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每周一练试题B卷 附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008165
- 上传时间:2023-01-15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118.39KB
版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每周一练试题B卷 附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版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每周一练试题B卷 附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每周一练试题B卷 附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西欧中世纪主要采用家庭教育形式的是()。
A.基督教教育
B.骑士教育
C.教会教育
D.城市教育
5、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是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
A.全民性
B.特色性
C.义务性
D.全面性
6、周老师在教生字的时候,把容易写错的笔画,用彩笔标出来,这是利用()。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7、我国小学阶段。
德育内容主要体现在()中。
A.班级管理活动
B.思想品德课
C.全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D.班会和校会
8、人的发展既体现出里的积累,又体现出质的飞跃。
当某代表新质要素的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出现新的年龄特征。
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9、当前我国小学阶段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A.分科课程为主
B.活动课程为主
C.综合课程为主
D.校本课程为主
10、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管理方面的改革目标是()。
A、设置综合课程
B、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C、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选择性
D、形成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
11、晓东在解决了困扰了他许久的数学难题后出现的喜悦感属于()。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效能感
12、教育研究主体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揭示教育现象,讲故事方式。
教育教学实践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其背后的教育意义。
这种教育研究方法是()
A、经验研究法
B、调查研究法
C、行动研究法
D、叙事研究法
13、把一系列有关信息组成特定序列,通过学习并下意识地吸收,达到激发内在潜力,促成个体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这种方法是()。
A.行为惩罚法
B.心理暗示法
C.谈话法
D.激励法
14、上课时小明和小红都没有回答出老师的提问,王老师直接批评了聪明外向但不认真思考的小明,对内向胆小的小红则耐心启发。
她遵循的教学原则是()。
A.启发创造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势利导原则
15、编写小学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
A、课程标准
B、课程目标
C、课程方案
D、课程计划
16、张老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既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也考虑他们在老师指导下可以达到的水平,维果斯站将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重称为()。
A.教学支架
B.最近发展区
C.组织者
D.自我差异性
17、红、橙、黄色往往使人产生暖的感觉,绿、青、蓝色使人产生冷的感觉。
这种现象是()。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联觉
D.错觉
18、儿童身心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求同存异
19、小琼十分内向,不爱说话,无论是在陌生的环境还是在家里,都少言寡语,这表明人格具有()。
A.整体性
B.稳定性
C.独特性
D.功能性
20、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进行整合思考。
这种反思属于()。
A.自我反思
B.集体反思
C.纵向反思
D.横向反思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关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构成。
2、简述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
3、简述在教学中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四
(2)班小明最近在校表现不好,学习成绩直线下滑,为了解小明在家中的情况,
班主任顾老师到小明家家访。
在同小明父亲交流情况时,顾老师引用了一句古语:
“养不教父之过。
”小明的父亲听后很不高兴地说:
“顾老师,您这话欠妥,孩子是我生养的,我不送他到学校接受教育,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那是我的过错,现在,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你们教不好,这应是老师的过错,怎么能说是我们做家长的过错呢?
”结果,双方未能在教育小明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问题: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教师与家长冲突的看法。
试述教师家访的注意事项。
2、一位教师在教授《黄山小记》这一课时,学生对作者引用旅行家徐霞客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产生了质疑:
“为什么黄山不在五岳之列?
”这位教师并不做正面解答,在学生争议未果的情况下,留下问题(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去探究,去查询有关资料,写出研究报告。
这种家庭作业布置,体现了新课程的哪些理念?
五、教学设计(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
1、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努:
(1)简要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2)如指导小学中年段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
(3)设计一个教学活动方案,指导学生观察植物生长过程并写连续性观察日志。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D
2、C
3、C
4、B
5、B
6、[答案]B
[解析]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主动而有意地选择少数事物(或事物的某一部分)作为知觉的对象,对它产生鲜明、清晰的知觉映象,而把周围其余的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只产生比较模糊的知觉映象。
王老师在教生字词的时候会用红笔标注出来,这是利用了知觉的选择性。
故正确答案为B。
7、【答案】B。
专家解析:
小学思想品德课主要是针对儿童各个年龄阶段开展的一门专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
思想品德课能够比较集中地、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重点是系统地提高认识、培养情感、指导行为。
虽然课时不多,但它是学校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8、C
9、C
10、[答案]D
[解析]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改革目标包括: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故正确答案为D。
11、B
12、D
13、【答案】D。
14、B
15、A
16、B
17、【答案】C。
联觉是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18、B
19、B
20、C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答案如下:
(1)教育教学设计
(2)组织与实施
(3)激励与评价
(4)沟通与合作
(5)反思与发展
2、答案如下: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相似性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
2.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
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二)原有认知结构
1.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概括水平)
3.认知技能或认知策略
(三)学习心向与定势心向与定势常常指的是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
促进和阻碍。
除前面所涉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3、答案如下:
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在教学中,练习法被各科教学广泛采用。
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包括:
(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这样能防止练习中可能产生的盲目性,从而提高练习的自觉性。
(2)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3)严格要求。
无论是口头练习、书面练习还是操作练习,都要严肃认真。
要求学生一丝不苟、刻苦训练、精益求精,达到最高的水平,具有创造性。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材料中发生家校冲突的原因主要是未达成教育的合力。
首先,家校合作共育的过程中,一些老师发现孩子的问题后只知找家长告状,把责任往家长身上推,做法欠妥,让家长对老师的要求产生抵触情绪。
其次,很多家长片面的认为,家庭只需要把孩子照顾好就可以了,教育问题应该由学校全权负责,缺少与学校的配合观念。
造成了家校之间的冲突。
所以在家校相处的过程中,学校和家庭应承担相应的职责,秉承家校共育的理念,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2)家访注意事项:
1)提前与家长沟通做好相关准备,
2)明确家访的目的性。
3)在家访过程中注重实效性,与家长沟通中做到尊重、平等。
4)最终形成教育的合力。
案例中这位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充分体现了新课改中新的教学观,以及对教学方式转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新课改强调建立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教学不再是被动地受课程支配,而是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开发。
教学的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要重视客观真理.但是更注重真理获得的过程。
正如本案例中,教师在教学进行中根据学生的情况改变上课的原有进程,体现了教学的创新,同时他重视学生知识获取过程,不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把问题留给学生,能够促进学生探索能力的形成。
(2)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由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学生主动学习知识。
同时由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充分利用课堂和课外、校外资源进行综合的教学。
在本案例中,该教师在学生疑惑“黄山为何不在五岳之列”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讨论,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良好趋势。
同时除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教师还将疑问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利用多方资源形成研究报告,体现了课堂与校外社区的综合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形式的转变真正突出了现代学生学习的特点,即主动、合作与独立、问题与探究性。
五、教学设计(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
1.这篇讲读课文,依次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步往_上爬的。
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观察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
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
这样的文章结构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可以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2.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
正确读出“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课文中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言语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热爱生活,做个有心人。
3.课题:
《观察植物(绿萝)生长过程教学活动方案》
教学目标:
1.依据重要特征记录,呈现植物生长的过程。
2.通过比较不同植株之间的差别,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
3.知道事物的特征可以反映事物,也就要学会利用特征来认识事物。
4.爱护植物,懂得利用植物的美化和环保作用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
利用特征描述植物的生长过程。
教学难点:
发现植物生长中的问题,并通过比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
“同学们,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将绿萝的幼苗移植到了各位同学装水的玻璃器皿中。
通过近几天的观察,现在你们的绿萝生长情况怎么样呢?
大家互相展示一下吧。
”学生展示作品,互相交流,在热烈而有序的气氛下导入新课。
(2)课堂交流
提问:
在绿萝生长的过程中,主要经历了哪几个主要的阶段呢?
我们培育绿萝的时候都做了记录。
现在,大家看看自己的记录,找出绿萝生长主要经历了哪些时期或阶段?
要求: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小组代表作答。
月确:
先长茎,再长叶,茎叶交替生长;
茎会越来越粗,叶子会又嫩绿变成深绿。
怎么使绿萝长得更快呢?
同桌之间交流,点名回答。
明确:
学生讲述自己的意见,教师将其分条总结下来。
为什么有的学生的植物长得好,有的学生的植物长得不好呢?
全班讨论。
总结:
经过同学们的种植,已经感觉到了种植是--件既辛苦又幸福的事情,让我们利用有关种植的知识和技能,亲自动手,种更多的树来绿化我们的校园,种更多的花来美化我们的环境。
(3)作业布置:
让学生将自己的培育过程写成观察日记,写清楚生长过程和培育感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版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每周一练试题B卷 附解析 小学教师 资格考试 教育 教学 知识 能力 每周 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