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的现状与未来知识新经济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973194
- 上传时间:2023-01-13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187.44KB
知识付费的现状与未来知识新经济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知识付费的现状与未来知识新经济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付费的现状与未来知识新经济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付费
”
,即在信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信息差,并且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信息沟通和变现,无论这一知识是否可靠、细致或具体。
但这样一来,知识付费又会与内容变现、教育产生交叉,因此我们可以将知识付费作为介于内容变现和线上教育中间的第二层。
大体情况如下:
如图所示,知识付费、内容变现、教育与线上教育相比较,有如下区别:
线上教育有严格的教研体系,由长期负责相关教育的专业人士把关教学内容、定期辅导和考试制度等;
知识付费则并不需要全职从事教育(此后的辅导与考试则视平台和创作者而定)。
在
所有人对话所有人
的时代,知识付费的最大意义是能够刺激大多数普通人贡献出自己的认知盈余,它重新定义了知识生产的方式。
不过,另外一点,它也造成筛选的难度增加。
相较于线上教育的内容局限,知识付费更加符合移动生产和消费的模式,内容更加多样化(如上文提到已经拓展到一般知识)、时长更短(不需要集中精力地授课)、展现形式更自由(声音、文本、视频皆有,问答均可)。
这三个特征,是知识付费在自媒体尤其2016年后出现小爆发的原因之一。
然而,相较于整个内容变现领域的其他非知识类付费产品,知识付费的同质化程度更高,具有更强的头部效应。
相对于一个笑话可以有千万种版本,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或一个技能的培训在现实中往往也有多种选择,但最终总有优劣和主支流之分。
除此之外,尽管我们已经谈到了知识垂直与多样化,但是不一定每一种知识都有商业价值(例如它可能无法吸引足够的听众来分摊成本),这就局限了它的多样性。
知识付费的内涵在于可以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知识,但它也不是典型的消费品,也就是说,用户购买知识付费产品并不是为了当下的效用,而是从长远来看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是一种投资。
这就意味着:
▪知识付费产品的评价体系与其他内容产品有差别;
▪可能会长期改变用户的行为决策,从而带来其他方面的商业可能性。
知识付费的评价是长期的,这是知识付费与内容变现最大的不同。
用户使用知识付费产品必须要感受到长期效用,即便最终他感到自己毫无所得,但那时他可能也已经付出了非常高的沉没成本。
解决方案或者通过平台的筛选机制、通过平台的信用以做背书,或者通过个人打造IP来解决用户的信任问题,这也造成了知识变现领域的头部化。
▍知识付费过程的重要节点
▪知识付费的早期原型(2013年前)
总体上看,知识付费的原型包含很多行业,如教育业、出版业及咨询行业等等。
早期教育业的特征为
固定化的内容朝向固定化的受众
。
内容相对成熟和固定,受众明确,互动即时,在确保用户获得知识方面,贡献了最多方法论和体系。
出版业的特征为
固定化的内容朝向不固定化的受众
”。
内容固定,但受众不明确,只能通过内容来筛选受众,缺乏反馈,但节省知识分享者的时间,能够快速复制是它的优势,是知识付费最广泛、成本最低的一种。
知识付费的概念还包括咨询业,咨询业的特征为
不固定化的内容,朝向固定化的受众
受众明确且清晰,内容自由,互动即时,但内容非标且价格昂贵(相较于一对多来说),因此主要集中于可以明显见到投资回报的商业。
当然,在上千年的演进中,三者互相交叉出现其他一些类型,例如讲座、函授等,互联网出现后,这三者都有所发展:
早期教育业逐渐演变为网校和通过QQ群进行的教学(目前的付费社群是这种方式的新发展);
出版业出现了电子书;
而早期的问答平台(XX知道、新浪爱问、知乎等),则较前两者更为动态,其一对一模式也搭建了基于知识互动的体系。
但早期知识付费的产业化仍然步履维艰,其中最主要的直接原因是:
用户缺乏付费意愿。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
版权保护不力,尤其是跨平台版权保护不力;
用户对内容付费没有形成心理习惯,且支付手段非常繁琐;
缺乏内容平台的筛选、查询及整体服务,无法吸引专业人士入驻,造成用户整体体验低下。
因此除了在线教育以外,其他知识付费都发展缓慢。
在生产者方面,由于没有用户付费,因此生产者更多着眼于扩大影响力,再以影响力变现。
这种方式在一些方面可以视为知识变现的雏形,但并不适合大多数兼职性的专业人士,尤其是许多小型专业性领域。
但在这一部分,知识型网站的出现(如知乎、果壳)已经开始使得一部分用户拥有了“知识共同体”生产意识,塑造了有品牌认知度的专业人士群体。
▪知识付费的重新起步(2013年——2016年前)
2013年到2016年,知识付费产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总体上说有三个原因:
移动端内容及移动支付的普及、打赏制度的出现和自媒体的发展。
微信公众平台在
2013
年迅速普及,改变了中国网民的阅读模式。
而同样是
年,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
12197.4
亿,同比增速
707.0
%。
移动支付给予了多数人最直接的支付方式,这是以往用户进行类似交易的痛点之一。
罗振宇推出的《罗辑思维》会员制可以看做是知识变现会员制的雏形。
2014年推出
“史上最无理”
的付费会员制,这5500个会员名额只用半天售罄,160万元入账。
罗振宇之后,自媒体人创作内容及内容变现的热情高涨,在制造个人IP的同时,越来越强调知识和技能本身的价值。
2014年,付费打赏和付费阅读模式开始出现,此外还出现了一些用户自主尝试付费(例如在知乎专栏和微博评论文后开始出现二维码的自愿付费),这是早期知识付费的重要过渡形式。
尽管早期的尝试有得有失,但是这进一步加强了用户对于内容和付费的直接连接意识,而不是内容、广告、付费的间接连接。
除此之外,付费微信群,付费分享会也逐渐成型,出现了一些小型的APP。
知识付费最难的部分在于支付意识和支付手段。
在这一阶段,知识付费的意识逐渐开始成型,另一重要节点是出现了具有足够付费意愿的受众。
完成了用户教育之后,整体内容变现模式已经呼之欲出。
▪知识付费的发展期(2016年—)
2016年年中,以分答、知乎Live、值乎、喜马拉雅FM等为代表的新一批知识付费平台上线,知识付费的体系逐渐正规化,用户群迅速扩大。
知识付费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期。
知识付费于此时爆发的理由有三:
从生产者角度上看,自媒体平台及知识社区已经培育出了大量经营知识的IP和愿意付费的粉丝用户;
从平台及资本角度上看,知识社区进入成熟期,客观上需要更成熟的商业模式以变现,在线支付已经成熟,技术上不存在障碍;
从受众角度上看,房价剧烈上涨带来的中产焦虑蔓延与消费升级的趋势共同作用,为知识付费打开大门。
早在
2015
年底,知识付费已经初具端倪。
12月,果壳已经推出了付费一对一咨询应用
在行
,而罗辑思维则推出了
得到
但真正标志知识付费的高速发展,是从
2016年4月开始。
2016年4月1日,知乎推出了值乎,这是知乎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付费产品。
2016年5月14日,知乎又正式推出了实时问答产品“知乎Live”
仅一天之后,在行团队推出了分答,仅用42天时间,横扫朋友圈,获得了超过1000万授权用户,100万付费用户的优异成绩。
6月5日,《李翔商业内参》在
上线,10日内获得超过4万用户的订阅量。
6月6日,喜马拉雅FM开始尝试付费订阅,由前央视主持人马东携手奇葩天团的《好好说话》作为首个付费节目上线。
推出首日,一天内《好好说话》共计售出25731套,销售额突破500万。
至此,分答/在行、知乎、得到、喜马拉雅FM作为知识付费平台的四个代表,带领了知识付费的新一轮发展高潮。
此后,知识付费产品不断推出,既有XX问咖、微博付费问答一类的原有平台延伸,也包括如36氪付费专栏、来问医生、大弓等专业问答类网站。
知识付费的元年正式到来。
知识付费的基本商业模式
▍围绕生产者的商业模式
整体上说,目前围绕知识生产者的商业模式基本为平台对产生的知识服务的费用抽成,但其他还不常见。
但将知识看做一般生产品的话,To
B
的商业模式也一定会出现。
尤其是对
于专业人士到知识生产者的转化过程,这一部分是严重缺失的。
▪知识生产者费用抽成
在知识付费的流水中获取一定的平台运营费用,是最为直接的商业模式。
▪生产技术培训或产品代理
缺乏授课经验和内容创作经验是许多有知识的专业人士普遍的痛点。
但类似于13、14年曾经兴盛的自媒体训练营一样,这种空白可以通过训练来进行培训,也可以出现专门将知识内容转化为课程的代理。
▪IP包装、营销及孵化
大量知识生产者涌入知识领域,并且逐渐产生头部效应,与主播进入2015年末直播的平台状况类似。
但在专门的IP包装、营销方面,知识生产领域较文娱消费领域仍然处于落后期。
根据直播产业发展的经验,这些相关服务对于无论是提高用户体验还是增加整个行业的竞争都十分重要。
▪工具(知识整理工具、备课工具、社群管理工具)
围绕知识生产和变现的相关工具,提高知识生产者的内容生产效率,帮助知识生产者完成一系列的后续服务。
这部分既可由平台方提供,也可来自于第三方。
▍围绕在线消费者的商业模式
▪
即时一对一问答
即时一对一问答包括文字与语音两种,文字包括值乎和微博问答;
语音类包括分答。
也有大弓这样同时包括文字与语音的产品。
一对一问答的逻辑较为简单:
用户付费向特定人员提问,知识生产者通过回答内容获得收益。
主要优势是迅速、直接、价格低,用户接受和使用容易。
较大的问题是:
对提问者的提问能力要求较高;
只能针对单一问题、资讯类问题,难以满足深度知识获取需求;
优质回答作为优质内容的推广与付费提问用户的优先占有权之间的冲突;
一般答主难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取较高收入。
▪付费阅读/下载
根据次数可细分为短期阅读和长期订阅。
内容可以是文字(例如《李翔商业内参》)、音频(如喜马拉雅FM的《好好说话》)及视频(如网络云课堂提供的一系列付费网络视频课程)。
付费阅读优势在于保证生产者能够长时间且稳定地投入优质内容的生产,并且根据人数获取稳定收益,用户可以获得较为系统的学习(平台方也可获得较为可观的收益)。
但付费阅读最大问题在于缺乏与受众的互动(尽管可以通过社群和评论弥补)、版权保护问题,以及由于先付费模式,用户需要对内容生产者形成信任感,因而内容生产者的IP化程度及其品牌影响力是这一模式的关键。
▪线上授课
线上授课与传统在线教育模式类似。
根据内容组织程度、导师的专业性、课后辅导和教研水平,可以从小型的知识分享一直到正式的授课。
由于有了互动和教学过程,对用户而言,就能够获得较为深度系统的知识学习;
对于知识生产者而言,线上授课为一对多,较付费阅读能够更为集中地进行课程设计和安排,且单价更高,变现效率高。
但线上授课问题在于对知识生产者要求较高(包括授课技术、IP影响力及课程类型),且并非每个领域都适合线上授课,更适合需求明显且旺盛、内容深入、需要互动联系的领域,而对于边缘性长尾需求,轻型的分享会模式更加适合。
▪个人咨询
一对一的线下或线上咨询,典型模式为在行。
能够满足用户某一个具体知识领域的定制化需求,用户体验较好,但过于非标的内容使其评价、筛选、推广都有一定难度。
除此之外,个人咨询对于兼职的知识生产者来说,需要耗费的精力和时间都非常可观,而一对一咨询收入往往不能填平作为行业精英的知识生产者损耗的时间成本。
▍围绕二次消费者的商业模式
▪广告
在直接的付费内容出现之前,广告分成和原生广告是知识性网站及知识内容生产者的主要收入来源。
目前以音频内容平台喜马拉雅FM为例,其广告收入仍占总收入的70%-80%。
值得一提的是,知识性内容产品对理性消费者的行为决策影响巨大,这决定原生广告在知识变现中的良好前景。
▪内容的二次销售或版权转让
将一次生产的内容进行二次销售,例如分答的偷听功能和微博的微博问答,除一次消费者之外,可以利用较低的费用来获得一对一咨询的答案。
优秀内容可以通过版权转让的形式进行销售,例如出书或付费转载。
类似于
笔记侠
的商业模式则在潜在用户与二次销售中间产生了新的一环:
对内容进行筛选、整理和聚合。
▪付费社群
用户付出一定的费用进入知识共享的社群。
最典型的是为《罗辑思维》。
付费社群的难度是建立用户信任,因此必须通过营销或者与其他知识生产方式相结合。
例如线上授课经常转化为付费社群,用户在其中可以共享知识生产者提供的长期服务,一般以微信群+线下聚会为主要模式,但也存在独立的付费社群如
小密圈
中的知识社群。
▪线下产品转化和其他
与线下的传统行业结合,常见的为书籍、音像制品及线下讲座等。
二次消费也包括其他与知识内容相关的产品营销,例如《罗辑思维》。
知识传播的载体
在2016年前,知识传播主要以文字和视频(如网校的视频课程)为主,在2016年之后,以分答、喜马拉雅FM等为首的音频类产品逐渐崛起,与文字、视频共同构成了知识变现的三大载体。
▍文字类产品
文字类产品是最为古老的知识传播载体,也是最为常见的知识传播载体,大多数知识变现的尝试都通过文字进行。
在知识生产领域中,文字仍然占到绝对主流,这不仅体现为传统的文字资料,还基于知乎、微博及微信公众号等大部分自媒体都是使用的文字进行输出和互动。
总体上看,文字性产品的优势不是没有原因,知识吸收速率最高(尽管不一定效率最高),对知识生产者的语言和形象要求低,内容中可以嵌入多种其它媒体(如视频和音频),能够表达复杂的逻辑和认知,既可以深度,又可以做快消品等等。
文字类产品最大的问题在于复制容易,无法做到切实的版权保护;
内容不够生动形象,更有利传递知识而非教会技能;
对平台来说,文字类知识平台竞争激烈,创业极为不易。
▍音频类产品
音频产品的代表为分答及喜马拉雅FM平台中的付费音频。
音频类产品通过音频进行知识传播,最大的优势是伴随性。
用户可以在做其他事的时候,利用碎片化时间和各类不同场景来收听该类产品(其最重要的两个场景是通勤和睡前)。
音频产品感染力强,有高度的人格化特征,适合在社交网络中传播,利于将个人
IP
立体化,也适合将个人
更有效地转化为吸引力。
但音频类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相较文字而言,它对知识生产者的要求更高(包括录制音频的技术手段);
碎片化,便利性和传播深层次的知识内容难以兼容(例如音频类产品如果要求读者做笔记,就无法做到伴随性);
音频内容无法控制内容阅读速度,必须全部听完,对用户来说效率不高。
▍视频类产品
包括固定视频和知识性直播。
固定视频既有付费类短视频,也有较为成熟的课程沪江网校、网易云课堂、腾讯课堂等,知识性直播如猿辅导、YY教育、鱼教鱼乐。
视频类产品最为接近传统的授课模式,用户体验好,内容丰富,客单价高,但对知识生产者要求较高。
关于知识付费重要平台及典型分析
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涉及知识付费的平台可分为以下几类:
在线教育:
沪江网校、新东方、网易云课堂、腾讯课堂、插座学院等。
知识付费平台:
知乎、在行、分答、得到、喜马拉雅、豆瓣时间、XX问咖、千聊、大弓、三节课等。
专业网站的知识付费:
36氪、雪球、丁香医生、餐问、问校友等。
社交媒体的知识付费:
微博付费问答、付费阅读、微信付费阅读(筹划中)等。
其中,我们以第二类平台进行重点分析,它们是知识付费的主力知乎、在行/分答、得到、喜马拉雅、豆瓣。
▍知乎:
社区型知识付费模式
知乎是一个真实的网络问答社区,社区氛围友好理性,连接各行各业的精英。
用户分享着彼此的专业知识、经验和见解,为中文互联网源源不断地提供高质量的信息。
2017年1月12日,知乎宣布完成D轮1亿美元融资,投资方为今日资本,包括腾讯、搜狗、赛富、启明、创新工场等在内的原有董事股东跟投。
知乎该轮融资完成后估值超过10亿美元,迈入独角兽行列。
知乎的中文付费产品包括知乎Live、值乎及知乎书店。
知乎Live是知乎的核心产品,是知乎出的实时问答互动产品。
答主可以创建一个Live,它会出现在关注者的信息流中,用户点击并支付票价(由答主设定)后,就能进入到沟通群内,可通过语音分享专业有趣的信息,通过即时互动提高信息交流效率。
截至
2017
年
1
月,知乎共举办了
2000
多场
Live,每场的语音平均时长为
75
分钟,已有超过有
200
万人次的用户参与了
Live。
值乎是知乎的另一试验产品,知乎在原有问答模式下,进一步对一对一咨询场景的拓展。
目前值乎已到3.0版本,主要为语音回答,可以被所有人付费收听,并且收听费由提问者和回答者平分。
现在,几经迭代的值乎,成为了知乎社区的基础功能之一,让用户遇到个性化问题时,更快速地通过“一对一付费资讯”获得解答。
2016
9
月,知乎书店上线,将知乎直接出品的电子书和合作出版机构一系列精选图书上架,并将图书的传播、购买、阅读、讨论和延伸阅读等环节连接在一起。
知乎以书为节点,打通了作品、作者、关于书所涉及的话题的讨论,以及对这个作品或作者感兴趣的人。
书不再孤立于单一的阅读场景,而是成为了一个知识的节点,为某个话题的讨论提供更深和更高的阶梯。
知乎为社区型知识付费模式的代表。
具体而言有如下特点:
▪在整体的知识领域中具有品牌优势,以知识社区起步,基本上完成了完整的围绕知识生产、发布及付费闭环。
拥有大量沉淀的、有高度专业性和积极性的知识生产者、对知乎产生信任的用户,以及尊重知识并具有付费意愿的用户,拥有大量原生知识
内容资源。
▪拥有完整的知识付费体系。
目前,知乎已经建立了从问答及咨询(值乎)、授课(知乎Live及其专业课程)、出版(知乎书店)等跨越多个形式的知识付费方式,同时,知乎还具有丰富的线下活动经验及资源,线下拓展潜力强。
▪知识内容丰富,不仅包含所有类型的知识,并且以问题为主的知识生产方式使得知识生产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十分适合非标性的经验分享和知识入门。
▪用户对知识生产者的筛选过程不仅依托于外在的标签和用户反馈,社区内部的评价也是重要因素,但社区内部评价也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干扰。
▪社区属性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商业化进程,尤其对于平台方而言。
▪知识付费内容排列以生产者、中心内容偏向科普和共享,适合知识浏览者及入门者,但在专业化的需求、筛选和搜索上体验不佳(不过目前已经迭代)。
▪知识生产者水平整体较高,但质量参差不齐,目前看来较少邀请外界热门
但随着知识付费战场日益激烈,未来情况仍难确定。
▍分答:
知识超市型知识付费模式
分答公司于2016年6月获2500万美金A轮投资,由元璟资本、红杉资本中国基金领投,估值超1亿美金,2016年底完成来自腾讯的A+轮投资,累计融资额超过2亿人民币。
分答和在行是它的主要知识产品。
其中,“在行”于2015年3月13日率先推出,用户可以约见不同领域的行家,通过线下一对一咨询的方式,获得各领域行家的经验和针对性指点。
行家利用闲余时间接单,兼有线下社交元素。
2016年度,在行团队推出“分答”,早期模式为付费语音问答,答主在1分钟答疑解惑,未付费用户可以通过支付1元偷听回答。
该模式利用答主非常碎片的时间来服务小碎需求,较之文字模式,语音作答使供给的压力进一步降低。
(去年年底上线“快问”,对原有问答进行了优化,给到用户更明确预期,体验更好。
)2017年初分答推出了定位在轻课的“分答小讲”,20-30分钟,系统性了解某个场景知识点,多个小讲构成实用性的知识图谱。
主讲一次性交付,永久售卖,互动在单独的讨论组“小讲圈”进行,保证了小讲的完整性。
三个月时间上线近100个sku,单个小讲平均首月收入超过3万,头部主讲人靠两个课程收入近40万。
“分答”于2016年5月15日上线,自上线后周国平、马东、王思聪、李银河、罗振宇、汪峰,章子怡等众多明星大咖及健康领域、理财领域、职场领域等名人答主在分答付费语音平台回答各类问题。
上线仅四十二天,超过1000万授权用户,付费用户超过100万,33万人开通了答主页面,产生了50万条语音问答,交易总金额超过1800万,复购率达到43%。
分答每日付款笔数超过19万次。
分答作为知识超市型知识付费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在整体的知识领域中具有一定品牌优势(果壳)。
强调以人为核心的知识售卖。
即以特定的专业人士为价值中心,为寻求知识的用户提供一系列知识产品,定位为用户“触手可及的帮助”。
▪相对完整的知识付费体系,目前倚靠分答(问答)、分答小讲(授课)、在行(咨询),拥有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付费体系。
由于创立较早,在知识付费的特定领域拥有品牌优势(分答及在行)。
与知乎类似,同样具有丰富的线下活动经验及资源。
▪知识内容丰富但质量水平不一,在特定领域(如医学、科学)非常专业。
好强调实用性、交付性。
较之得到的精英内容和知乎的兴趣社交,分答用户更下沉。
但也使得超级头部的持续活跃性较差(据了解,针对这一问题,分答研发的新的服务场景将在5月下旬推出)。
但平台早期问题普适性不足,碎片化,使得对希望系统学习的用户缺乏长期吸引力。
(小讲或许能够改变这一趋势。
)
▪用户对知识生产者筛选过程主要依据外在标签、用户反馈及知名度。
知识生产者水平高。
在分答诞生初期,一度通过吸引如王思聪的热门
打开市场,但也部分造成分答早期内容偏向娱乐化的状况。
目前,随着用户趋于理性以及小讲等新功能的推出,分答的内容在向实用型知识聚拢。
▍得到:
知识生产者主导型知识分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知识 付费 现状 未来 新经济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