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廉洁小故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9960705
- 上传时间:2023-01-12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42.54KB
诚信廉洁小故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诚信廉洁小故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诚信廉洁小故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周总理的廉洁是无比的威严,他的影响力是当今无人能比的。
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
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
”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
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
“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
”钱答:
“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
”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
“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
”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
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
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
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
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对被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
”1960年,中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成立了精减领导小组,精减多余职工。
为了安排好被精减职工的生活,周总理绞尽了脑汁。
在一篇关于精减的文件草稿中,总理在“对被精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一句话前边,亲笔加上“党政领导机关”几个字,重点强调领导机关的责任。
在文件草稿中讲到精减职工的安置办法时,他又加了一段话,强调“对于一切精减下来的职工,都要采取各种补助和帮助的办法妥善安置”。
在他的关怀督促下,全国2000多万精减人员的安置和生活问题大都得到了妥善解决,没有发生大的问题。
“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
”1962年初,中央召开扩大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
大会期间,周总理参加福建省的小组讨论会。
当听到下边的同志反映强迫命令、浮夸、讲假话等坏作风给工作和党群关系造成的危害时,他心情十分沉重地说了一段切中时蔽、感人肺腑的话。
他说:
“这几年来,党风不纯,产生了浮夸和说假话现象。
我们要提倡说真话。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要大家讲真话,首先要领导喜欢听真话,反对说假话。
大家都说假话,看领导的颜色说话,那不就同旧社会的官场习气一样了吗?
……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
”接着,总理又强调指出,要提倡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
”。
“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
这四句归纳起来就是实是求是。
”
“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
”周总理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米,一片菜叶。
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
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谁也不准例外。
总理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
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马上拾起来吃掉。
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
”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
一次,炊事员对他说:
“你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了!
”总理说:
“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
“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
”周总理出生在淮安,童年时代都是在淮安度过的,因此他对淮安怀有深厚的感情。
他爱淮安,但他更爱伟大的祖国,从不因为淮安是他的家乡而给予额外的照顾。
1960年,淮安县委负责同志到北京时,见到了周总理,在汇报了淮安县10万亩棉花喜获丰收的情况后,提出想办一座纱厂。
按理,这对总理来说确实不是什么大事,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周总理一方面鼓励他们,一方面又引导他们说:
你们种棉花,就要办纱厂,那上海的纱厂就吃不饱了。
最终没有同意。
1962年,总理的家乡淮安遭受了特大洪水,苏北大片农田被淹。
江苏省政府给总理写信,请求支援。
总理看完信后,心里沉甸甸的。
调拨人力物力支援灾区是完全应该的,只要总理一句话就可以了。
但总理说:
我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该怎么办由他们拿主意。
总理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但在涉及家乡的问题上从不偏私,一概秉公办事。
1942年麦熟的时候,大树村熊老爹家隔壁住下了一个高个子、约莫三十来岁的干部。
这干部到村后,每天晌午,拿张报纸到熊老爹菜园里去看。
逢着熊老爹没事,他就唠家常,还帮着熊老爹薅草。
日子久啦,比一家人还亲。
熊老爹心里可乐呵呵的,逢人就夸,说他懂穷人们的心思。
一天,这干部到熊老爹菜园里来买菜。
熊老爹正在摘黄瓜、刨小葱,忙得团团转。
这干部二话没说,就帮着熊老爹一起摘,一起刨。
待把菜弄好了,才从袋里摸出一卷票子递给熊老爹,说是菜钱。
熊老爹一看,就动了气,两手一推,说:
“同志啊!
你这就见外啦。
自己种的,还能说要钱?
你三天两头地帮俺弄地,别说你来拿,俺送也得送给你呀!
”这干部见老爹高低不肯要,就坐下和老爹磨蹭了一会儿,只好拿着莱走了。
到了傍晚,熊老爹想吸袋烟,摸着烟袋里有卷东西,不像烟丝。
掏出一看,嗨,还不是那票子!
熊老爹气又来了,冲着他老伴说:
“这个人,他高低给钱,我高低不收,他又把钱放在我的烟袋里啦!
”说着,就要给送回去。
大娘说:
“别啦!
天不早啦!
再去抹黑碰门的,惊动人家。
明儿待他来看报,再给他不得啦?
”这老爹才把票子叠了又叠,放进贴肉的小口袋里。
可巧,打从这天起,熊老爹在家等了一天、两天、三天,但再也不见那干部来看报了。
到了第四天,熊老爹等不及了,就出门找去。
才出门,就见村上三个一堆儿、五个一圈儿地谈得正欢。
老爹上去一打听,都说那干部就是刘少奇同志。
三天前就走啦!
这一下,可把个熊老爹乐坏了。
他一口气奔回家,捏着那一卷票子,对老伴说:
“你晓得这卷票子是谁的?
——刘少奇同志的!
”当下,熊老爹就叫老伴给他小褂上缝个口袋,缝在左襟靠胸口的地方。
他把票子装在小口袋里,袋口又别了根儿别针。
打从这天起,熊老爹那件褂子再也不离身了。
干活热了,别人对他说:
“老爹,热啦,把褂子脱了吧。
”熊老爹说:
“我不热,我褂子上有宝贝。
”累了,别人对他说:
“老爹,累啦,歇会儿干吧。
“我不累,我褂子上有宝贝。
”这卷票子就一直靠在熊老爹的心上,从没离开过。
据《光明日报》2005年1月29日报道文章介绍,1958年7月,周恩来总理到广东省新会县视察,风尘仆仆,日夜操劳,确实辛苦。
时任该县的县委书记党向民同志看到眼里,急在心里,感到实在过意不去,就在周总理离开新会的前夕,悄悄地安排为总理设宴送行。
宴会地点,就安排在县委院内的一间小屋里;
厨师,就是县委伙房的灶事员,而且没什么美酒佳肴,只是些瓜菜而已。
尽管这样,在吃喝将近结束时,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
“党向民同志,你一月有多少收入,我清清楚楚。
这样一顿饭,你请不起,还是让我出钱,算我请客吧!
”周总理随即示意他的秘书,把300元人民币交给了县委的司务长。
朱镕基总理“罢宴”——不离开宴会厅,单独吃工作餐。
据媒体报道说,一次朱镕基总理开完会,被主人带到宴会大厅,他穿过摆满了美酒佳肴的不下百桌的酒宴大厅,先是来到他所应坐的首席座位,但他没有就坐,而是又走到宴会大厅的一个角落,要设宴人就在这个大宴会厅的一个角落里另摆一桌,由他和他的秘书,吃工作餐。
由于朱总理不肯就坐大雅之处,而就坐在众人的一边吃工作餐,致使上千宾客都不再吃酒宴了。
温家宝总理“罢宴”——提前打招呼,谢绝摆宴自个吃。
据2004年7月21日《人民日报》网报道介绍,“十六大”之后,温家宝总理的第一站到了贵州。
在吃饭的问题上,他对自己和随行人员要求特别的严格,谢绝基层同志的宴请。
他对个人吃饭有“三条标准”,即:
第一,不让任何人陪吃,自己默默地进食;
第二,要求饭菜够吃即可,不得剩下;
第三,关于饭菜的质量提出十二个字:
“清清淡淡,汤汤水水,热热乎乎。
4.孔繁森廉洁小故事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
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
由于生活拮据,他到血库要求献血。
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像。
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
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
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
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
“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
”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
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
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
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据主席身边的警卫员回忆,1929年1月,红四军下井冈山,迂回于赣南、闽西之间,毛主席行军,战士们沿途没见他骑马,可部队中的伤兵、病号、掉队的战士们都骑过他的马。
虽说毛主席是前委书记,但他同战士们同吃一锅饭,同吃一盆菜,没有丝毫区别。
1932年,红军打到漳州,警卫员住在毛主席那里。
一眼看见他脚上穿的黑线袜子,已经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袜子了,主席发现他盯着他的袜子看,就把脚一伸,说:
“这双袜子还是1929年下井冈山后你替我买的,已经换过两次袜底了,你看还是好的。
不过再不能换袜底子了,袜面也太稀薄,经不起洗了。
”主席说着,还有些舍不得的样子。
毛主席行军中惟一御寒的一条毯子,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上面的毛已基本上掉光,差不多是一个麻袋片了。
部队并不是没有像样的毛毯,但是他硬是不要。
现在想想,那时的毛主席已是红军的领导核心,毛主席的廉洁,在当时是少有的。
为了父母辞官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
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
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
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
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
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
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
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
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
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7.唐朝宰相卢怀慎
唐朝的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
他当官以后,身份高贵,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但是他对待亲戚朋友却非常大方。
他在东都(洛阳)担当负责选拔官吏的重要公务,可是随身的行李只是一只布口袋。
他担任黄门监兼吏部尚书期间,病了很长时间。
宋璟和卢从愿经常去探望他。
卢怀慎躺在一张薄薄的破竹席上,门上连个门帘也没有,遇到刮风下雨,只好用席子遮挡。
卢怀慎平素很器重宋璟和卢从愿,看到他们俩来了,心里非常高兴,留他们呆了很长时间,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端上来的只有两瓦盆蒸豆和几根青菜,此外什么也没有。
卢怀慎握着宋璟和卢从愿两个人的手说:
“你们两个人一定会当官治理国家,皇帝寻求人才和治理国家的策略很急迫。
但是统治的时间长了,皇帝身边的大臣就会有所懈怠,这时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
”过了没几天,卢怀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时候,曾经写了一个报告,向皇帝推荐宋璟、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
皇帝看了报告,对他更加惋惜。
安葬卢怀慎的时候,因为他平时没有积蓄,所以只好叫一个老仆人做了一锅粥给帮助办理丧事的人吃。
玄宗皇帝到城南打猎,来到一片破旧的房舍之间,有一户人家简陋的院子里,似乎正在举行什么仪式,便派人骑马去询问,那人回来报告说:
“那里在举行卢怀慎死亡两周年的祭礼,正在吃斋饭。
”玄宗于是赏赐细绢帛,并因此停止了打猎。
另外人们传说:
卢怀慎去世时,他的夫人崔氏不让女儿哭喊,对他说:
“你们的父亲没死,我知道。
你父亲清正廉洁,不争名利,谦虚退让,各地赠送的东西,他一点也不肯接受。
他与张说同时当宰相,如今张说收受的钱物堆积如山,人还活着,而奢侈和勤俭的报应怎么会是虚假的呢?
”到了夜间,卢怀慎又活了,左右的人将夫人的话告诉了他,卢怀慎说:
“道理不一样,阴间冥司有三十座火炉,日夜用烧烤的酷刑来惩罚发不义横财的人,而没有一座是为我准备的,我在阴间的罪过已经免除了。
”说完又死了。
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中体现的是刚烈之气。
于谦自幼聪敏,读书过目成诵,仰慕古代正气凛然的仁人志士。
1421年,于谦考中进士。
在出按江西期间,3年时间就昭雪冤狱数百人,黎民百姓称之为“于青天”。
后又出巡河南、山西等地,体恤民间疾苦,变革害民弊政,远近称颂。
离职之时,山西、河南吏民上书请留于谦者以千数。
1448年,蒙古族瓦剌部南侵中原,英宗轻率迎战,结果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全军覆没,英宗被俘,蒙古军进逼北京。
国难当头,于谦挺身而出,拥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并击溃蒙古军,保住了明朝的江山社稷。
没成想后来英宗重登皇位,十分怨恨于谦,以“意欲谋反”为由,将于谦判处死刑。
行刑那天,几万市民沿途泣立,与这位忠良诀别。
于谦遇害后,遗体由子女运回杭州葬于三台山麓,于谦遂与岳飞天天相向而望。
就当时来看,于谦对“土木堡之变”的态度确实是冒着很大风险的。
全国精锐之师葬送在土木堡,京师守御力量极为薄弱,如果保卫京城失败,整个皇室被俘,于谦将成为千古罪人,但为了国家和民族,他甘愿冒这个风险。
朱祁钰监国,权力受限,为了取得抗敌胜利,他不得不拥立朱祁钰为帝。
旧帝尚在,拥立新君,而宫廷矛盾早已很深,这些于谦当然也很清楚,但为了国家和民族,他也甘愿冒这个天大的风险。
国难当头,于谦没有临难退缩、明哲保身,他的所作所为不是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只要是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土木堡之变”,如果没有于谦力挽狂澜,英勇反击,也许大明江山将丧失大半;
如果没有于谦“社稷为重,君为轻”的严正宣言,蒙古人也不会轻易将英宗放回。
但是,在矛盾复杂的封建朝廷,于谦的挺身而出与一腔耿直,却将他卷入了一场皇室争夺权位的你死我活的争斗之中。
所以,于谦保住了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却没有保得住自己的身家性命。
8.白居易怒打行贿人
唐朝贞元年间,著名诗人白居易考中进士后,被派往陕西周至当县令。
他刚上任,城西的赵乡绅和李财主就为争夺一块地跑到县衙打官司。
为了能打赢官司,赵乡绅差人买了一条大鲤鱼,在鱼肚中塞满银子送到县衙。
而李财主则命长工从田里挑了个大西瓜,掏出瓜瓤,也塞满银子送了来。
收到两份“重礼”后,白居易吩咐手下贴出告示,明天公开审案。
第2天,县衙门外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
白居易升堂后问道:
“你们哪个先讲?
”赵乡绅抢着说:
“大人,我的理(鲤)长,我先讲。
”李财主也不甘示弱说:
“我的理(瓜)大,该我先讲。
”白居易沉下脸说:
“什么理长理大?
成何体统!
”赵乡绅以为县太爷忘了自己送的礼,连忙说:
“大人息怒,小人是个愚(鱼)民啊!
”白居易微微一笑说:
“本官耳聪目明,用不着你们旁敲侧击,更不喜欢有人暗通关节。
来人,把贿赂之物取来示众。
”
衙役取来鲤鱼和西瓜,当众抖出银子,听审者一片哗然。
白居易厉声喝道:
“大胆刁民,胆敢公然贿赂本官,按大唐律法各打40大板!
”众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至于这些行贿的银子,白居易就用来救济贫苦百姓了。
9.父子清廉
三国时,胡质在魏国任州郡长官近三年,死后家无余财,只有朝廷赏赐的衣服和数箱书籍而已。
对他的廉洁操守,人人称道。
胡质在荆州任刺史时,其家眷都在京都。
一次他的儿子胡威到住所去看望他,等回家时,胡质拿出一匹绢给他,让他路上做盘缠。
胡威跪在父亲面前说:
“爹爹为官一向清正,不知此绢从何而来?
”胡质说:
“吾儿不必怀疑,此绢是我的俸禄所余。
”胡威谢过父亲的赏赐,遂骑驴上路。
一路上,他在打尖住店时都是自己放驴,自己砍柴做饭。
后来胡威也官任刺史,政绩卓著,清名遐迩。
入晋以后,晋武帝接见了他。
晋武帝谈起当年胡质的生平事迹赞叹不已,遂向胡威道:
“你的清廉和你的父亲比起来怎样?
”胡威答道:
“不如吾父。
”晋武帝问:
“为什么呢?
”胡威说:
“臣父清廉惟恐人家知道,臣清廉惟恐人家不知道,所以臣和家父相差甚远。
10.常恩多
常恩多原任国民党百十一师师长,后于重病中率部起义,病逝前一天将部队交给了党和人民。
他一生廉洁清苦,家庭陈设就象一家普通老百姓。
在南通驻防时,居室只有一床一桌,每天吃的是高梁米饭、菠罗叶饼、小豆腐等东北乡土饭食。
在他病危嘱托后事时,不提妻子和孩子,却关切地询问遭国民党顽固派逮捕后越狱逃走的三三三旅旅长、中共地下党员万毅什么时候回部队。
他把仅有的60元钱送给了服待他一年多的徐文斌,又把一套呢军装送给跟随他19年的副官刘唱凯。
除去伴随他多年戎马生涯的一条旧军用被和一条旧军毯,他没有给妻子和孩子留下任何财物
11.沂蒙革命先烈廉洁故事赵博
赵博同志曾任鲁南区党委书记兼鲁南军区政委。
他始终把自己看作革命队伍中的普通一员,从不搞特殊化。
他身患肺结核、胃病、关节炎等多种疾病,为了照顾他的身体,上级发给他一瓶鱼干油丸,而他却不肯服用,马上派人送到医院,给伤病员补养身体。
在一次战斗后,部队缴获了一部分小麦,后勤部门悄悄给赵博留下100公斤,赵博知道后,不讲情面,对有关人员进行了严厉批评,并派人磨成面粉,送给党校改善生活。
有人说他是老一套,他回答:
“这个老一套是党的优良传统,万万不能丢。
赵博同志有很强的群众观念,对违犯群众利益的行为从不姑息。
有一次部队行军,经过敌占区青竹湖一带。
他发现身后的马正在吃大田里的大豆,立即批评了警卫员小任,教育他说:
“不论在根据地还是在敌占区,都要紧密依靠群众。
”当时有个县长贪污腐化,群众影响极坏,经查实后,赵博立即召开区委会议,给予这个县长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开除党籍的处分。
12.自报财产留清名—一代名相诸葛亮的廉洁故事
三国时期,蜀国境内“刑法虽峻而无怨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蜀国名相诸葛亮严于律己,一身清廉使然。
诸葛亮一生“抚百姓,示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深为其所动,之后跟随刘备征战南北,奇功屡建。
刘备死后,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蜀国国事,事无巨细,每必亲躬。
他5次亲率大军,北伐曹魏,与曹魏短兵相接。
他严格要求子侄辈,不以自己位高权重而特殊对待。
他亲派侄儿诸葛乔与诸将子弟一起,率兵转运军粮于深山险谷之中。
为此,他专门给其兄诸葛谨写信说,诸葛乔“本当还成都”,但“今诸将子弟皆得转运”,“宜同荣辱”。
马谡失街亭后,他引咎自责,上疏后主刘禅,“请自贬三等”,从此更兢兢业业、勤勉有加。
“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
所啖食不至四升。
”长期的废寝忘食使他心力交瘁,积劳成疾,年仅54岁便英年早逝。
诸葛亮以他的实际行动验证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诸葛亮生前,在给后主的一份奏章中对自己的财产、收入进行了申报:
“成都有桑800株,薄田15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若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诸葛亮去世后,其家中情形确如奏章所言,可谓内无余帛,外无赢财。
诸葛亮病危时,留下遗嘱,要求把他的遗体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丧葬力求节俭简朴,依山造坟,墓穴切不可求大,只要能容纳下一口棺木即可。
入殓时,只着平时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
这就是一代名相诸葛亮死后的最高要求,其高风亮节实为可圈可点。
13.“坚强的老战士”徐特立
徐特立,1877年出生,湖南长沙人。
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被选为湖南省临时议会副议长。
1912年创办长沙师范学校,任校长。
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4年回湖南创办长沙女子师范学校,后任校长。
1927年5月,在大革命遭受严重失败的白色恐怖中,徐特立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起义军第二十军三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
1928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
1931年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代部长,兼任苏维埃大学副校长。
1934年他以57岁的高龄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表现了老英雄的大无畏的革命气魄。
新中国建立后,1949年10月—1954年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
他以古稀之龄朝气蓬勃地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中,致力于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党中央曾评价他“对自己是学而不厌”,“对别人诲人不倦”,“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
毛泽东称赞他是“坚强的老战士”,“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
刘少奇称赞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
周恩来称赞他是“人民之光,我党之荣”。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徐特立关注的第一件事,就是保持党的优良作风。
他认为自己作为一名老党员,一名党的高级干部,应该时刻不忘保持党的优良作风,特别是保持“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工作作风。
他关注的第二件事就是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他孜孜不倦地从事学术研究,发表了很多精辟的见解及深刻的论述,这些文章大都收集在《徐特立教育文集》和《徐特立文集》中。
徐特立是中共第七、八届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诚信 廉洁 故事