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形象参考模板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970679
- 上传时间:2023-01-13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30.03KB
论《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形象参考模板Word文件下载.docx
《论《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形象参考模板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形象参考模板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3宝钗的宽厚豁达………………………………………………4
2宝钗形象中陈腐、窒息一面………………………………………4
2.1宝钗的奉承世故………………………………………………4
2.2宝钗的心机……………………………………………………5
2.3宝钗的“无情”………………………………………………6
3宝钗性格形成的原因
参考文献……………………………………………………………9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她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她是宝、黛、钗爱情悲剧的主人公之一,而且还在于这一艺术形像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以及这一形像的创新性。
对于薛宝钗这一人物形像,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尊薛而抑林,有的则尊林而抑薛。
即使到今天,仍然有不同看法。
有人认为黛玉尖酸刻薄,心胸狭窄,爱使小性儿,而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
有人则认为,宝钗性冷无情,虚伪奸险,是个“女曹操”。
同一人物形像,竟然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一则固然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因,同时也说明这一形像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描写的客观性。
那么,到底怎样看待这一人物形像呢?
首先必须摒弃个人的偏见和爱恶,而从作品的描写刻画中进行具体分析。
薛宝钗出身于金陵四大世家“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母亲是金陵王家的小姐,外公曾主管皇家外事贸易,舅舅王子腾从京营节度使做到九省都检点,是朝中拥有军权的人物,姨妈是荣府贾政的夫人。
所以薛家是商人与官宦的结合,既有注重实利的商人市侩气,又有崇尚礼教、维护封建统治的倾向。
虽然薛家也曾依靠皇权,是个具有特权的红顶皇商,做过较好经营,跻身金陵四大家族之列。
但父亲早逝,兄长薛蟠又是个没有出息的酒色流氓,于是家道衰败,特别是薛蟠打死人要逃脱法网,就不能不依仗贾家王家的政治势力了。
正因为薛宝钗出身的家庭十分复杂,所以造就了她性格的多侧面性和复杂性。
《红楼梦》的作者“打破了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写作模式,写出了宝钗形象的复杂性,她有优点,也有缺点,她的形象就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纠葛体。
作者既写了她的孝顺、体贴、豁达宽厚、博学多才且有理财治家的本领等,同时也一针见血地写出了她的弱点,由于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太深,使她无法摆脱这沉重的约束,于是她趋炎附势、城府很深、冷酷无情。
下面就谈一谈宝钗形象上的一些特点。
1宝钗形象中美好、健康的一面
1.1宝钗的“动人”
《红楼梦》中,“世外仙姝寂寞林”与“山中高士晶莹雪”是美的双璧。
黛玉的美是一种感性而诗意的存在,宝钗的美则一种理性的世俗的存在。
长期以来,在《红楼梦》所塑造的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中,宝钗无疑是最难定性的一个,人们无法简单的将她划入“好人”或“坏人”的行列。
她既是“无情”的,也是“动人”的。
从“人”的角度讲,她遵从着她认可的道德、信念、理想,与时俯仰地活着。
从艺术魅力上说,她性格的多面性引起了从未停止的争论,成为文学史上“反角正写”的经典。
从思想意义上看,宝钗的形象对作品主题的表现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
宝钗动人的一面代表着封建礼教“温情”、“美好”的表象,是极具诱惑力的。
但读者可以通过宝玉对她由昵而敬之到弃之而去的过程,领悟到了所谓世俗理想的本质,在令人目眩神迷的表象背后,竟是如此的庸俗和冷酷。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是相当耐人寻味的一节。
占花名儿抽签时,黛玉抽得一支“风露清愁”的芙蓉花签,芙蓉花也即莲花。
宝钗掣得的是牡丹花签,诗云:
“任是无情也动人”。
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两种花来分别比喻两人呢?
我们可以从宋代周敦颐所写的影响深远的《爱莲说》中找到答案:
“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莲花与牡丹的这种对比正契合了作者对世俗理想的叛逆之心。
宝钗代表着那个时代备受推崇的“美德”,她的广受好评,正如人们对牡丹的爱,是“宜乎众矣”。
但作者对此却是不屑的,他独爱芙蓉花的真性情。
所以,作者撇开了众多称颂牡丹的诗句,单挑了全唐诗中唯一说牡丹无情的诗来配宝钗,无疑是饶有深意的。
在“花招绣带,柳拂香风”的大观园,黛玉、宝钗无疑是美中魁首。
相对于“娇袭一身之病”的黛玉来说,宝钗的健康美又要略胜一筹。
她“脸若银盆,眼若水杏,唇不点而丹,眉不画而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
怪不得宝玉为她的雪白一段酥臂,竟然魂悠悠出窍,被黛玉讥为“呆雁”。
曹雪芹把宝钗的美表现为一种雍容娴雅之美,倘以儒家的审美标准看来,代表的是一种温柔敦厚的人格理想,“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正与她的“安分随时”的性格相契合。
论才情,她也堪与黛玉比肩。
黛玉是灵气充溢的“仙才”,而宝钗则是“全才”。
她经史子集融汇贯通,诗词歌赋博采广收,甚至连《西厢》、《琵琶》“元人百种”也多有涉猎。
她能随意道出《唐诗品汇总序》中的“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温八叉之绮靡”来,谈论理财之道时又能顺口道出《朱子文集大全类编》之语。
除此之外,她对画论也卓有识见,谈及颜料画具娴熟谙晓;
医学药理知之甚笃,经验丰富言之成理,甚至于参禅悟机那一套也是了如指掌,可谓博学杂收无所不能。
如此才情卓著,为她的“动人”凭添了优雅智性的神韵。
然而,才、貌并不是宝钗的最动人之出,曹雪芹要表现的,是这位“品格端方”女子的“人情练达”之动人。
在这方面,率性而叛逆的黛玉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古语云:
“事上谄者,临下必骄”,而宝钗竟可以两全,以至贾府上下,无有不说她好的。
连深爱黛玉的作者也忍不住赠了黛玉一句:
“莫怨东风当自嗟。
”黛玉放纵着闺阁知识分子特有的感情,写诗作画,沉溺情感,一任自然的纾放着她的性灵。
而宝钗则秉持世俗的理智,谨守封建妇德,几乎放弃个人的感情和追求,尽心尽力地维持着封建时代贵族女子正统风范,一步一步实现她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人生理想:
夫有治国才,妻有停机德。
这也是封建时代女性的最高人生理想。
宝钗的所有人情练达都因这个最终理想而带了明显的功利色彩,将纯情少女本该有的朝气和灵性完全掩盖了。
但在统治者眼里,宝钗的品行却是最合心意也是最动人的。
1.2宝钗的孝顺体贴
“人生五伦孝当先”,孝者百行之首,万善之源,乃为人该行该守之第一重大义务也,为人不可不孝,无孝如树无根,如水无源。
孔孟提出“无违”“悦亲”孝道,无违者,生前死后都要依礼侍奉父母亲者;
悦亲者,时时事事都要让父母高兴。
而在《红楼梦》中似乎只有薛宝钗一人真正领悟了并实践着孔孟提出的这两种孝道。
宝钗虽生于四大家族之中,自小衣食无忧,但那时正值薛家衰落之际,注定不久就愁事不断,甚至还可能有灾祸,又加上丧父,纵有一个哥哥,却是不知进取,惹是生非,虽有若无。
唯有母亲可以依靠,宝钗虽在富贵家娇生惯养,但非常懂事,知礼尽孝。
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袭人当宝钗的面说是薛蟠挑唆人干的,宝钗回家告诉了母亲。
薛蟠听说后感到受了冤枉于是便大闹起来,说宝钗是“护着”宝玉,把个宝钗气怔了,写到:
“宝钗满心委屈气忿,待要怎样,又怕她母亲不安……,次日一早起来,无心梳洗,胡乱整理了衣裳,便出来瞧母亲”。
可见宝钗对母亲是非常孝顺的。
宝钗甚至在自己的婚姻问题上,也都尊重母亲的意见。
当薛母告知宝钗已经把她许与宝玉,书中第九十七回:
“宝钗始则低头不语,后来便自垂泪。
(薛母)便是看着宝钗好像不愿意似的,‘虽是这样,他是女儿家,素来也孝顺守礼的人知我认了,他也没得说
’。
”可见宝钗对于这桩婚事并不愿意,只是出于孝顺守礼才逆来顺受。
宝钗的孝顺被贾府的人视为大观园众女子中佼佼者,成为了众女子学习的典范。
在细心忖度别人的心情和处境,给予关切、照顾,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方面,大观园中首推薛宝钗。
大观园中最感念宝钗的是史湘云。
宝钗曾帮湘云接下袭人拜托的针线活,减轻湘云的负担。
第三十二回,袭人曾因“这两日身上不好”,不能做针线,请湘云帮忙做一双宝玉的鞋。
宝钗知道后就批评袭人“你这么一个明白人,怎么一时半刻就不会体谅人?
我近来看着云姑娘的神情儿,风里言、风里雨的听起来。
在家里做不得主。
他们家竟不用那些针线上的人,差不多的东西都是他们娘儿们动手”。
从宝钗的叙述来看,并不是湘云在她面前直接诉说过什么,知识她凭着敏锐的观察力,感觉到了湘云的难处。
于是,自己主动把活儿接下来。
第三十七回,史湘云在大观园中和众姐妹玩得痛快,一时冲动要做东请客。
宝钗设身处地的为她着想,知道她在家作不得主,一月统共几吊钱,倘在园子里邀社摆宴做一东道,一时兴了,回去免不得遭婶娘的抱怨,于是资助湘云办了螃蟹宴。
湘云看到宝钗如此关心人、体贴人,自是感服,把她“当亲姐姐对待”。
邢岫烟来到大观园后,宝钗想他“家业贫寒,二则别人的父母皆是年高有德之人,独她的父母偏是酒糟透的人,于女儿分上平常;
邢夫人也不过是脸面之情,亦非真心疼爱;
迎春又是一个老实人,连她自己尚未照管齐全,如何能管到她的身上,凡闺阁中家常一应需用之物,或有亏乏,无人照管,宝钗却每相体贴接济。
”当宝钗发现这天还冷得很,邢岫烟倒全换了夹的时,特挑了“石壁后”这个避人眼目的地方,问清情况后,知是冬衣当掉了,处境窘迫,便命莺儿瞒住众人取了回来,又悄悄地送去。
如此等等,宝钗都给予了及时的关心与帮助。
1.3宝钗的宽厚豁达
宝钗进府后,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对每个人都很豁达宽厚,即使对被人瞧不起的赵姨娘等人,也未尝表现冷淡和鄙视的神色,因而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从不称赞别人的赵姨娘也说她“展洋大方”,就连小丫头们,也多和她亲近,贾府上层人物更是交口赞誉,可黛玉一直对她心存戒心,一直视她为“对手”和“假想敌”,薛宝钗则身不由己地面临一连串唇枪舌战的袭击,她讽刺薛宝钗:
“他在别的上来心还有限,唯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他才有心呢?
”在第三十四回,宝钗疑宝玉挨打是哥哥说话不留心给惹出来的,埋怨了几句,反被哥哥抢白一顿,便哭了一夜。
第二天黛玉见她脸上有哭泣之状,便笑道:
“姐姐也自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
”对这样戳着心窝子的话,宝钗也不予还击,在三十五回开头写道:
“宝钗分明听见林黛玉刻薄他,但并不回来,一径去了。
”开始,薛宝钗是浑然不觉,后来,她感觉到了,但也不是怀恨在心,等待时机报复黛玉,而是从未心存芥蒂。
第四十回,黛玉在行酒令中脱口念出闺阁禁书《牡丹亭》、《西厢记》中的语句,宝钗不是趁机报复黛玉,而是对她进行了一番“不可多看杂书”“你我只该做些针线纺织的事”“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真诚规劝。
可见为人的宽容厚道便是后来林黛玉叹服她的原因。
薛宝钗之所以能待人宽容厚道,是因为她的胸襟豁达。
第四十七回,薛蟠挨了打,薛姨妈气得要寻拿柳湘连,宝钗以其惯有的宽厚豁达进行了有力的劝止,化解了一场冲就是这个“受得富贵,耐得贫贱的女子”,家资万贯时不见她骄逸豪奢、飞扬跋扈,破落之际也能坦然视之,平静面对。
她豁达的人生态度,也算是她悲剧命运中的一线生机,黑暗人生路上的一丝光亮;
这份豁达,让她不会因一无所有而痛苦不堪,也不会因百历变故而万劫不复……,她会收拾起浑身的伤,满心的痛,呈现出一如既往的坦然豁达,尽心尽力的打理家务,孝顺公婆,抚育遗腹子,帮助完成“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瞩望……。
2宝钗形象中陈腐、窒息一面
2.1宝钗的奉承世故
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
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
正如脂评所说:
“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
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
”而在这种貌似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中,她特别注意揣摩和迎合贾府统治者的心意,以博取他们的好感,而对于被人瞧不起的赵姨娘等人,也未尝表现出冷淡和鄙视的神色,因而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
贾母夸她“稳重和平”;
从不称赞别人的赵姨娘也说她“展洋大方”。
就连小丫头们,也多和她亲近。
她喜欢讨好人和奉承人。
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
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
她还当着面奉承过贾母。
她说:
“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风丫头凭她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大去。
”结果是贾母大夸奖她:
“提起姊妹”,“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
”金钏儿投井自杀后,王夫人心里不安。
她安轮廓。
慰王夫人说:
金钏不会自杀;
如果真是自杀,也不过是个糊涂人,死了也不为可惜,多赏几两银子就是了。
王夫人说,不好把准备给林黛玉做生日的衣服拿来给死者妆裹,怕她忌讳,薛宝钗就自动地把自己新做的衣服拿出来交给王夫人。
这—段文字不但是写她讨好王夫人,而且还显示出这个封建主义的信奉者是怎样的冷酷无情。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那一回,写她掣得的酒令牙签上画着牡丹,上有午句诗:
按照封建社会的标准,薛宝钗被称做群芳之冠,但又说“无情”。
“无情”,是指她是封建道德的信奉者和实行者;
“也动人”,却不过说她的貌美。
丸说冷香,可能暗指她非热心人的意思。
但“无情”和非热心并不等于奸险。
水亭扑蝶,自然可以看出她有心机。
但其目的是让小红、坠儿以为她没有所见那些私情话,并非有意嫁祸林黛玉。
借衣金训,也并非有意识让王夫人嫌弃林黛玉。
她这样做,完全是遵循封建主义的明哲保身的哲学,自然也就表现了她的虚伪和自私。
她的思想言行所表现出来的虚伪,主要是由于封建道德本身的虚伪。
她的头脑里浸透了封建主义思想,她是一个忠实地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淑女。
她认为按封建道德规范去做是天经地义的事,是最道德的;
所以她很自然地做到了“四德”俱备。
人有说薛宝钗是“大奸不奸,大盗不盗”,恐伯就是指的她对封建道德的忠实情奉和执行;
因为这种道德本身就是虚伪的。
她得到了贾府上下的放心,并最后被选择为宝玉的妻子,也主要是她这种性格和环境相适应的自然的结果,而不应当简单地看作是由于她或者薛姨妈的阴谋诡计的胜利。
2.2宝钗的心机
这里,我们来研究一下“滴翠亭戏彩蝶”情节,这是一个典型的,很能表现宝钗性格和灵魂的情节。
当时,宝钗去潇湘馆找林黛玉,但见宝玉进去了,为了避嫌,便转身回来,扑蝶到了滴翠亭,无意偷听到了小红和坠儿的对话,宝钗生怕自己
“躲不及”而惹来“没趣”,于是急中生智,信手拈来的使了个“金蝉脱壳”之计。
这一“绝招”来得那么突兀,又自然又难测高深。
从整个情节来看,宝钗当时并没有具体明确的“嫁祸”意图,不能说是“存心嫁祸于人”,因为一则宝钗此来并非专门扑蝶,而是邀林黛玉饯花的,二则宝钗编谎的目的主要在于摆脱与自己的关系。
但至此我们对薛宝钗也“不能不存下戒心”,宝钗客观上的“嫁祸”行为,并不是老实善良的人偶然作出的反应,而是城府极深的人的一种必然的心理活动。
这里反映出薛宝钗很有心机,在瞬息万变中,颇能随机应变、挥洒自如。
第一百零九回,宝玉想要夜里梦见黛玉,要在外头睡,因为袭人说不放心,所以宝玉便让袭人跟着自己睡,宝钗听了却说:
“她是跟惯了我,还叫她跟着我罢,叫麝月、五儿照料着也罢。
况且今日她跟着我闹了一天,也乏了,该叫她歇歇了。
”乍一看,宝钗还真是体贴下人,真让人感动,但“她是跟惯了我,还叫她跟着我罢”,这里确是如此不通,宝钗嫁来多久,难道袭人跟了宝玉十几年,还不及跟她惯?
其实宝钗是有意把宝玉和袭人分开。
而后来麝月成了宝玉的妾,袭人却嫁给蒋玉菡,也是这个原因。
袭人在宝玉心中的位置,宝钗是很清楚的,她怕袭人分了宠去,麝月只是宝钗的一枚棋子,她知道这个人威胁不到她。
这一招,足见宝钗极有心机,城府很深
2.3宝钗的“无情”
薛宝钗姓薛,“薛”与“雪”谐音,所以“金簪雪里埋”“丰年好大雪”“山中高士晶莹雪”都与这有关,难怪贾琏的心腹小厮兴儿向尤氏姐妹介绍宝钗时说:
“还有一位姨太太的女儿姓薛,叫什么宝钗,竟是雪堆里出来的。
”所谓“雪”,据辞书解是“空中降落的白色结晶体,多为六角形,是气温降低到零以下时,天空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
”换句话说,“雪”就是“冷”的象征。
《红楼梦》中宝钗的意象便是雪。
雪总是和冷联系在一起,接触薛宝钗就常常有一股冷森森的感觉。
她的姓不仅与“冷”有关,而且她的衣食住行等也都与“冷”脱不了关系。
薛宝钗生性不爱调脂弄粉,平时只穿“家常”的旧衣裳,“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
在第四十回,贾母和众人游大观园到她的住处蘅芜苑时,“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
宝钗吃的“冷香丸
”,方子要用春天的白牡丹花蕊、夏天的白荷花花蕊、秋天的白芙蓉花蕊、冬天的白梅花花蕊,这四种名花都是寒凉之物,而且“白”又是冷色,它们的花蕊更是增加寒凉性。
方子中还用雨露霜雪、蜂蜜、白糖、黄柏,这些也都是寒凉之物,所有的都突出一个“冷”,故名叫“冷香丸”。
正如“冷香丸”这一副药,薛宝钗也是“冷”的。
薛宝钗的“冷”与她的为人处世哲学有很大关系,正所谓“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薛宝钗不会刻意地同谁好,当然也不会同谁翻脸,她的这种“冷”可以用“无情”来形容。
所谓“无情”并不是说薛宝钗象“电脑”一样没有人的情愫,而是说她是封建道德的信奉者和实行者,她有的只是不近人情的,甚至是冷酷无情的“情”。
《红楼梦》中,宝钗对宝玉的感情,虽然书中有很多“比通灵”“绣兜肚”,特别是三十四回,宝玉被打伤,她去探望时,也会“眼圈微红”“送疗棒疮药”等这样的情节,但平心而论,这些都是宝钗在日常生活上对宝玉的关心,都没有越过表姐弟之间的情谊,他们之间的情不可能与宝黛有一致之处而产生过爱情,黛玉爱宝玉,她从自己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出发,使自己的爱情化为一股叛逆的热量,鼓动宝玉更坚定的走自己的叛逆道路,并且也一直与宝玉并肩作战;
而宝钗是一个忠实地信奉封建正统思想的人,她以“仕途经济”规箴贾宝玉,要他攻读时文,“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在《红楼梦》中,仕途经济与功名利禄,对宝玉来说,那是水火不相容的,宝钗在这一方面对宝玉是极为不满的,她与宝玉在人生道路问题上的分歧,是不可调和的,如果说宝钗爱宝玉,那为什么要违背宝玉的心愿,只从自己的封建思想出发,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宝玉,以期达到封建社会对仕子的要求呢?
所以,在正常的感情领域里,宝钗对宝玉是无“爱情”的,从这个角度说,这是“无情”的一层意思。
如果,把“情”的含义扩大一点,理解为一般的思想感情,那么,宝钗心肠的冷漠也可以用“无情”来概括。
在第三十二回,在金钏投井事件中,把金钏被迫死的责任完全推给“糊涂人”的死者自己,看看这时的薛宝钗多么的冷酷无情,还有那种“大不了多赏他几两银子”的口气,不用说她那打死人命如同儿戏的哥哥薛蟠,甚至连那么心很手毒的王熙凤都要望尘莫及。
第六十六回,薛姨妈告之宝钗尤三姐自杀,柳湘莲出家后,宝钗听了并不在意,还发了一通
“前生命定”的议论。
她那位“呆霸王”的哥哥,带着小厮四处寻找,甚至还为之哭了一场。
三姐自杀湘莲出家,宝钗全不在意,这次比对今钏的冷漠态度更令人难以理解,柳湘莲救过薛蟠的命,而且与薛蟠是拜把兄弟,宝钗不管尤柳死活,想到的是建议薛蟠宴请酬谢经商的众伙计。
次日,薛蟠请客,酒席描写极平淡乏味,薛蟠提起柳湘莲的事,长吁短叹,伙计们也不过随便喝了几杯。
在这里,薛蟠与众伙计的人情味与宝钗的冷酷无情形成了对比。
薛蟠设宴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宝钗的铁石心肠。
3薛宝钗性格形成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对中国古代妇女而言,由于她们的足不出户,所以对其影响最直接的乃是家庭生活。
生活于社会之中的薛宝钗也不例外。
她的性格的形成,必然要受到她所处的那个社会、家庭环境的制约。
和林黛玉被没有儿子的父母“爱如珍宝”、“假充养子之意”不同,她却是父亲早亡,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字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
”宝钗早知世事、早感世态炎凉是肯定的了。
加之“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从而造成了她性格中理智大于情感,道学面孔掩盖了激情本性的特点以及现实的处世态度。
如她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以及她向黛玉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莫不体现了她封建正统的思想。
但对宝钗我们不能苛求太多。
我们看看宝钗是如何自述的,“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
”她又告诉黛玉,先前她也是怕看正经书,背着大人偷看“西厢”、“琵琶”及“元人百种”,但却被大人“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
从她的自述里,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宝钗性格形成的轨迹。
但薛宝钗绝不是一个道学先生,她有她鲜活的生命、激越的真情。
尽管这些都被她小心翼翼地掩盖着,但往往会不知不觉地流露了出来。
宝玉因“不肖种种”而“大承笞挞”之后,宝钗强忍悲痛去探望,“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象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
‘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
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
’”虽然宝钗在这里用了“我们”这个复数主语,但我们细一品味,就会看出,她分明是在说出她内心的苦痛。
否则如何又“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又红了脸,低下头来”呢?
我们在这里面,看到的是一个被压抑的心灵,但却是一个有着现实考虑的心灵。
因为她的改变,都是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的。
严格地说,大观园和外面的世界没有两样,众芳虽然不同于外面的凡夫俗子,但也没有质的区别。
就连旷达开朗的史湘云,不也劝宝玉看重“仕途经济”吗?
加之贾母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王夫人的“恨铁不成钢”,更兼以宝玉的不肖而承大挞、黛玉的孤傲而承冷落,又成了反面二例。
凡此种种,都迫使宝钗不得不去拾起道学面孔,做一个贞静的封建淑女,以讨得别人的欢心。
“人格是一个人适应他或她的环境时表现出来的思维或行为特征。
”①环境作为一个“历史给定性”因素,生活于其中的人都脱离不了这一因素的制约。
如果这一因素是落后的,阻碍了人的发展,那么很多人就会感到痛苦。
在无力反抗时,适应这一因素无疑是明智的选择。
于是,薛宝钗选择了适应,尽管这种适应是被动的,是环境外加于她的,但她毕竟是幸运的,因为远离痛苦终究是人的本能。
笔者认为薛宝钗是认识到了封建礼教的不合理性,但自知无力反抗,于是也就不反抗了。
否则,如何解释她向别人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她本人又很有才能呢?
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研究,使我们不能不把笔触深入到中国哲学去探讨一番。
中国哲学特别强调“和谐”的重要性。
“和谐是中国人的真、善、美。
天人关系、身心关系,都离不开一个‘和’字,天人不和,即有天灾;
人际不和,便有人祸;
身体内阴阳二气不和,则要生病。
总之,离开了和,国家、个人都要乱了套。
”②毫无疑问,全套封建礼教规范正是这种“和谐”哲学的根本保证,如果破坏了这套规范,势必造成人和社会、人和他人,以及人内心的冲突和激荡不安。
贾宝玉、林黛玉的悲剧,不但在于他们和社会相比是渺小的,而且更在于他们内心始终处于一种惶惑之中。
贾宝玉的不敢走出女儿国,林黛玉的神经质恐怕都和这一点有关。
于是,薛宝钗的顺向接受全套礼教规范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事了。
从这种“和谐”哲学出发,就造成了每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红楼梦 中薛宝钗 形象 参考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