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迪的故事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002337
- 上传时间:2023-01-14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1.86KB
张海迪的故事文档格式.docx
《张海迪的故事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海迪的故事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张海迪当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十分难治。
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
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张海迪,只能整天卧在床上。
当年,医生们一致认为,像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校,最后有一天张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对妈妈说:
“妈妈,我要上学!
”但是正因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学校都不接收。
病情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张海迪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
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
心疼的句子
对张海迪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
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聪明、好学的张海迪学拼音,学查字典,学一个又一个生字。
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撑着身体,抄书。
没有人催问。
没有人检查督促。
没有考试和考试中的竞争,全靠着自己。
一本又一本小学课本学完了。
但是很难哪,得走不少弯路,多耗费很多时刻。
一道算术题,她做12遍,得出的竟是12个答案!
她本来就不喜爱算术,得啦,丢开不学算了!
但是不行,硬着头皮也得学会它。
第13次最后算对了。
发奋是加倍的,但是成功的喜悦也是加倍的呀。
于是,她的学习自觉性、学习乐趣与生活的意志,还有思维潜质,便随着知识一齐增长起来了。
1970年4月,张海迪跟着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亲张坦夫、母亲毕江娇,坐着一辆大卡车,来到莘县十八里铺尚楼村,开始了农村生活。
起初,张海迪感觉农村十分陌生,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生活也十分艰苦。
但是,在那些淳朴的村民身上,张海迪很快感到了更真、更朴素的爱。
她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
课余还帮忙学生组织自学小组,给学生理发、钉扣子、补衣服。
当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张海迪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
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发奋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
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
“书上写着怎样样进针,能够在白菜疙瘩上、在萝卜上。
在白菜疙瘩上进了几天以后,就在自己身上(进针),我觉得医生就是要这样,首先要自己感觉。
有人问我说,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没有知觉,你的胸以下没有知觉,你在自己身上扎针不痛苦啊?
我说恰恰相反,我最开始针灸的时候,是扎自己最疼的地方,比如向包括脸上的穴位,包括印堂穴,扎了以后是什么样的感觉,我要知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最后掌握了必须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
“曾有医生嘱咐过我的父母,如果我要是得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或者是褥疮,我会正因感染而死去。
我给别人当医生,我也给自己当医生。
15岁在农村的时候,我生了褥疮,晚上点着小油灯,对着镜子,我把自己身上溃烂的肉剪掉——因此,此刻最怕听的就是剪刀的声音。
”
当年,张海迪作为一名待业青年,也曾有过自卑感。
“1年多的时刻里,我四处报名,八方写信,常常在招工单位的门口一待就是半天。
我真想能为社会做点事,可就是没有一个单位要我。
在别人眼里,我是一个废人。
”于是,当年,张海迪想到过自杀。
1974年7月14日,张海迪趁父母出工,收拾好东西,写好遗书,说自己不愿做沸腾生活的旁观者,然后一次性吃了30片冬眠灵,又给自己打了6支冬眠灵。
在静静地躺在那儿等待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张海迪忽然想到了尚楼村的乡亲们,真舍不得离开他们;
又想到了保尔在海淀公园自杀的情景,他也绝望过,但最终还是战胜了懦弱和病残,成了生活的强者。
想到这些,张海迪挣扎着爬起来。
可药物起作用了,爬不起来了。
于是,她拼命地喊:
“快来人啊,救救我,救活我吧!
经过五六天的抢救,张海迪最后苏醒过来。
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医生护士,她惭愧极了,对大家说:
“我错了,从今以后我要勇敢地生活下去。
死,也要在大笑中死去。
日后,曾有记者问张海迪:
如果你能拥有第二次生命作为一个健全的人,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张海迪说:
“假如我能再有一次生命,我会实现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当一个医生,这也是我从小的一个梦想,我15岁时就自学医术给乡亲们治病,但没有机会真正穿上白大褂当一名白衣天使。
之后,她随父母迁到县城居住,一度没有安排工作。
她从保尔?
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笔去塑造完美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
她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写日记、读小说、背诗歌、抄录华章警句,还在读书写作之余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
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张海迪的性格。
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来一瓶进口药,请她帮忙翻译文字说明,看着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张海迪便决心学习英语,掌握更多的知识。
从此,她的墙上、桌上、灯上、镜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写上了英语单词,还给自己规定每一天晚上不记10个单词就不睡觉。
家里来了客人,只要会点英语的,都成了她的老师。
经过七八个年头的发奋,她不仅仅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报刊和文学作品,还翻译了英国长篇小说《海边诊所》,当她把这部书的译稿交给某出版社的总修改时,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同志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并热情地为该书写了序言——《路,在一个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
当初,为了给张海迪治病,母亲变卖了手表、衣服等物品,还欠了一身的债,从无怨言,默默地尽着母亲的神圣义务。
尽管家里穷,但父母总是尽最大发奋满足她的要求。
凡张海迪喜爱的书,不管花多少钱,跑多远的路,父母总要想方设法给她买到。
生日或节假日,书成了父母送给她的最佳礼物。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之后还攻读了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1年,张海迪获莘县广播局先进工作者称号,这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
1982年,张海迪获聊城地区“模范共青团员”和“三八红旗手”称号……
这天,张海迪总在说,人就得有勇气与生活中的不幸抗争。
人的一生总会有坎坷,就看你以怎样的心态去对待——张海迪喜爱豪言壮语,正因她将自己的生活与座右铭式的豪言壮语融合在了一齐,构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张海迪热爱生命的一种精神力量。
参考资料二:
张海迪的故事
1955年,张海迪出生在山东济南。
在5岁之前,张海迪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地跑来跑去。
还不到6岁,小玲玲突然得病了。
妈妈抱着玲玲,坐在医院走廊的椅子上,等待医生的检查。
看完病后,玲玲感觉到妈妈的双腿在抖动,却不知是为什么。
玲玲得了什么病,竟然这样可怕?
她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十分难治。
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玲玲,此刻只能整天卧在床上。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一齐跳皮筋,高高兴兴地一齐背着书包上学校,玲玲幼弱的心灵,简直要被痛苦压碎了。
幸好,听说了玲玲的不幸后,过去的小伙伴们常常来看她,给她讲学校里的事。
玲玲家住的是一座红色的三层楼房,每当她坐在窗口,向外看着那些过往小孩的身影,心里是多么羡慕啊!
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而玲玲只能呆在家里,她也想去学校读书啊!
玲玲听到窗外传来的“我怎样忘记带伞了?
唉,我的书包怎样忘了呢!
心里很难过,她很想亲身感受一下与他们一齐去上学的欢乐,也想感觉一下在雨中奔跑的清爽。
然而,这一切都是一个梦,对于玲玲来说,只能是轮椅上的梦。
一天,玲玲最后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就对妈妈说:
妈妈,我要上学!
尽管玲玲十分有决心,但病情却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玲玲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
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她忍受了多么大的痛苦啊!
对玲玲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
在这个学校里,聪明、好学的玲玲学会了很多知识。
在所有功课中,玲玲最喜爱学习语文,在10岁时候就能读长篇小说了,虽然读得很辛苦,但她不气馁。
她很喜爱读《卓娅与舒拉的故事》。
(名人故事cglzw)
除了语文,玲玲对别的功课也十分用心,一点儿也不肯浪费时刻。
在整个童年,她以顽强的意志,认真学习,始终用心对待每一个字,每一行句子,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实现了轮椅上的梦。
用玲玲自己的话说,她没有愧对自己的童年,也没有愧对那些完美的光阴。
在那里,张海迪度过了15年的时光,爸爸妈妈的爱,小伙伴及朋友的爱,也使张海迪更有信心应对未来。
1970年4月,张海迪跟着下放的父母,坐着一辆大卡车,来到山东莘县十八里铺尚楼村,开始了农村生活。
起初,张海迪感觉农村十分陌生,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生活也十分艰苦。
但是,在那些淳朴的村民身上,张海迪却感到了更真、更朴素的爱。
刚到莘县那天,天空很晴朗,天上的白云像大棉花一样。
不久,一群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跑过来,围到张海迪身边,抢着问道:
玲玲姐,你是城里来的吧?
你的脸怎样这么白啊!
你的腿怎样了?
望着孩子们的笑脸,张海迪笑了,慢慢的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仅仅才过了半个月,张海迪就同乡亲们相处得十分融洽了。
乡邻们争着抢着往玲玲家送地瓜、咸菜等东西,还为她做了一张木轮椅。
孩子们都愿意推张海迪出去散步。
这个男孩子说:
玲玲姐,我推你!
那个男孩子抢过来说:
我推,我推!
经过几番争执后,由孩子们轮流推着,来到了田野里。
为了回报这些朴素的爱,张海迪也想为大家做点什么。
于是,她开始在昏暗的油灯下学习一本本医学书,还让父亲给她买来体温计、听诊器和针灸用的银针,成了一名靠在轮椅上给人看病的乡村医生。
在莘县生活期间,张海迪为群众治病一万余多人次,针灸技术也在当地出了名,前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
由于经常靠在轮椅上给人看病,她的肋间神经总会感到剧烈的疼痛,脊椎甚至弯曲成了S型,但是,为了治好村民的病,回报他们的爱,张海迪始终坚持着。
知识是一笔财富。
忍着病痛,刻苦学习的张海迪最后拥有了自己的财富。
凭着这笔财富,她最后自学成才,取得了成功。
1981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
1983年2月,张海迪被山东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还曾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自强模范等称号。
1983年起,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等英文作品,创作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绝顶》等作品,其中,《轮椅上的梦》已在日本和韩国出版。
1993年4月,透过发愤苦学,张海迪获得了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
1997年,张海迪被日本NHK选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她的事迹,从此传向世界。
在这些荣誉面前,张海迪并没有停止追求。
虽然在轮椅上生活了漫长的44年,但在这44年来,她从未被病痛所打倒,始终艰难地向上着,绝不放下每一分钟的发奋,也没有白白度过生命的每一程。
这天,当我们读着张海迪写出的那一本本散发着油墨香的书时,就能看到一颗健康的灵魂,感受到深藏在其中的,长达44年的爱。
与那些不珍惜生命的正常人相比,张海迪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也更加顽强,更加勤奋。
对张海迪来说,知识是一种财富,但自强却是更珍重的财富,有了它,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把爱心洒遍人间。
一个在黑暗与孤寂中成长的女子像一朵美丽的奇葩,用她那独特的清香为光明世界的人们打开遮掩双目的屏障,让迷失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懂得生命的真正好处。
参考资料三:
文学家名人故事:
张海迪坚强的故事
她读了许多中外名着,写日记、读小说、背诗歌、抄录华章警句,还在读书写作之余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
人的一生总会有坎坷,就看你以怎样的心态去对待——张海迪喜爱豪言壮语,正因她将自己的生活与座右铭式的豪言壮语融合在了一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张海迪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