时人能察觉,6度以上则会造成较大破坏,达到11、12度时,将使大批房屋倒塌、地面严重变形,造成巨大自然灾害。
(5)地震预报:
地震发生前,大地、天气、水文、地磁及一些动物的行为常有异常变化,根据这些预兆,预报地震的发生,称为地震预报。
正确的预报可大大减轻地震给人类造成的损失,但因地震成因复杂,目前还不能正确预报所有地震。
下面一些现象与地震有很大的关联,常作为地震发生的预兆。
①地下水变化:
如发生井水冒泡、水位突然上升或下降,地下水中氡气含量增加等异常。
这是因为地震前,在地应力作用下,含水层会受到挤压或拉伸发生变形,地下水所处条件发生改变而引起地下水位异常变化。
②地温变化:
地震前常有地温明显增高,天气有异常闷热的感觉。
因为一般情况下,地下深处温度(地温)变化是很小的,但地震前,由于深处岩石结构复杂的变化会产生大量热能,引起地温的升高。
③地电变化:
地下土壤岩石天然存在电场,称为地电,可用电表测量它的存在和数值。
地震前,岩石发生变形,地电也有异常的变化。
④地磁变化:
地球本身是一个大磁体,地球周围空间存在的磁场叫地磁场。
地震发生前,该处地磁场也常有异常变化,可用仪器测量它的变化。
⑤地形微小变化:
地震前,由于岩层受内力作用发生变形,使地形也发生微小变化,这需要借助仪器才能测量出。
⑥一些动物行为失常:
不少动物的某些感觉器官有特别灵敏的功能,能感觉到地震发生之前自然环境的微小变化,出于生物的本能会表现出一系列异常的反应。
所以地震前常有老鼠出洞、蚂蚁搬家、鸡犬不宁等异常情况出现。
(6)发生地震时应对措施:
发生地震时,必须冷静迅速作出正确的应对措施,以使生命财产损失尽可能减小。
其核心是保护生命安全,防止灾害扩大,减小财产损失。
课文中的几条如:
迅速关闭煤气、灭火断电,人员迅速跑到室外空旷处且远离高压线和陡坡,在室内则应躲在厨房卫生间等狭小空间或牢固物下面,以及不要误听谣传等都应记住。
(7)地震和火山的分布:
世界上地震与火山集中分布在两个地带:
①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火山带。
这与地壳的板块分布有关,这两个地震火山带均处于板块与板块之间。
我国处在这二个地震火山带交界处,是个多地震国家,普及地震有关知识对减小地震造成的损失具有很大意义。
二、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
(1)海陆变迁的事例:
①喜马拉雅山是当今世界上最高峻山脉,但在几千万年前,那里还是茫茫的海洋。
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许多海洋生命的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大海。
②台湾海峡过去曾经是陆地,后来变成了浅海。
据考证,在台湾海峡的底部,至今还保留着古河道的痕迹。
③大连市的星海广场是一处新的旅游景点,但原来该地是一个海湾,并没有广场陆地。
由于移土填海,人工造田,才使原来的海湾变成了现在的陆地。
(2)海陆变迁的原因:
海陆变迁是地形变化中的一类,促使海陆变迁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来自地球内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
另一方面来自地球外部,如风和流水等的侵蚀作用,生物和人类的活动等。
2.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
(1)魏格纳在地图上的发现:
人类对地形变化原因的探索从未间断过,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就是一个为科学献身的典型。
他在观察世界地图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大陆的轮廓非常相似,几乎可以拼合起来。
其他大陆之间也有类似现象,又发现美洲和非洲的动物之间存在着一定亲缘关系,于是大胆地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2)大陆漂移假说:
这是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来的,认为地球上的大陆原来是连在一块的,周围是海洋;
后来大陆分裂成几块,向各个方向移动。
目前的海陆分布格局是大陆在海洋上漂移分离造成的。
3、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学说的建立:
20世纪60年代,在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和后来的“海底扩张说”基础上,经过许多科学家研究,发展形成了“板块构造学说”理论。
(2)板块学说主要内容:
①地壳的岩石圈被分裂成六大板块。
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上。
②软流圈的物质运动使板块移动,板块上面的大陆和海洋随着发生漂移,六大板块的运动目前还在缓慢地进行。
③板块之间是地震火山容易发生的地方。
(3)板块学说的作用:
板块学说能较好地解释高山、大洋的地形变化和火山、地震的发生以及地下矿藏形成的原因,还可以预测世界海陆分布变化的趋势。
如因为板块运动,地壳岩石的碰撞会造成褶皱和断层,从而造成新的山脉和深沟。
实际上,喜马拉雅山就是这样从海洋变成了高山,而且目前还在“长高”。
板块学说也还有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三、地形的缓慢变化
1、来自地球外部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1)岩石的风化:
“风化作用”就是岩石在“热胀冷缩”和冰、水以及生物的共同长期作用下,使巨大的岩石崩裂破碎。
(2)流水的作用:
流水作用是导致岩石风化和地形变化的重要力量。
流水对地表岩石和土壤的侵蚀使岩石碎屑和土壤颗粒随流水从高处流向低处,使地形趋于平坦,流水的冲积常使江河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含有二氧化碳等酸性水能溶解石灰岩,从而形成溶洞。
海浪对岩石的拍打和冲击会侵蚀海岸,能造成怪石嶙峋的礁石。
(3)风的作用:
大风能使大砾石滚动和撞击,也能使沙丘搬家,风的作用也改变着地形。
(4)冰川作用:
巨大冰川的移动,使岩石和土壤随之“搬家”,改变了原来的地形。
(5)生物作用:
苔藓、地衣等生物能腐蚀石块。
珊瑚虫能形成岛礁,许多生物的长期作用也能改变地形。
(6)人的作用:
人类活动如筑坝拦河,移山填海,开挖运河,围海造田等会使局部地形发生明显变化。
人们在改造自然地形时必须科学合理,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好自然。
2、等高线地形图
(1)绝对高度:
我们把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绝对高度,又称“海拔”。
(2)相对高度:
某一地点与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称为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3)等高线:
地图中的“等高线”就是经过实地测量各点的高度,然后用平滑曲线把高度相同的点连结起来而成的。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点高度均相等。
(4)等高线地形图:
是一种描有等高线的地图,它可以反映出各地的地形高低情况。
等高线地形图一般以绝对高度来描绘。
(5)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
①每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均相等;
②每两条相邻的等高级之间高度差相等;
③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不会交叉;
④等高线密集处地形陡峭,等高线疏稀处地形平缓。
【启迪与拓展】
例1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在太行山的崖壁中看到一条条含有螺蚌壳和鹅卵石的条带状岩层,这能说明()
A、螺蚌等生物原来是生活在山崖上的
B、地形也是在变化的,海陆也会发生变迁
C、地形是稳定不变的
D、地形发生改变都是很剧烈的
分析:
沈括当时认为:
“此乃昔之海滨,今距海已近千里”,并推断整个华北平原“皆浊泥所湮耳”,即是河流带来的泥沙冲积而成平原。
事实上,螺蚌等是生活在水中的生物,鹅卵石也是在水中的,现今这带螺蚌壳的山崖原来应是在水下,由于漫长岁月中,地形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而成了现在情形。
所以答案应选B。
例2公元前780年,我国陕西地区发生了一次大的自然灾害,古籍《诗经》上有这样的记录: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山冢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这是发生了()
A、地震B、火山喷发C、泥石流D、洪涝
上述文字的意思是:
“大地在震动,有闪闪的地光和隆隆的地声,煞那间,山崩地裂。
河水在上下翻滚,原来的高山倾刻间变成了深谷,而过去的深沟如今却变成了隆起的丘陵。
”这是典型的地震情况描述。
这一记载也是世界上最早对地震的文字记录。
所以答案为A。
例3关于火山,下面哪句话是不正确的()
A、火山喷发是由于灼热的岩浆从地壳裂缝中喷出
B、火山喷出物既有高温岩浆,也有水蒸汽等气体和火山灰等固体物
C、火山喷发后,由于喷涌的岩浆冷凝后常会形成圆锥形的火山丘或火山岛
D、火山喷发会造成很大灾害,没有任何好处
事物有二面性,火山喷发会造成灾害,使我们遭受很大损失。
但火山喷发也会带来新的矿藏或地热资源(如温泉等),因而也有有利的一面。
该题中的A、B、C均是正确的,所以答案应选D。
例4关于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措施,下面各选项均正确的是()
①迅速切断电源,关闭煤气,熄灭炉火。
②关紧门窗,躲到宽大的房间里。
③迅速跑到空旷处,并远离高压线。
④若来不及跑出屋外,则躲到厨房、卫生间等狭小空间。
⑤有人传说要发生地震,马上广为传播。
A、①②③B、①③⑤C、①③④D、①④⑤
地震时,地面变形会使房屋的门窗打不开,妨害人员迅速出逃,而房屋倒塌时在宽阔房间受伤害程度一般比较大,所以②是错的。
另外,地震预报事关重大,应由当地政府部门发布。
要防止危言耸听的误传及不良分子的造谣。
所以⑤也不对。
则答案应选C。
例5板块构造学说与大陆漂移说有什么不同?
板块学说将地壳分成那六大板块?
为什么火山地震集中发生在板块交界处?
①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大陆原是连在一起的,周围是海洋;
后来大陆分裂成几块,大陆在海洋上漂移分离才造成现在的海陆格局。
而板块学说认为地壳的岩石圈被分裂成六大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上,大陆和海底的板块都在软流圈上“漂移”。
②六大板块分别是: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除太平洋板块为大洋板块外,其余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③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而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例6“温泉”是疗养和旅游景点之地。
温泉的水温有的可达80℃以上,能煮熟鸡蛋。
你知道温泉是怎样形成的吗?
能说出一些你知道的温泉吗?
温泉的分布也集中在地震火山带,这与板块运动有关,在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或其他地壳活动活跃的地方,地壳的岩石产生了一系列的断裂,灼热的岩浆上升进入了岩石的缝隙中,使地下水受热,形成了温泉。
根据地下水受热程度不同,温泉水温也不同,有的温泉水温可以达95℃以上,泉水翻滚不息。
有的温泉水能冲出地面几米高。
许多温泉含有的矿物质对皮肤病、关节炎和某些疾病有特殊疗效,可以为人们所利用。
有的温泉含有有毒物质,如硫酸泉、毒气泉,会使人畜患病甚至死亡,这是我们应注意的。
我国的温泉很多,如云南腾冲、黑龙江的五大连池、吉林长白山温泉、河北承德热河温泉、西安的“华清池”、浙江宁海也有温泉,而我国西藏、台湾更有许多著名温泉。
例7“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俗语是赞美这两座城市像天堂般的美丽。
而西湖则是这天堂中的明珠。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西湖的美景不知醉倒了多少中外游客。
你知道西湖是怎样形成的吗?
在7000多年前,这里本是大海的一个又浅又小的海湾,两侧小山成为伸向海洋的半岛。
由于钱塘江和长江夹带的大量泥沙入海,涨潮时泥沙在两个半岛之间堆积起来,把大海隔开,这才形成了一个湖。
这就是西湖的来历。
地质学中把这样形成的湖叫做“泻湖”。
是流水的作用使地形发生变化的一个典型例子。
西湖很浅,水深仅2米多,很容易被泥沙淤塞填没,因而需要经常进行疏浚和治理。
历代杭州人民就不断对西湖进行疏浚、治理和保护,才有今天的美丽。
值得一提的是唐宋时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和苏东坡都在杭州担任过行政长官,他们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大力治理西湖,并很有成绩。
这些事迹为后人所称道,留下了许多传说和故事。
例8现在的南极洲地层中有很多煤,而煤是在温暖气候下,大片森林埋入地下受高温、高压作用而形成的。
那么冰天雪地的南极洲过去怎么会有森林呢?
根据板块学说理论,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上慢慢地移动着。
现在大陆的位置都有可能经过“漂移”,南极洲过去可能处在温暖气候的位置上,因此曾经有茂密的森林,并形成了煤,由于板块的运动,才“漂”到现在冰天雪地的高纬度位置。
例9甲地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2000米,比乙地低1200米,下面正确的是()
A、甲的海拔为800米B、乙的海拔为1200米
C、乙、甲两地相对高度为800米D、乙的海拔为3200米
海拔(即绝对高度)是指该地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而相对高度则是某一地点与另一地点间垂直距离,等于两地绝对高度的差值。
所以题中甲的海拔为2000米,乙与甲的相对高度为1200米,乙的海拔应为3200米。
所以答案为D。
例10如图4-2所示,甲、乙两队登山,甲从营地B出发,乙从营地C出发均向山顶A攀登。
问:
(1)两队行走路程哪个长?
(2)攀登的山坡哪队陡?
(3)攀登的高度相同吗?
(1)从等高线地形图中可知,BA距离大于CA,所以甲队走过路程较长。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越密的地方地形越陡,所以乙队攀登山坡比较陡。
图4-2
(3)甲队是从350米处到500米高处,相对高度为150米。
乙队却是从300米处攀向500米高处,相对高度为200米,所以乙队攀登高度大。
【思考与练习】
1、在人和生物生活的地球上,分布着高低起伏,多种多样的_________,有:
高原、山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地形也是会发生_________的,这改变有的剧烈,有的却很__________________。
2、火山喷出物中,气态物质主要是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液态物质是_________;
固态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3、火山有_________火山、_________火山和_________火山三种类型。
4、地震是一种对人类威胁很大的自然灾害,地球上每年发生能被人感觉到的地震约_________次,造成严重破坏的平均每年约有_________次。
绝大多数的地震是由于_________的力量使坚硬的地壳产生_________、_________而造成的。
5、一旦地震发生,人们应立即作出正确的反应,以减小伤亡和损失。
在家中应立即_________煤气,_________火炉,_________电源。
迅速跑到_________,并应高压线和陡坡。
若来不及跑出家时则应躲在_________空间或牢固物下面。
6、尽管火山给人类带来灾难,但是人们发现火山灰中有丰富的,火山岩又是优质的_________材料。
在火山中还常有_________,而且有丰富的_________形成温泉,成为旅游胜地。
7、世界上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_________带和_________带。
这与板块分布有关。
8、下列不属于地形概念的是()
A、山地、高原B、城市、农村
C、平原、盆地D、丘陵、平原
9、关于地形变化,下面正确的是()
A、地形一般都是稳定不变的
B、地形如果发生变化,都是剧烈的
C、地形变化与人类无关
D、地形是不断变化的,有的剧烈,有的缓慢
10、“灼热的岩浆从裂口喷向天空,高达上千米,形成一片火海,空气中充满灰烟和水汽……”这是发生了哪种地质现象?
()
A、地震B、火山喷发C、泥石流D、滑坡
11、下面不属于地震发生时情况的是()
A、遍地干旱、作物枯萎
B、大地上下颠簸,左右摇晃,房间中吊灯激烈摆动
C、大地褶皱开裂,地面隆起或陷落
D、山体发生滑坡,河水翻滚
12、地震前常有一些异常现象发生,据此可作为预报地震参考。
下列几项中与地震预兆无关的是()
A、地下水位突然升高,井水冒泡,地温明显增高
B、老鼠出洞、蚂蚁搬家,鸡犬不宁
C、家庭电路电压降低,电灯变暗,电风转速减慢
D、仪器测量到地形有微小变化
13、我国目前已经发现的火山,大部分是()
A、活火山B、休眠火山
C、死火山D、间歇火山
14、破坏性地震的震级约为()
A、3级以上B、4级左右
B、5级以下D、5级以上
15、火山和地震大多发生在()
A、靠近海洋的地方B、人类活动频繁的地方
C、沙漠或荒野中D、地壳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带
16、地形发生“沧海桑田”变化是地球_________力量和_________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17、地球的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它们塑造了山岭和低地,使地球表面变得_________,来自地球外部的力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它们把高山削低,将低谷填平,使高低不平的地表形态处于__________________。
18、德国科学家_________通过对世界地图观察,并经过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假说。
认为2-3亿年前,地球上只有_________块大陆,以后逐渐_________,“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目前海陆分布的格局。
19、海底地形成是多种多样的,海底既有_________,也有_________,还有深深的_________。
20、海底山岭两侧的大洋地壳正在缓慢地向大陆方向移动。
移动的大洋地壳碰到大陆地壳时会发生_________,并且俯冲_________大陆地壳底下,这样在海洋会形成深深的________和一系列的________,而在大陆上则会形成_________和_________。
21、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努力,在20世纪六十年代,建立了_________学说理论。
22、板块学说认为:
岩石圈被分裂成_________板块。
板块_________在上慢慢地移动着。
大陆和海底板块都在软流圈上_________。
23、板块学说中的六大板块是:
非洲板块、_________板块、_________板块、印度洋板块,_________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24、关于板块学说,下列正确的是()
A、地壳岩石由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北美洲和南极洲七大板块构成。
B、板块内部已稳定,不会再分成小块。
C、板块过去是运动的,现在已基本停止了运动。
D、板块交界地带是世界上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带。
25、观察课本中板块运动情况图,推测几千万年后,将消失的海洋是()
A、红海B、大西洋C、地中海D、印度洋
26、看课文世界板块分布图,把下列板块活动与形成的相关地形用直线连结起来。
A、太平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
(1)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形成
B、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
(2)日本、中国台湾多火山地震
C、非洲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3)欧、亚、非三洲之间的地中海在缩小
27、将下列地形类型与其形态描写用直线连接起来。
A、山地
(1)海拔较低,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B、平原
(2)海拔较高,坡度较陡,峰峦高耸
C、丘陵(3)海拔较高,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比较陡峻
D、高原(4)海拔较低,地面有起伏,坡度较缓
E、盆地(5)四周高、中间低、周围有山岭环绕
28、由于热胀冷缩,渗入岩缝的水结冰膨胀,及植物根系等共同作用,岩石会发生_________这种现象叫_________。
29、流水对地表岩石和土壤都有_________的作用。
岩石的碎屑和土壤的颗粒会随着流水从_________处,然后慢慢地沉积下来,使高低起伏的地形逐渐趋于_________。
30、含有二氧化碳等物质的酸性水能侵蚀石灰岩,会形成_________,还可看到石笋、石柱。
31、风对地形改变也起到作用,大风能使粗大的砾石_________、_________,使巨大的岩石变成上大下小的_________状。
在沙漠中,大风常使_________搬家。
32、来自地壳外部,能引起地形改变的作用是()
A、流水、风、海浪、冰川B、火山、地震
C、板块构造运动D、大陆漂移
33、下列地形变化属于人工作用造成的是()
A、喜马拉雅山B、浙江千岛湖
C、杭州西湖D、四川盆地
34、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的证据是人们发现现在台湾海峡底部保留着()
A、古动物化石B、古植物化石
C、古河道的痕迹D、有石油和天然气
35、长江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球外力作用,江河夹带泥沙,长期堆积而成
B、地球内力作用,板块运动而成
C、火山喷出物形成
D、人类活动造成
36、我国下列地区中,风力作用侵蚀最强的是()
A、西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华师版 科学 第四 变化 地形 知识点 课外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