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9978640
- 上传时间:2023-01-13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63.21KB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概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揭示文学活动的规律,总结出文学创作和欣赏的经验,具有深厚的学理性;
现代的: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同时包括文学理论在内的精神文化建设必须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
v文学理论的形态
【形态多样化依据】
文学活动过程分类两种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文学哲学:
文学创作是对社会生活的反应→反映论视角(马克思主义)/ 表现论
文学心理学:
创作—作品—接受是一个心里转换过程,带有特殊的心理行为。
(比兴、虚静、神思、滋味、物感、象外、妙悟、童心、性灵、神韵、意境、出入;
移情、心理距离、直觉、审美态度、无意识升华、投射)
文学符号学:
创作—作品—接受是个符号化的过程。
创作必须运用语言符号,作品是语言符号的结晶,文学接受首先要破译语言符号。
文学信息学:
创作—作品—接受系统是个特殊的信息系统,从创作到作品发表,是特殊信息的椽笔,文学接受则是特殊信息的接收,从文学接受再到文学创作则是信息的反馈。
文学社会学:
从文学生产到文学消费是一个组织起来的社会文化过程,受一定社会关系之约,浸润着社会思潮,反应着社会风貌,直接或间接地回答社会问题,具有社会性。
文学价值学:
文学生产到文学消费的过程又是文学艺术价值的产生、确立和确证过程。
文学作品显然对人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它具有价值,这种艺术价值在文学生产中产生,在文学作品中得以确立,在文学消费者得以确证。
文学文化学:
以“泛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后发展成对文学活动的多视角的协同和综合的研究。
寻根文学
说明:
上述七种各有优势局限,科学的文学理论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实现各种形态的互补,形成一种综合协调的系统。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是马克思主义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其根基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看成人的生活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动物-无意识的对自然的被动的适应过程,为维持生命的本能活动。
人-以“自由自觉”(有意识以理性为指导,有目的计划、能动的)为基本特征]——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文学是一种“人学”。
文学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的认识与反映。
生活决定意识。
文艺反应生活,同时也反作用于生活。
艺术生产论:
马克思从经济学的观点看待文学艺术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
“艺术生产”的概念具有三层意义:
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作比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
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资本论》)。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明确指出文学艺术是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审美特征。
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
其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二者有机的结合。
艺术交往论:
文学活动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交往结构。
(德国理论家哈贝马斯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认为两个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题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和交往的理想之域)
v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基本观念】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理解的特点】五者构成一个完整系统。
马克思主义从人类学的、哲学的、经济学的、美学的、社会学的、媒介学的、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点来理解文学,从不同的角度描画了文学的整体面貌。
文学活动能动反映生活,生产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是文学区别于别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特征)来召唤读者接受与消费,这样文学就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与对话。
其文学理论不但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文学事业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而且也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说明其作为一种科学的巨大生命力。
v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
世界观、方法论是根基,它比某些现成的结论更为重要。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二、必须以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由列宁、毛泽东和一些学者丰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作为指导。
坚持那些已被长期的文学实践所检验过的基本原理、原则,毫不动摇地贯彻到对各种文学问题的考察和研究中去。
总之,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理解为辩证的与开放的体系,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中国特色】一、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能够同中国的生动的实际相结合。
二、必须洗手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三、实现古今对话和现代转化,形成“新质”。
【当代性】一、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时间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二、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三、将新兴学科作为理论转化为方法,用以研究文学现象,从而创建文学理论新的分支,把文学理论提高到当代科学的水平上来。
【总而言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密切结合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现实经验,充分借鉴传统文学理论的精华,敢于面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复杂现实,敢于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敢于采用一些新的方法,建立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生活活动:
人的活动是一种生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它具有两大基本层次:
物质实践活动(直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活动的基础)和精神活动(人的意识领域的活动)。
其作为人类的存在方式可由两个层面阐释:
从发生学—人类的生活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得以发展、延续的基础;
从认识论—既然人是从一定生活活动中产生与发展,那么也理应从生活后动出发来认识人的特性。
人的生活活动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
人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其物质生活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意识任何时候都只是意识到的存在,而人的存在就是他们实际的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
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人的生活活动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确证”。
人在直观层次上是审“对象”,在深蕴层次上是通过对象间接审“自己”。
人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是人本质力量的确证。
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展现,使人更深切体会到自身的存在价值。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
世界(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
人是文学所反映的“世界”的中心。
客观的自然作为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必须经过人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等,与人的思想感情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最终成为文学活动所反映的世界。
文学无法脱离世界单独存在。
)
作者(作者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他的感受和感情,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和感情,文学活动是作者的表现活动。
作品(文学反映的世界并不等于世界本身,同时,文学表达的情感也不同于作者内心的实际感受,这两种不同终究要在作品中显现出来。
作品显示出的与显示的差异,是其短处,也是其长处。
从根本上讲,其短处在于艺术描写并不能达到丝毫不差、原原本本地再现现实,但也由于这一差异,艺术描写才充分显示出文学的独特长处:
可以超越失误的本真状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
读者(文学活动不只是作者创作的活动,它还应包括文学读者进行阅读鉴赏的活动。
只有经过读者阅读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
该四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解释,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
文学作为一种符号(语言)系统,是交往理性得以展开的理想场所。
具体来说,围绕着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文学本体论:
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注重作品的结构之于读者的意义,强调读者在面对文学作品的时候无需关注其内容,只要对形式结构进行“细读”就行了,认为“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
劳动说:
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最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
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文学伴随着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显得快些,有时来得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发展。
体现为:
①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
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
②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C的德国和19C的俄国。
其实,“不平衡关系”只是说明了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而这一关系的另一方面则是两者发展商的平衡关系,就是说,经济的、物质生产的活动的发展水平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
物质生产或者说经济基础是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东西。
在根本上应说是经济因素决定了文学发展,但是直接意义上是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文学的发展。
v活动与文学活动
【人类活动的性质】生命活动
【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人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条件自由地选取感觉事物的角度,具有多样性。
人的感觉不会被束缚在本能感觉的范围内,从而进行自由创造,包括文学创造。
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
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它既反对把社会与自然等同起来,也拒绝把社会生产的精神特征从历史的角度理想化,反映了人的社会存在的完整性以及人在社会当中精神创造的完整性。
人的感觉除遗传机能赋予的感性的感觉外还与后天的学习、思考、锻炼相关,积淀着理性的内容。
同时,人的感觉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富于创造性的。
文学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形态,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能动的创造,在这种创造中,可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也就是达到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人的生活活动,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由于人的主体能动的参与,即使对象被改变得符合人的要求,又使对象呈现出人的本质力量。
人的生活活动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实际上是审美产生的基础。
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审“对象”,而在深蕴的层次上,却是通过对象来间接地审“自己”。
只有在先在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审己”。
即使在自然这一审美对象面前,人也是通过“自然的人化”,才使得自然成为具有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
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地展现出来。
黑格尔:
美应该看作是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对象化环节显现的非对象化,美的本质说到底是人的本质,是人的本质丰富性的表现。
【文学活动的地位】
文学活动基本上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
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精神活动分类——
人脑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分类:
理论方式-理论性或认识性的,如哲学、自然/社会科学
宗教方式-宗教性或幻象性的,如各种宗教意识活动、宗教观念、迷信观念
实践-精神方式-伦理性或意志性的,如道德意识、伦理观念
艺术方式-审美性或情感性的。
如各种门类的艺术,文学
精神活动与物质经济基础的关系分类:
非意识形态的精神活动—自然科学,与物质经济基础无必然联系,可为不同的经济基础服务。
意识形态性的精神活动(观念性的上层建筑)—政治、法律、道德(可直接为经济基础服务),宗教、哲学、文学艺术(与经济基础联系有间接性,被恩格斯成为“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之上,并未该经济基础服务。
v文学活动的构成
【世界】:
模仿论的两种观点再现论的魔幻现实主义
【作者】:
中—诗言志说物感说白居易内外说
表现论
模仿论
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
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文学是世界的反映
强调作品对作者意义的生成作用
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看中考据式批评
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西—表现论与模仿论
【作品】:
作品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俄国形式主义:
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作品的形式价值,是“文学性”。
形式不是表现内容,而是决定和创造内容。
“陌生化”强调作品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强调作品的形式之于作者的意义,认为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通过“扭曲”语言使现实生活陌生化的过程。
英美新批评:
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
文学本体论(兰塞姆):
作品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注重作品的结构之于读者的意义,强调读者在面对文学作品的时候无需关注其内容,只要对形式结构进行“细读”就行了。
结构主义:
强调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认为深层结构是潜藏在作品中的模式,必须用抽象的手段从作品中加以挖掘。
在研究手法上,结构主义注重“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把文学作品分为一些结构成分,并从中找出关系,由此透视文学作品的复杂结构。
结构主义思潮将文学结构提高到绝对自主的地位,强调作品的独立性和自足性。
【读者】:
读者再创造问题
随着印刷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文学阅读活动中来,读者对作品的阐释和再创造现象更加普遍了。
文学阅读的接受活动对于文本意义具有能动的再创造作用。
姚斯(接受美学创始人):
“文本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伊瑟尔“隐含的读者”开启了接受美学由接受研究向效应研究的内在转变。
v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文学活动的发生】
a.巫术发生说:
巫术——一套约定俗成的有目的和意义的行为方式系统,也可以说是一套前文明的世界观。
弗雷泽《金枝》:
巫术与文学。
巫术原理:
相似律,接触率。
巫术仪式逐渐演变为巫术表演。
戏剧艺术的历史逐渐发生,促进了文学的产生。
b.宗教发生说:
欧洲中世纪,宗教与文学关系密切。
赫尔德——诗歌情感同宗教神秘情感是联系在一起的。
格罗塞——把艺术也当作一种宗教。
c.游戏发生说:
康德——艺术是“自由的游戏”,是合目的性和无目的性、有意图性和无意图性、艺术和自然的统一。
席勒——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
“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
谷鲁斯——游戏有隐含的实用目的,艺术活动可以归结为“内模仿”的心理活动,它在本质上与游戏相通。
d.劳动说:
【文学活动的发展】
社会风气与时代变化。
文艺发展不过是作为世界本原的理念对文艺产生了不同作用而已。
文艺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理念又有精神外化为物质形态再返回精神的自身的要求,理念运动的不同阶段就由不同艺术类型来表现它。
内在动因。
文学固有元素的不同组合引起的形态变化。
我们认为,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仍然是生产劳动。
生产活动等经济因素是最终的制衡力量,其他一些因素有时更直接地发生作用。
v思考问题
1、文学活动与生活生活是怎样的关系?
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
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
生活活动对于文学活动具有美学意义:
生活后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请简述之,并指明它们的片面性。
(一)巫术发生说:
巫术即一套约定俗成的有目的和意义的行为方式系统,也可以说是一套前文明的世界观。
特点是总要采取一定的仪式,使巫师由人过渡为神或具有神性的人的表征。
巫术思维认为模仿某物并达到某结果可使被模仿的事物达到预想中的变化(相似律)。
操纵某物可对接触过该物的人施予影响(接触律)。
理论依据:
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金枝》
(二)宗教发生说:
在历史上宗教与文学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集中表现在欧洲中世纪。
文学艺术也受到宗教影响,除欧洲文艺主要反映的是宗教题材外,其发展也受到基督教的制约。
的国美学家格罗塞《艺术的起源》
(三)游戏发生说:
艺术作为自由的游戏,就是合目的性和无目的性、有意图性和无意图性、艺术和自然的统一。
本质特征: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
游戏冲动作为调和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中介,创造了一个活的形象,或最广义的美。
认为文学是无外在目的的游戏活动,成为艺术史上唯物主义思想来源的重要成分。
德国哲学家康德;
欧洲19世纪的心灵表现说;
20世纪弗洛伊德主义的潜意识欲望说。
(四)劳动说:
见上
(五)“巫术说”未能回答巫术艺术产生的原因;
“宗教说”体现了人类对自然力的无能为力,转而变成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
“游戏说”:
认为文艺源于游戏,游戏又源于人的生理需要,使得文艺起源问题沦为生物学意义的解释;
四者都包含一定真理,但是“劳动说”包含更多的真理成分。
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见上。
4、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1.文学发展动力是社会风气的变化;
2.文学发展与时代变化密切相关;
3.文学发展动力是某种非人力可以改变的因素;
4.文学的发展在于其内部动因;
5文学发展只是文学固有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的形态变化;
6.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生产劳动。
生产活动等经济因素是文学发展的最终制衡力量,其他一些因素有时更直接地发生作用。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的含义:
两层。
见下。
话语:
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
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话语蕴藉:
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审美意识形态:
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人们的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意识形态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引子。
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情形。
文学: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v文学的含义
【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泛指广义的文化过程。
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最初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文学的文化含义。
文学还没有从历史、哲学、演讲术等一般文化现象中分离出来独立发展;
它所包含的某种特殊审美属性也已经被察觉到了。
【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
审美含义通行原因:
人类活动的持续发展,使得文学从般文化形态中独立出来;
现代性在全球的扩展推动了世界文化、学术、学科的分类机制的建立与健全(审美—表现、认识—工具领域)。
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文学与非文学】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
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
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
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文学的含义往往在具体的文学活动中发生演变,尤其是会把通常的非文学移位成新的文学。
文学本来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从文化中既吸取资源又回头施加影响。
v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
另一方面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学 概论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