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节日风俗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000851
- 上传时间:2023-01-14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8.08KB
商丘节日风俗文档格式.docx
《商丘节日风俗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丘节日风俗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欢天喜地串亲戚
正月初一至初五,洛阳人跑得最欢!
管他是“懒汉”也好,勤快人也罢,无不面带微笑,手捧礼品,欢天喜地串亲戚。
初一串的,一般是同族亲戚。
初二到初五,串亲戚的对象就复杂了,凡是沾亲带故的,都得走到串到,拜个年,问个好,喜把春来报。
平顶山春节习俗:
忌用不吉利字眼
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平顶山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
这一天忌用不吉利的字眼,病、死、苦、贫、灾、乱、荒、杀等,若小孩子说了忌言时,大人马上会纠正说“童言无忌”。
林州春节习俗:
初一中午吃烩菜
对于林州人来说,大年初一早上一般吃饺子;
到了初一的中午,林州的老百姓大多会做上一锅特有的“林州烩菜”。
林州地区初一中午吃烩菜的习俗由来已久。
以前的时候,普通百姓做的烩菜一般用豆芽、白菜、土豆、红薯等垫上底,然后用大块的皮渣封顶,最后用大肉盖上一个尖。
而生活稍微富裕的人们则会在烩菜中加入酥肉等肉类,这也被称作“上烩菜”。
鹤壁春节习俗:
不得不提的浚县正月庙会
说起河南地区的庙会活动,就一定不能不提浚县庙会了。
浚县庙会有“华北第一大古庙会”之称。
浚县一年一度的“正月庙会”闻名遐迩,是中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原生态文化的缩影。
浚县正月古庙会会期从正月初一到二月二,长达一个月,会期长,规模大,保持着明清特色,吸引着晋冀鲁鄂皖周边20个省市以及海内外的数百万香客游人。
新乡春节习俗:
小年吃芝麻糖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这一天的习俗是“送灶爷”,据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述职,所以新乡老百姓家家户户会在灶王爷前敬献芝麻糖,为的是让灶王爷嘴甜一点,多在玉帝面前说好话,来年给家里一个更红火的光景。
焦作、济源春节习俗:
整上一大卷鞭炮
焦作、济源,过年没有炮声就没有年味儿。
整上这么一大卷鞭炮,放到年夜饭开始,迎接新年!
不过现在空气污染严重,大家请遵守地方法规,少放或不放吧。
濮阳春节习俗:
磕头有学问
磕头,是豫北乡村过春节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濮阳磕头是讲究顺序的,磕罢祖先磕长辈。
给自家的爷爷奶奶磕头、给父母磕头,接着再到近门和邻居家磕。
许昌春节习俗:
“撮”一顿
在许昌民间,凡遇婚嫁生子、生日祝寿、客人来访、朋友聚会等,都离不开一个字“吃”,春节是个团聚的时节,怎能离开“吃”?
在家中也好,去饭店也罢,总要摆酒设宴,“撮”上一顿,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独特的风俗。
漯河春节习俗:
初十祭石头生辰
在大年初十这天,要祭石头生辰,禁止搬动任何的石头,包括石磨,石材厂以及用石头做的中药磨床。
因此,这天也被叫做“石不动”。
三门峡春节习俗:
灵宝“骂社火”
三门峡灵宝市最独特的年俗当属“骂社火”,现在已被批准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骂社火”由来已久,相传尧舜时期就有了,如今,骂的内容丰富多样,已成反映民意、教育公众、扶正社会风气的利器。
商丘春节习俗:
崇火习俗仍存
燧人氏在商丘钻木取火,开启中华文明。
燧皇陵、火神台(阏伯台)、火神节庙会及火文化的习俗,成为商丘庞大火文化的组成部分。
周口春节习俗:
拜太昊陵
遇到过年,太昊陵前可谓水泄不通,摩肩接踵。
人们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先的无限敬仰。
这种祭祀从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一直持续到农历二月二,并形成一年一度的太昊陵人祖庙会。
驻马店春节习俗:
“破五”习俗
驻马店地区,春节期间禁忌颇多,正月初五破禁,俗称“破五”。
即正月初一至初五期间,忌抖床、扫地、动土、倒垃圾、泼污水、赴井担水、用剪刀。
初五过后,一些年规可以破除,百业渐次转入正常活动。
南阳春节习俗:
“送灯”习俗
送灯这个习俗可谓久远,如今坚持的人已经不多了。
三十傍晚,乡村各家各户要将用纸扎成的灯笼,接上立柱,送于坟上,长夜照明,以让先祖随人“过年”。
此灯于初一早上收回。
信阳春节习俗:
腊肉成一绝
信阳淮南各地民间都有腌制咸肉的习惯。
对于爱吃、会吃的信阳人来说,腊鱼、腊肉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年货。
信阳腊肉跟其他地方烟熏火燎的腊肉不同,纯属自然风干,没有一点烟熏味,四五个月之后,味道极佳,腊肉鳝片,腊肉炖萝卜……
篇二:
河南春节风俗
河南年俗
商丘:
拜商祖祭火神开封清明上河园大宋民俗盛
“春节”是现代称谓,“过年”则在民间比较普遍。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
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过年”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八”一直到正月十五,河南民间有“腊八祭灶,年下来到”的俗语,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过年”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过年”的风俗不仅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性使其又有明显的独特之处。
过年是百姓一年生活中的斗等重要节日,此时家家户户操办年事,富家杀猪宰羊、张灯结彩,贫者物质上不赶奢侈,但规矩是要面面俱到的。
“二十三,祭灶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蒸枣花;
二十九,去打酒;
三十儿,捏鼻儿(饺子);
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这首过年谣既是河南民间过年的大事记,人们置办年事儿就是按照这个约定俗成的习惯进行的。
过年从“小年”开始,即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小年又称灶神节、祭灶节。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传说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
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
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是日,家家晚饭前为灶神设香案,供上灶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祭品,放鞭炮,称“送灶”或“辞灶”。
祈求老灶爷行“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神圣。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和火烧。
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
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
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
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
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大多人家自己动手,发面、炕制火烧,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
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
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除夕,即农历十二月最后一日,俗称“年三十”,这一天对人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日子。
一般与初一春节连过,民间视为最重要的节日。
此日,人们早起,到墓地恭请祖宗神灵
后,换桃符、贴门画、对联(又称贴门对)。
贴门对要赶在中午之前,并且要乘家人全部在家时贴,否则不在家的人就会被贴在门外,不吉利。
除了贴门对外,还要在院子里贴上“满院春光”、“幸福之家”,院门旁贴上“出门见喜”、“出入平安”,猪圈马棚贴上“猪肥马壮”、“六畜兴旺”,车辆上贴上“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粮囤上贴上“五谷丰登”、“粮油满仓”,厨房内贴上“丰衣足食”、“衣食无忧”等等春联,以讨吉祥。
吃年夜饭,是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人们既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享受那份团圆的气氛。
年夜饭尽其所有,倾其所好,大凡人家都少不了饺子和鱼,因“鱼”和“余”谐音,是“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的象征。
河南人过年习惯吃饺子,不仅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好兆头,又因为饺子形状像银元宝,蕴含“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
有的人家包饺子时,还取几粒花生、大枣等包进饺子,若谁吃着了,新年就更有福气。
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吃饭时要讲吉利话,如吃鱼要说“年年有余”,吃豆腐要讲“都富”,吃猪肠“常吃常有”等等,以期来年人财两旺、大吉大利。
有的人家故意在锅内留些饭菜,取吃之不完用之不尽之意。
饭后,一家人围坐一起,吃糖果、嗑瓜子、唠唠亲朋、拉拉家常,子女依次给长辈叩头辞岁,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
全家人彻夜不眠,谓之“守岁’、“熬年”。
守岁到五更时,在供桌之上摆好祭品,点燃香烛,一家人依长幼辈份,依次向祖宗跪拜致祭,恭祝“年福”。
子女给长辈叩头辞岁,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次日,即大年初一,人们鸡鸣即起,穿着新衣,竞相燃放鞭炮。
河南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行“接年”或“迎财神”之礼。
而后,煮好饺子,敬天、地、祖先后全家共食。
大年初一忌讳诸多,如扫地、倒垃圾、动剪刀、大声喧哗等都视为不吉利之举。
拜年(俗称“走亲戚”)是过年的主要内容之一,规矩甚多,历时很长,贯穿了整个年节。
初一之前称拜早年,十六以后称拜晚年,初一至十五为高峰期,二月初二送年后即告结束。
拜年要先长辈、后平辈,先紧邻、后远亲。
不同辈分和亲属之间在时间上也有一定的要求,“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的习俗至今在河南民间广为流传。
到长辈家拜年要携带酒肉、糖果之类礼品。
长辈们根据自家的亲戚情况,早早的安排好了酒菜,在约定俗成的时间里,在家等候拜年客的到来。
拜年客到后,有的行磕头之礼,有的以寒暄代之,互相祝福后即食午饭。
初五,称“破五”,意为从此可以破除过年期间的禁忌。
是日早起吃饺子、放鞭炮之习相沿不变。
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县境南部地区一般中午放鞭炮。
有的地方不过破五不准吃面条或面稀饭,吃馒头不准剩。
正月十五,又称元宵节、上元节、灯节,民间有“十五大似年”之说。
河南民间这一天的饮食颇多讲究,除了要吃饺子或汤圆,即所谓的“十五扁(饺子)、十六圆(汤圆)”外,因地域不同,风俗习惯也有差异。
如豫西蒸制糖包馍、枣花馍,信阳地区要作年糕。
有的地方还要炸油饼、面角等,早餐要抢早,象征早种早收。
正月十五谓“灯节”,“灯”是整个节日的主题。
人们提前数日即开始忙碌。
主妇们用面蒸出鸡、鸭、牛、羊、粮、棉等形状的“面灯”或“灯馍”。
入夜,焚香祷告后,将准备好的“面灯”或“灯馍”添上棉(香)油,并置芯点燃,放置在自家的水缸、粮囤、墙头、树下、猪圈、羊栏、马棚、牛槽、鸡窝、井边等等,同时点燃大门楼下所挂的一对灯笼。
此
时满院生辉、灯花起舞、油香扑鼻,以讨家家到处油(有)、新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彩头。
“送灯”、“点灯盏”的习俗,各地不仅相同。
豫南一带,有“偷个灯头儿,生个孙猴儿”的风俗,点灯盏时,邻家子女可悄悄将灯油燃尽的“面灯”拿走,俗称“偷灯盏”。
有的地方自家所点灯盏,当晚不收,让其尽油而燃,次日再加油点燃,称“续灯”。
一般至正月十七方“收灯”,“面灯”或“灯馍”要收起打发“要饭的”,称“舍神果”。
河南庙会通常都有舞狮舞龙表演洛阳:
舞台剧PK社火
篇三:
民俗风情
《民俗风情》课程论文
任课老师:
周大明
题目:
河南——汉族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姓名:
刘箴言
学号:
29920XX21210003
班号:
周末班
编号:
70
河南——汉族以及回族等少数民族
本文主要对河南的地域风貌、风土人情、风俗文化,主要包括河南人的文化、饮食、建筑、服饰、节日等进行简单介绍,展现了河南的地域以及人文的魅力!
河南,古称中原,简称“豫”,地处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与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安徽接壤。
因其大部分位于历史上的黄河以南,故名河南。
河南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核心发祥地,华夏历史文化的中心,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数千年来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诞生洛阳、开封、安阳、郑州等中华古都,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占其四,还拥有商丘、南阳、濮阳、许昌等古都,为中国古都数量最多最密集的地区。
千百年来,中原人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以自己淳朴的方式生活着,创造着丰富、多元的民俗文化。
说起河南的民俗文化自然让人首先想到少林寺,坐落在河南嵩山脚下的少林寺是中国的武术胜地。
少林功夫作为中国功夫的典型代表,但它不是单单以“打打杀杀”为目的,而是偏重于禅宗少林。
它的主题是“匡扶正义、除暴安良、追求和谐”,并向大众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以及中原人忍辱负重、吃苦耐劳的精神。
该剧的佛学精神引发了不同社会体验的人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使得《少林寺传奇》超出了简单的少林功夫的视觉效果。
;
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走出国门,将在美国进行两年800场巡演。
这也决定了河南宗教信仰主要是佛教信仰。
佛教信仰地主要以嵩山少林寺为代表。
河南民间体育活动还有太极拳,太极拳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村,是一种独特的以技击、健身和养生功能为一体的民间体育活动,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它深受全世界人民的青睐,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太极拳爱好者前往陈家沟学习太极拳。
目前“陈式太极”已经成为河南的一个著名文化品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让人不得不提的还有河南的拜祖大典:
。
河南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是姓氏宗亲祖根的重要发源地,保留着大量祖祭文化遗址。
如商丘的火神台、周口淮阳的太昊
陵、新郑的黄帝故里等。
每年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吸引着大量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前来这里祭拜。
千秋一寸心聚合华人力“大风起兮云飞扬,吾土吾心吾欢畅,四海之内皆和谐,吾思吾梦吾向往。
”不管是隔着山,隔着水,这首《黄帝颂》传达着一种力量。
不管是华发满头的老人,还是尽享青春年华的少男少女,这首意境深远的《黄帝颂》让他们魂牵梦萦。
高扬的黄帝大旗召唤着居住在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
)祭祖寻根。
中原民间戏剧在全国占主流地位。
河南地方戏剧种类繁多,有锣戏、卷戏、梆子戏等,遍及全省各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甚至每个村子就有自己的剧团,农闲时在村子的空场地搭起简陋的戏台,全村人过节一样热闹个三五天。
主要剧种有豫剧、曲剧、越调、大平调、四平调、怀梆、宛梆、大弦戏、道情等。
这些剧种富有地方色彩,不论是剧情
内容、唱词念白、行韵甩腔均显示出鲜明的地方性,泥土的芳香会渗透在每一个细节。
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是河南主要剧种之一,以唱功见长,唱腔流畅、节奏鲜明、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淋漓,大开大阖,音乐丰富多彩,表演风格朴实,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观众人数在全国所有剧种中为最多。
除了这些剧种外,河南还有丰富的曲艺形式,河南坠子、大调曲子、河洛大鼓、三弦书等在全国也有较大的影响。
在这我也想把我们河南的婚俗介绍一下,提到婚嫁-得有媒人,也就是拉红线的人,他(她)先和你们双方说哈~接着就是见面。
有小见面和大见面,小见面:
就是让你俩独处一室,亲人在外面等着。
让你俩谈谈心,感觉一哈,怎么样。
大见面:
也就是小见面成功的基础上才有大见面,当双方感觉可以,就有了大见面,也就是成了。
男方要给女方一些钱当定礼,也就是这事定了。
接着就是订婚,订婚:
一般由男方托媒向女方提亲,双方依家境相似,门当户对为佳,旧时经双方父母认可后,便用庚帖互换生辰,清算命先生“合八字”,占卜吉凶。
如年度八字相合,即可订婚。
正式订婚得“过红书”,又叫“过书子”。
男方请媒议聘,女方提出聘礼品种数额后,男方按商定标准,准备聘礼。
聘礼多少、质量好坏,由双方家境而定,没有确切规定。
“过红书”由男方家选择吉日,先下十封全书给女方家长,再下柬请媒人。
是日男家悬灯挂彩,焚香点烛,由执事先生书写“求允书”,媒人带着“敬请金诺”的红帖和聘礼送往女家。
女方即回“慕允玉青”的绿帖。
“过书子”后就可择期完婚,由男方托媒出面邀请女方喝一次?
哈亲酒”,双方言定完婚日期,并分头准备嫁娶的各项准备工作。
然后就可以结婚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旧时男女一般在十八周岁以上结婚。
婚期选择双日子,以求吉利。
婚期定后,女方置办嫁妆,称为“陪送”;
亲友们赠送礼物,称为“添箱”。
男方设新房,打制家具,铺新床,办酒席。
婚期当天早上发轿,轿杆上放一只公鸡随带四色礼,回来时,女方给一只母鸡名为“跟轿鸡”,表示双双对对,回来时不走原路,沿途要燃放鞭炮。
女方有送亲的,一般都是新娘的叔伯、哥哥、舅舅,送亲的称“上客”、“大宾”。
喜轿回到男家时,新娘、新郎由宾相搀扶,双双拜堂,先拜天地祖宗,再拜父母双亲,最后新郎新娘对拜。
拜后,由家人在地上次递传送麻袋称为“传代”,为新娘铺路到洞房。
另有撤帐人端起放有五谷杂粮、枣子、铜钱的箩筐,口唱撤帐歌,将筐中物品撒放在新郎新娘的头上,直到进入洞房。
再用称杆桃开新娘的盖头,意为称心如意。
合礼后新娘站在床沿边“装新”,这时闹房的便开始了。
闹房时还唱闹房歌。
唱词有“看新娘、贺新郎,一进洞房喜洋洋,左脚进门生贵子,右脚进门生凤凰”;
“手打灯烛亮堂堂,看看新娘好嫁妆,高的柜、矮的箱,不高不矮象牙床,象牙床上卧鸳鸯,鸳鸯成对,凤凰成双”。
新房内充满欢乐和诙谐。
晚上还有“听房”的习俗。
婚后第一天新郎新娘依次向长辈们行见面礼,并上坟祭祖。
最后就是回门,三天夫妻双双回门省亲,当天返回。
六天娘家来人看望新娘,十二天娘家接回新娘,称“回门”
河南民间工艺品种类繁多,其中主要有古朴典雅的开封汴绣、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带有豫西风情的稚巧的民间剪纸、带有豫北风情的浚县泥塑和泥猴张,以及李天华剪纸艺术等。
开封的汴绣继承了宋绣的题材和工艺特点,借鉴了苏绣、湘绣等姊妹绣艺的长处,吸收了河南民间刺绣的乡土风味,具有色彩古朴典雅、绣工精致细腻等特点。
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是全国著名的年画之一。
带有豫西风情的民间剪纸粗犷豪放、质朴夸张,具有明显的中原文化风格。
浚县的泥塑和泥猴张造型古朴、色彩艳丽、惟妙惟肖。
李天华剪纸艺术在中国的剪影艺术上独树一帜,他的剪影风格劲秀、清朗、潇洒。
中原地区还有很多庙会,最富盛名的有太昊陵庙会和中岳庙会。
中岳庙会源于古代统治者对山岳的祭祀,宋代政道合一,中岳庙会进入鼎盛期,中岳庙会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商品交易场所。
中岳庙会会期长达10天,人数最多每天达20万人次。
庙会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习俗,如“拴娃娃”、拜干爹、摸铁人等。
庙会上还有舞狮子、旱船、高跷、火龙舞等民间艺术舞蹈表演,还可见到具有浓烈信仰色彩的各种纪念品“吉祥物”,如各种长命锁、玉如意、宝剑、葫芦、香袋、避邪剑、生肖石等。
我自己村庄就有一个庙,每逢农历三月,来自四面八方的三男信女都会聚集在这里。
庙会期间还会唱戏,大多是豫剧。
正月十三河南宝丰还要举行闻名远近的“马街书会”,每逢农历正月十三,来自全国各地的艺人便负鼓携琴云集马街。
马街虽小,却是艺人心中的圣地。
不论是曲艺名家,还是乡村艺人,到马街说唱,是一种化不开的情结。
艺人们说书亮艺,以书会友,切磋技艺,争当书会状元。
无论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溪畔河边,沟坎连着沟坎,戏台连着戏台,书摊挨着书摊。
艺人们或脸对脸、或背靠背,打起简板,拉起胡琴,倾刻便陶醉其中了。
在这神奇的乡音大舞台上,你唱你的,他唱他的,有人听时神采飞扬,无人听时自得其乐。
他们以天为幕,以地为台,风刮不走,雨打不散,千余台书摊汇成一个波澜壮阔的曲艺海洋。
他们说古道今,唱者如在梦里,观者如痴如醉。
在千把胡琴,万双简板的颤动中,艺人们演奏着世代相传的乡音大律,尽情地释放和宣泄内心的欢悦和悲苦。
河南的小吃可谓是远近闻名。
中原以面食为主。
面条、馒头、窝头、饺子等,面条就有多种做法,捞面条、汤面条、浆面条、炒面、焖面、蒸面、烩面、拉面、刀削面等。
享誉省内外的开封小吃夜市里的风味饮食琳琅满目,味道各异,既有松软味美的灌汤包,也有老年人爱吃的黄闷鱼和油茶,还有年轻人喜欢喝的杏仁茶和冰糖红梨等而地处豫西的九朝古都洛阳的小吃同样有名,有余香满口的浆面条。
带有豫东风情的枣山年馍外表精致,味道可口。
省会郑州的烩面汤香味美,口感劲道。
全国知名品牌有道口烧鸡、开封灌汤包、武陟油茶、鲁山揽锅菜等,这里还要特别提到洛阳水席,相传洛阳水席起始于唐朝,历史悠久,规模较大,一般是逢大事招待宾朋才用。
土特产有“芝麻之乡”驻马店的小磨香油享誉海内外。
豫西西峡县的猕猴桃纯天然、无污染,清香汁多,被誉为“果中之王”省会郑州的新郑大枣个大、肉厚、汁多、味甜,驰名中外。
河南民间舞蹈种类多,具有典型的中原特色。
其中包括狮子舞、龙灯舞、旱船舞、小车舞、高跷舞、大头和尚、对花鼓、二鬼扳跌等。
这些民间传统舞蹈丰富了民间文化生活,是民俗文化宝库中重要的一部分。
另外洛阳更是花中之魁——牡丹的故乡。
如今,洛阳牡丹誉满天下,已有1200多个品种。
花开之时,争艳斗丽,云蒸霞蔚。
许多海外友人也都来赏会,会期还举办盛大的商品交易会。
洛阳栽培牡丹,始于隋,盛于唐,尤昌于宋。
每年花期,人们都会举办各种花会、花市、花舞。
不论富贵贫贱,都徜徉于鲜花之间,流连观赏。
河南的民俗文化与民俗风情多的说也说不完,欢迎各位到我的家乡河南来做客!
感受一下你眼中的河南是不是比我文中的河南还要多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商丘 节日 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