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两端都不栽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987553
- 上传时间:2023-01-13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0.58KB
植树问题两端都不栽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植树问题两端都不栽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树问题两端都不栽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
说一说,你们打算怎样植树?
哪位同学愿意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生1:
两端都栽。
生2:
头栽尾不栽。
生3:
尾栽头不栽。
生4:
两端都不栽。
从这份要求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路全长有60米,只在路的一边栽,每隔5米栽一棵。
两端都栽要栽多少棵?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
二、民主导学:
任务呈现:
大象馆和猴山相距60m。
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m。
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1、你都知道了什么?
2、你认为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这道题和上节课学的植树问题有什么不一样呢?
提示:
小路的两端都是场馆,还需不需要栽树呢?
还有需要注意的吗?
到底要栽几棵,我们还是用前面学习的方法,举简单的例子(9米、12米、15米、21米)画一画,栽一栽?
自主学习:
小组四人每人选一个长度,间距还是3米,来画一画,填一填。
展示交流:
大家发现棵数和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间距、间隔数和总长有什么关系?
棵数=间隔数-1
间距×
间隔数=总长
讨论:
在两头都不种的情况下,棵数为什么会比间隔数少1呢?
那大象馆和猴山间栽多少棵数?
60÷
3=20(个)
20-1=19(棵)
19×
2=38(棵)
教师追问:
为什么要“×
2”?
(因为小路两旁都要栽树)
大家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判断是“两端要栽”还是“两端不栽”。
三、检测导结:
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既发现了规律,又总结了方法,真了不起。
老师这里有几道题,把明明难住了,我们来帮帮他。
1、目标检测:
一、填一填
1、一排同学之间有7个间隔,第一排有()个同学。
2、小红住的楼房每上一层要走20个台阶,从二楼到四楼要走()个台阶。
二、算一算
1、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2、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
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有多少米?
3、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
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2、结果反馈:
3、反思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哪些收获?
学生畅谈收获。
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和两端不栽的规律,而且还学会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
植树中的问题还有一端栽一端不栽,下节课继续研究!
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
杨俊仙《植树问题》
2.《植树问题(两端不栽)》
教案设计设计说明
1.重视知识的迁移和转化。
知识迁移法就是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启发学生进行新旧知识对照,由旧知识去思考、领会新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端栽树时的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掌握了两端栽树的解题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学生已经发现了“两端栽树”的规律,这时老师提出如果两端都不栽树,棵数和间隔数之间又会有怎样的规律呢?
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表达的欲望也很强烈。
通过动手操作,形成知识的迁移和转化,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规律,让学生的研究成果被认可,让学生有成就感,从而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重视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先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究,再合作交流。
通过简单的例子验证前面的猜测,发现两端都不栽树的规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数学思想又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直尺教学过程
⊙对比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复习题:
在一条60m长的小路的一旁栽树,每隔3m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1)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指名汇报)
(2)对于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指名回答:
棵数=间隔数+1)
2.引入新课。
同学们对于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
如果老师把上题改为:
在一条60m长的小路的一旁栽树,每隔3m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1)想一想,这道题与上一道题相比较,有什么变化?
(2)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两端不栽”的。
(学生思考后自由汇报)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看一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环境。
⊙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从简单的数据分析,发现两端不栽的规律。
(1)教师引导学生用画线段、摆图形、摆小棒等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小组内研究,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2)填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验证的?
从这个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自由汇报:
两端不栽,棵数比间隔数少1或间隔数比棵数多1)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设计丰富的探究活动,采用多样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
教师放手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他们自主探究的意识。
教师恰当地向学生渗透“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问题,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这一数学思想。
2.自主学习,应用规律解决教材107页例2。
(1)课件出示教材107页例2:
大象馆和猴山相距60m。
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两端不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m。
①认真读题,分析题意,说一说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
②独立思考,怎么解决。
③组内交流,确定方法。
(2)交流汇报。
请各小组把自己的解决方法介绍给大家,看哪个小组的最合理?
①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算法。
方法一60÷
3=20(棵)20+1=21(棵)方法二60÷
3=20(棵)20+1=21(棵)21×
2=42(棵)方法三60÷
3=20(棵)20-1=19(棵)19×
2=38(棵)
②讨论哪种方法最合理。
(学生讨论后汇报,重点说明“两旁”要乘2)3.总结规律。
从前面的分析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吗?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棵数=间隔数-1或间隔数=棵数+1)师总结:
在生活中,有这种规律的数学问题叫做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
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本环节将“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结合起来,通过不完全归纳法验证自己找到的规律,渗透了代数思想。
⊙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1.教材109页5题。
(结合生活实际去分析题意,独立解答)2.教材109页6题。
(应用规律进行解答)⊙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在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布置作业教材110页8题。
板书设计植树问题(两端不栽)
棵数=间隔数-1或间隔数=棵数+1
3=20(个)20-1=19(棵)19×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06页例1及相关内容。
1、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2、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教学重点:
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树的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件、白纸
一、情境出示,设疑激趣
教师:
哪位同学知道我们国家设立的植树节是在哪一天?
(3月12日)在这一天的植树活动中,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
例1:
同学们在全长100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m栽一棵(两端要栽)。
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吗?
(板书)你认为哪一个结果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直接出示例题的情境,通过学生的尝试解答,既是对教学起点的了解,又利用两种不同的结果设置疑问,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热情。
二、经历过程,感受方法
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进行检验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虽然我们不能去户外植树,但是我们可以在草稿本上画一画。
遇到了什么困难?
预设:
100m太长了,不太好画。
(追问:
那我们可以怎么办?
)
学生:
可以先用简单的数试一试。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经历分析思考的整个过程,感受“猜测──验证”的学习方法。
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深刻地体会“从简单事例中发现规律,并利用此规律解决较复杂问题”的数学思想。
三、探索实践,建立模型
先看看20m的距离,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可以栽几棵树。
实物投影或课件出示: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0÷
5=4,20m被平均分成4段,因为两端要栽,所以要栽5棵树。
再画一画,25m可以栽几棵树?
(学生操作)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25÷
5=5,就是把25m平均分成了5段,因为两端都要栽,所以要栽6棵树。
还可以这样画:
这里的蓝色线段表示什么?
(间隔数)红色线段呢?
(植树棵数)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在课件上输入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棵数要比间隔数多1。
可以用怎样的一个式子表示?
)棵数=间隔数+1。
谁能说说为什么要“+1”?
(因为两端都要栽,所以栽树的棵树比间隔数多1。
)你能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开头的问题吗?
(指名回答,分析讲解)
回顾这个问题的解答过程,说说你的想法。
归纳小结:
在解决较复杂或数据较大的问题时,可以先从简单数据出发得出规律,然后将规律运用于复杂问题进行解决。
【设计意图】“画示意图──抽象出线段图──不画图”的教学过程,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设计理念,也正是在这一进程中,通过积极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建立起“一条线段两端都栽”这类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四、利用新知,解决问题
根据刚才学到的知识,还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
1.在一条全长2km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m安一盏。
一共要安装多少盏路灯?
读完这个题目,你觉得有哪些地方需要特别引起注意?
预设1:
单位不统一,要先进行转化再计算。
预设2:
两旁。
表示什么?
)就是两边。
你能通过画图的方法表示出“两旁”吗?
在计算时该怎样体现?
(先算出一边的路灯的数量,再乘以2。
学生练习,指名回答。
2km=2000m(2000÷
50+1)×
2=82(盏)
答:
一共要安装82盏路灯。
2000÷
50算的是什么?
(间隔数)“+1”说明了什么?
(两端都要安装)
2.马路一边栽了25棵梧桐树。
如果每两棵梧桐树中间栽一棵银杏树,一共要栽多少棵?
仔细读题,认真思考,说说你对这个题目的理解。
引导得出:
要求一共栽多少棵银杏树,实际就是求梧桐树的间隔数。
由“棵数=间隔数+1”可得“间隔数=棵数-1”。
25-1=24(棵)
一共要栽24棵银杏树。
可以用怎样的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验证)和这题有关的简单的例子,我们只要张开一只手。
五个手指相当于题目中的?
(梧桐树)每两个手指之间栽一棵(银杏树),可以栽几棵?
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设计意图】练习中的实际问题,相比例题有一些变化,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1题用画图的方法直观地表示出“两旁”,解决了算式中为什么要“×
2”的问题;
第2题先让学生思考,说说自己的理解,验证的环节既是对方法的回顾,又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
五、逆向思考,拓展新知
园林工人沿一条笔直的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m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
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读题并思考,要求“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就是求什么?
(路长)跟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例题是知道了路长求栽树的棵数,这题是知道了栽树的棵数,求路线长度。
该怎样解答呢?
试一试,并说说你的思路。
(36-1)×
6=210(m)
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是210m。
“36-1”算的是什么?
(间隔数)再根据“间隔数×
间隔距离=路长”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练习,加深学生对例题中发现的规律的理解。
该题是植树问题数学模型的逆向应用,有了前一题“间隔数=棵数-1”的知识为基础,学生应该能比较容易地解决这一问题。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也可引导他们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答。
六、回顾思考,全课总结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跟大家交流一下。
根据学生回答,强调:
1.解决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棵数=间隔数+1。
2.当遇到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可以先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然后应用找到的规律来解决原来的问题。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两端要栽)总长÷
间距=间隔数间隔数+1=棵数100÷
25+1=21(棵)
内容仅供参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植树 问题 两端 都不栽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