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和系统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981254
- 上传时间:2023-01-13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44.46KB
战略和系统Word文档格式.docx
《战略和系统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略和系统Word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关系;
组织的规模。
4.可行性包含的内容(四点):
资金来源是否充分,产品服务质量水平,市场操作能力,面对竞争压力,管理和操作的人员技能,工艺技术水平,供应渠道。
5.产品生命周期横坐标是由哪几个因素决定的(六点):
三、判断(8分)
四、简答题:
(24分)
1.简述专职计划人员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负责收集和分析各种信息数据,提出和评价各种可能的战略选择,提供战略制定的方法和程序,作为战略制定过程中具体的管理者和设计人,为各生产经营部门制定分战略提供指导和帮助。
详见书。
2.用价值链和企业战略集团分析企业的竞争地位,并举例说明。
价值链是指产品的价值是由从设计、制造到交货、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形成的,这些活动构成一个相互联接的链条,这个链条就称为价值链。
战略集团是指具有相似战略地位、遵循近似战略或在类似的基础上进行竞争的一个企业群组。
3.分析建立共同愿景的要点,并举例说明。
建立共同愿景的关键环节就是怎样融合个人愿景和组织愿景:
这也是共同愿景的根本特征和生命力所在。
管理科学的艺术性决定了建立共同愿景没有统一的路径和步骤,只能根据各个组织的特点,包括组织目前的基础,所在行业、成员状况、规模大小等因素来设计。
即便如此,建立共同愿景还是有一些基本的规律和要点的,它们是:
1)鼓励和充分考虑个人愿景。
共同愿景是从个人愿景汇聚而成,借着汇集个人愿景,共同愿景才能获得能量。
有意建立共同愿景的组织,必须持续不断地鼓励成员发展自己的愿景。
只有共同愿景成为组织中每个人真心向往的愿景时,它才能成为共同愿景;
只有组织成员不把自己看成是组织附属物时,他们才可能将共同愿景视为个人愿景的体现,井为共同愿景的实现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塑造整体图像。
当组织成员都能分享组织的某个愿景时,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最完整的组织图像,每个人都会对整体分担责任,而不仅只对自己那一小部分负责。
这时,“顾全大局”、“奉献”精神就随之产生。
3)建立共同愿景不能由上而下,也不能自下而上。
仅仅是领导们提出共同愿景,办公室印发文件,让员工们学习,这样,愿景只会在纸上陈述而非发自内心,也很难使愿景在组织内扎根。
而如果采用自下而上,由于下层员工思维上的局限,很难充分考虑组织的目标。
4)共同愿景的建立需要反复酝酿、不断提炼,持续进行。
共同愿景提出后,更重要的是共同愿景需要为组织成员共同分享,这个分享过程是组织上下反复酝酿、不断提炼的过程。
建立共同愿景绝非单一问题的解答,如果它仅被当成问题的解答,一旦士气低落或策略方向模糊不清的问题解决以后,愿景背后的动力也会跟着消逝。
领导者必须把建立共同愿景,激发共同的奉献精神当成日常工作的中心要素,“是持续进行、永无止境的工作”。
加拿大的创新顾问公司总裁史密斯(BryanJ,Smith)提出的建立共同愿景经历的五个阶段——告知、推销、测试、咨商和共同创造,其目的就在于此。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高层领导者必须做到兑现承诺。
在已经达到组织目标时,必须尽力促成共同愿景的实现。
此外,共同愿景建立在个人愿景之上,它需要组织成员的真心支持和投入,虽然共同愿景内含着“依靠人、为了人”的管理思想,但事实上很难做到让每个员工都全心支持共同愿景。
这就要求管理者一方面要有一定的说服和沟通的技巧,另一方面,当共同愿景和个人愿景确实出现不协调时,也应采取一些“极端措施”,如请个别人重新考虑在组织中的前途和请其“另谋高就”。
这并不能视作对共同愿景原则的背叛。
4.简述战略逻辑的方法,并对其中一种作出具体说明。
五、案例分析题:
(格兰仕发展的案例)(15分)
1.你认为格兰仕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该成功经验是否对企业具有普遍适用性?
为什么?
3.人们常说:
中国是世界的加工工厂。
你对这个判断的看法是什么?
他对中国的企业提出了什么建议?
六、论文:
发现中介(以中介机制为内容写一篇议论文)(12分)
2004年春
1.价值链
2.活性系统
3.
2004年秋:
1.夹在中间在实际中的概念对不对?
2.企业文化在策略中的重要性。
3.价值链在企业中应能解决什么问题
4.如何建立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可否长久保持?
如何保持?
5.用SWOT分析企业。
往年考题:
1.针对你所熟悉的一个企业,简要勾画其价值链,结合该价值链,试对企业的资源能力进行分析。
2.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总裁韦尔奇说过,企业家必须要分清领导和管理,企业家最需要的是领导,而不是管理。
结合该观点,谈谈你对领导企业获取卓越的看法和体会。
3.战略管理的精髓在于整合的思考和策划,请综合你对战略管理的理解,给出你自己关于制定企业战略的思维框架,并结合一个实例分析一下该框架的优越性。
系统分析:
一九九六(上)
一、系统分析的概念、内容和步骤
系统分析是一种决策辅助技术。
它采用系统方法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各种可行方案或策略,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价和协调,帮助决策者提高对所研究的问题认识的清晰程度,以便决策者选择行动方案。
系统分析的内容和步骤为:
1、系统研究2、系统设计3、系统量化4、系统评价
5、系统协调
步骤2-11
二、建立一个有效的和良好的系统结构的条件是什么?
请举出具体例子来作比较和说明。
(例如:
你可以举出某个系统为例,指出其原来的系统结构不太有效和良好之处,经判断和分析后,加以改进使该系统成为具有较有效和良好的结构。
)
描述系统有两种方式:
即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
外部结构表示系统的外部特性,表示系统和环境的关系,即系统的输入输出特性,是系统的行为功能,包括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
在外部描述中,把系统本身看作黑箱。
因此.外部描述方法也称黑箱方法,外部结构本质上是功能的。
内部结构表示系统的构成要素和它们的联系,进行系统内部描述必须有关于系统构成元素和它们之间关系和层次性的信息,因此结构方法也称白箱方法。
结构方法是认识和设计系统的根本方法。
一个合理、有效的系统就是要其发挥最大功能。
衡量一个系统关键要看其完成目标的好坏。
影响系统功能的因素主要有:
系统部件、系统结构、系统运行和系统环境。
下面分别阐述这四个因素是如何影响系统功能的。
系统的结构决定着系统的功能,它标志着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秩序。
而功能则是系统结构整体与环境介质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秩序、功效和能力。
由此可见,结构说明系统内部的作用,功能却显示系统外部的作用。
作为教学系统,由于其具有复杂的纵向和横向层次的交叉、重合、制约等关系,所以,教学系统的结构、系统行为和系统功能也相对变得复杂。
只有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去对教学系统进行研究,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并找到它的规律性。
教学系统的功能依赖于教学系统结构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教学系统的功能比其结构具有更大的可变性。
例如,一所大学的系统结构呈现复杂的层次,纵向有校-院-系-科-室-班-组等等,而纵向链条上的每一个结点又有广泛的横向联系。
学校系统内部结构基本上处于变化着的动态平衡状态,虽然其结构相对比较稳定,但是,如果教学系统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其功能将明显改变。
一旦社会环境的变化剧烈地冲击着学校,那么,教学系统功能必将受到同样的冲击并发生变化。
这种功能的变化将促使系统结构发生改变以适应大环境的变化需要,从而达到一种新的动态平衡。
由此可见,系统功能既受到环境变化的制约,又受到系统内部结构的制约。
由于系统结构具有相对性,从而导致系统功能也必然具有相对性。
某一课堂系统功能相对于学校大系统功能而言.只是表示局部功能而不能代表整体功能。
课堂系统内,学生系统有学生系统的功能,教师系统有教师系统功能,这两个子系统的功能相比较而存在,相制约而发展,但其单独任何一个都无法说明整个课堂系统的功能。
课堂系统的功能是由教师、学生、媒体三方在一定结构条件和所处的外部环境影响下所显示出来的作用。
因此,功能和结构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影响,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
这就是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对性。
分析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必然会涉及结构要素。
结构要素的质和量对系统功能具有较大的影响。
例如,在课堂系统结构中,学生的数量由20人变成朗人,而且学历层次从本科变成专科,则相应的教材质量和数量也随之变化e对于教师而言,如果仍采用前20人这样的小班教学方式,没有注意到课堂环境以及结构要素质与量的变化,那么,其教学效果将会起明显变化,课堂系统功能就难以正常发挥,这就是系统结构要素对系统功能的影响。
同一系统结构若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则能发挥不同的系统功能。
反之,就不可能体现新的功能。
教学系统功能的发挥,既是教学系统结构稳定的条件,又是结构变化的前提。
教学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实现一定的功能,这是教学系统维持稳定的必要条件,它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又同时促进自身结构的变化。
其原因是,外部环境对教学系统的信息反馈(人才结构需求、教学经费变化、教学条件改变等)以及输人的物质和能量一旦有变化,就会立刻引起系统要素之间地位、作用、相互关系的改变,最终导致教学系统结构的变化。
由于系统结构的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教学系统功能。
这是一个循环的、螺旋式变化发展的过程。
部件是组成系统的基本要素,部件不同则系统功能也不同。
部件通过结构起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系统的部件相同,但其结构不同,系统的功能也不同,因为其相互关系不同,所完成的任务就不同。
结构对系统功能的影响要比部件的影响更大。
系统的运行不同,功能不同。
系统的运行即系统的运作方式、管理方式,它对结构产生影响,它可以确定系统整体的发展规律。
系统和环境的关系本质上是系统和更大系统的关系。
环境是系统存在的条件,又影响系统的作用和目的。
而在对作为系统的元素进行研究时,对所分析对象的诸元素及其多样性进行描述时,不是从这些元素本身入手,而是从这些元素在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入手。
任何一个系统都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系统的诸部件及属性、系统的环境及界限、系统的输入和输出。
基本特性为:
整体性:
系统是由各个相互联系和彼此影响的部件结合而成的。
相关性:
系统内各部件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结构性:
结构性是系统有机联系的反映。
动态性:
系统具有与空间及时间阶段有关的活动方式。
目的性:
系统活动本身都具有明确的目的。
环境适应性:
任何一个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都与外界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一个系统要能生存和具有活力,就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三、从定性和定量角度论述系统环境、系统结构、系统目标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定量分析可以用数学模型或其他量化形式)
定性:
系统环境对应于信息源的不可知部分,系统结构对应于信息源的可知部分,环境的界定和结构的定义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系统目标。
系统要实现制定目标时,要有一个完备的系统结构和一个保证系统处于良好状态的活动结构。
从系统的环境适应性来看,系统结构可以对应于不同的系统环境状况而作出不同的反应。
由系统的相关性特征来看,环境因素的变化可以通过对系统结构的相应操作,而对目标效果加以影响和解释。
p51)
定量:
线性规划Max系统目标b系统环境方程式系统结构
四、论述“硬系统方法”(或称“硬系统思维过程”)和“软系统方法”(或称“软系统思维过程”)的内容以及对这两种系统方法的比较(尽可能举例说明)
硬系统思维方法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思维过程。
在系统设计活动开始时,被分析和要设计的系统或问题所希望达到的目标是已经或者是可以确定的,系统的结构也是可以定义的。
主要适用于确定性的系统。
以城市规划为例。
“硬”系统思想在规划中应用的方法可大致表述如下:
1.规划师的传统思想是设想他的行动随着他接受一个被要求完成的任务的说明而开始的。
——“做什么?
”
2.依据系统分析的传统思想,定义一种需要并对满足该需要的各种方式进行社会综合成本与效益的系统分析。
——“怎么做”
3.根据早已定义的目标,找到并比较达到目标的有效方法。
不难看出,规划的最根本出发点就在于——任务和目标是在规划制定前就给定的,而且在相当长时间(规划期限)内是不变的,一切都以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而展开的。
作个简单的比喻,规划的这一制定、实施过程就如同物体固定运行轨迹的控制过程一样,都是一个对静止/静态目标的实现控制过程。
在物体运行过程中可均匀地将全程划分为N个等距/等时的检测点C1,C2,……CN。
在每个检测点上对物体的现行运行轨迹与原定的比较,然后根据实际的偏差状态来校正运行姿态,以确保达到下一个检测点。
如此推论,直到其顺利命中目标。
而在风景区总体规划中也基本如此。
先定义在规划期限(T规)达到的规划目标(O规),然后由此划分中、近期规划,即在T中、T近应实现规划目标O中、O近,以确保O规的实现。
在此过程中,规划人员在规划阶段制定好规划(即确定运行轨迹),然后由行政管理当局按规划发展,任务分工,负责实施整个建设。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为现行的风景区总体规划编制、实施的本质是一个“对静态目标的实现过程的动态控制”。
软系统思维方法是处理另一种类型系统的思维过程。
这类系统的特点是,系统的目标模糊不清,系统的结构不能或者不能完美的定义,在系统中人的行为和意志往往有一定的影响。
适用于目标模糊、一时难于明确的系统。
如果从思维过程的概念出发,可以认为,软系统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广义思维过程,适合于有较强烈的人的行为影响的活动系统。
而硬系统思维则是解决问题的狭义思维过程,适用于目标明确、系统结构可以定义的问题。
(p78)例如:
一个城市水资源系统模型是基于硬系统思维方法的。
其目标明确:
研究长期的地区水资源系统的战略,探讨水资源对今后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等。
其系统结构可以定义。
而一个城市的教育系统是基于软系统思维方法的。
比较:
硬系统思维
软系统思维
特点
以目标为导向。
目标是已经或者是可以确定的,系统的结构也是可以定义的
以问题为导向。
目标模糊不清,系统的结构不能或者不能完美的定义,在系统中人的行为和意志往往有一定的影响。
适用范围
适用于确定性的系统
适用于不确定系统和模糊系统
方法
在分析工作的开始要明确目标及提出什么系统将能满足需要。
在分析工作的最后,硬系统与软系统方法无等价比较阶段,而是考虑准备实现系统的设计。
如果碰到的问题是属于确定性的问题,系统设计中改进概念模型的阶段就可以采用定量模型进行优化。
此时,实现经过了变化和改进的设计系统,就与硬系统方法论的最后阶段一样,是实施设计系统。
所以软系统思维的方法论主要用在对目标模糊、一时难于明确的系统,以问题为导向,通过不断学习,导致情况改善或提出新情景。
五、你对系统分析、决策分析、系统管理等内容的看法。
(应通过你本人的体会用具体模式或案例来加以说明)
一九九六(下)
一、阐述以下的有关问题
(系统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系统的基本特性、系统的分类及其特点。
1.系统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系统是由某些相互联系的部件集合而成。
这些部件可以是具体的物质,也可以是抽象的组织。
他们在系统内彼此相互影响而构成系统的特性。
由这些部件集合而成的系统的运行是有一定目标的。
系统中部件及其结构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和改变系统的特性。
系统的构成要素为三个:
系统的诸部件及其属性、系统的环境及其界限、系统的输入和输出。
2.系统的基本特性。
3.系统的分类及其特点。
可以分为:
自然系统与人造系统,是按系统产生的主体划分的;
实体系统与概念系统,是按是否与系统执行的工艺技术相关划分的;
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是按有无活动性划分的;
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是按与外界环境有无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划分的。
二、论述系统分析活动的内容、步骤和相互关系。
(见九六上、一),相互关系就是详细说明流程图2-11。
图中在提出问题状况后,系统分析内容中的第一步骤就是系统研究作业。
通过对广泛的资料的处理,获得有关信息,进而使资料所代表的意义明确化(如用数量来表示),并使相关的数据与信息能因问题状况的特性而显现出某种程度的结构化。
利用一些有效方法(如进行统计和检验等)进行比较和分析,以确认或发现所提出的问题的目标。
系统设计是第二步骤。
该作业活动主要是处理系统的整体结构,使系统与系统环境能够实现结构化,以便进行定量处理。
系统量化作业是第三步骤。
该步骤是处理系统问题的属性量化部分,也就是说,处理与表示系统与环境的属性,使系统定量化。
经过量化后,一般来说,系统特性还需要经过必要的修改和简化工作,才有可能使用现有的分析模式或技术来运算,即达到可操作性的要求。
下一个步骤是系统评价作业。
通过该步骤的作业活动,输出供决策者选择用的具有排序的可行方案集,作为待选方案。
如果决策者不满意输出的评价信息,于是就需要对结果作进一步的协调和分析,并作必要的反馈研究。
三、论述系统环境、系统结构和系统目标的相互关系,并举例加以说明。
(见九六上、三),如52页例子。
四、构思分析法(Scenario)的内容要点和方法步骤。
构思分析法适用于描述包含不确定性和突变性因素的系统环境。
它是通过专业人员的知识和经验,对系统环境因素做出专业性的分析和判断,然后对系统环境的可控制因素以及不可控制因素做出若干构思方案集合,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系统可行方案的分析、比较和评价。
步骤为(8步):
数据库以及知识库的开发、系统目标的选择、系统环境因素分析及变量的估计、系统参数的估计、构思变量选择、构思方案的分析、构思分析结果的评价、决策。
五、通过实例来说明系统分析手段的具体应用以及你对该应用的评述。
一九九七(上)
一、建立一个有效的和良好的系统结构的条件是什么,用例子加以说明。
(九六上、二)
二、阐述系统分析的概念、内容和分析过程。
并图示说明系统分析过程中的信息处理和转换过程。
系统分析的内容为:
5、系统协调(待定)
分析过程为:
p17图2-11
信息处理过程:
p39图4-7
首先,信息系统必须依据所形成的问题状况,从外界环境、研究对象等系统中搜集和限定信息,并把与研究目标有关的信息源合理地组织和存储起来。
此外,在对信息进行加工时,需要使用有关专业知识及系统分析的方法和模型。
这些方法和模型也应该存储起来,以便随时调用。
这里的方法和模型本身也是一种信息,它同时又是加工其它信息的工具。
最后将加工的信息结果显示出来,以供决策者使用。
当决策者利用这些信息作出决策后,通过执行,再把执行后的信息反馈回去。
系统分析工作在这里也可以理解为:
通过规定的一些系统活动步骤将一般性的信息或数据转换成有用信息,不断扩大信息源的可知部分和缩小不可知部分的信息,以提高所研究问题的清晰度,便于决策者进行决策。
信息转换过程:
p40图4-8
信息的转换过程是指把与问题状况有关的认识信息,通过评价准则变换为评价信息或与目标有关的信息源。
然后再通过系统分析方法和手段把评价信息加工为可供决策人用的指令信息。
由于最后的指令信息可以起到形成一个决策的作用,因此,信息的转换过程也就是系统分析或决策的工作过程。
三、论述系统设计作业的内容和任务。
并用具体例子及其系统模型框图加以说明。
系统设计作业阶段的总目的是,在保证决策质量的前提下,如何进一步减少决策者所必须理解的信息量,使目标所限定的信息源中的信息量仅包含为决策者所必须了解的部分。
系统设计作业的内容:
1.按照系统研究作业所限定的目标范围和信息源,应用专业知识找出或确认系统部件,一般情况下这些部件都应在目标提示的性质所覆盖的范围之内(系统部件代表系统的一部分的状态,系统的整体状态由这些部分的状态组成的);
2.根据目标性质所覆盖的系统部件,首先从系统结构上分析系统环境因素与系统部件之间的关系(系统环境因素包括有不可控制因素和可控制因素两类);
3.分析系统各部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描述出系统的结构框图,使系统环境、决策系统和目标能有机地和协调地联结为一体,并能具体反映系统的行为特征;
4.依照系统整体状态及其行为特征,提出能反映目标方向性的参数作为该设计系统的输出。
总之,系统设计作业的内容包括系统的环境因素和结构部件及其相互联系,以及系统的参数输出。
实际上,就是在限定了信息源的条件下,由系统分析人员应用各类知识不断扩大可知部分信息和缩小不可知部分的信息,以使决策者能够进行决策。
系统设计作业的任务是要求对系统研究作业所限定的系统环境、决策系统和目标的特性进一步结构化,同时采用合理的、合乎逻辑的设计过程和方法反映系统的行为特征及其效果,并利用与信息源内容相关的各类专业知识充分和有效地扩展和掌握信息源可知部分,以达到使信息源的不可知部分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目的。
例如:
p71图6-6企业活动的系统示意图(最好自己设计)
四、描述系统量化的模型化过程,对在系统量化作业中的众多数学模型的性质加以分类,并说明其作用。
模型化过程见:
p105图7-13
真实的系统用一个数学模型描述。
在真实系统和数学模型上施加同样的输入,产生两个不同的响应,即系统的输出和模型的输出。
两个响应的逼真性反映数学模型的精确度和真实性,可用最优化技术和模拟技术求解数学模型,然后把最优决策施加在物理系统上。
数学模型分为结构模型和数量模型,结构模型是反映系统中各组成部分或各因素之间关系的模型,也就是系统结构的图形或数学表示。
数学模型的作用是可以用数学方程和算式把系统的特性反映出来,以便进行定量的系统分析。
常见的数量模型有:
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适用于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同为线性或非线性的模型;
确定性模型和概率模型,适用于模型变量和参数分别为固定和不确定的情况;
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对应于是否考虑时间变量的两种模型;
集中参数模型和分布参数模型,对应于系统各参数和因变量是否均匀的两种模型;
模糊模型适用于变量和参数表达不清楚的模型。
五、用例子提出在社会、经济、环境、技术等领域中的系统分析方法的应用。
并用系统分析的框图来加以描述,并提出你对所举例子的分析意见。
P17图2-11
一九九七(下)
(系统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系统的分类及其特点、系统分析与系统决策、系统管理间的相互关系)
1、系统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由这些部件集合而成的系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战略 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