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地理学科重要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994028
- 上传时间:2023-01-13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37.33KB
教师招聘考试地理学科重要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
《教师招聘考试地理学科重要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地理学科重要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1.东西方向的判断:
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32.东西经的判断:
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3.南北纬的判断:
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4.地球自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
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5.地球自转的周期:
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太阳日,24小时。
36.地球自转的速度:
角速度(每小时15°
),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7.地球公转的轨道:
椭圆轨道。
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38.地球公转的方向:
39.地球公转的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40.地球公转的速度:
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41.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
26′。
4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43.晨昏线的判断:
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44.地方时的计算:
每往东1°
,时刻增大4分钟。
45.已知经度求时区数:
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46.区时的计算:
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47.北京时间:
以东八区(120°
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48.世界时:
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49.国际日期变更线:
180°
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50.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51.太阳直射点的判断:
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52.春分日(3月21日):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3.夏至日(6月22日):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54.秋分日(9月23日):
55.冬至日(12月22日):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56.夏半年的概念:
3月21日至9月23日。
57.冬半年的概念:
9月23日至3月21日。
58.地球侧视图的判读: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59.地球俯视图的判读:
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
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
60.昼夜长短的计算:
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61.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
62.昼夜长短的判断:
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6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90°
-(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64.天文四季:
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65.我国传统四季:
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66.欧美传统四季:
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67.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68.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69.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70.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
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71.低层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72.干洁空气的组成:
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73.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
生命活动;
构成生物体;
吸收紫外线;
光合、保温作用;
成云致雨。
74.大气污染: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75.大气垂直分层:
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76.对流层的主要特征:
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77.平流层的主要特征:
臭氧吸收紫外线。
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
78.大气上界:
离地面约2000-3000千米。
79.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
太阳高度角。
80.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反射、散射。
81.辐射定律:
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
反之越长。
82.地面辐射:
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83.大气逆辐射:
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84.大气的保温效应: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85.全球的热量平衡:
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
86.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87.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88.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89.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
高压垂直指向低压。
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90.地转偏向力的方向: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91.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
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
92.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
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
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画出合力。
93.小气候:
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94.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
低压中心,高压中心。
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95.大气环流的意义:
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96.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97.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
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98.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
亚洲高压(大陆)、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压(大西洋)。
99.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
亚洲低压(大陆)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
100.季风的成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101.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
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
南亚季风(东北、西南风)。
102.锋面的分类与天气:
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
气温、气压、天气。
103.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
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冷锋)春季的沙尘暴。
104.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
低气压;
上升气流;
阴雨。
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逆时针。
105.反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
高气压;
下沉气流;
晴朗。
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顺时针。
106.锋面气旋:
锋前锋后的天气情况。
冷气团一侧阴雨。
107.气候要素:
气温、降水量。
108.气候形成因子: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109.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
日较差、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110.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
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寒带(一种)。
111.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
②判断热量带;
③判断雨型。
112.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受季风影响;
大陆东岸20-35°
。
113.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
30-40°
西岸。
114.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
季风。
40-60°
大陆东岸。
115.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
冬暖夏凉,降水均匀。
终年盛行西风。
大陆西岸。
116.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
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少雨。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温带内陆。
117.气候的变化:
地质时期、历史时期、19世纪末以来。
118.气候资源的特点:
可再生,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有较大的变率。
119.气候资源与农业:
种植制度(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120.气候资源与建筑:
小区街道与子午线成30°
-60°
夹角。
121.风与城市规划:
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盛行风的上风向。
122.气候资源与交通:
公路、铁路、机场(暴雨、泥石流、风速、桥涵、云雾、地势等)。
123.台风(飓风):
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形成的大旋涡。
124.热带气旋强度等级:
热带低气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
125.台风的监测与预报:
利用气象卫星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强度,监测移动方向和速度。
126.暴雨形成条件:
①充足的水汽②强烈上升运动③持续的天气系统
127.洪涝灾害的防御:
提高预报的准确率,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128.干旱的危害:
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129.干旱的防御:
改善生态、选择耐旱作物、开展水利建设、改进耕作制度等。
130.寒潮的危害:
带来严寒、大风、霜冻。
对春秋季的农作物危害最大。
131.寒潮的防御:
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132.全球变暖趋势及其人为原因:
①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133.全球变暖造成的后果:
①海平面上升②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134.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氟氯烃化合物消耗臭氧。
135.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危害:
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136.臭氧层的保护:
①研制新型制冷系统②参与国际合作。
137.酸雨的成因:
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138.我国酸雨区的分布:
①四川盆地②珠江三角洲③长江三角洲。
139.酸雨的危害:
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
②土壤酸化;
③腐蚀建筑物;
④危及人体健康。
140.酸雨的防治: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煤炭中的硫资源综合利用。
141.大气环境保护: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雨。
142.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
海洋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
143.海岸带:
从滨海平原到大陆架之间的广阔区域。
144.海岸带与人类活动:
全球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60千米的范围内。
145.人-海岸相互作用阶段:
①很少干预;
②开始干预;
③海岸开发;
④海岸管理。
146.海水热量的收入:
太阳辐射。
147.海水热量的支出:
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
148.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因素:
太阳辐射、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等。
149.海水温度的空间变化规律: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150.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
表层海水温度变化较大,深层海水温度变化不大。
151.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海洋面积广,水量大,而且热容量又很大。
152.海水中主要盐类物质:
氯化钠、氯化镁。
153.盐度的概念:
1000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
154.海洋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155.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降水量、蒸发量、洋流、河流淡水汇入(径流量)。
156.盐度最高的海区和最低的海区:
红海(亚非交界)、波罗的海(北欧附近)。
157.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波浪(风浪)、潮汐(大潮和小潮)、洋流。
158.洋流的概念:
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159.洋流的成因分类:
风海流、补偿流(大多南北向)、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
160.风海流的成因:
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
161.世界洋流模式(低、中纬):
反气旋型。
北半球为顺时针流动,南半球为反时针流动。
162.世界洋流模式(中、高纬):
北半球中高纬是气旋型大洋环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
163.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
冬逆夏顺。
冬季洋流向西流,夏季洋流向东流。
164.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
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165.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
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
166.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
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167.北大西洋的洋流分布:
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太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
168.南大西洋的流流分布:
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本哥拉寒流。
169.海水等温线的判读:
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②高高低低,规律判断寒暖流。
170.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气候;
②海洋生物;
③污染;
④航海。
171.海洋资源的分类:
化学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能源。
172.各类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海洋化工;
养殖、增殖;
深海锰结核;
潮汐和波浪发电。
173.渔业资源的形成因素:
大陆架、河流带来营养物质、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
174.世界主要渔业国:
中国、日本。
175.世界渔场分布:
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东北大西洋、东南大西洋。
176.海洋油、气开发:
利用地震波寻找,海上钻井平台、装油站、海底管道。
177.海洋空间利用的特点:
复杂性和特殊性(海洋气象多变、深海环境差、海水腐蚀性等)。
178.海洋空间利用的方式:
交通运输、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
179.著名海峡:
马六甲、霍尔木兹、直布罗陀、英吉利、麦哲伦、白令、曼德等。
180.著名运河和港口:
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鹿特丹。
181.腹地:
港口的服务区域。
182.海洋货物运输条件:
港口、集装箱船、无线电导航、全球定位技术、最佳航线服务。
183.世界围海造陆的典型地区:
荷兰、日本、澳门。
184.海洋环境问题:
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破坏。
185.海洋污染的产生原因:
陆地上的生产过程(废弃物、冷却水、杀虫剂、石油渗漏)。
186.海洋污染的危害:
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187.海洋生态破坏的原因:
海岸工程建设、围海造田、过度捕捞、自然环境变化。
188.石油泄漏清污方法:
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189.《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
领海宽度、国际海底资源。
190.领海、专属经济区:
12海里,200海里。
191.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192.矿物的概念:
单质或天然化合物。
193.岩石的概念:
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194.矿产的概念:
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的要求。
195.造岩矿物:
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196.岩石成因分类:
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变质岩。
197.常见岩石:
玄武岩、花岗岩;
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大理岩、板岩。
198.地壳物质循环规律:
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199.地质作用的概念: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200.地质作用的分类: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201.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202.地壳运动的两种类型及其影响:
水平运动(褶皱山系、裂谷海洋)、升降运动(海陆变迁)。
203.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
板块交界地壳活动。
板块运动形成地貌。
204.六大板块的名称:
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板块。
205.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貌:
张裂(裂谷、海洋)、相撞(海沟、岛弧链、海岸或褶皱山脉)。
206.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
海岭和断层(大多在洋底)、海沟和造山带(大多在陆地边缘)。
207.地质构造的概念: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208.地质构造类型:
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下沉岩块)。
209.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的成因: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接受沉积物,成为山岭。
210.断层构造分布的实例:
东非大裂谷;
华山、庐山、泰山;
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211.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背斜(储油)、向斜(储水)、断层(隧道、水库)。
212.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213.流水与风力作用所塑造的地貌类型:
黄土高原、瀑布、峡谷、冲积扇、三角洲;
风蚀洼地、沙丘等。
214.水资源的概念:
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215.陆地水的分类:
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冰川)和地下水。
216.陆地水的基本来源:
大气降水。
217.静态水资源:
冰川冰、内陆湖泊水、深层地下水。
218.动态水资源:
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219.潜水:
埋藏在地下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
220.承压水:
埋藏在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的地下水。
221.我国东部河流的径流变化:
河流径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
222.我国西北河流的径流变化:
河流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223.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补给:
高水位补给给低水位。
224.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225.水循环的意义:
①水量平衡;
②更新水资源;
③联系四大圈层;
④物质迁移;
⑤能量交换。
226.气候对生物分布的影响:
光(喜光植物、喜阴植物)、热、水(森林、草原、荒漠)。
227.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莲(水生)、骆驼刺(旱生)、矮牵牛(二氧化硫)、树(风向)。
228.光合作用的意义:
把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糖类),并释放出氧气。
229.生物循环的作用:
①物质迁移;
②能量流动;
③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
230.原始大气的成分:
二氧化碳、甲烷、氢、氨和水汽。
231.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
①改造大气;
②改变陆地水;
③促成土壤形成;
④创造生物物质;
⑤环保。
232.土壤的概念:
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33.土壤的作用:
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234.土壤的组成:
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235.土壤的肥力特征:
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236.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
矿物质(45)、有机质(5)、水分(20-30)和空气(20-30)。
237.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238.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导作用:
改造成土母质(有机质的积累、养分元素的富集)。
239.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①改良土壤;
②引起土壤退化。
240.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整体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241.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
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温带、寒带。
242.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热量为基础)。
243.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从沿海向内陆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水分为基础)。
244.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从山麓到山顶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水热状况)。
245.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①开发自然资源;
②生产与消费产品;
③排放废弃物;
④改造陆地环境。
246.陆地自然资源的分类:
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
247.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和规律①总量有限;
②潜力无限;
③分布的规律性;
④组成的整体性。
248.能源资源的分类:
常规能源、新能源(太阳能、地热能、核能)。
249.陆地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250.能源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①柴草时代;
②煤炭时代;
③石油时代;
④新能源时代。
251.地震的构造:
震源、震中、震中距、等震线。
252.两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53.地震震级的大小:
三级以下为微震、五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
每增一级能量增大30倍。
254.火山的分类:
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255.滑坡的成因: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
256.泥石流的成因:
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饱含泥沙、石块、砾石等。
257.原发性地质灾害诱发其他灾害:
地震诱发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等。
258.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
破坏植被诱发滑坡、泥石流等。
259.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
①建立监测预警系统;
②加强管理;
③实施预防措施;
④开展宣传教育。
260.农业生产的特点:
①地域性;
②季节性和周期性。
261.农业的投入因素:
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262.农业按生产对象分类:
农、林、牧、副、渔(混合农业)。
263.农业按投入分类:
粗放农业、密集农业。
264.农业按产品用途分类:
自给农业、商品农业
265.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气候(光、热、水)、地形(平原、山地)、土壤(酸性)、水源。
266.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市场(郊区农业)、交通运输(地域扩展)、政策(商品基地)。
267.人类对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①培育良种;
②改良耕作制度;
③玻璃温室;
④修筑梯田;
⑤喷灌。
268.市场、交通及技术的发展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①供求关系;
②保鲜冷藏技术;
③区域专业化生产。
269.世界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地: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270.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
①小农经营;
②单产高;
③机械化水平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⑤科技水平。
271.世界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地: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272.大牧场放牧业的形成条件分析(潘帕斯):
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
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③距海港近。
273.阿根廷促进牧牛业的主要措施:
②改善交通;
③开辟水源;
④种植饲料。
274.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275.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分布地: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招聘 考试 地理 学科 重要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