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963878
- 上传时间:2023-01-12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43.01KB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保持了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遗传有重要意义。
14、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不同之处
⑴、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
动物细胞(包括低等植物细胞)有中心体发出的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高等植物细胞由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⑵、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方式不同:
动物细胞是在末期缢裂成两个子细胞。
植物细胞是在末期在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细胞板扩展形成新细胞壁,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15、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
⑴、材料:
洋葱根尖
⑵、试剂:
①、解离剂:
质量分数15%盐酸,体积分数95%酒精按1:
1混合。
②、染色剂:
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龙胆紫溶液(龙胆紫溶解于2%醋酸)
⑶、解离:
解离液(质量分数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95﹪的酒精)
①、目的:
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
②、时间:
3——5min
⑷、漂洗:
(清水)
时间:
约10min
目的:
冲去多余的酸,为下一步染色(碱性试剂)做准备。
⑸、染色:
(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
目的:
使染色体着色。
⑹、制片
16、无丝分裂(P-114图6-7)
二、应会知识点
1、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长度不同。
2、有丝分裂过程中的规律性变化
⑴、染色体形态变化规律:
染色质(间期\末期)高度螺旋化变短变粗成为染色体(前期中期后期)。
染色体(前期中期后期)解螺旋成为细丝状染色质(间期\末期)。
⑵、染色体数量变化规律:
2n—→4n(后期)—→2n
⑶、染色体行为变化规律:
复制—→散乱分布于纺锤体中央—→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着丝点分裂—→移向两极
⑷、DNA含量变化规律:
2n—→4n(复制后到末期前)—→2n
⑸、纺锤体的变化规律:
形成(前期)—→解体消失(末期)
⑹、核膜、核仁的变化规律:
解体消失(前期)—→重建(末期)
3、生物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有丝分裂各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
时期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染色体数
2N
2N—→4N
4N—→2N
染色单体数
0—→4N
4N
DNA分子数
第二节
细胞的分化
1、概念:
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实质: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核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需要细胞质的协调作用,细胞分裂中细胞质的不均匀分配决定子代细胞和成体细胞的分化方向。
3、特点:
细胞分化是相同来源的细胞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不可逆转。
细胞分化发生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以胚胎期为最大限度。
细胞分化是形成组织的前提,是个体发育的基础。
4、细胞的全能性:
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5、干细胞:
指动物和人体内仍保留的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
如胚胎干细胞、骨髓干细胞等。
1、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必须在离体培养的条件下才能表现。
2、动物细胞的全能性尚不能表现。
3、多莉羊是利用细胞核全能性原理培育的。
第三节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1、生长和衰老,出生和死亡,都是生物界正常现象。
2、单细胞生物,其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3、多细胞生物,细胞的衰老或死亡不等同于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其个体的衰老或死亡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或死亡的过程。
4、细胞衰老的过程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5、衰老细胞的特征
⑴、细胞内水分减少,体积变小,代谢速率变慢。
⑵、酶活性降低。
⑶、色素积累,阻碍物质交流和传递,影响细胞正常生理功能。
⑷、呼吸速率减慢,核体积增大,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⑸、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6、细胞凋亡
指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也叫细胞编程性死亡。
1、自由基说:
自由基攻击和破坏细胞内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损伤生物膜;
攻击DNA,引起基因突变;
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下降。
2、端粒说:
端粒是指染色体两端的一段DNA序列。
端粒DNA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会缩短,导致基因受损。
第四节
细胞的癌变
1、癌变:
指在致癌因子作用下,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成为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恶性增殖的细胞的过程。
2、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⑴、在适宜条件下,能无限增殖。
⑵、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⑶、细胞膜发生变化,糖蛋白减少,黏着性降低,容易分散和转移。
3、致癌因子
⑴、物理致癌因子:
辐射,如紫外线、X射线。
⑵、化学致癌因子:
无机物如石棉、砷化物、铬化物、镉化物。
有机物如联苯胺、烯环烃、亚硝酸、黄曲霉等
⑶、病毒致癌因子:
Rous肉瘤病毒
1、与癌有关的基因
⑴、原癌基因:
是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进程的基因。
⑵、抑癌基因:
是主要阻止细胞不正常增殖的基因。
2、癌症的治疗手段:
手术切除;
化疗;
放疗。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水生单细胞生物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
从水中获得氧和养料,向水中排放代谢废物。
如草履虫。
2、体液:
指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也是人体内液体的总称。
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3、细胞内液:
指细胞内的液体。
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核基质、细胞器基质。
4、细胞外液:
指存体内在于细胞外的液体。
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5、血浆:
指血液中的液体部分。
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主要含有水、无机盐、血浆蛋白、血糖、抗体、各种代谢废物。
6、组织液:
指体内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成分与血浆相近。
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7、淋巴:
指存在于淋巴管内的液体。
是淋巴细胞的生活的内环境。
8、内环境:
是指人体的细胞外液所构成的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9、非蛋白氮:
是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的总称,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酸肌苷、
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等。
10、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11、渗透压:
⑴、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⑵、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成正比。
⑶、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⑷、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⑸、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程度取决于机体对水盐平衡的调节水平。
⑹、人的血浆渗透压约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12、正常人体内环境的酸碱度:
⑴、血浆接近中性,PH在7.35——7.45之间
⑵、内环境PH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缓冲物质的存在。
13、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370C左右。
1、细胞液:
特指植物细胞液泡内液体。
2、内环境PH值维持稳定的调节:
⑴、缓冲物质:
指血液中含有的成对的具有缓冲作用的物质。
缓冲物质由弱酸和弱酸强碱盐组成。
中和碱性物质
中和酸性物质
H2CO3
NaHCO3
NaH2PO4
Na2HPO4
KH2PO4
K2HPO4
⑵、作用原理:
①、若内环境酸性增强(中和酸性物质)时,如:
C3H6O3+NaHCO3→H2CO3+NaC3H5O3
└→CO2+H2O
└→血液CO2→呼吸中枢兴奋增强→呼吸运动增强(呼出CO2)
②、若内环境碱性增强(中和碱性物质)时,如:
NaCO3+H2CO3→NaHCO3
如果过多,则由肾脏排出多余的部分。
⑶、PH值稳定的意义:
保证酶能正常发挥其活性,维持新陈代谢的正常顺利进行。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变化:
⑴、体温的变化(正常情况下):
①、不同人的体温不同
②、不同年龄的人体温不同
③、不同性别的人体温不同
④、同一人24小时内体温不同。
2—4时较低,14—20时最高(差幅不超过1OC)
⑵、变化原因:
新陈代谢
2、稳态:
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3、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4、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
5、功能上与内环境稳态相联系的系统: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
6、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内环境需要维持稳态的根本原因:
⑴、细胞代谢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影响。
⑵、细胞代谢正常进行要求细胞形态结构正常,渗透压的变化影响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1、体温:
指人体内部的温度。
⑴、口腔:
36.7—37.7OC(平均:
37.2OC)
⑵、腋窝:
36.0—37.4OC(平均:
36.8OC)
⑶、直肠:
36.9—37.9OC(平均:
37.5OC),最接近人的真实体温;
临床上多测定腋下或口腔温度。
体温随年龄增长而缓慢降低;
女性体温平均高于男性0.3OC;
2、体温恒定的意义:
恒定的体温能够保证酶的活性适合于新陈代谢的需要,从而确保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3、内环境稳态的具体内容:
PH、温度、渗透压、理化性质和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等。
如:
血钙、磷含量降低会影响骨自主的钙化,导致儿童患佝偻病、成人患软骨病。
血钙含量过高会引起肌无力等疾病。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
2、反射: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
4、反射弧:
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5、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
6、兴奋:
是指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
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7、神经冲动:
是指在神经系统中,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
8、静息状态:
是指在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所处于的状态。
膜外侧带有正电荷,膜内侧带有等量的
负电荷,整个神经元细胞不显示电性。
9、静息电位:
指未受刺激时,神经元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10、兴奋状态:
指受刺激后,神经元细胞受刺激部位膜外侧带负电荷,膜内侧带有等量正电荷的状态。
1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12、突触小体:
指神经元轴突末梢膨大呈杯状或球状的结构。
内有突触小泡,小泡内有神经递质。
13、突触:
指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或轴突相接触所形成的结构。
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14、只有轴突末梢的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所以,兴奋只能由轴突末梢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15、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1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17、语言功能:
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包括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听、说、读、写。
18、语言中枢:
位于人大脑左半球,为人脑特有。
19、语言中枢功能障碍:
⑴、W区功能障碍:
不能写字;
能看懂文字,能讲话,能听懂话。
(失写症)
⑵、V区功能障碍:
不能看懂文字;
能写字,能讲话,能听懂话。
(视觉性失语症)
⑶、S区功能障碍:
不能讲话;
能看懂文字,能写字,能听懂话(运动性失语症)。
⑷、H区功能障碍:
不能听懂话;
能写字,能看懂文字,能讲话。
(听觉性失语症)
1、感受器:
指传入神经的末梢。
是机体内能够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结构。
2、传入神经:
也叫感觉神经,是将兴奋从感受器传送到神经中枢的神经。
3、神经中枢:
是脑或脊髓的灰质部分,具有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的功能。
4、传出神经:
也叫运动神经。
是将兴奋从神经中枢传送到效应器的神经。
5、效应器:
是传出神经的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6、神经系统(或神经元细胞)的任何部位都能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在动物和人体内,只有感受器能
直接接受刺激,是兴奋的“发源地”。
7、兴奋:
简单地说,兴奋就是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电位变化。
8、在生物体内,神经系统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
沿着“树突→胞体→轴突”方向传导;
而在实验条件下,神经纤维上的兴奋是可以双向传导的。
9、膜离子通道:
是指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特殊通道蛋白质,当神经元细胞受到刺激时,通道打开,
Na+快速内流,K+快速外流。
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10、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Na+浓度比膜外低。
11、动作电位:
指神经元细胞受到刺激后表现出来的膜电位外负内正的变化。
12、突触类型:
轴突——轴突;
轴突——树突;
轴突——胞体;
树突——树突。
13、神经递质:
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谷氨酸、天冬氨酸、
甘氨酸、一氧化氮等。
14、人的神经系统:
⑴、中枢神经系统:
脑、脊髓
脑:
大脑、小脑、脑干、下丘脑
①、大脑:
即大脑皮层。
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②、小脑:
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
有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
④、下丘脑:
有体温、水平衡调节中枢
脊髓:
有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如排尿、排便、膝跳反射中枢
⑵、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
15、人脑的高级功能:
人大脑的皮层,有140亿神经元,组成众多神经中枢,是神经系统最高级部位。
具有感知外部世界、
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语言、学习、记忆和思考等高级功能。
16、神经调节是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
通过激素的调节
1、促胰液素的发现
⑴、法国学者沃泰默(Wertherimer)发现:
①、将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能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②、将稀盐酸直接注入狗的血液,不能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③、切断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将稀盐酸直接注入血液,能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⑵、英国科学家斯他林(E.H.Starling)和贝利斯(W.M.Bayliss)根据沃泰默发现假设:
盐酸引起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随血液到达胰腺,引起胰液分泌。
⑶、斯他林(E.H.Starling)和贝利斯(W.M.Bayliss)实验:
①、剪取狗的一段小肠,刮下黏膜。
②、将小肠黏膜与稀盐酸混合,加沙子磨碎,制成提取液。
③、将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发现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2、激素调节:
指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
3、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⑴、下丘脑
所分泌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生长激素释放激素(CRH)、抗利尿激素(ADH)等。
⑵、垂体:
生长激素(GH)、促甲状腺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抗利尿激素(ADH)、催乳素(PRL)等。
⑶、甲状腺:
所分泌激素:
甲状腺激素(化学本质是一种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其合成需要碘。
)
⑷、胸腺:
所分泌激素:
几十种胸腺素。
⑸、胰岛:
分布在胰腺组织中,主要由A、B两种细胞构成。
①、胰岛A细胞:
主要分泌胰高血糖素
②、胰岛B细胞:
主要分泌胰岛素
⑹、肾上腺:
肾上腺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
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和性激素。
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⑺、性腺:
包括卵巢(女性)、睾丸(男性)
性激素(卵巢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睾丸分泌雄性激素。
4、血糖:
即血液中的葡萄糖。
是组织细胞新陈代谢的主要能源物质。
5、反馈调节:
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6、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P-28图2-11)
7、激素调节的特点
⑴、微量和高效
⑵、通过体液运输
⑶、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8、靶器官、靶细胞(P—29图2—13)
⑴、靶器官:
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
⑵、靶细胞:
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细胞。
1、内分泌腺结构特点:
没有导管,分泌物是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毛细血管。
2、下丘脑激素功能
⑴、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⑵、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作用于垂体,促进催体合成分泌促性腺激素
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
作用于垂体,促进催体合成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
⑷、生长激素释放激素(CRH):
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分泌生长激素
⑸、抗利尿激素(ADH):
下丘脑神经细胞合成,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促进
其对水分重吸收。
3、垂体激素功能:
⑴、生长激素(GH):
促进机体生长
⑵、促甲状腺素(TSH):
促进甲状腺激素合成及释放
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及释放
⑷、抗利尿激素(ADH):
下丘脑神经细胞合成,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促进其对水分重吸收。
⑸、催乳素(PRL):
刺激乳房发育及泌乳。
⑹、生长激素释放激素(CRH)分泌异常:
①、成年前分泌不足:
人患侏儒症
②、成年前分泌过多:
人患巨人症
③、成年后分泌过多:
人患肢端肥大症
4、甲状腺激素功能:
⑴、促进生长发育(作用最明显是在婴儿时期)
⑵、促进新陈代谢:
产热效应,提高组织的耗氧量,增加产热。
⑶、正常剂量时甲状腺激素主要是促进蛋白质合成;
大剂量时促进糖的吸收和肝糖元的分解,升高
血糖,促进脂肪酸氧化,促进蛋白质的分解。
⑷、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
⑸、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
(由碘缺乏或甲状腺结构病变引起)
①、婴幼儿时期缺乏:
发育不良,尤其脑发育有缺陷,人患呆小症。
②、成年后缺乏:
人表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生物 必修 知识点 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