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963631
- 上传时间:2023-01-12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1.80KB
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但不能由此就说它是“科学之科学”。
3、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功能和属性,因而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这是一种从正确前提导出错误结论的观点。
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物质的功能,但它又是与物质有本质区别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性的精神现象。
意识的本质在于,它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其错误在于抹杀物质与意识的本质区别,歪曲了意识的本质。
4、世界统一于存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物质是最根本性的存在,世界除了物质的存在,其他的什么也不存在。
存在的本意是有,世界上存在着两者基本现象即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存在有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两种基本形式,但物质存在是基础。
把世界的统一性笼统地表述为存在性,没有明确世界到底是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存在着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企图,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只有在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述中存在才专门指物质存在,在其他哲学语境中存在既指物质存在也指精神存在。
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意识本质问题特别是对意识能动性特征的科学论述。
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利用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并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它既表现在意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也表现在意识对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上,意识的能动性既是理论意义上的能动性也是实践意义上的能动性,既表现为对世界的反映,更集中地表现为度世界的改造和创造。
意识创造客观世界并非意识无中生有凭空创造,而是把新的创意付诸实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创造体现了不同于改造的更强的人的能动性,有其特殊的哲学意味。
6、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这个命题是错误的,是没有搞懂偶然性和必然性辩证关系的表现。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事物发展中的确定性,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还相互转化。
科学的任务在于通过偶然性发现其背后的必然性,揭示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
在科学发展史上,一些人由于受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的影响,把偶然性与必然性绝对地割裂开来并对立起来,它们虽然也同意科学的任务在于发现规律和必然性,但却认为只有排除偶然性才能发现必然性,提出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一错误的命题。
实际上,如果把偶然性完全排除在科学的视野之外,对偶然性置之不理,那就等于堵塞了科学发展的道路,就不可能揭示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了。
7、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
正确。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一种现象引起另一种现象或者一个过程引起另一过程,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关系,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被引起的现象是结果,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和转化。
所谓的交换位置是指在因果联系的链条中,原因和结果是不确定的、相对的,任何原因都有其原因,是作为原因的结果而存在的,结果也同样如此。
而结果又可以反作用于原因,成为促使原因发展的原因。
原因与结果经常交换位置反映了因果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8、假象就是不表现本质的现象。
错。
假象并非不表现本质,只不过以特殊的方式表现本质而已。
任何事物都具有本质和现象两个不同的方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本质是事物内在的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而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
现象有真象与假象,假象是由客观条件造成的虚假的现象,是对事物本质歪曲的反映,任何现象都表现一定的本质,没有无本质之现象,也没有五现象之本质,假象也是本质决定的现象,也表现特定的本质。
9、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而质与量是事物的不同规定性。
质是指一事物同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在规定性,它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统一的,任何事物总是有一定的质,而质总是特定事物的质。
一事物如果失去自身的质,就会丧失其存在,改变事物的质就改变了事物的存在。
质与事物存在的关系较之量与事物存在的关系更紧密,尽管事物不能没有量,但事物的量有特定的存在范围和变化区间,在度的范围内发生变化并不改变事物的质,事物还是其本身,就像一个人可以胖点和瘦点,但还是他自己,而人质的改变就是质变,与事物的存在关联更密切,所以说质与事物是直接统一的,而量与事物存在是统一的。
10、“感觉是认识的起点”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感觉是认识的起点”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能接受的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感觉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表面的个别属性和特性的反映。
感觉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是对客观存在的直接反映,是认识的起点。
唯心主义也认为感觉是认识的起点,但认为感觉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是主观自生的、第一性的,是感觉产生了感觉的对象即事物。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是“从物到感觉”,唯心主义则是“从感觉到物”。
所以,尽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感觉是认识的起点”,但在感觉的本质问题上却存在着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
将“感觉是认识的起点”视为唯心主义的观点,其实质是否认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的存在,否认了感觉在感性认识以至整个认识过程中的起点和基础地位。
1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不由任何人的主观认识而定,而应由实践来检验。
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12、真理是有用的,有用即真理。
“真理是有用的”是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由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既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因此是有用的。
真理有用是指真理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
“有用即真理”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真理观,它取消了真理的客观标准,认为真理因人而异,必然导致混淆真假、颠倒是非。
“有用即真理”把符合主观需要当成真理的标准,必然导致真理多元论和主观真理论,甚至把小偷的偷术、骗子的谎言也纳入到真理的范围中。
13、社会规律发挥作用离不开人们的自觉活动,所以社会规律不是客观的
社会规律是在人的自觉活动中形成和起作用的,这是社会规律的一个特点。
但不能因此就说社会规律具有主观性。
人的自觉活动不能否定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人们的目的和愿望能否实现和实现的程度,取决于人们的意识是否符合社会规律,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符合的程度;
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对历史发展发生影响作用,但不能决定或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历史发展往往是许多相互冲突的个人意志构成的“合力”作用的结果,与一些人的目的相违背。
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是辨证统一的。
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表现。
14、是否承认社会历史规律,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这一命题是错误的。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表现在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上。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则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生活存在。
它们的根本对立不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如黑格尔并不否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15、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惟一动力。
这一命题是错误的。
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构成人类社会的一切要素和矛盾,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些动力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构成生活发展的动力系统。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但生产力并没有把社会发展的一切动力都包括在内,如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生产力各要素之间的矛盾,生产关系各方面的矛盾等。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各门和改革可以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伟大动力。
16、自由就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自由不是由个人的意志决定的,自由是在对必然的认识和掌握的基础上,自觉用它来为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服务。
自由是和必然相联系的,必然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人们只有认识了客观规律性并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能获得自由。
没有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只按自己的主观意志和愿望行事,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只能遭到失败,是不会有自由的。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
1.固定资本就是不变资本,流动资本就是可变资本。
答:
此观点不正确,因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可变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是根本不同的。
划分的依据不同:
前者的划分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固定资本的价值是逐步转移到产品中去并逐步收回,而流动资本的价值是经过一个生产过程中就可以全部收回。
后者则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不同划分的,不变资本不会改变自己的价值,可变资本可以创造新价值,包括剩余价值。
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固定资本之包括劳动资料。
可变资本单指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包括劳动力和劳动对象。
划分目的不同: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
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2.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
生产集中是指社会各部门的生产日益集中到少数大企业手中,它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有的份额日益增大。
生产集中是垄断形成的物质基础,垄断是生产集中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这是因为,一方面企业规模大,数目少,容易达成协议;
另一方面势均力敌的大企业,在激烈竞争中为了避免遭受重大损失或两败俱伤,也会妥协联合,形成对一个部门生产和市场的控制,这就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
3.劳动力的买和卖并不违反价值规律。
此观点正确。
劳动力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就是劳动。
劳动力的买卖就是劳动力所有者出卖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取得劳动力的价值。
工资就是劳动力价值和价格的转化形式。
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使用所创造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二者之间的差额就是剩余价值。
资本家付给工人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相应取得劳动力的使用价值,通过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剩余价值。
由此看来,劳动力的买卖并不违反价值规律。
4.工人的个人消费在生产过程之外,所以它同资本主义生产无关。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工人的个人消费,如果孤立地从一次生产过程看,好像完全是它自己的事,与资本主义生产无关,但从再生产过程看,情况就不同了:
第一,工人的个人消费是资本主义再生产不可或缺的一环。
工人的个人消费对于资本主义再生产来说,不只是使工人的脑力和体力得以恢复,它还为再生产出可供资本家剥削的劳动力,为资本主义再生产创造条件,因而工人的消费构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要素。
第二,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只能用于维持工人的个人消费及家庭消费。
工人在个人消费之后仍将一无所有,因而工人的个人消费虽在生产过程之外,但他的劳动力早已隶属于整个资产阶级了。
第三,工人的个人消费使生产消费品的资本家的剩余价值得以实现,因而也是社会再生产得以继续进行的一个条件。
因此工人的个人消费与资本主义再生产关系密切,而不是无关。
5.剩余价值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所以可以离开流通领域。
此观点前半部分是正确的,而后半部分是错误的。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创造出来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可见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是因为在流通领域中无论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只是价值形式交换,价值量是既定的,没有变化。
不等价交换只能改变社会财富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配,整个资产阶级占有的财富总量不会因此增加。
因此,剩余价值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离开流通领域,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都将成为不可能。
资本家只有在流通领域才能购买到劳动力商品,并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剩余价值。
因此,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能在流通领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6.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积累虽有所区别,但其实质是一样的。
这种观点认识到了资本原始积累同资本积累的差别,却没有从本质上加以区别。
资本原始积累同资本积累确实有很大差别。
资本原始积累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它是“初始资本”的形成过程,不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进行的资本积累,而资本积累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进行的,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原始积累是为了加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而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
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是暴力掠夺,它以剥削广大农民为基础,而资本积累的剥削性质则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掩盖,不具有资本原始积累的赤裸裸的血腥味。
除了以上区别,资本原始积累与资本积累在实质上是不一样的。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
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向分离,使生产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而资本积累的实质是:
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扩大对雇佣工人的剥削,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7.“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相同的商品只能卖相同的价格。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应以价值量为基础实现等价交换,因此,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
不同商品生产者生产同类商品所用的劳动时间不同,个别劳动时间较低的商品生产者可能以较低的价格出售商品;
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不同时间地点的市场供求关系各有不同,因此商品的价格也不尽相同。
“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的观点是对的,但笼统地认为相同的商品卖同样的价钱是片面的。
8.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金和银是自然界早已存在的,而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但由于金银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质地均匀、易于分割,耐磨损、抗腐蚀、容易保存等自然属性,使它们天然适合充当货币材料。
所以货币天然是金银。
9.劳动生产率是具体劳动生产率,因而它不影响价值的形成和价值的决定。
此观点不正确。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生产的效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使用价值的生产。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价值总量没有关系。
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关系,劳动生产率越高,一定世间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就越多,由于同一时间生产的价值总量不变,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
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价值量就越大。
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童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这里的劳动生产率就是指社会劳动生产率。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同一时间创造的社会价值总量,但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时,它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社会价值总量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10.在私有制条件下生产商品的劳动不能既是私人劳动,又是社会劳动。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存在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二重属性。
所谓私人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在私有制条件下,每个商品生产者的生产和劳动完成是私人的事情,它们独立地进行生产,生产什么,怎样生产,都有私人决定。
因此,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但它同时具有社会属性,生产商品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在为他人或社会生产商品的劳动。
因此,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相互联系的双重属性。
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奥通过商品交换解决,而这一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请自行参考使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辨析 以及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