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010549
- 上传时间:2023-01-15
- 格式:DOCX
- 页数:43
- 大小:252.79KB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4.古诗三首
教师
教学内容:
杜牧的《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赠刘景文》这首古诗作者苏轼。
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
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夜书所见》是作者叶绍翁,表达了他目睹秋风落叶和篱笆灯火而勾起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体会诗人思乡之情。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挂图
教法:
引导法、点拨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山行》的诗意。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理解《山行》的诗意。
多媒体课件
点拨法、引导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环节:
教学策略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
(生说话练习)
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
(课件:
简介杜牧)
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
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
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
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
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
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
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
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
2.“山行”是什么意思?
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
岳麓山)
岳麓山地理:
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
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
特色:
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
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
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
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
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
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就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
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
二、
自学指导
1.引导学生读古诗,把生字圈起来,注意读准“径、赠、残、橙”等字的音。
2.交流识字方法。
3.再读古诗,理解字义。
山行:
在山上行走,这首诗写作者在山上行走看到的秋景。
斜:
xié
,当倾斜解释,在诗句中指曲折不直。
红于:
比……更红。
石径:
山里居民的通道。
三、
合作互助
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
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
3.小组交流诗意。
4.检查自学效果:
谁愿意来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呢?
如:
我想请XX同学回答,回答正确后这位同学有权请后面的同学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5.预设问题:
(1)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
寒山、石径。
①什么叫寒山?
什么叫石径?
“斜”是什么意思?
②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2)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人家。
①“生”是什么意思?
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3)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
“坐”是什么意思?
“晚”是什么意思?
第三句是什么意思?
(4)“霜叶”是什么意思?
“红于”呢?
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用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四、
精讲实练
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
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
(生提问)
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
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1)“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石径斜”的“斜”给人以立体的感觉,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顶。
(2)“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
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诗人在山脚下看到了什么?
此时为什么突然停下来了呢?
(3)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是啊,画面上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黄土茅舍已经很美了,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在晚霞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迷人,诗人置身这红艳艳似火的满山枫林中,激动不已,怎能不停下来细细观赏。
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枫树林)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枫树,边欣赏边想,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4)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什么还红?
(二月花)
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
“红”字。
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
是啊,二月的鲜花是红艳的,可在夕阳映照下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更红艳。
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
诗人更重要的是在赞美什么呢?
(请注意“霜叶”的“霜”。
经霜打过的枫叶一般都是怎样的?
你认为诗人在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呢?
)枫叶那种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
闭眼,边背边想象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
(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
五、
测评达标
按古诗内容填空。
山行
远上_____山石______,白云______有人家。
停车________枫林晚,________红于二月花。
课堂小结: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怎能不让我们无限感慨。
枫叶那种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同时也是我们的追求。
作业布置:
正确书写生字,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眺望远景寒山石径
山行白云人家
驻足欣赏——枫林霜叶——秋比春美
课后反思
课时:
第二课时
1.识字写字;
正确流利朗读古诗
2.理解《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
3.背诵古诗。
识字写字;
背诵古诗,理解《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
多媒体课件
引导法、点拨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1.故事导入:
古时候,有个叫刘景文的诗人,他很有才华,可50岁了还没被朝廷重用,所以整天闷闷不乐,他的好朋友苏轼邀刘景文到他家做客,俩人边喝酒边聊天,苏轼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就写下了这首诗。
2.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诗句,诗中写了秋天的什么景色?
(课件出示)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
4、学习生字:
(1).默读,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2).出示生字,指明读,齐读, (3).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4).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
1.学习“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a、这句诗中写了哪几种花?
请生框出“荷”和“菊”
b、看课件夏天的荷花,请生说说夏天的荷花是怎样的?
重点理解“擎雨盖”
c、到了深秋,荷花怎样了?
荷叶怎样了?
借助课件让学生自然而然地领会“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意思
d、同法学习“菊残犹有傲霜枝”
e、课件显示深秋时的荷花和菊花,展开对比,找到诗中反义词框出来,领悟菊花不怕冷的精神并指导朗读
2.学习“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a、这句诗中写了哪几种水果?
请生框出“橙”和“橘”
b、让生看课件说橙黄就是什么,橘绿就是什么
c、橙黄橘绿的时节就是秋季,秋季是丰收的季节,诗人苏轼想借这句诗告诉刘景文要对生活充满希望,借此理解“君”指的就是刘景文。
d、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来鼓励鼓励刘景文吧!
1.听老师配乐有感情读古诗。
2.男生配乐有感情读古诗。
3.女生配乐有感情读古诗。
4.全体起立,闭上眼边想象画面边有感情背诵古诗。
按古诗内容填空
荷尽已无擎______,菊残犹有傲_____。
一年_______君须记,正是橙黄橘______.
1、正确书写生字。
2、背诵古诗。
第三课时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思乡之情。
1.识字写字,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思乡之情。
引导点拨法
自主合作学习法
1.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乡,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
教师引述:
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
(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3.指导古诗朗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2.小组合作讨论识字方法。
3.选派代表交流识字方法。
4.师范写,生描红临写。
5.小组合作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全班交流。
1.老师范读古诗。
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句诗的意思。
(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两个问题。
问题一:
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
问题二:
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放映第六章幻灯片,画面出现参考答案:
)老师重点点拨理解:
答案一:
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答案二: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按古诗内容填空: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___寒声,江上秋风动____。
知有儿童______,夜深篱落一灯明。
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1.正确书写生字。
2.背诵古诗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
本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是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的好教材。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排列、规则”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自主合作法
2课时
2.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点拨法、引导法
自主合作法、学习探究法
1.我们每天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你有没有发现路途上美丽的风景?
本文作者就发现了上学路上的美丽风景,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学会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2.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
张秋生,诗人、儿童文学家,1939年8月生于上海,天津市静海县人,长期从事少儿报刊编辑工作,曾任《少年报社》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创作集童话、诗歌、散文于一体的文学作品,作品抒情、幽默,篇幅短小,富有儿童情趣和内涵,颇受小读者喜爱。
本课就选自张秋生的童话集《小巴掌童话》。
4.法国梧桐:
大量传入我国约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主要由法国人种植于上海的租界内,故称为“法国梧桐”,简称“法桐”或“法梧”。
叶子有5个叶尖,少有3个或7个,叶子长宽差不多。
正式的名称叫“三球悬铃木”,属落叶乔木,是世界著名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有“行道树之王”之称。
学习生字、认读新词。
1.读准生字字音,在课文中圈划出生字,再读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词义。
2.检查字词
3.
(1)出示生字,指名领读,正音。
“则”是平舌音,“迟”是翘舌音。
“紧、院、乱”是前鼻音,“晶”是后鼻音。
(2)出示新词自由读,指名读,相机正音:
“增、棕”是平舌音,“印”是前鼻音,“凌”是后鼻音。
3.自由练读。
开火车读。
4.去掉拼音谁能读好它们,试试看。
指名读。
齐读。
5.课件出示加点的词语,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交流一下。
(1)啊!
多么明朗的天空。
(2)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3)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
预设:
我用联系上文的方法理解“明朗”就是“晴朗”的意思,因为上一个自然段有句话“天开始放晴了”。
预设:
“熨帖”就是紧贴的意思。
我是通过查字典查到的。
“凌乱”就是“杂乱无条理”的意思,我是通过上文的“它们排列得并不整齐”。
1.自由读课文,标画自然段,思考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2.给课文分段,理清层次。
全文共十一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段(第1自然段):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第二段(第2至9自然段):
“我”在上学路上看到的情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第三段(第10至11自然段):
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3.熟读课文。
识记生字,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铺泥晶紧院印排列规则乱棕迟2.仔细观察,分析字形,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1)形声字构字规律识字:
铺、泥、院、列、棕、迟。
如“铺”,“钅”是形旁表义,表示这个字和金属有关,“甫”是声旁,表音。
(2)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排:
扌+非
规:
见+夫
则:
贝+刂
(2)组词巩固:
如“铺满水泥泥塘水晶院墙规则排列凌乱棕红色迟到”
2.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好?
(1)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田字格课件,弄清生字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并交流:
“铺、泥、院、排”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印列规则”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迟”半包围结构,“尺”的最后一捺变成点。
(2)师重点指导“规、印、泥”。
“规”左右结构,左边的“夫”的捺变成了点,右边是“见”,不是“贝”。
注意笔画的穿插和避让。
“印”左右结构,第二笔是竖提,右边是单耳旁,不是双耳。
“泥”左右结构,第七笔是撇,最后一笔是竖弯钩。
4.学生描红、临写。
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检查,比赛认读。
1.师生合作,老师抽读生字卡片,学生比赛读,看谁读的又对又快。
2.小组合作,给生字找朋友,看哪个组找的多。
3.同位合作,一人读课文,另一人听,指出读的好的地方或是不太好的地方。
今天的知识同学们都掌握了吗?
正确书写生字。
准确流利朗读课文。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至9自然段):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
2.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多媒体课件
点拨引导法
合作学习探究法
复习导入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说说自己眼中的秋风。
(2)说说自己了解的秋雨。
(3)课件出示描写秋风、秋雨的片段,欣赏阅读。
秋天来了,天气变得越来越冷了,树叶开始变黄了,风一吹,大片大片的叶子从树上飘落下来,满地都是干枯的叶子,走在上面,发出“嘎嘎”的声音。
秋天的雨水特别多,总是滴滴答答下不完,害得我哪也去不了。
不过空气变得清新了,不再干燥了,雨一停,秋高气爽,很美丽。
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读课文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
(1)作者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①多么明朗的天空。
②地面还是潮湿的,不时还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
③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
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④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三年级 上册 语文 第二 单元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