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策略研究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985282
- 上传时间:2023-01-13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4.41KB
阅读教学策略研究Word下载.docx
《阅读教学策略研究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教学策略研究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其着眼点是全体学生的参与研究,自主组合研读小组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各抒己见的场所,使每个发展水平有差异的学生在自主组合小组中,轻松愉快地投放到研读中。
策略二:
深读精思,辩论释疑研读。
研究是一种探索,其本身就是一个过程,研究要获得结果,是离不开研究过程的。
在深读课文中,教师多用辩论的形式来释疑。
辩论的过程即是学生展示研究的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
“研读”的实践性也要求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去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教师与学生从课文中的内容入手,共同确立了这样一个专题进行研究性阅读:
“人类在破坏了地球后,能否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于是学生成立阅读小组,大量地搜集有关地球及宇宙方面的资料,还上网查找当前环境保护的状况,结合自己身边的实例,积累了大量的信息。
在课堂上,同学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正反两方还进行了激烈地辩论,最后大家形成了共识:
地球是目前人类最好的,移居别的星球是非常遥远和困难的事。
因此,人类要保护好地球,保护好地球的生态环境。
通过研读,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策略三:
归类比较,创新组合研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材料中不外乎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诗歌等几种类型,可以通过重组多篇课文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
重组的形式有以下三种:
一是以现有的教材编排单元为主,找出研究点,开展阅读;
二是以一篇课文为主,引进几篇类似的文章合成一组进行阅读;
三是对一册或几册教材中的课文进行组合,开展阅读。
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把《大瀑布的葬礼》、《2030年的一天》这三篇课文放在一起儿进行比较阅读,因为这三篇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都是一致的,也都体现了环保的思想教育。
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及时回顾研究性阅读策略,总结阅读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一定绕过许多弯路,也曾走过不少捷径,得出一些窍门。
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回顾阅读过程,总结阅读策略,让学生在阅读实践和回顾总结中不断地巩固阅读方法、完善阅读策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3、扬自我价值,确保阅读情趣。
这一环节是学生实现自身价值、体验阅读快感、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共享的过程。
它具有强化学生研究性阅读的欲望,激励学生再阅读的作用。
在成果交流中,赞成的、反对的都会拿出自己的依据。
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展示的方式有小组会晤、班级交流等。
目的是提供一次思想大碰撞、资源大交换的机会,从而共同提高。
研究性阅读应改变过去教育评价由教师说了算的做法,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意见作为学生的集体决定,应十分重视小组与自我评价。
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角色,要从教育者转变为阅读的设计者与参与者。
阅读的评价也应尽可能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特别应当重视学生的自我感受和独特体验。
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性阅读是学生的自我学习。
自我评价能力的形成也应当是阅读的重要目标之一。
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既可以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又可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与完善。
总之,研究性阅读的评价应坚持正面激励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样,必将激励学生从成功走向成功。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顾名思义,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
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重视、珍视阅读教学中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为之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即条件、机遇氛围,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的质量。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演绎自己的个性化行为呢?
笔者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以下几条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策略之一——唤醒自我
群体的阅读活动使有些学生的自我意识处于潜藏状态,而个性化阅读需要强烈的自我参与意识。
阅读中的自我意识实质是指阅读主体独立领受和驾驭文本的自主意识。
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
教师的职责,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场”,唤醒学生的“自我”,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
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个性就越能充分发挥出来。
策略之二——多元解读
阅读是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情感基础、语文积淀唤起自身的直觉经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重构自己头脑中的“第二文本”。
然而目前的阅读教学常常以“标准化”的方法试图统一学生的思想和认识,这样,学生的答案成了完全的“拷贝”,学生的想像力被扼杀了。
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
个性化解读的关键是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感悟。
感悟是学生独立研究教材的学习行为。
由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不同,每一位学生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
即使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对同一文本的感悟也会有差异。
而学生的这种多元理解是正常的、健康的、可喜的,教师要珍视、尊重这种理解并大加鼓励。
策略之三——凸现创造
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去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创造性阅读是阅读教学的理想目标,它是阅读能力发展的最高层次。
过去,多数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设计好的教学方案走,多数学生习惯于“智力顺从”式的单极课堂结构,习惯于让老师牵着,自己跟在后面盲目地“赶路”。
其实质是以教师的思想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以教师的思维方式规范和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
长此以往,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就会消磨殆尽。
在教学中,我常常听到学生重复别人的发言,重复教科书上的结论,重复教师的话语。
这种思维的惰性将窒息儿童的创造天赋,不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摆脱惯性的束缚,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
策略之四——平等对话
对话教学是对话精神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无疑,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态。
它意味着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
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将成为积极的生命流程中的驿站,在这个流程中,师生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之中。
那么,如何使对话能优质、高效地展开呢?
交际学理论告诉我们:
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
“对话”作为课堂教学的新形态,首先要求的是民主、平等。
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融洽、亲和,将使彼此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
此情此景中,学生能大胆展示心灵的自由,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要达到这种境界,教师首先要将自己当作学习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成为学生学习的同伴。
其次,要有宽容的胸襟。
提问时,教师都希望学生能作出准确的回答,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个时候,一定要宽容,要有耐心。
只要学生能沾一点儿边,就要加以鼓励、引导,不要用标准答案去统一学生。
即使是违背主旨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应给予一定的理解。
三、有效参与策略研究
所谓“有效参与”,我们定义为是指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个性心理特征,指导作为参与主体的学生进行的一种自由的、互动的、注重实质以追求参与效能为尺度的一种教学活动。
具体说来,参与的有效性这一概念包括如下三重意蕴:
1、有效果。
参与效果是指参与活动中与预期参与目标相符的部分,它考察的重点是学生,是对参与活动与预期参与目标吻合程度的评价。
2、有效率。
由于参与活动本身也可以看作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沿用经济学概念可以将参与效率表述为:
参与效率=参与效果/参与投入。
3、有效益。
参与效益是指参与活动的收益、参与活动价值的实现。
具体地说,是指参与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程度的评价。
“是否吻合”是对参与教学效益质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参与效果量的把握。
(一)
有效参与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能有效。
没有学生的主动性,便谈不上参与的有效。
认知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布鲁纳认为: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体参与者。
”任何有效的参与一定是主体参与。
因此,我们要树立现代的学生主体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教学”是“教”和“学”的有机统一,而学习是教学的中心;
学生是教学中双主体之一,又是学习唯一的主体;
是应学而教,教以促学,教师为学生服务,教师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促进学生主体的学习和发展。
2、体验性原则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重要途径,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体验到丰富的情感,而良好的情感体验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努力创设帮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获得成功的环境条件,并给予适度鼓励,使学生的参与行为跟良好的情感体验联系起来,激发他们强烈的认知欲望和学习欲望,并经常注意巩固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步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感,调节自己行动的能力。
3、激励性原则
教师对学生真诚的信任,积极的期望是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基础,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教师适时的肯定、适度的鼓励则是推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催化剂。
教师不失时机地适当地运用激励手段往往能调动学生遗志的努力,克服参与活动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使学生参与情绪达到新的境界。
4、反馈性原则
“反馈”在这里至少对两方面发生作用,其一是对学生,学生积极的参与动机能推动其努力参与,取得参与效性。
如果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参与效性,就可以强化参与的动机,产生进一步参与好的愿望,这一点已有罗西和亨利的教学实验所证明。
同时,学生在获得自己的参与效性后,可以(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其参与行为进行调控、修正,提高参与的品质成效。
其二,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得到及时的反馈信息,了解参与教学中的成果、问题和不足,可以对参与过程不断作出调整,提高参与有效性。
所以,教师应善于捕捉反馈信息,及时启发和深入诱导学生有效参与教学活动。
5、合作性原则
我们这里所说的合作性原则主要是指在参与教学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参与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共同合作,协同完成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只有创设民主、和谐、团结、合作的参与氛围,方能使师生间建立相互尊重、理解、关心、信任的良好人际关系,才得以使参与活动有效顺利地开展,从而完成参与目标和任务。
师生间良好的合作关系,不但能使能使教师全身心地进入角色,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而且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人际环境。
学生间的团结、互助、协同、合作有利于培养在参与中学生的集体意识,发扬合作精神,知识互补,促成有效参与。
(二)、有效参与的策略
1、创设参与情境策略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
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认为: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产生最佳的的参与学习状态,轻松愉快地参与课堂学习。
阅读教学中参与情境的创设对主体参与过程起到了引发、导出和定向的作用。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设出某钟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用以调整学生的心理,形成参与的欲望,从而促成有效参与。
(1)、创设民主情境——使学生有参与的机会。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
教学有效的最好条件是民主。
只有民主和谐的环境,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教学。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把学生简单地看成知识的容器,为了便于知识的灌输,保证课堂教学按教师意志有效进行,对学生课堂上应该怎样做的规定越来越细,越来越严,以致于走向僵化。
这些规定无视学生人格发展的需求,不尊重儿童的天性,给学生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压力。
我们教师要用现代教育观审视课堂教学,调整“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中展开。
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基础。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发扬民主,尊重学生,服务于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充满师生激情,涌动着灵感,弥漫着人情味,成为一种有生命意义的活动。
我们针对农村学生在阅读参与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三怕”(怕参与不好、怕同学瞧不起、怕老师批评)的心理障碍,积极疏导,在教学中实行“三要三不要”,即:
对平时不爱参与的学生要多鼓励诱导,不要强迫点将;
对参与不顺的学生要期待盼望,不要粗暴呵斥;
对参与有误的学生要积极激励引导,不要批评指责。
通过上述措施,使学生消除了心理障碍,由过去的“三怕”变成了现在参与中的“三大”,即大胆提问、大胆诵读、大胆发言和表演。
教师亲切和蔼,真诚耐心,尊重学生人格,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提倡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遇到问题与学生平等协商,师生之间通过开诚布公的对话来相互沟通;
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学生有新的观点和不同见解,教师应虚心容纳和接受。
在这种情与情相融、心与心相碰、教与学相长、教与学互促的情境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才会有形成的“土壤”和生长的“养分”。
(2)、创设乐学的情境——使学生有乐于参与的心情。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的确,良好、积极的情绪状态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
因此,帮助学生进入“乐学”的境界,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创设乐学的情境呢?
我们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具体是通过构造美境、趣境、谐境、奇境来创设乐学的情境。
要素
内涵
效应
原则
构造美境
展示美的语言;
注重美的形象;
揭示知识结构的内在美;
提供知识内容的直观美。
陶冶审美情趣,调整审美观,使学生产生审美愉悦,体现主体参与的审美价值。
以美引乐以美为乐美乐交融
构造趣境
挖掘知识内容的趣味性;
设计教学语言和行为的趣味性;
创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保持主体参与的持久性。
以趣激乐化趣为乐趣乐交融
构造谐境
体现知识内容的有序和结构的和谐;
创设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
各种教学手段的和谐配置;
营造亦庄亦谐的教学氛围。
调整教学氛围,满足学生自尊、归属、公平、宽松的心理需求,保持主体参与的平稳性。
和谐生乐化谐为乐谐乐交融
构造奇境
提供知识内容的新奇;
设计现代教学媒体的新奇。
满足学生追求新颖奇特的心理,使学生置身奇境,留连忘返,保持主体参与的强吸引力。
以奇导乐化奇为乐奇乐交融
(3)、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产生急于参与的心理。
在阅读教学中设置悬念情境,可以使学生的心理上形成一种强烈的挂念,使学生产生期盼、渴知的心理状态,欲答不能、欲罢不忍,由此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这种迫切的心理状态,包含着浓厚的兴趣。
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描述较为精彩的散文,教师可以在参与前介绍一下其中的片断,使学生如窥百花园的一角,急于看全貌;
也可只讲故事高潮的瞬间,使学生担心人物的命运,急于了解故事的结局,甚至可以从课题入手来创设悬念。
例如教学《战火纷飞中的白求恩》一课,教师板书了本文的另一课题——《手术台就是阵地》,然后向学生提问:
“什么地方叫做阵地?
什么是手术台?
”学生答:
“军队进行战斗的地方叫阵地,而医生给病人或者伤员开刀做手术的台子叫手术台。
”在学生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你们看了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
”这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纷纷提出疑问:
谁把手术台当作阵地?
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怎样把手术台当作阵地?
等等。
学生的这些疑问符合他们的实际,创设了问题的情境,这些问题的提出在全班同学的脑子里留下了悬念,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引发了学生探索课文内容的积极性,驱使学生积极地去参与阅读教学,从而提高参与效性。
(4)、创设空白情境——使学生有参与的时空
高明的画家作画时,常常在画面上煞费苦心地留下一处或几处空白,以显示绘画艺术的布局美、含蓄美。
在文章的剪裁中也可以设置空白,借以让读者去想象、填充,以达到虚中传神的效果,所以古人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说。
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完形压强”理论也认为:
人面对一种急于去改变他们、使之成为完善结构的欲望,从而产生一种进取、追求、充满紧张感的内驱力,并积极主动地填补和完善它。
据此,在阅读教学中设置空白的情境,给学生以适当的生理休息和心理调整的同时,也给学生制造充分显示主体作用的时机,强化了学生在探索新知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使学生较为自由和灵活地进行自我追求、自我想象、自我创新。
如我们在指导学生的参与活动时,教师提出参与任务后,不能马上指定学生回答结果,而应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让大多数学生参与思考,也使学生参与的更深入。
同时,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对空白情境的创设提出了“三让”,即:
学生会读的让学生自己读,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自己说,学生可做的让学生自己做。
这样就留足了学生实实在在地.参与时空,非常有利于提升学生参与的有效性。
如教学《“论学”六则》《卖油翁》等一类比较浅显的文言文,朗读、翻译、故事所蕴涵的道理,完全可以创设空白情境,让学生自己运用各种方式,自己去解决,把课堂的“大舞台”让给学生。
(5)、创设成功情境——使学生想再次参与。
“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
”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是主体参与不断深化和参与步骤不断升级的重要保障。
成功,既是参与的结果,更是参与的起点,成功情境的创设是引发主体有效参与的最佳手段。
一个失败的、经常受到教师批评的学生不可能在参与中确立他们的自信。
学生个体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即使是基础很差的学生,即使对语文学习处于很不积极的状况,只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做有心人,多耐心观察这样的学生,一旦他们在身上发现有值的肯定的地方,就应该“小题大做”,给予热情的鼓励。
学生哪怕在一小点上得到肯定,得到一种成功体验,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增强,从而迁移至对参与教学产生兴趣,表现出主动积极的参与态度。
.
2、促成参与方式策略
(1)、动之以情,促成学生情感参与。
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参与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
现代教学论认为:
教学过程既是认知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发展的过程。
两者既不能截然分割,也不能互相代替。
它们或同步或交叉协同的过程构成了完整的教学过程。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是行不通的,因为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会带来疲倦。
要使教师钟情于教、学生融情于学,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为情感的碰撞、交汇、化合提供足够的能量。
如何诱发并强化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情感参与是阅读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渗透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情感参与是阅读教学的催化剂,是学生有效参与的前提条件。
我们在激发学生情感参与的操作方式归结有:
以知育情:
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所谓知之深,情之切。
教师应充分发掘阅读教学知识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并使之与阅读教学巧妙结合,以此构筑学生的情感基石,从而达到知情结合、寓情于理、情理交融的教学境界。
如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要学生做鲁达,假如你是鲁达,你将按什么轨迹行动。
有个学生平时读书声音小,起初叫他读鲁达“三拳”时怒骂郑屠时的喝令,读得平平淡淡,待到他感受了鲁达,变换了角色,以“鲁达”的身份重读这些文字时,他两眼圆睁,拳头紧握,从喉咙深处冲出“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直娘贼!
还敢应口!
”的怒骂,并情不自禁地做起了动作。
全班同学为他热烈鼓掌。
课后,问这位同学何以能用这样好地表达感情,他说:
“当时我也顾不得多想,只觉得满腔怒火烧遍全身,是郑屠这一伙腌臜泼才逼我这样喊的。
”
以情动情;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具有波动性和感染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精神饱满、乐观向上,寄情于生,寓情于教,极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产生感染作用和激励作用,导致师生情感同起同落,有机交融。
“教师不是无情人”,在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做一个富有情感的人,有实情而不是虚情,有真情而不是矫情,以自己真切的情感体验去触动学生的情感。
以史激情:
在阅读教学中用一些生动真实的史料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如在讲授《〈论语〉六则》时就用了这样一段导语:
“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们的思想。
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
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中谁排在第一位?
(学生稍议论一会儿)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
这段导语既很自然地引出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对孔子的仰慕之情,对学习本文自然也就有了兴趣,同时,还能引发学生思考:
孔子的思想之光是什么?
它能给我们以什么启迪?
以境生情:
情随境迁,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对前面所述的各种情境的创设,在吸引学生探索求知的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并带着这种情感投入到阅读参与中去。
教学《八只小猫》时,教师在讲台上事先准备了从景德镇带来的八只瓷小猫,让学生观赏、评品、摆弄,老师在一旁指点、提问,让学生口头作文。
大家玩弄着,想象着,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思维是那样的丰富,语言是那样的生动,情绪是那样的高涨,有的学生甚至迫不及待拿出课本来开始研读。
(2)、导之以行,促成学生行为参与
行为参与是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外显行为对学和教的过程的直接参与,是主体参与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想方设法促成学生行为的参与,并根据对学生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阅读教学 策略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